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86.56

中山醫學雜誌/Chung Shan Medical Journal

中山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廣東住血線蟲症(angiostrongyliasis)引起之神經系統疾病是由於發育中的廣東住血線蟲(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所造成。在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的BALB/c strain小白鼠發現小腦浦金氏(Purkinje)細胞出現退化性萎縮及部分喪失的現象。基質金屬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mRNA的表現及酵素活性只在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的小白鼠小腦檢測到,經西方點墨法(Western blotting)確定此酵素為MMP-9,而在未感染的小白鼠則檢測不到此酵素。另外,組織免疫試驗亦證實MMP-9定位在退化的浦金氏細胞。這些結果顯示MMP-9可能與小白鼠感染廣東住血線蟲引起小腦浦金氏細胞喪失有關。

  • 期刊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慶院區從1998年7月至2003年12月共5年6個月間,經由抽吸或手術確定為化膿性肝膿瘍者共有94例,男女比例為1.4比1,死亡例8例,佔8.5%。臨床表現以發燒90.4%,畏寒84%最為常見,其次為右上腹疼痛54.2%。膿瘍數目以單一性居多,77.6%,且好發於右葉(82.9%)。主要的伴隨原因為糖尿病(36.2%)、膽石症(26.6%)、原因不明者(18.1%)、癌症(9.5%)。菌血症為最常見的併發症(52.9%)。實驗性檢查以白血球增加(90.4%)最為常見。預後不好的因素有:1.年齡40歲以上,2. 癌症病人,3.腹膜炎,4.多發膿瘍,5.兩葉侵犯,6.多種病原菌,7.血液培養陽性。 致病菌以嗜氧性革蘭氏陰性桿菌為主(87.7%),而厭氧菌的培養陽性率為5.5%。治療方法以抽吸或經皮穿肝引流為主,少數則接受開刀治療。

  • 期刊

本研究分析了89位工作於中台灣一醫學中心,分別自民國89年一月至民國90年十二月間,因針扎意外而通報該院感控科之所有個案。研究結果顯示護士是最多發生針扎之族群,佔了66.3%(59/89)。最常見受傷的位置是手部,佔了95.8%(69/72)。最常發生針扎的地方在一般病房,佔了44.8%(39/87)。最常發生的情境是醫療措施執行中,佔了34.8%(31/89)。最常發生的器械是一般注射針頭,佔了42.7%(38/89)。因針扎而暴露到慢性C型肝炎之體液,進而感染了C型肝炎,只發生於一位護士的身上。感染率為11.1%(感染源病人中共有9位呈現C型肝炎抗體陽性反應)。除此之外,並沒有個案顯示因針扎而感染B型肝炎或HIV。以工作年資來看,年資未滿3個月佔18.7%(14/75),未滿6個月佔32.0%(24/75),未滿12個月佔52.0%(39/75)。以整個年度的發生率來看,民國89年及民國90年,各佔2.5%(37/1454)及3.4%(52/1518)。於一年的血液學追蹤檢查過程中,分別只有18.9%(7/37)及19.2%(10/52)完成追蹤。我們希望醫療照護人員(HCP)、醫療事業主管及相關政府行政和立法部門一起來努力,從疫苗接種政策、醫療照護人員繼續教育、環境工程控制、安全醫療器材的設計及有效的暴露後預防政策等全方位預防針扎的危害。

  • 期刊

醫院評鑑目的係為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奠定分級醫療基礎,同時也可以使醫院經營者藉由評鑑的機會獲得專家建議,使醫院經營更上軌道。但是,民國91年發生一連串打錯針及給錯藥等嚴重的醫療疏失事件,造成國人相當大的震撼,也引發各界質疑醫療機構的服務品質以及醫院評鑑的成效。而近年來醫療科技迅速地發展與更新,實有必要對現行的醫療評鑑標準及方法進行檢討與改革,因為醫療服務品質的提升是無法僅以醫療服務「量」及「硬體」的進步或更新來衡量。 目的:整合國內外醫院評鑑相關研究之資料,以探討台灣地區醫院評鑑的發展趨勢。 方法:利用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的精神,整合分析關於台灣醫院評鑑之文獻資料及研究結果。 結果:醫院評鑑能提升內科、外科、護理以及急診部門的醫療品質,且醫界對於醫院評鑑多數抱持正向的看法。目前我國醫院評鑑改革乃參酌美國JCAHO訂定之醫院評鑑國際標準,從「以病人為中心」的方向進行改革。醫院評鑑標準的配分,則是以減少結構面的配分,增加過程面及結果面的配分,以期提升醫療品質。

  • 期刊

本研究係描述血液透析患者皮膚搔癢之相關問題,以做為皮膚癢之護理實證參考。自民國90年7月至12月於中部某醫學中心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共88位為研究樣本。以問卷與訪談方式收集資料。結果顯示血液透析病人皮膚癢之發生比率為61.4%,以透析後一年內發生皮膚癢者居多(81.5%),癢的部位依序為全身、軀幹及肢體(55.5%、27.8%、16.7%),癢的程度則以中、重度為最多(83.3%),且有一半以上(59.3%)的病患主訴影響睡眠。病患自行對皮膚癢的處理方式以手抓搔最為常見(74%),而病患自認為有效的處理方式,包括擦拭清涼溶劑(100%)、按摩按壓(100%)、轉移注意力(100%)、冷敷(100%)、手抓搔(90%)、使用藥物(90%)及擦拭乳液(54%)等。因而可瞭解本研究之病患使用上述處理方法有其個別性需求,故建議護理人員照顧血液透析患者之皮膚癢,應給予病患完整性的評估,尊重其個別需求,給予不同的照護。

  • 期刊

本研究係探討生殖科技治療婦女懷孕前期之生活經驗,採現象學之研究法,自民國92年3月至5月於中部某不孕症研究中心之不孕症門診收集資料,研究對象為經由生殖科技治療受孕16至20週之妊娠婦女,以深度訪談方式,計面談20位個案。結果發現生殖科技治療婦女懷孕前期之生活經驗包括:(一)認命(二)苦盡甘來(三)達成母性任務三個主題。其中苦盡甘來包括傳宗接代的使命、不孕的茫然、身心俱疲的歷程、確認懷孕的喜悅和缺乏懷孕的真實感五個次子題;達成母性任務包含貢獻自己、家人的支持和完成「家」的使命三個次子題。由此研究的結果可瞭解生殖科技治療婦女懷孕之獨特生活經驗與意義,提供醫護人員以個案的觀點體會其懷孕前期的生活經驗意義本質,並針對其意義與需求給予本土化適切之產前照顧模式。

  • 期刊

背景:過去研究已指出台灣山地鄉死亡率比起台灣整體高,但是並沒有研究分析死亡率差距的趨勢變化。本研究目的要檢視台灣山地鄉死因別死亡率之流行病轉型型態與不平趨勢。 方法:蒐集1974年至1998年的死因統計資料以分析死因型態的改變。另將山地鄉與台灣整體的年齡別死亡率及年齡調整死亡率依死因別予以分析。為探討山地鄉與台灣整體死亡率的差異,則採取死亡率比(山地鄉/台灣整體)來作為不平等的指標。 結果:在1974年,山地鄉有三分之一的死亡可歸因於傳染性疾病;到了1998年,此比例降至十分之一。在同一期間,山地鄉的非傳染性疾病所導致的死亡百分比由54%上升至70%。以1974-7年和1995-8年的年齡別死亡率統計來說,山地鄉和台灣整體的差異最顯著的是0-9歲以及25-49歲這二個年齡層。山地鄉居民死於肺癌、子宮頸癌、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肝硬化以及交通事故的比率急遽增加。除了自殺外,幾乎所有的死因比率都呈現增加差異及不平現象的趨勢。 結論:山地鄉流行病轉變型態與台灣整體存在著差異。雖然山地鄉某些死因已有減少,但是山地鄉與台灣整體死亡率的差異及不平現象則呈現增加的趨勢。

  • 期刊

本研究探討藉γ-攝影機進行放射性碘(碘-131)所形成的醫學影像來重新估算全身及甲狀腺有效半衰期(T(下標 eff)),一位35歲男性甲狀腺癌患者經全部或近乎全切除手術後,攝入1.1GBq碘-131的第2天至8天進行全身掃描(whole-body scans WBS)。 醫學影像行成的膀胱、唾液腺、胃、睪丸、大腿內側及甲狀腺之像素可由8天中擷取,T(下標 eff)值並以加權平均法重新估算。結果顯示上列器官的T(下標 eff)為由0.99至2.83天。此值與文獻上全切除患者相符合但與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30號報告的正常成人極大不同,本研究是藉γ-攝影機所形成全身醫學影像來清楚地重新估算器官及甲狀腺有效半衰期,此方法是一連串重新估算之起步,此發現應具有相當顯著性的意義。

  • 期刊

針對下咽癌的最適合療法決定於腫瘤的分期。對於早期腫瘤使用放射治療或外科治療其效果差不多。但對於局部侵犯性晚期腫瘤而言,廣泛性手術切除加術後放射治療是最佳的選擇。對於這種疾病如何作廣泛性切除及重建的方式,對外科醫師來說仍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報告兩位局部侵犯性下咽癌使用外科廣泛切除(咽侯及頸部食道切除及兩側頸廓清術)及使用長胃管重建術。手術進行均成功,但其中一位病人(病例1)因考慮開刀時機已晚而不幸仍因局部復發而死亡。我們認為廣泛性下咽部切除及使用長胃管重建是十分安全及有效的手術,掌握手術時機及手術前之癌症分期均會影響治療的預後。

  • 期刊

平滑肌肉瘤臨床上並不常見。而長在食道的肉瘤更是少見。對於可切除的腫瘤通常需要切除食道與重建。在此我們報告一罹患有莖型食道平滑肌肉瘤病人使用局部切除合併術後放射治療成功的案例,該病人追蹤至今兩年情況良好。食道平滑肌肉瘤使用局部切除治療者至今僅有四病例報告,文中將對相關課題作文獻回顧。對於少數有莖性,邊緣清楚或分化較好的食道平滑肌肉瘤而言,局部切除可有同樣治療效果,又可減少食道切除手術後的合併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