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26.241

新臺北護理期刊/New Taipei Journal of Nursing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COVID-19病毒具高度傳染特性,廣泛地威脅世界各地人民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為全球公共衛生大流行,全球疫情延燒,挑戰全球醫療機構照護能量,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已知在人與人之間透過咳嗽、噴嚏、手與嘴、眼睛等接觸傳染,接觸人體更加速此病毒傳播,醫療照顧者面臨此病毒高感染力及新興傳染病患者隔離治療的安全。針對COVID-19疾病特性及高散播力,全面性動員防疫因應措施是保障病家及醫療照顧者免於感染,降低院內群聚感染風險的重要策略,尋求更適化的照護模式,勢必得改變原本傳統醫療照護模式,藉由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防疫策略,衍伸新型態疾病照護模式。因此,階段性佈署三大防疫關鍵策略,包含:啟動防疫核心團隊、分艙分流住院單位減群聚、及資訊科技零接觸式防疫照護,即時且充分掌握病人疾病狀況,降低醫療照顧者因高頻率接觸病人而帶來感染風險,同時提升醫療資源使用效率及優化醫療照護品質。以台北市某一區域教學醫院為例,疫情階段防疫因應措施及後疫情時代防疫防線論述,防疫經驗協助友邦國家防疫及教學,展現「Taiwan Can Help, Taiwan is Helping」及TMUH「Taiwan We Go Team」。

  • 期刊

目的:本研究目的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為基礎,探討急診室護理人員職場需求與滿足度間的差異。方法: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採立意取樣,以北部某醫學大學三家附屬醫院之急診護理人員為收案對象。以自擬「急診護理人員職場需求度量表」和「急診護理人員職場需求滿足度量表」,進行資料收集。結果:共發出問卷118份問卷,回收113位,有效回收率為95.76%。結果顯示急診護理人員最重要的需求是安全,其他依序為生理需求、愛和歸屬感、自尊,最後則為自我實現;而最滿足的依序為愛和歸屬感、自我實現、自尊、生理滿足度,最後則是安全。滿足度皆顯著低於需求度(p<.001)。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結果顯示每一項需求度得分皆顯著高於其滿足度,且兩者差異度最大的是在安全層面,建議主管應該把急診安全改善放在第一順位,以保障急診護理人員工作的安全性及滿足度。

  • 期刊

背景:睡眠障礙在老年族群中盛行率極高,尤其對於長照機構的老人,由於環境、作息、缺乏人際互動等因素,都可能不利於睡眠。目的: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老人的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方法:採橫斷式調查研究,研究對象有33位老人來自三間長照機構及55位來自二家健康服務中心,以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評估老人睡眠狀況。結果:1.88位老人平均年齡77.01±10.56歲,67.0%有慢性病史。2.長照機構老人(84.8%)睡眠品質不佳(PSQI>5分)比例顯著高於社區老人(38.2%;χ^2=18.202, p<.001);兩組老人在七個睡眠品質面向均有顯著差異(p<.05)。3.年齡越大睡眠品質越差(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437, p<.001);婚姻狀況和睡眠品質有顯著相關(H=2.227, p<.05),離婚者睡眠品質較差;有服用鎮靜安眠藥者睡眠品質較差(U=3.121, p<.05)。結論:長照機構老人睡眠品質比社區老人差,而較長的睡眠潛伏期為主要影響睡眠品質不佳的原因,因此應鼓勵老人於白天多參加活動,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再者,晚間無睡意時勿躺在床上,以減少躺在床上睡不著時間。

  • 期刊

外籍看護提供長者照護服務的品質與長者健康結果有關,本研究旨在探討外籍看護對失能長者之照顧知識、態度與行為(技能)之關係,研究方法採橫斷式研究,運用結構式問卷量表以臺灣北部某區域醫院120名外籍看護為研究對象,調查外籍看護的照顧知識、態度與行為(技能)等資料,再使用SPSS 26套裝軟體進行描述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檢定、獨立t檢定、迴歸統計分析。研究結果:(1)外籍看護之照顧知識與態度之相關未達統計上意義(r=.17,p>.05),照顧知識與行為(技能)及照顧態度與行為(技能)之相關達統計上意義(r=.37,p<.01)、(r=.47,p<.01)(2)外籍看護的人口學變項分別影響照顧知識、態度與行為(技能)之間的差異;外籍看護的教育程度越高且照顧經驗一年以上,有好的國語溝通能力,其照顧知識越好;年紀輕、印尼籍的外籍看護其照顧態度越正向;印尼籍、無固定宗教信仰的外籍看護,教育程度越高且有好的國語溝通能力,其照顧行為(技能)越好;此研究可作日後外籍看護教育訓練計畫參考及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以提升長者健康結果。

  • 期刊

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是最常見且重要的醫療照護感染指標之一,本單位2017年1月1日至4月30日平均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率為(千分之5.15),相較於其他同屬性病房((千分之1.47-1.79))高出3~4倍,引發專案小組改善動機。經由現況調查發現中心靜脈導管置放過程與護理人員執行中心靜脈導管照護不完整。經由舉辦教育訓練、製作宣導海報、提供計時器、設置合適材質手套及建立自主稽核制度等介入措施,使得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率降為(千分之2.64)、執行中心靜脈導管放置過程完整率由70%提升至97%、中心靜脈導管照護完整率由55%提升至93%,達成本專案目標值,落實標準醫護技術於工作中,可提升醫療照護品質與病人安全。

  • 期刊

忙碌的護理工作中,所有技術流程均須審慎評估才能執行,其中給藥流程攸關病人安全及就醫品質,本院於2016年6月4日開始使用資訊給藥系統,又因本單位為精神科日間照護中心,發藥天數、次數與一般病房不同,在現行無法配合資訊給藥系統運作下,造成護理師核發藥物時間冗長,平均每次高達144分鐘,且每月大量印製給藥治療紀錄單,亦不符合全國無紙化的醫療政策。為了降低給藥作業時間並提升病人就醫品質,專案小組於2018年7月到2019年4月,以精實管理的技巧,計算本精神科日照中心給藥中的價值時間,學習簡化流程的手法、設計日照中心資訊給藥系統,變更護理師藥物衛教模式、更改衛教過程的動線,實施後平均給藥作業時間由原來144分鐘降為88分鐘,共縮短56分鐘,並將價值時間發展翻轉教育,用來提升病人的就醫品質,可顯示運用精實管理於醫療上處置上的肯定。

  • 期刊

異體手移植手術提供手臂缺損病人新希望,在接受手術後,能重建肢體外觀,運動能力的恢復以及感知功能的復原,如溫度、觸覺等,讓生活品質大大改善。目前台灣已完成三例異體手移植手術,手術為複雜性高且跨科團隊進行,由於手術案例少,因此人員對此項新手術方式認識有限且流程不熟悉,也無標準作業供參考,所以人員在面對異體手移植手術時,倍感壓力亦產生極大挫折感。經調查發現人員在異體手移植手術準備正確率僅達42.3%,異體手移植手術準備正確率認知不足僅達58.5%,故引發此專案改善動機,希望透過專案手法,讓同仁在面對此尖端新移植手術時,能快速進入狀況,提升手術準備正確率,以維護手術病人安全。於2016年4月16日至2017年9月30日專案改善期間,建立手臂手術準備材料行動車、製作組織標示牌、舉辦保冰袋技能及異體手移植手術準備工作坊、舉辦在職教育、制定異體手移植手術標準作業規範。經實施後結果:人員對於手術準備正確率由42.3%提高至98.5%;手術準備認知正確率由58.5%提升為99.3%,達到專案目的。顯示建構異體手移植手術準備流程對提升異體手移植手術準備正確性有正面意義,期望可以推廣到全台有在進行移植手術的醫院,讓更多護理人員知道此項手術的發展,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 期刊

本文描述照護一位子宮頸癌病人因癌症復發,需決定是否行跨團隊婦科癌症手術及永久性腸造口和膀胱造口,及術後生理和心理轉變的護理經驗。照護期間從2017年3月13日至4月18日,運用Gordon十一項健康型態評估,以觀察、會談、身體評估等技巧收集資料,確立個案健康問題有營養狀況少於身體所需、抉擇衝突、疼痛及身體心像紊亂等,護理過程首先了解個案飲食習慣及喜好,以少量多餐方式,攝取高熱量、高蛋白及高維生素且易消化之食物來改善,增加攝取量;尊重個案及家屬對治療選擇,陪伴個案渡過抉擇的衝突期間;術後透過藥物與非藥物止痛措施來緩解個案的疼痛;面對術後無陰道及雙造口留置身體心像紊亂的問題以漸進式鼓勵病人表達對其外觀、結構及功能改變的看法,鼓勵病人正視及觸摸身體改變部位,並參與自我照護措施,另鼓勵參與支持團體,於活動中釋放負面情緒,減少心理困擾,學習正向心理調適,以改善生活品質。建議護理人員須培養高度敏感性,能正確的識別與評估病人生、心理所承受壓力,主動提供相關資訊及資源,以增添信念使其勇敢面對治療。

  • 期刊

本篇個案報告描述一位四肢燒傷的糖尿病患者,於2017年6月21日至7月20日於燒傷加護中心住院期間之護理經驗,個案因罹患糖尿病,且住院前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響燒傷傷口之癒合。筆者運用同理、關懷、支持及接受等技巧,透過直接的傷口照護,與個案建立良好護病關係及收集資料,並以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評估,發現個案之主要護理問題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焦慮、活動功能障礙及知識缺失等四項主要健康問題。針對個案之護理問題給予適當之護理措施如:良好無菌換藥及感染控制、鼓勵個案表達情緒及困難、提供手術及傷口照護衛教、協助物理治療並衛教漸進式活動方法及教導糖尿病發生原因、控制血糖重要性及正確飲食攝取等,以幫助個案之護理問題獲得改善。護理人員在臨床照護上除傷口護理外,更需敏銳察覺個案對於糖尿病知識不足,可能為影響傷口癒合之因素,應協助給予正確觀念及指導,期望藉此護理經驗可提供日後臨床護理人員在照護燒傷合併糖尿病患者時,能有所依循,並能針對護理問題規劃適當之護理措施,以提升病患生、心理之舒適。

  • 期刊

本文探討一位因腹膜癌入院行腹膜內化學治療的36歲女性,擔心手術、預後、治療副作用之護理經驗。於2015/12/16至2016/2/5照護期間,運用Gordon十一項健康型態評估為指引,經直接照護、身體評估、觀察、會談及傾聽等方式,確立個案有:因擔心預後導致焦慮、食慾不振及心理焦慮導致營養不均衡:焦慮/與腹膜癌預後未知有關;營養不均衡:少於身體需要/與食慾不振及擔心預後有關;身體心像紊亂/與掉髮及術後身上管路及傷口存在有關。經團隊護理照護,傾聽、陪伴與支持,個別性指導疾病資訊及放鬆技巧來改善焦慮狀況;結合營養師共同照護,設計圖卡提供飲食衛教,促進營養攝取;鼓勵表達內心想法,藉由傾聽陪伴,減輕其不安,而走進人群,重建正向的身體心像。有感臨床醫護人員對心理層面之照護經驗不足,若能提供相關培訓,照護將更加完善。筆者深感在照護過程中,傾聽並陪伴完成其需求,使護理獨特性能幫助個案盡早擁有正向思考及生活之重要。期望藉由此護理經驗分享,提供日後照護此類個案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