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77.71

本土心理學研究/Indigenou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Societies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從歷史的角度考察,文化心理學之發展的第一個時期,以追求共同而普遍之心理機制為目標,其與心理人類學及「文化與人格」學派的研究進路與研究課題並無明顯差別。第二個時期的文化心理學,開始注重被研究對象之社會文化脈絡的重要性,以及對語言的語意及語用分析的重視。第三個時期的文化心理學則強調人的主觀建構、象徵行動及社會實踐的文化意涵,並企圖以詮釋現象學的觀點切入,以建立診釋性的文化心理學知識。 本文除有系統地就文化心理學在三個不同時期的知識論立場、方法論主張、研究進路特色及研究方法特徵,作一番詳細的評介外,並就各個時期的情形進行比較性的知識性批判。甚且,作者更對一些主要的文化心理學者的知識論立場,及其對文化、社會及歷史的觀念,做相當程度的質疑與檢討。再者,本文還介紹了心態史學的基本主張與研究特色,並討論未來它與文化心理學相互接壤與交會的可能性。最後,作者特別指出文化心理學對目前國內本土心理學研究可能的影響與啟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碟仙本係一種具有秘傳性質的占卜術,它的操作方式、內容以及背後隱含的鬼神與宿命觀念和傳統數術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校園內不少學子為此既著迷又恐懼,但卻苦無理解之門。在此一題目上計劃研究之初,研究者即有親身體驗,發現碟仙的問題性質和文化的深層邏輯密切關係,但在表面上,它會以各種方式閃避解釋。從「宗教文本」的概念下手,會發現它和各種傳統宗教文本一樣,係以「殘缺文本」的方式存在,因而重新理解的基礎就必然是「回到原初文本」,或說是對文本進行重新構作-而言就是「重新碟仙」的意思。 在研究中,對論法(dialogics; arguing)是實際進行研究的方法;但在此之上,爲了使重新論述能在師生關聯中展開,又以啓迪探究爲研究設計的後設框架,因此而構成具有階序性的研究架構。 本研究係在一個「工作坊」內進行,參與的主體有研究者本人所擔任的教師以及二十七名大學生,論述架構則包含三階的對論:(1)學生與原始碟仙文本的對論;(2)教師、學生在工作坊中與「碟仙問答」所作的驪論;(3)研究者與學生報告的對論。對論所産生的各階文本就是對於碟仙的殘缺文本所作的層層修復,而對於本研究的師生主體來說,修復後的文本就是對於碟仙的多重改寫。 本研究報告的主文之呈現方式分爲兩部份:第一部份(即第二節)說明研究開啓與發展的脈絡-在其中說明了「文本」如何成爲研究的根本對象,以及論述構作方法如何奠基於提問法與對論法的使用而得以運作°後設導面上則說明啓迪探究設計如何用以使師生的關聯和對論方法結合爲一。第二庸中部份(即三、四兩節)敍述研究行動的展開,並以多種角度呈現論述構作的內容-即重寫後的碟仙和碟仙遭遇者的圖像。最後,在結語中,作者再討論本研究對於研究者本身的重要意義,以及它和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有何關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本文提出詮釋象學方法,個圖在實證知識論的心理學研究之外另闢蹊逕,使本土心理學的研究朝向更寬廣的領域。詮釋現象學主張,文化的心理學應把文化「放到括弧裡」,以防止將文化客化,並把對課題的「面相」的瞭解轉化爲「理解」或「知」的過程;我們將「知」設想爲人寓居於世的背景,具有「不可知」與不可化約的本體性,是人活在文化中的默會之處,而人在文化之中的現身所出現的知識是以從背後背景裡辨證出現的圖樣,我們研究的進路是在背景與圖樣之間尋找文化的「蘊生之處」。基於此,文化心理學即是在尋求文化蘊生的情蘊。本文列舉數個具體研究案例來探討文化心理學的知識如何產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男外女内」的分工型態曾有生態學與生物學的歷史淵源,並成為建立男女有別之認知基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與性别差異是國外社會心理學者的二個主要性別研究議題。工具取向的男性化特質與情感表達性之女性化特質的刻板知覺具有跨文化性的普遍性。性别差異的後設分析發現了部份符合刻板印象的特質,但是不符合者佔多數。台灣性別議題的研究以性別刻板印象及四種性別角色類型與各種變項之相關為主流。在研究方法、測量工具及研究深度方面,並没有突出方框架的地方;研究結果主要是支持已有的發現。從記載中國傳統社會有關女性角色的規範與戒律的文獻,發現柔順曲從是儒家思想特別要求於女性的特質。柔順是性別角色量表中女性化的重要特質,曲從隱含容忍的意涵,則不見於量表中。純用抽象化的特質項目來測量的方法,不易顯露中國人性別角色的特色。本文透過個案的自述及眞實行為的錄影記錄,提示了女性具備情感性特質的根源及傳統女性柔順曲從與男女尊卑有序的中國文化特色。本文也試著整合既有的性別角色理論以廓勒出性別角色在一文化中傳承與變化的可能歷程。

  • 期刊

國内的空間研究,雖然從早期只重視形式與功能的狹隘取向中解脱,進而處理空間中的歷史與社會關係,但是性別議題仍然受到極大的忽視。而婦女研究則關心女性的角色與地位、婚姻關係、性騷擾與侵害以及親子關係,空間並没有在此性別論述中得到應有的重視。本研究即企圖以婦女的居住空間體驗為出發點,以彌補此一理論與研究的罅隙。 家一直是社會科學家所追求的充滿意義、讓人感覺安全與依戀的理想空間。然而這些研究,經常忽略婦女在創造家與社區地域感所付出的精神與勞力,漠視家庭暴力的存在,也模糊婦女住宅空間的具體而複雜的體驗。藉由問卷調查與深入訪談,本文討論家的意義的建構,住宅空間的決策、使用與維持,住宅空間如何反映與形塑家中的社會關係,以及如何藉由空間的改造以轉化既有的性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