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4.240.178

都市交通/Urban Traffic

臺北市交通安全促進會,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125
0.125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區域地理 14
管理 37
綜合 24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台灣地區自八0年代始,都市發展己違反了「智慧型成長(smart growth)」與永續發展的理念,不當的土地開發與規劃供給,造成環境資源耗損與財政資源浪費。為解決這些課題,並改善都市內部的居住環境,應以智慧型成長豈有目標,並以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為規劃理念,來抑制都市不合理且無效率的擴張,節省公共財政支出,促進土地發展有效利用及環境資源保護,重構都市空間的利用型態及提供適居的都市空間環境。緣此,本文之目的在於參考美國之TOD實施經驗,以作為台灣落實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的借鏡,最後根據台灣都市與運輸發展現況,提出台灣落實TOD所應具備的規劃層級、理念目標及土地與運輸發展模式之初步構想。

  • 期刊

台灣地區自八0年代始,都市發展已違反了「智慧型成長(smart growth)」與永續發展的理念,不當的土地開發與規劃供給,造成環境資源耗損與財政資源浪費。為解決這些課題,並改善都市內部的居住環境,應以智慧型成長為目標,並以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為規劃理念,來抑制都市不合理且無效率的擴張,節省公共財政支出,促進土地發展有效利用及環境資源保護,重構都市空間的利用型態及提供適居的都市空間環境。緣此,本文之目的在於參考美國之TOD 實施經驗,以作為台灣落實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的借鏡,最後根據台灣都市與運輸發展現況,提出台灣落實TOD 所應具備的規劃層級、理念目標及土地與運輸發展模式之初步構想。

  • 期刊

大眾捷運系統已成為台北都會區極為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每日仰賴其通勤的人數眾多,但由於車站內電扶梯空間較為狹窄,行人易在電扶梯移動速度的壓力下產生推擠或跌倒的意外。有鑑於此,本研究嘗試在捷連車站硬體空間不做改變的前提下,針對站內行人流動主要瓶頸處電扶梯,提出上、下游走這人流量的管制策略,期能藉自進、出電扶梯人流量的協調控管,預防電扶梯擁擠的發生。經研究結果發現,在允許電扶梯左側快速通行且右側每階站立1人的情況下,上行電扶梯入、出口走道的寬度,於有佈設動線分隔設施時,至多與至少為6.2 m,於無佈設動線分隔設施時則為4.3m。若進一步考慮行人的最小空間需求,在允許電扶梯左側快速通行旦右側行人隔階站立的情況下,電扶梯入、出口走道的寬度,於有佈設動線分隔設施時,至多與至少縮減為5.1 m,於無佈設動線分隔設施時則縮減為3.5 m。在不允許電扶梯單邊快速通行且每階皆站滿2人的情況下,入、出口走道的寬度,於有佈設動線分隔設施時,至多與至少須縮減為4.4 m,於無佈設動線分隔設施時則須縮減為3.0 m。若進一步考慮行人的最小空間需求,則在電扶梯隔階站滿2人的情況下,電扶梯入、出口走遁的寬度,於有佈設動線分隔設施時,至多與至少須再縮減至2.2 m,於無佈設動線分隔設施時則須再縮減至1.5 m。

  • 期刊

大眾捷運系統已成為台北都會區極為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每日仰賴其通勤的人數眾多,但由於車站內電扶梯空間較為狹窄,行人易在電扶梯移動速度的壓力下產生推擠或跌倒的意外。有鑑於此,本研究嘗試在捷運車站硬體空間不做改變的前提下,針對站內行人流動主要瓶頸處-電扶梯,提出上、下游走道人流量的管制策略,期能藉由進、出電扶梯人流量的協調控管,預防電扶梯擁擠的發生。經研究結果發現,在允許電扶梯左側快速通行且右側每階站立1 人的情況下,上行電扶梯入、出口走道的寬度,於有佈設動線分隔設施時,至多與至少為6.2 m,於無佈設動線分隔設施時則為4.3 m。若進一步考慮行人的最小空間需求,在允許電扶梯左側快速通行且右側行人隔階站立的情況下,電扶梯入、出口走道的寬度,於有佈設動線分隔設施時,至多與至少縮減為5.1 m,於無佈設動線分隔設施時則縮減為3.5 m。在不允許電扶梯單邊快速通行且每階皆站滿2 人的情況下,入、出口走道的寬度,於有佈設動線分隔設施時,至多與至少須縮減為4.4 m,於無佈設動線分隔設施時則須縮減為3.0 m。若進一步考慮行人的最小空間需求,則在電扶梯隔階站滿2 人的情況下,電扶梯入、出口走道的寬度,於有佈設動線分隔設施時,至多與至少須再縮減至2.2 m,於無佈設動線分隔設施時則須再縮減至1.5 m。

  • 期刊

本文依據上海地鐵運營中的實際資料,建立描述地鐵候車廳客流運動的數學模型,並對模型參數進行辨識。根據這一模型計算的客流疏散時間,與三個有代表性站點的四百多組實際觀測資料對比,顯示吻合程度很高。應用這一模型,本文得到了一個預報上海地鐵系統「大客流爆滿」的定量指標。另一方面,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同樣的候車廳條件下,通過資訊引導客流「合理化」,有可能減少疏散時間15%左右。本文所述模型及計算方法,能夠推廣到其他軌道交通系統中去。

  • 期刊

本文依據上海地鐵運營中的實際資料,建立描述地鐵候車廳客流運動的數學模型,並對模型參數進行辨識。根據這一模型計算的客流疏散時間,與三個有代表性站點的四百多組實際觀測資料對比,顯示吻合程度很高。應用這一模型,本文得到了一個預報上海地鐵系統「大客流爆滿」的定量指標。另一方面,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同樣的候車廳條件下,通過資訊引導客流「合理化」,有可能減少疏散時間15%左右。本文所述模型及計算方法,能夠推廣到其他軌道交通系統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