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75.224

大專體育學刊/Sports & Exercise Research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 Ainosco Press,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在知識統整化和專業精緻化之雙重影響下,運動科學教育應提升其質與量;本文旨在以運動科學課群架構與設計機制為著眼點,分析比較臺灣與美國、英國、澳洲等國家知名綜合大學運動科學課程之發展現況,並提出運動科學之大學教育在臺灣未來可能的願景。由網際網路搜集美國、英國、澳洲和臺灣等四個國家中,強調以運動科學應用為發展重點之學系各六所之課程資料,將之歸納為生理學類、生物力學類、心理學類、研究類、綜合類等五個次領域課群,並採用「權重分數」概念進行統計分析。本文之結果:一、各國在各次領域科目課群類別偏好比重各有其特色;二、各國之運動科學課程之生理學次領域課群均顯著多於生物力學類、心理學類、研究類等課群之權重分數,而臺灣之研究類課群權重分數顯著低於生理學類、生物力學類、心理學類;三、各國間權重分數總分無顯著差異。本文之結論與願景:臺灣綜合大學體育、運動、休閒、健康等專業學系應考量:一、增加運動科學課程;二、運動科學課程規劃可參考美國運動專業組織對運動科學課程之建議;三、依據發展目標和特色增聘運動科學專長師資;四、運動科學課程內容應兼具理論與實務,反映專業證照考試指引綱要與市場需求;五、積極促進運動科學多元化與跨領域發展。

  • 期刊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三種不同助跑型式訓練(站立、墊步以及交叉步)對7-12歲男童過肩投擲動作型式及投擲距離的影響。共計80位7-12歲男童以三種助跑方式分別進行用力過肩擲遠,配合高速攝影機(120Hz)記錄動作型式,並以單手用力過肩投擲形式評量表為工具分析動作型式,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年齡與助跑型式是否在投擲距離及投擲動作型式上有顯著差異。所得結果在投擲距離方面,10歲與12歲男童交叉步及墊步投擲距離顯著優於站立投擲距離;在投擲動作型式方面,9-12歲組的動作型式分數均顯著優於7歲組,不同助跑形式之間則無顯著差異。本研究結論為10歲與12歲男童在交叉步及墊步助跑方面所獲得的利益可以延續到投擲距離表現上,但交叉步與墊步助跑之間則無顯著差異。未來建議可以在10歲與12歲男童的投擲教材(如國小體育領域教材)上放入投擲墊步及交叉步助跑教學內容,但不需要特意強調採用交叉步助跑。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登山健行者的早期戶外經驗與環境態度之間的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中市大坑步道之登山健行者作為研究之對象,透過便利取樣方法蒐集20-50歲之登山健行者,於現地進行調查後共獲得有效樣本350份,依研究目的之需,本研究以典型相關分析探討兩個變項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登山健行者早期戶外經驗與環境態度兩者之間顯著相關,並且萃取出兩組達顯著水準之典型因素,其中,第一組典型相關表示當登山健行者的個人戶外經驗參與次數越多及目睹越多負面環境事件並透過相關教育課程的學習,越能反應在自然界平衡與成長限制的態度上。第二組典型相關則顯示早期個人戶外經驗及組織戶外活動與教育參與次數較多,則受試者較不會產生「人定勝天」的態度。因此,建議相關組織、學校及登山步道管理單位能多舉辦活動或課程,並在內容的設計上以強調自然為主,以幫助建立登山健行者正向之環境態度。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教學策略對教師教學滿意度的預測。本研究以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四個班207名學生(男45、女162)為研究對象。所有受試者均接受動機信念量表、學習策略量表及教學滿意度量表的施測。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和多元逐步迴歸等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一、學生的自我調整學習與教學滿意度之「教學效果」的相關性最高;二、自我調整學習透過一個典型因素對教學滿意度產生影響,其可解釋的變異量為17.30%左右;三、自我調整學習的「內在價值」最能有效預測教學滿意度。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結論:體育教師採取自我調整教學策略,有助於提高學生在教學效果上的滿意度;同時,學生的內在價值亦也是影響對教師教學滿意度的最主要因素。

  • 期刊

過去關於高齡者身體自我概念的研究付之闕如,本研究目的是以質性研究的方式來探索高齡者的身體自我概念,作為後續高齡者身體自我概念量化研究的基礎。研究對象包括5位高齡者,以半結構式問卷進行一對一深入訪談,之後將訪談資料結合田野札記、焦點團體座談等資料進行歸納分析,利用紮根理論途徑建構高齡者身體多面向多階層概念。本研究結果如下:高階的身體自我概念共有兩大高階主題-「身體能力」和「身體外表」;在「身體能力」下共包含5個低階主題:肌耐力、柔軟度、健康狀況、身體活動能力、獨立生活功能,而「身體外表」下則有3個低階主題:身體吸引力、體脂肪、外貌。本研究結論為高齡者身體自我概念的內涵與成年人或青少年的身體自我概念大致雷同,顯示這些主題確實是影響個體對身體自我知覺的重要因素,此外,本研究還發現一個與過去研究不同的主題-獨立生活功能,這是高齡者身體自我概念非常獨特的地方。下一階段研究將依據質的研究結果,進行量表編製和實證研究,除了檢驗高齡者身體自我概念的多面向、多階層是否存在之外,也需進一步驗證高齡者身體自我概念、身體活動與身體康寧、生活品質、主觀幸福感等等構面之間的關係,以達到最佳之健康促進成效。

  • 期刊

本研究旨在以自我決定理論主張之行為調節探討大學生18個月階段改變屬性,並檢驗不同階段改變屬性在行為調節趨向情形。研究採縱貫調查進行,對象為458位完成四次評量大學生,平均年齡21.58(SD=5.21)歲,男、女生各有228、230人。評量工具包含運動階段改變問卷、運動行為調節問卷。將所得資料以兩階段集群分析、趨向分析處理。結果發現階段改變可因行為調節變項存在高、中、低自我決定組別,高比低組別在改變歷程有較高整合、認同調節,且有較多持續期人數比例;低比高組別在改變歷程有較高外在調節,並有較多無意圖期、意圖期人數比例。經討論獲得結論為:行為調節是改變大學生運動階段重要因素,自我決定愈高,愈有利於規律行為的養成與維持。

  • 期刊

本研究目的為透過質性研究之田野觀察和深入訪談的方式來探討大學生在校園中健身中心,從事健身運動的行為和影響他們從事健身運動之因素。研究對象為五位在校園健身中心規律從事健身運動的大學生。研究工具為研究者經過田野觀察後,針對研究對象所展現出來的行為來擬定訪談大綱。接著將訪談所蒐集的資料以紮根理論中的開放編碼和主軸編碼的方式進行分析。並且在分析的過程中檢視受訪者的回答內容與其實際展現的行為,以求資料的可信賴度。經過分析後共發現三個類別:一、影響大學生開始參與健身運動的因素。二、大學生從事健身運動的行為情況。三、影響大學生持續從事健身運動的因素。結論:一、運動態度、鍛鍊身材、減重、環境訊息的刺激、合適性的考量是影響大學生開始從事健身運動的因素。二、知覺效益、克服時間阻礙、運動依賴的症狀、同儕支持是影響大學生持續從事健身運動的因素。三、大學生在從事健身運動時所展現的行為與其從事健身運動的目的有關。

  • 期刊

本研究目的是以Gibson(1979/1986)所提出之環境賦使(affordances)概念,檢驗個體在知覺不受限制情況下,如何覺知與外界環境之關係,探討髖關節柔軟度對覺知跨越溝渠距離的影響。以16名女大學生為實驗參加者,區分成柔軟度優(n=8)與柔軟度差(n=8)兩組,過程中讓實驗參加者判斷最大與適宜跨步距離兩種情況,共40次,並量測實際跨步距離與人體測量學參數。統計分析使用2(柔軟度)×2(任務情況:知覺與實際跨步距離)×2(動作能力:最大與適宜距離)的混合設計的三因子變異數分析,後兩個因子為重覆。所得結果:交互作用皆未達顯著水準,知覺距離與實際跨步距離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個體可覺知其跨越距離,個體與外界環境存在著相互對應的關係,並可以直接覺知其關係,導引動作的產生;柔軟度因子顯著,柔軟度優者(平均數85.01cm)比差者(平均數74.74cm)實際跨越並知覺較遠距離;動作能力因子達顯著,表示在個體的最大與適宜距離有明顯的不同。Pearson相關係數顯示知覺最大跨步距離與左髖曲屈活動度之相關顯著。本研究結論是由研究結果得知個體可以覺知與環境間的關係(最大與適宜跨步距離),並能區辨兩種動作能力的不同,且在知覺最大跨步距離時,柔軟度與知覺距離有關。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現今世界職業網球選手在不同網球表面性質場地的攻守技能之差異,藉以了解現 今世界職業男子網球單打技能之趨勢。本研究是以參與 2008 年世界四大職業網球公開賽之進入 32 強的選手 做為研究對象,應用 SPSS 1.2 t 檢定、變異數分析及因素分析比較 14 項攻守技能表現之差異性。所得研究 結果如下:一、世界職業男子網球選手在四大網球公開賽競賽攻守技術表現因素分析中,第一因素為速度性 技術型,第二因素為全面性技術型,第三因素為控球性技術型。二、總合四大網球公開賽勝負方在競賽時的 攻守差異在雙發球失誤、非受迫性失誤、發球最快速度等技能差異達顯著水準 (p < .05);澳洲公開賽勝負方 之非受迫性失誤、發球最快速度、第一發球平均速度、第二發球平均速度,法國公開賽之雙發球失誤及非受 迫性失誤,溫布頓公開賽之雙發球失誤、非受迫性失誤、發球最快速度及第二發球平均速度及美國公開賽之 雙發球失誤、非受迫性失誤和總得分等技能差異均達顯著水準。三、四大網球公開賽競賽時的各項攻守技術 表現,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得知在第一發球贏球率、愛司球、非受迫性失誤、致勝球、總得分、發球最 快速度、第一發球平均速度及第二發球平均速度等項目對於不同比賽有顯著差異。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2005年全運會軟式網球女子組雙打比賽的技術分析。經由比賽現場記錄方式,再轉換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做分析。本研究結果:一、國內女子組雙打比賽在九局制的賽制下,一場球賽平均局數約6.38局,平均一場時間約25.03分鐘,一場平均192.88拍,一局平均30.85拍,一分平均4.71拍;二、雙打獲勝的比率依序為雲林縣92%、彰化縣67%、臺南縣58%、臺北縣55%、嘉義縣42%、臺中市40%,臺南市與苗栗縣獲勝率是0%;三、打擊技術得分比率依序為落地擊球46.13%、截擊25.73%、高壓殺球13.94%、接發球12.04%、發球2.15%;四、打擊技術失分比率依序為落地擊球59.33%、截擊18.43%、接發球14.69%、發球4.22%、高壓殺球3.33%。本研究結論:一、獲勝隊伍的打法型態分為二種,一為快速主動積極有戰略性策略,二為防守型高韌性策略;二、冠軍隊雲林縣雙打戰術比其他球隊更有策略,以最少的拍數完成比賽,後衛與前衛的得分高失分低,可以看出後衛是控球製造機會,前衛比較積極與靈活得分,特別是在高壓殺球及搶球;三、隨著時代的演進,打法戰略也跟著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