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0.203

新臺北護理期刊/New Taipei Journal of Nursing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全球正值新冠疫情衝擊,不僅啟動尖端的醫療照護對應策略,更彰顯跨領域團隊合作與溝通的重要性。良好醫護團隊合作一直都是現今臨床照護準則,如何在流行疫情的考驗下,提供高效跨專業領域教育來準備醫護學員勝任高端臨床挑戰,聚焦以病人為中心的高品質照護乃是大家的共同期待。本文將探討醫護專業推行跨專業領域教育的重要考量,以期提供實證資訊讓醫護團隊與教育者之參考,以共同努力提昇跨領域照護成果。

  • 期刊

睡眠障礙已普遍成為癌症病人最明顯的症狀困擾之一,居家運動訓練亦已被證實能改善其睡眠障礙程度,然而探討癌症病人居家運動訓練遵從性預測因子的相關研究仍相當缺乏。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癌症病人居家運動訓練遵從性及預測因子。本研究採類實驗法研究設計,以立意選樣方式納入36位研究個案,進行為期八週的居家運動訓練。研究結果顯示,個案於接受居家運動訓練後第四週(t = -8.99, p = .00)及第八週(t = -10.19, p = .00),其睡眠時數均與居家運動訓練前之睡眠時數,具統計上之顯著差異,此外,72.2%之納入個案平日無規律運動之習慣,在經由八週的居家運動訓練指導介入後,約有83.5%之個案能實際遵行居家運動訓練。人口學變項中以「先前有無規律的運動習慣」及「經歷睡眠障礙的時間長短」二項,與運動次數之間達統計上顯著差異。進一步於多元線性迴歸模式中,以運動次數為依變項,將「先前有無規律的運動習慣」及「經歷睡眠障礙的時間長短」列為自變項,整體解釋力為37.2%。本研究結果建議將「先前有無規律的運動習慣」及「經歷睡眠障礙的時間長短」二項列入癌症病人運動遵從性之預測因子,並提供未來擬定癌症病人運動介入計劃或執行衛生教育時之參考,以有效提昇癌症病人居家運動訓練的持續性與生活品質。

  • 期刊

背景:慢性思覺失調症人數逐年增加,為了強化健康康復過程,釐清影響生活品質的因素成為重要一環。目的:探討影響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生活品質的因素。方法:以橫斷面研究設計,採方便取樣方式。藉由簡短精神症狀量表(BPRS)、焦慮量表(SAI)及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WHOQOL-BREF)量表,收集完成某精神醫院97位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和變異數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線性迴歸(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共有97位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參與本研究,平均年齡為49.79 ± 9.11歲,個案基本屬性、疾病特徵與主要研究變項之間具同質性(p> .05)。多元線性迴歸分析顯示,一般的精神病理症狀是身體、心理、社會和環境層面生活品質顯著的預測因素,而負性症狀也是心理層面生活品質的重要影響因素,焦慮狀態對整體生活品質的影響力最大。結論: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一般精神病理症狀、負性症狀、焦慮狀態與生活品質顯著相關,因此,定期評估監測精神病症狀及焦慮狀態對生活品質的影響至關重要。未來需要對慢性精神病患者開發多元的護理照護計劃,如放鬆訓練計畫,減輕患者的焦慮並改善精神症狀,進而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 期刊

3C網路產品使用低齡化與沉迷化日漸嚴重,本研究旨在探討學齡前期兒童螢幕使用行為與睡眠品質、心理社會適應之相關性。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針對北市某7所公私立幼稚園兒童及其父母為對象,共納入395名。研究工具包括螢幕使用時間、睡眠品質量表及心理社會適應量表。資料統計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分析及皮爾森相關分析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學齡前期兒童螢幕總時間約1.3小時/天,平日使用時間約1小時/天,假日增加至2.2小時/天,父母與兒童螢幕使用時間呈顯著正相關,兒童螢幕使用時間與睡眠品質之難以入睡、呼吸困擾及心理社會適應行為之過動/不專心呈正相關,和正向行為呈負相關。本研究提供學校及家長更了解學齡前期兒童螢幕使用時間情形與睡眠品質及心理社會適應之相關性,可作為未來相關性介入措施之參考。

  • 期刊

背景:老人保護問題是人權之捍衛和保障,除運用跨專業整合,更必須結合社區組織力量以健全之老人保護網絡。目的:1.了解社區志工對老人虐待之知識與態度。 2.了解社區志工基本屬性和老人虐待知識、態度之相關性。3.了解社區志工老人虐待態度之預測因子。方法:採用橫斷式調查研究,使用結構式問卷以立意取樣調查台灣東北部某一鄉鎮從事社區老人服務之志工,共收案400人。結果:1.整體老人受虐知識平均146.9±28.47分。整體受虐態度量表平均47.34±7.85分。2.志工教育程度與整體老人受虐知識有顯著相關(F = 4.31, p < 0.5);家庭型態與整體老人受虐知識有顯著相關(F = 10.68, p < .001);不同志工服務經驗者在老人受虐知識有顯著差異(p < .05)。整體老人受虐知識與整體老人受虐態度達顯著正相關(r = .24,p < .001)。3.志工教育程度(F = 4.32, p < .05)、家庭型態(F = 4.92, p < .01)、及目前與65歲以上老人同住(F = 6.33, p < .001)與整體老人受虐態度有顯著相關性。不同的志工服務經驗在老人受虐態度得分有顯著差異(p < .05)。4.老人受虐態度之預測因子,國中畢業志工的態度表現優於國小畢業者(t = 2.07 , p < .05);屬於折衷家庭態度表現優於小家庭(t = 2.30 , p < .05)。

  • 期刊

本專案之目的為提升化療給藥安全,達成化療給藥完整率100%之目標。統計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間,本單位發生15件化療給藥輸注速度錯誤之情形,異常事件發生率為0.018%(15件/84367人x100%),發生導因為醫囑資訊僅呈現化學藥物需滴注之時間,護理師需自行計算每小時應滴注之速率,且點滴控制器由護理師手動設定後,雙人進行檢核始可進行給藥。解決辦法為資訊系統再造,透過醫囑系統自動計算給藥流速,及使用點滴控制器上之RS232介面程式,使用轉接線將RS232所拋出的訊息加以分析管理,使得點滴控制器可拋轉人工設定的滴速與醫囑系統計算的滴速進行檢核,檢核無誤後,方可進行化療給藥。實施改善辦法後,化療給藥完整率查核結果為100%,達專案目標。

  • 期刊

本專案旨在降低生酮飲食治療病童誤用含醣藥品之發生率。生酮飲食係維持體內高濃度酮體,穩定神經以控制癲癇發作,若誤給予含醣藥品,導致酮體消失,癲癇發作頻繁,影響控制成效。經現況分析確定主要問題為:醫護人員對生酮用藥認知不足;照顧者輪替或就醫時未主動告知,及家屬未接受用藥衛教;未建置生酮用藥警示及查核機制。專案執行期間自2014年12月01日至2015年10月30日,擬定改善方案:包括舉辦醫護人員教育訓練、錄製用藥指導光碟、建置含醣用藥處方提示及用藥提示標語,與修訂用藥指導流程及稽核制度。經專案實施後,病童誤用含醣藥品之發生率可由15.1%降至0%;醫護人員對生酮用藥認知正確率由66.7%提升至100%,照顧者用藥知識正確率由40.7%提升至85.3%,皆達專案目的,顯示可透過資訊化系統管制及多元標示,減少人為疏失,提升病人用藥安全。

  • 期刊

外傷科病人為特性多變性與高複雜性,護理人員應具備專業重症評估照護能力,即早介入評估處置,避免非預期性心跳停止事件發生。2017年非預期性心跳停止事件5件,死亡率高達80.0%;分析問題為護理人員對重症評估照護處置完整性僅達63.0%、重症評估照護認知正確率僅達71.8%;解決辦法為建立「外傷科臨床通報流程」、運用「外傷科重症評估照護多媒體教案」、舉辦「急救擬真情境演練競賽」,設計「重症評估工具-紅綠燈警示圖」與「小惡魔呼吸卡」提示牌;專案結果護理人員重症評估照護處置完整率提升至93.5%,重症評估照護認知正確率提升至94.1%,執行12個月可有效降低非預期性心跳停止事件至2件,建議臨床應增加簡易呼吸照護評估工具,提升專科護理照護品質。

  • 期刊

本文描述運用音樂治療一位重度憂鬱個案,改善憂鬱及焦慮情緒之護理經驗。護理期間為2018年2月12日至5月18日,藉由直接護理、評估、觀察及會談等方式收集資料,經由整體性護理評估後,確立個案有長期性低自尊、焦慮、失眠等健康問題。筆者護理過程中運用音樂治療模式,採取聆聽法、音樂合併運動、歌唱活動介入等,進行個別化音樂治療。藉由音樂治療宣洩壓力及放鬆身心,增進運動持續度,經由音樂討論引導表達內心感受,修正其負向思考,導入腹式呼吸及漸進式肌肉放鬆技巧,成功改善個案憂鬱、焦慮情緒,以及困擾已久的睡眠問題。個案於出院後仍延續音樂治療模式及漸進式肌肉放鬆技巧,穩定情緒及舒眠,得以保持心理舒適狀態,及增進個人的生活品質。

  • 期刊

本文探討一位末期大腸癌病人因病程逐漸惡化,於面臨瀕死前,接受安寧共同照護之護理經驗。筆者於2018年5月3日至2018年6月4照護期間,藉由觀察、會談、身體評估、團隊討論及查閱病歷收集資料,運用整體性護理評估病人的健康問題,確立有疼痛、無望感與哀傷之健康照護問題。照護期間,與病人建立治療性關係,藉由提供穴位按摩、芳香療法減輕疼痛;給予傾聽、陪伴,引導病人表達內心感受,減輕無望感;運用傾聽、陪伴協助病人以宗教信仰獲得心靈安適,同時傾聽家屬即將面對病人死亡的哀傷,提供個別、全面且連續性的照顧,並協助以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四道人生,引導病人回顧生命的歷程,思考、評價過去人生事件,能夠學會欣賞、讚賞、感謝、放下,達到生死兩相安目的。此次照護最大的困難及限制是個案一直抱持著可治癒的期望,在溝通協調初期常遭受個案與家屬的拒絕,導致醫病關係凍結,無法取得安寧緩和醫療的認同,建議安寧團隊能於癌末病人治療效果有限時,能即時介入,讓病人與家屬及早獲得高品質照護。以此安寧共同照護經驗,提供臨床護理人員照顧相似病人時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