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28.48

領導護理/Leadership Nursing

聯新健康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近年來,由於數位科技的進步與普及,學校教育及職場專業培訓的方式開始有一些改變。特別在護理教育方面,數位科技的發達,帶來了新的契機,也形成新的挑戰。由於護理教育重視個案的處理,而在處理過程中,必須瞭解問題的情境、發生的原因,以及處理的方式,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及處置;同時,在處置過程,除了要具備知識及經驗外,處理的技能也是重要的考量。另外,護理教育的成效,與病患的安全有直接關係,因此,不只培訓過程嚴格,也會因安全的考慮受到諸多限制;例如有些風險比較高的個案處理,通常要經由長時間的觀察,才有機會見習及實際操作。這些現實因素的限制,往往增加培養護理人員的時間成本。新興數位科技的導入,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例如虛擬實境的應用,可以讓學員在安全的條件下體驗個案的發生、嘗試處理個案,並獲得立即的回饋。透過適合的數位科技的輔助,不僅降低培訓的風險,更能夠節省人力及時間成本,甚至於增加護理培訓的效果。本文的目的,即透過介紹與護理教育直接相關的新興數位科技,並透過應用實例,來說明這些科技對於培養護理人才的助益。期望透過本文的介紹,能夠讓更多醫療機構及護理學校,瞭解新興科技在護理領域的應用潛力,進一步提昇台灣護理人才的培訓品質與醫療機構的服務品質。

  • 期刊

在護理人員專業訓練中,培養面對臨床突發的情境時的問題解決及判斷思考能力是重要的。護理人員會因照顧接受化學治療的病人,增加暴露於化療藥物的風險。因此,必需了解化療藥物潑灑意外發生時的自我防護,採取安全的行為處理化療藥物,才能有效降低個人的暴露與工作環境的污染。一般護理人員專業培訓課程,大多是透過傳統教學的模式進行;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習者通常無法身歷其境,教師亦無法得知學習者的知識吸收狀況,因而不易培養學習者在實際體驗意外事件發生時的因應技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研究結合了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科技及體驗式學習概念,提出了虛擬實境體驗式學習教學模式。為了驗證這個策略的成效,本研究進行一個準實驗,針對護理人員培訓,來比較使用虛擬實境體驗式學習與傳統的化療潑灑意外防護課程學習,在學習態度、問題解決傾向及批判思考傾向的差異。實驗結果顯示,使用虛擬實境體驗式學習的護理人員,相較於採用傳統的化療潑灑意外防護課程學習的護理人員,能顯著提升學習態度、問題解決傾向及批判思考傾向。

  • 期刊

背景:專科護理師角色有助於提升護理專業多元性與自主性,但對新轉任之專科護理師面臨此新角色的壓力,如適應不良則易造成疲潰甚至出錯之可能。目的:探討專科護理師角色轉換之壓力與調適。方法:採質性研究內容分析法,訪談10位現職專科護理師。結果:專科護理師轉換歷程之壓力主要來自個人壓力、專業與跨專業壓力、及組織管理與期待;因應策略包含「外在舒壓」與「內在調適」。結論∕實務應用:新手專科護理師角色轉換歷程需要專科護理師角色學習典範,可正向提昇對專業能力認同度、提高自信及展現角色,本研究發現可提供未來學校課程規劃或醫院在職訓練之參考。

  • 期刊

可信賴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PAs)是將學員應學習的核心能力以常見的臨床任務具體呈現、定義、評核與回饋的過程,評估學員是否足以信賴獨立執行某臨床任務,依據學員臨床能力給予不同程度的督導,並提供個別化的精準教學。但EPAs為一項嶄新的名詞且欠缺明確的概念定義,致使EPAs在醫護教育中之應用產生混淆與疑慮。因此本文依據Walker及Avant(2011)的方法,進行EPAs的概念分析,定義性特徵為(一)專業臨床任務;(二)可訓練且可具體評核;(三)具備對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四)整合多重核心能力之情境化應用;(五)信賴決定。並透過列舉典型案例、邊緣案例、相關案例、相反案例,以釐清概念、確認前置因子與後果。本文期望能提供對EPAs概念的瞭解,有助於能力導向醫護教育課程設計,引導學習者達成EPAs所涉及的能力。

  • 期刊

本文描述一位中年男性因呼吸喘入院治療,確診為肺泡蛋白沉著症,需立即進行肺泡灌洗術以緩解不適症狀。護理期間為2018年1月9日至1月17日。筆者藉由身體評估、查閱病歷、觀察、傾聽及會談等方式收集資料,進行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層面的整體性護理評估,確立個案有氣體交換障礙、活動無耐力、焦慮之健康問題。筆者於個案術前指導呼吸訓練,衛教省力活動,以緩解生理不適症狀,運用傾聽及關懷,鼓勵個案表達內心焦慮情緒;術後持續落實呼吸訓練與運動計畫;出院前衛教個案出院後疾病預防及定期返診等個別性護理,使病人能順利接受治療,緩解症狀與焦慮,在不需要使用氧氣的情況下步行出院。由於肺部功能障礙及罕見的肺泡灌洗術,易使病人感到生命威脅及焦慮,照護面首重呼吸道功能的維護,及早介入肺部復原訓練;其次則以病人為中心,減緩其焦慮,促使病人主動參與自我照顧及運動計畫,增進治療成效。期盼藉由此護理經驗,提供護理人員未來照護此疾病病人時,有更完整的照顧規劃與執行內容之參考,提升護理照護品質。

  • 期刊

本文描述一位遭受工安意外導致嚴重創傷而可能癱瘓之壯年於急診之護理經驗,照護期間自2017年12月30日09:30至15:45。嚴重創傷個案常血液動力學不穩,而需醫護人員即時介入密切照護以挽救生命。除生理層面維護外,個案在急診崩潰痛哭之畫面震攝筆者,自省醫護人員常注意生理疾患而忽略心理需求故引發筆者選擇此個案深入照護之理由。期間藉由身體評估、實際照護、會談、觀察、傾聽及查閱病歷等方式進行生理、心理、靈性及社會資料收集,確立急診期間健康問題為疼痛、抉擇衝突及無望感。筆者運用Watson關懷照護理論與醫療團隊合作,藉由主動關懷建立治療性關係,除穩定生命徵象外教導以深呼吸、音樂、輕撫等方法轉移注意力以緩解疼痛;當個案面臨重大手術而產生抉擇衝突時,提供手術相關資訊,陪伴並鼓勵個案表達正負向感受;另於個案負面情緒出現時,持續不放棄的接觸個案,與個案一同回顧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終讓個案卸下心防,接受照護及衛教,引導個案以正向心態決定接受手術及後續治療。藉此經驗分享,建議急診照護嚴重創傷病人時,除維持其生命徵象外,醫護人員能適時傾聽病人的聲音,協助其面對疾病造成之心理問題及挑戰。

  • 期刊

本文探討一位肝癌再次復發病人合併焦慮之護理經驗,護理期間自2019年05月08日至05月25日,運用Gordon十一項型態評估,藉由觀察、參與照護、身體評估、團隊討論等方式,護理問題為低效性呼吸型態、體液容積過量、睡眠型態紊亂與焦慮。教導呼吸技巧、小風扇、精油噴霧嗅吸等以緩解呼吸困難,且執行穴位指壓、低鈉飲食,以改善腹水及水腫。癌症病人身心獲得寧靜,是極為重要的,故建議可設定資訊系統針對癌症病人進行篩選,輔助醫護團隊能在第一時間評估病人,且藉由資訊輔助,主動提供病人服務及追蹤治療;另院內可成立肝癌病友會、希望小站等團體,提供多元化的資訊。希冀此照顧經驗分享能提供日後相關疾病之照顧參考。

  • 期刊

隨著醫療的進步,人口老化問題逐年攀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佔十大死因第七名,死亡率為12.7%。本文描述一位因咳嗽、呼吸困難,近五年來常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頻繁就醫,住院期間因呼吸困難需使用高濃度氧氣,若持續惡化,則需插管併呼吸器使用,對病情及預後感到擔憂,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而產生焦慮,進而引發筆者深入探討的動機。護理期間於2020年6月8日至2020年6月19日照護期間,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之評估為架構,運用直接照護、觀察、會談、身體評估等方式進行資料收集,發現個案有低效性呼吸型態/與急性發作造成無法足夠換氣有關、活動無耐力/與氧氣供需不平衡有關、焦慮/與擔心疾病對生命有威脅有關等三項健康問題。照護期間邀請個案及家屬共同參與治療計劃,教導肺復健及用藥遵從重要性,安排呼吸訓練計劃及監測營養狀況,促使呼吸肌耐力增加,鼓勵個案說出內心感受,減緩因疾病造成之焦慮,提升個案的自我認知及照護技巧,有效降低反覆入院情形,進而提升生活品質。期望藉由此護理經驗分享,提供臨床護理人員照護相關個案之參考。

  • 期刊

本文為描述一位初次診斷卵巢癌末期接受手術治療之中年婦女,除需承受疾病治療及手術預後不確定感之身心衝擊外,因面對初診斷即為末期,無法接受罹癌事實而有焦慮、角色功能改變與個人因應失調等衝擊,引發筆者書寫動機。護理期間為2018年5月11日至5月25日,藉由觀察、傾聽、身體評估、會談及病歷查閱收集資料,以Gordon十一項健康功能評估工具,確立個案主要健康問題為急性疼痛、焦慮、身體心像改變、個人因應能力失調、潛在危險性跌倒、潛在危險性感染等。藉由束腹帶使用、放鬆技巧、音樂治療及按摩,以緩解疼痛;鼓勵參與卵巢癌病友會,分享抗癌心路歷程,以同理、關懷、陪伴,鼓勵表達感受,聯繫醫師召開病情討論會,以利接受身體心像改變之事實,並運用精油按摩及轉介諮商心理師,減輕焦慮,協助聯繫案姊以增強家庭支持系統。建議單位安排心理諮商相關在職教育,以提升護理人員心理層面照護知識、諮商技巧的運用及提升卵巢癌病人照護品質。並藉由跨領域團隊合作,協助個案渡過罹病初期之家庭衝擊及作為日後照顧此類病人之參考。

  • 期刊

本文描述一位舌癌個案於術後接受放射線治療,繼而發生呼吸困難行氣管插管術時心跳停止,經急救復甦、低溫治療終未果故撤除維生醫療的護理經驗。於2018年11月26日至12月8日運用Gordon評估確立有低溫治療導致之高危險性傷害、家人決策焦慮及照顧者預期性哀傷等健康問題。護理過程嚴防低溫合併症、提供病情說明減輕決策焦慮、抒發家人哀傷情緒。筆者深感適時而充足的醫療資訊如及時雨般助決策者於困境中找到出路,抉擇撤除維生醫療時刻方能從容篤定並降低傷痛。期望藉此經驗分享,提供臨床護理同仁作為「醫病共享決策」與生命末期關懷照護需求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