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107.241

大專體育學刊/Sports & Exercise Research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 Ainosco Press,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目的旨在針對臺灣大學運動休閒館經營管理之成效進行分析,並提出管理上的意涵。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以歷年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指導委員會手冊為研究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並輔以與經營管理者之訪談探討臺灣大學運動休閒館之經營成效。本研究結果顯示:一、健身房及游泳池使用的身份以校內身份(教職員工生)所使用的比例91.5%及85.5%最高。二、各項設施空間皆以營業比率高於教學比率。三、各項設施的單位面積使用效率以游泳池的坪效最高,每坪每年可服務1,000人次,其次健身房600人次,壁球與羽球效益最低每坪無法超過200人次。四、各項設施的收入坪效以游泳池最高每坪每年超過30,000元,而桌球的收入坪效最低則不到500元。五、各項設施之承載量,健身房及游泳池兩項設施已超過最大承載量,其餘各空間皆尚未達到適當承載量之水準。六、臺大運動休閒館各項空間設施之收入會隨學校學期開始與結束及季節而有所差異。本研究結果可提供臺大綜合體育館將來執行業務上之參考。並可提供國內大學運動休閒場館制定營運管理模式之參考與運用。

  • 期刊

本研究目的以Wilson, Rogers, Rodgers, and Wild (2006)建立的「健身運動心理需求滿足感量表」予以中文化並加以修訂,建一份適合測臺灣地區參與健身運動人員心理需求滿足感的中文工具。本量表以Deci and Ryan(1985)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簡稱SDT)為理論基礎,包含3個因素,勝任感、自主性、關聯性,共計18題,本研究包含兩個階段性研究,研究方法包含項目分析、探索式因素分析、驗證式因素分析以及同時多群組共變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該量表具有建構效度所需「內容代表性」和「內部結構」。結論,本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未來研究可以運用本量表與其它領域的結合。

  • 期刊

本研究目的是以承諾和認同的觀點,探討健身運動依賴和健身運動行為。以282位18-55歲之健身運動者(M=34.69; SD=9.66)為研究對象,利用健身運動行為記錄量表(Leisure Time Exercise Questionnaire, LTEQ)、健身運動承諾量表(Exercise Commitment Scale, ECS)、健身運動認同量表(Exercise Identity Scale, EIS)、修訂版健身運動依賴量表(Exercise Dependence Scale-Revised, EDS-R)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健身運動依賴和承諾有非常高的相關,也和健身運動認同有非常高的相關;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預測模試驗證,發現健身運動認同和必須要的承諾透過健身運動依賴預測激烈健身運動行為,而想要的承諾則無法預測健身運動依賴與健身運動行為;最後,不同依賴型態進行的差異分析中,僅發現風險依賴組在激烈運動行為上高於無依賴有症狀組和無依賴無症狀組。本研究結論指出健身運動認同及健身運動承諾對於健身運動行為包含直接與間接影響,且健身運動依賴對健身運動行為有負面影響,健身運動指導者和專業人士需深入瞭解健身運動依賴的前置因素和相關心理,並據以適當的輔導,以達到規律健身運動的最大效果。

  • 期刊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女生在游泳池情境下,其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與體型不滿意度之關聯,以及不同等級之BMI與體型不滿意度,在社會體型焦慮上的差異。經立意取樣選取5所大學選修游泳課的大學女生(共242名,平均年齡19.8+1.0歲),於學期末施以社會體型焦慮量表及體型不滿意度量表;資料以卡方檢定、獨立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薛費法進行分析,獲得以下結果:一、BMI和體型不滿意度有關聯;BMI為理想群的大學女生,在體型不滿意程度有13.9%屬於輕度,32.2%為中度,24.9%為高度;二、高度自我體型不滿意的大學女生在社會體型焦慮顯著高於輕度與中度體型不滿意者。根據結果,本研究發現多數的大學女生在游泳池情境中仍具有不切實際追求纖細體型傾向;高度自我體型不滿意與社會體型焦慮有緊密關聯。最後針對擔憂他人評量身材所產生的負面心理壓力,提出實務應用及後續研究之相關建議。

  • 期刊

本研究以96學年度高中男子甲組籃球聯賽攻守紀錄為分析要素,採用高中籃球聯賽官方網站所提供之準決賽單循環28場資料,將八強中之某單一隊伍做為分析對象,以該隊7場比賽之單項攻守數據作主成分分析,探討單一高中男子甲組球隊在攻守表現上之特性,藉由主成分分析將原本14項攻守數據簡化成4個主要的趨勢,將有相同趨勢、相關的內容放置在同一主成分的內容中。教練依據專業知識對具有相同趨勢的攻守內容判斷,以找出球隊的特性。結果顯示在第一主成分中包含7項內容,助攻、三分命中率、二分命中率、三分得分等四項,有相同的趨勢;罰球得分、進攻籃板、犯規有相反的趨勢。第二主成分包含防守籃板、二分得分、失誤、總得分等四項。第三主成分內容包含阻攻、抄截。第四主成分為罰球命中率。建議日後教練可透過此方法蒐集相關資料,針對單一球隊進行分析,以瞭解球隊整體特色,作為擬定對戰策略或訓練改進之參考依據。

  • 期刊

傳統器械式重量訓練是運動選手經常使用來增強肌力的一種訓練方式,但因為偏遠學校經常有購買成本及使用空間的限制,因此本研究目的欲探討六週的抗力球訓練對棒球選手核心肌群及專項運動表現的影響。募集二十四名棒球選手隨機分為重量訓練組與抗力球兩組,每組各十二名選手。每位選手平常就進行每週三次的傳統器械式重量訓練,因此重量訓練組依然維持每週三次的傳統器械式重量訓練,而抗力球組則將重量訓練改為每週三次的抗力球訓練,兩組除重量訓練和抗力球訓練不同外,其於訓練皆維持相同。在抗力球訓練介入前與六週抗力球介入後檢測兩組選手之核心肌群的肌耐力及棒球基本專項運動表現。結果發現六週的抗力球訓練對高中棒球選手核心肌群的肌耐力及棒球基本專項表現與傳統器械式重量訓練的效果相同。未來學校棒球隊如果有經費或使用空間的限制時,可以選擇使用較便宜的抗力球訓練來代替昂貴的傳統器械式重量訓練,來增強棒球選手的核心肌群之肌耐力及專項運動表現。

  • 期刊

立定連續三次跳為基本體能測驗、增強式訓練及運動選材的重要動作之一。本研究以動作控制觀點來探 討立定連續三次跳的動作型式,探討優秀組與普通組在立定三次跳的「策略」使用上是否有所不同。本研究 目的為分析優秀組及一般組的立定連續三次跳動作型式,透過運動學參數的差異分析,進而了解影響兩組在 立定連續三次跳動作表現上的策略。共計 24 名高中男生依據立定三次跳成績分成優秀及普通兩組,透過二 部高速攝影機 (JVC 9800, 120 Hz) 及動作分析軟體 (Kwon 3D),並以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兩組差異,統計水 準定為 α = .05。研究結果顯示優秀組與一般組在三跳距離與比例、下肢關節蹬伸變化量、騰空期最大髖關節 角度皆有顯著差異 (p < .05)。兩組在三跳策略均呈現不同趨勢,優秀組每一跳的距離隨著步幅增加呈穩定上 揚,一般組則是每跳均無明顯差異。從研究結果中了解優秀組在三跳運動學控制參數上明顯與普通組有差異, 表示優秀組與一般組在立定連續三次跳「技術策略」使用上的確有所不同,本結果可提供體育教師在進行教 學上之參考。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反覆性衝刺運動期間與結束後攝取常氧 (21%) 與高濃度氧氣 (95%) 對於國中短跑 選手在衝刺速度表現與生理代謝反應之影響。方法:以 6 名國中短距離項目徑賽選手為本研究的對象(年齡 15 ± 0.63 歲、身高 166.83 ± 5.23 公分、體重 54 ± 4.34 公斤、訓練年資 1.83 ± 0.75 年),以平衡次序方式進 行前、後共 2 次,中間間隔 3 天,每次 5 x 50 公尺衝刺賽跑測試,並於 3 分鐘的間歇休息期間與所有衝刺運 動結束後的 7 分鐘內分別攝取常氧或高濃度氧氣。衝刺期間與結束後分別取得參加者的速度成績、乳酸、心 跳率與 SpO2 等參數分別以相依樣本 t 考驗與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分別進行不同情況下與相同情況 下不同時間點之分析,顯著水準 p < .05。結果顯示:一、在常氧與高氧情況下的每次衝刺速度之間並未達顯 著之差異 (p > .05)。但是,若比較個別的情況下的 5 次衝刺速度則發現,在常氧下,第 5 次的速度顯著的低 於第 1、2 與 3 次的速度表現 (p < .05)。而高氧的情況,則 5 次的衝刺速度間則沒有顯著的差異產生。二、 於衝刺期間,乳酸堆積的情形於常氧與高氧的情況下產生相同的曲線,並未達顯著的差異。但是,在所有衝 刺結束後 7 分鐘的恢復期中,則於高氧的情況下獲得較佳的乳酸排除效果。三、SpO2 則在大部分的檢測點 發現,於高氧情況下顯著的高於常氧情況下 (p < .05)。四、心跳率與平均血壓則在常氧與高氧等情況下未達 顯之差異,並且在整個過程中擁有相同的曲線變化。本研究結論:依據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在反覆性的衝刺 運動間歇休息中攝取高濃度氧氣,既使在乳酸堆積量與常氧下比較沒有差異,但是,可獲得較佳的運動速度 維持與表現。並且於運動後恢復期間攝取高濃度氧氣具有較佳的乳酸排除效果。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強度間歇訓練後於恢復期 90 分鐘內吸入高濃度氧氣 (90% O2) 對於葡萄糖耐受度、 胰島素敏感度、皮質醇的影響。8 名大學男子籃球代表隊隊員(年齡 22 ± 1.8 歲、身高 182.8 ± 1.8 公分、體 重 78.3 ± 5.1 公斤)接受單次高強度間歇訓練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以 120-140% 無氧閾值 速度作為的運動強度,運動 2 分鐘,間隔休息 1 分鐘,重複 7 次,於 HIIT 後以高濃度氧氣 (90% O2) 及常氧 (21% O2) 進行恢復 90 分鐘,於隔天交換恢復介入方式;運動前後分別進行口服葡萄糖耐受度測試,分析血糖、 胰島素、皮質醇濃度。本研究結果血糖值於運動後高氧恢復顯著低於運動前與運動後常氧恢復,並達顯著差 異 (p < .05)。胰島素敏感度於運動前以及運動後高氧、常氧狀態下恢復均未達顯著差異 (p > .05)。運動後高 氧狀態下恢復於第 60、90 分鐘之皮質醇濃度明顯低於訓練後常氧狀態下恢復 (p < .05)。本研究結論是單次 HIIT 後於高濃度氧氣狀態下恢復 90 分鐘,有助於減緩運動後生理壓力以及提升運動後肌肉細胞對葡萄糖吸 收能力。

  • 期刊

本研究目的是為了解運動造成的肌肉損傷,對於選手在恢復期間之血糖代謝能力、肌酸激酶及細胞激素 變化的影響。本研究以十名大專甲組男子游泳代表隊為受試對象(年紀 20.5 ± 1.2 歲;身高 176.2 ± 5.0 公分; 體重 68.2 ± 6.2 公斤),經 10 天停止運動後,接受單次高強度運動。於運動前及運動後一天、三天及五天採 血,以取得血糖、胰島素、肌酸激酶、介白質 -6 (IL-6) 及 α- 腫瘤壞死因子 (TNF-α) 等指標之基礎值及恢復 期間變化。本研究結果:空腹血糖、胰島素及 HOMA-IR index(胰島素抗性指標)在運動後一天的數值,皆 明顯高於運動前測值 (p < .05),但隨即在運動後第三天及第五天恢復至前測水準。以肌酸激酶評估肌肉損傷 現象,運動後第一天,肌酸激酶即明顯較前測值高 (p < .05),並且在第三天及第五天仍明顯高於前測水準 (p < .05)。細胞激素 IL-6 在運動後第一天即顯著高於前測值 (p < .05),並且持續至少 5 天,TNF-α 與 IL-6 呈現 相同趨勢,即運動後第一天、第三天及第五天皆明顯高於前測值 (p < .05)。本研究結論發現,單次高強度運 動造成的肌肉損傷,會產生短暫的抗胰島素現象(胰島素抗性現象),而肌酸激酶、IL-6 及 TNF-α 等肌肉 損傷相關指標持續明顯升高至第五天,顯示發炎反應及組織修補過程尚未完成,此時胰島素阻抗已消失,代 表細胞能源運送系統已優先修復。建議未來遇肌肉損傷時,初期應以高質量蛋白質補充為主,待肌肉修復數 日後再補充高碳水化物以利肝醣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