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212.99

本土心理學研究/Indigenou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Societies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華人傳統性是華人本土心理學的重要研究構念,自楊國樞等人在1970年代發展此構念後,迄今已有不少探討華人傳統性與員工效能之研究,包括華人傳統性與員工工作態度、工作行為與職場健康之關係。為統整華人傳統性在組織行為領域中的研究結果,本研究以整合分析對188篇論文進行量化回顧。根據188篇實徵研究整合分析結果,華人傳統性與權力距離導向有正向關係,並與以下工作態度有正向關係:組織忠誠、主管忠誠、知覺社會支持、知覺組織支持、個人與組織適配、工作滿意度、薪資滿意度、知覺組織正義、組織承諾、分配正義、適配、認同、主管信任、信任,但與離職意願有負向關係。在工作行為方面,華人傳統性僅和人際導向的組織公民行為有正向關係,但與員工職場健康無關。在員工背景方面,華人傳統性與工作年資、年齡、年資、組織年資有顯著正向關係,而華人傳統性與教育程度有顯著負向關係。在調節分析方面,華人傳統性與部分員工效能之關聯會受到華人傳統性測量向度(單向度或多向度)及樣本地區所影響。本研究並對華人傳統性未來研究方向提出討論。

  • 期刊

本研究建構華人中文世界中迄今所知的第一個兒童聯想常模,用以探索中文在世界語系中獨特的語言特性,及所對應的發展變化。研究由327位台灣小學二年級學童及272位台灣小學六年級學童,針對150個中文雙字詞進行自由聯想且建立聯想常模,分析每個刺激詞對應的聯想反應類別數、共通性與個別性,每個反應詞的聯想強度,並且計算22種刺激詞與反應詞聯想關係分類的佔比,以及不同分類對應的聯想強度。本研究發現,功能性的聯想關係所佔比例高於類別關係,不同聯想關係類別在佔比以及聯想強度上有不同的分布。研究也發現學童語意網絡的發展變化,隨著年齡的增加,功能聯想關係與類別聯想關係的聯想比例均呈現上升的趨勢,但是類別聯想關係的相對增幅比功能聯想關係來得大,顯示類別關係在10歲之後逐漸躍居於語意網絡的主要角色。本常模資料可增進我們對於兒童語意知識及其發展軌跡的了解,提供未來心理語言學相關研究選擇適當實驗刺激使用,有很高的教育領域應用性,並且凸顯了中文研究的理論重要性。

  • 期刊

「氣」在華人文化的身心照顧佔有非常顯著的一席之地,但卻一直無法在當代的學術研究領域中獲得適當的說明。不論以西方思維下的自然科學方法將之視為人體生理現象,甚至是物理現象,或是直接以東方傳統對於氣的認識出發而主張其實在功效,都跳過了氣在身心照顧上的現象源頭──氣的身體經驗。為了突破氣現象的學術研究困境,為了讓心理學的理解在氣的身心照顧上邁出一步,回到氣之身體經驗的現象學描述是必須的。本研究以現象學方法分析氣練習者的經驗描述,獲得了八項經驗主題:(1)氣的提設、預期,與活動投入;(2)經由語意理解、觀看模仿到身體姿態擺設,來嘗試進入提設的氣經驗狀態;(3)自發的身體感湧起呈現了身體的自主性,並顯化了朝向身體感的懸浮意識者;(4)在身體上經驗到被提設的氣以及身內空間的感現;(5)外部輸入感受與氣身體湧動經驗的連結;(6)經驗到周遭空間的狀態變化;(7)氣身體歷程與氣練習者意願的再連結;(8)在以氣作為對他人的照顧中經驗到身體間際的連結。而整合地看,氣經驗可說是「空間變化之知覺經驗的身體端顯現」,其中涉及存在狀態改變的空間知覺變化,以及伴隨之身體感受與意識狀態轉變。此一發現可以:(1)在《莊子》中獲得對話的接合點,討論氣經驗作為一種知覺態以及其中的懸浮意識者現象,這將是建立傳統論述之經驗還原的起點;以及(2)與當代心理學空間知覺的身位模式(body-centric mode)與他位模式(other-centric mode),以及身體意象(body image)與身體基模(body schema)等理解進行對話討論,提出氣現象在理解身體經驗構成上的創新觀點。

  • 期刊

本文探討自我寧靜系統之展現特性與機制,首先,將從近代社會變遷對自我中心化的思潮切入,以及此趨勢在個人與人際層次的不良適應。之後,探討如何由自我寧靜的觀點緩解此一趨勢,並以平衡思維與和諧思維著手,且從具華人思維的心理位移書寫與正念來探討可能達成的歷程。在心理位移書寫的部分,會闡述其背後觀點與實徵效益,包含短期立即在情緒平衡與和諧的效果,以及長期對心理健康促進的實徵研究。同理,對正念的部分也會先探討其背後理論脈絡,再由此衍伸至平衡思維與和諧思維的自我寧靜特色。本文也將對於心理位移日記書寫及此在自我歷程上與佛學正念的呼應,尤其聚焦於正念之「活在當下,少卻我執」的內涵,進而整合兩者對自我寧靜的連結。最後,則將由此反思目前對幸福感與心理適應構念定義與測量上提出反思,並提供可能的建議,將自我寧靜、心理位移、正念跟北美正向心理學進行對話和整合,以期在理論與實徵層次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