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56.140

大專體育學刊/Sports & Exercise Research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 Ainosco Press,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目的為調查高雄市居民的休閒活動參與程度、休閒活動類型與休閒活動型態。由於休閒具有文化性及地域性,我們認為北美的休閒活動量表並不適合應用在臺灣,因此,本研究採用葉智魁、許義忠、Chick(2011)以自由列舉法發展的「臺灣本土休閒活動量表」為研究工具。研究母體為高雄市18歲以上居民,於2008年7-9月在高雄市11個行政區蒐集到274份問卷。研究結果發現:一、高雄市居民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為看電視、聽音樂、閱讀、睡覺、上網、散步、吃、聊天和喝茶,多數為室內、靜態及社交活動。二、高雄市居民從事七種休閒活動:體育活動、消費活動、文藝活動、旅遊活動、網路活動、健行活動、都會活動;三、高雄市居民擁有戶外旅遊、冷漠休閒、消費娛樂、網路休閒、體育休閒等五種休閒活動型態。本研究結論有三:一、高雄市居民休閒活動分為核心與均衡兩類;二、高雄市居民分為休閒豐富、休閒平均與休閒貧乏三個群體。三、休閒活動型態加上人口統計變項才是業者市場區隔與行銷的有利工具。文後除了對休閒業者、各級政府與一般民眾提出建言之外,亦揭露對休閒研究的意義與啟示。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球體大小對桌球反手推擋不同能力學生學習之影響,以及球體大小與能力對桌球反手推擋學習與進步幅度之差異。本研究為準實驗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其中實驗組34組實施44 mm球體教學,控制組32組實施傳統式40 mm球體教學,在實驗過程兩組學生皆接受前測、實驗處理、後測等實驗程序。所得資料以相依樣本t檢定、二因子共變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考驗。結果顯示:一、實驗組反手推擋低、中、高能力學生學習皆有顯著進步,而控制組除高能力學生之外,其他兩組學習皆 有顯著進步;二、在球體大小方面,實驗組的桌球反手推擋學習顯著優於控制組;在能力方面:低、中、高 三組學生的學習無顯著差異;在進步幅度方面:低能力組的學生顯著優於中能力組的學生,而中能力組的學生又顯著的優於高能力組的學生。本研究結論:使用44 mm球體教學在大學學生桌球反手推擋學習上優於傳統40 mm球體教學,且低能力組進步幅度優於中能力組,中能力組的進步幅度又優於高能力組。因此建議從事桌球教學的教師與專業人員可以使用44 mm球體做為初學桌球動作學習的教學工具,以提升學生在桌球反手推擋的能力。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不同時間體感式遊戲介入課程對養護機構高齡者簡單反應力之影響,研究對象以養護機構年滿65歲高齡者為參與者,實驗介入前依據高齡者參與意願以非隨機方式分配為實驗組與對照組,並控制認知功能為干擾變項,以簡短智能檢測(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再細分為4週輕微至中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實驗組(9位;MMSE=20.44±1.67)、8週認知功能正常(no cognitive impairment, NCI)實驗組(8位;MMSE=28.25±2.43)、4週MCI對照組(9位;MMSE=21.22±1.79)與8週NCI對照組(9位;MMSE=26.44±2.46)。實驗組接受每週3次、每次30分鐘的體感式遊戲訓練課程;對照組則無任何介入;4組在實驗前後均進行簡單反應力測量,並以無母數統計分析組間與組內之差異。研究結果發現4週MCI實驗組與4週MCI對照組在平均反應時間與反應時間平均標準差皆未達到顯著差異;8週NCI實驗組與8週NCI對照組在簡單反應力達到顯著差異,但在撤出介入後反應時間平均標準差顯著退步,顯示無法獲得延宕效應。本研究結論為體感式遊戲對於養護機構高齡者的簡單反應力效果為正向的,即便無法立即改善個體的神經元輸送速度,卻可減緩老化導致簡單反應能力功能退化之效益。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一、探討計畫行為理論是否能有效解釋運動傷害復健遵從意圖與行為。二、檢驗相較於計畫行為理論的變項,行動計畫是否有效增加對行為的預測。三、檢驗行動計畫是否中介意圖與行為之間的關係。四、探討行動計畫中介意圖與行為的效果是否受到預期遺憾所調節。研究對象為213位正在接受治療或復健的運動員,平均年齡為23.6±4.5歲。在徵得同意後讓其填寫計畫行為理論量表、行動計畫量表、預期遺憾量表及運動傷害復健遵從行為量表。所得資料以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處理。所獲結果如下:一、除態度外,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可以有效預測運動傷害復健遵從意圖,意圖及知覺行為控制可以有效預測行為。二、行動計畫可以有效增加對行為的預測。三、行動計畫中介意圖與行為之間的關係。四、預期遺憾無法有效調節行動計畫中介意圖與行為的效果。本研究結論:驗證了計畫行為理論加入行動計畫及預期遺憾後,在傷害復健遵從行為領域的應用,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實務應用及後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期刊

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運動幸福感在心理技能與生活適應的中介效應。研究參與者為國立體育大學甲組運動員,包括247位男性及113位女性。本研究包括三種測量工具:運動心理技能量表(五個分量表)、運動幸福感量表(二個分量表)及臺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四個分量表)。研究結果顯示:經由多元階層迴歸分析法發現,運動幸福感是心理技能與生理健康、社會關係及環境的完全中介變項,是心理技能與心理範疇的部分中介變項。本研究結論:本研究發現運動員有較好的心理技能,就會有比較好的生活適應能力,這是因為心理技能提升了運動員的運動幸福感。因此,教練不僅要教導運動員心理技能,更要協助他們獲得運動中的幸福感,以擁有更好的生活適應能力。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心理技能、運動幸福感、生活適應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 期刊

有關臺灣地區老年人身體活動目前仍缺乏具信度與效度的測量問卷。本研究旨在檢定「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中文版」之信度與效度。透過招募高雄市263位65歲以上社區老年人(平均年齡±標準差=73±6;男/女:97/166),本研究使用皮爾森相關分析及組內相關係數等方法,檢定該量表一週再測信度;同時使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該量表總分(含整體活動量、休閒活動、家務活動以及職業相關活動)與加速規(含能量消耗及走路步數)、手握力以及老年憂鬱量表等變項間的同時效度。前述相同分析程序亦針對男女生進行分層檢定。結果顯示:本量表一週再測信度之皮爾森相關係數及組內相關係數均達建議水準。第二波所填量表總分與配戴7日加速規數據間有顯著相關。量表總分與手握力間呈現顯著正相關,與老年憂鬱量表呈現顯著負相關等結果,進一步提供該量表具有同時效度的支持證據。此外,該量表所包含三種不同型態身體活動信度與效度亦透過檢定,獲得支持。透過性別分層,該量表信效度不論在男性或女性中都獲得支持。本研究結論:基於上述結果,本研究提供「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中文版」初步信效度證據,驗證該量表適合在臺灣地區老年族群中測量其生活型態之身體活動行為。

  • 期刊

本研究目的為將低欄架敏捷訓練應用於優秀男子排球選手的訓練中,評估低欄架敏捷訓練對於排球選手在二、三、四號位置攔網整體反應時間(total response time, TRT)上的效果。以12名優秀男子排球選手為研究對象,並將其分為低欄架敏捷性訓練組與對照組,進行6週的訓練,並於訓練前、第2週、第4週與第6週訓練結束後,以排球運動攔網敏捷性分析系統進行攔網TRT測試。統計方法採用二因子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進行考驗,比較兩組在訓練方式上的差異,最後以Tukey HSD法進行組內的事後比較。主要結果如下:經過6週的訓練後,低欄架敏捷性訓練組與對照組在攔網TRT上有顯著的差異,而組內的事後比較,訓練組在第4週後即出現顯著的效果,而對照組經過6週的訓練後並未出現顯著的差異。本研究結論:低欄架敏捷訓練能增進優秀排球選手在攔網TRT的敏捷表現,可能是由於步伐轉換的能力提升與接收刺激後能較快速的產生反應,因而增進迅速方向變換的移動攔網能力。

  • 期刊

本研究目的為比較操作模擬爬梯機與一般爬梯時,關節角度以及主要作用肌群肌肉活化情形。方法是以12名健康男大學生(平均年齡23.7±0.4歲、身高172.17±2.45公分、體重68.92±3.35公斤)為研究對象,以重複量數實驗設計,請受試者隨機攀爬75度和90度之爬梯訓練機與一般爬梯,實驗全程以高速攝影機進行300 Hz影片拍攝,以分析上下肢各主要關節角度變化,並利用表面肌電圖收集上下肢各主要肌群之肌肉活化。經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後,實驗結果顯示在運動學方面,梯子於75度角度下,爬梯訓練機與一般 爬梯上、下肢各關節角度無顯著差異,而梯子於90度角度下,大部分上、下肢關節角度無顯著差異;肌肉活化程度方面,無論是在75度或是90度角度下,爬梯訓練機與一般爬梯在部分上、下肢肌肉活化達顯著差異,且爬梯訓練機活化程度幾乎小於一般爬梯。本研究結論為攀爬模擬爬梯訓練機與一般爬梯時的肌肉收縮情形有些許差異,但關節角度變化則近乎一致。

  • 期刊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單次中強度阻力運動後對上肢與下肢骨骼肌最大等長肌力恢復情形,並同時觀察血 清脫氫異雄固酮-硫酸鹽(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 DHEA-S)的濃度與肌力恢復之關聯。研究方法是以18位男性曲棍球選手,依下肢最大等長肌力分成高肌力(120.33±7.65 kg/w, n=9)與低肌力(71.66±3.57 kg/w, n=9)兩組。以50% 1-RM的運動強度進行單次阻力運動,包含6個運動項目,8下為1組,共做3組。所有受試者統一在早上空腹狀態下分別收集運動前、運動後立即、運動恢復48小時與72小時之血液樣本,以測量血清DHEA-S與皮質醇(cortisol)濃度。阻力運動後觀察恢復時(48與72小時)上肢與下肢最大等長肌力之變化。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受試者在身體測量學上無明顯差異。高肌力組在阻力運動完立即與恢復48小時之血清DHEA-S濃度顯著低於低肌力組,而各時間點血清皮質醇濃度則無明顯差異。單次阻力運動後,高肌力組上肢與下肢之最大等長肌力恢復變化率明顯高於低肌力組,且血清DHEA-S濃度與肌力恢復呈顯著負相關。本研究結論為單次中強度阻力運動後,高肌力組之最大等長肌力恢復效果明顯優於低肌力組,而此改善之效果可能與運動後DHEA-S濃度有關,顯示運動訓練造成個體不同程度上的適應結果,DHEA-S濃度可能扮演重要的調控角色。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補充7-12天綠藻後,對恢復期肌肉損傷與最大肌力的影響。招募臺北醫學大學羽球校隊共24名球員作為受試者。本研究採雙盲、隨機設計(double-blind and randomized design)分為安慰劑組與綠藻組。所有受試者需口服12天高劑量綠藻(9克/天)或安慰劑後,於口服第7天時施做三項阻力運動誘發肌肉損傷,於口服第8、9天時分析恢復期第24、48小時之肌肉損傷、肌肉酸痛及肝功能等指數,於口服第10、11、12天時分析恢復期第3、4、5天之三項肌力變化。研究結果顯示:阻力運動後第24小時綠藻組之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活性明顯較安慰劑組為低;恢復期第3天之大腿推蹬、大腿屈曲及第4天之胸部推舉肌力表現,綠藻組較安慰劑組明顯提升;肌肉酸痛指數部分,與前測相較,兩組第24、48小時均顯著增加。而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丙胺酸轉胺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天門冬胺酸轉胺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活性與肌肉酸痛指數,兩組間則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結論:短期7-12天補充高劑量綠藻後,可抑制阻力運動後之肌肉損傷與提升恢復期上、下肢的最大肌力表現,此外,對肝功能並無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