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174.55

科技醫療與社會/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 Ahead-of-Print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探討十九世紀西方醫療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以及他們所激起的爭議與衝突。傳教士希望透過慈善醫療手段解除中國人身體病痛,博取中國人好感,促使他們樂於接受基督教福音。醫療傳教士偏好使用外科手術治療白內障、割除腫瘤或是摘除膀胱結石,透過立即療效的戲劇效果讓中國人信服西方醫學。然而,強調西方醫學神奇的療效卻有其危險。許多中國人認為傳教醫師在施行邪術,攻擊基督教的謠言、揭帖與小冊一再宣稱傳教士剜中國人眼睛、割掉中國人的內臟乃至取出孕婦懷中胎兒來煉製迷藥與鴉片。這類謠言激起了好幾起攻擊傳教士的暴動事件。本文分析傳教士如何透過宗教儀式與論述使得他們的醫療活動具有濃厚的宗教意涵,檢視中國人對於傳教醫學神奇色彩的反應,並且探討反對基督教的士大夫為何認為西方醫學是種邪術,以及他們如何透過中國傳統醫學理論、民俗傳說以及正邪之分的文化傳統來了解傳教醫療活動,進而動員民眾加以反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阿片吸食做為一種社會活動,在臺灣的歷史甚是久遠。早自日治初期起,總督府即將阿片由原先日人眼中的社會問題,轉變為獲利頗豐的專賣事業。本文以「使用者」及「物質」為中心的研究取徑,探索殖民時期台灣阿片製造的歷史過程與實作細節,並重新思考過往阿片研究中常遭忽視或低估的面向,如吸食者的需求、品味,以及原料的分析與調控等。本研究提供了一個早期科學與技術進入臺灣並實際運用的實例,具體呈現近代科技在政治、經濟以及知識生產等,彼此扣連環節上所產生的深遠影響。藉由分析實驗室/工廠實作以及測量/標準化這兩個STS研究中的重要議題,本文將闡述早期科技適應臺灣在地環境的過程,並探究在殖民的情境下,近代科技是如何重構臺灣的物質及社會網絡,讓這個島嶼成為一個適合科學與工業活動進行的豐饒殖民地。

  • 期刊

本文以1950、60年代台灣的BCG預防接種為例,說明戰後台灣結核防治技術與國際接軌的過程。這項預防接種計劃係以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作法為藍本,透過在台灣部分地區的小型試驗,防癆單位建立BCG在台灣全面推廣的基礎。本文嘗試透過以下幾個面向:1、台灣的BCG疫苗如何從實驗室研究走到小型田野試驗,進而全面性的強制接種;2、台灣BCG疫苗的生產;3、接種員的技術訓練;4、醫界對於BCG疫苗的質疑等,討論一個全球性的疫苗,特別是西方社會的防治技術,如何被引進與實踐的過程。

  • 期刊

精神醫療團隊觀察瘋狂現象的標準,其實是社會文化生活中的常識。雖然常識作為一種衡量瘋狂本身是否存在的標準是客觀的,但仍不精確。常識之眼所觀察到的「瘋狂」,根據的是行為的偏差與自動性,然而不同個案的異常行為可能在表現上是一樣的。為了精確地衡量瘋狂的相狀,臨床精神醫療就不得不重視「差異性」的概念。尋找差異性的過程是一個要將常識之眼所觀察到的行為偏差與自動性,轉換成由病理學的生物/生理功能尺度來加以衡量的過程。精神醫療團隊會在一個已經設定好的時間中對個案進行觀察,並且為這段時間設定好治療的目標。這樣一來就有足夠的時間對異常行為進行觀察,進而排除異常行為不屬於生物/生理功能的缺損的可能性,也將社會、心理等與治療有關的重要助緣全部納入醫療系統中,行為上的偏差與自動性也能順利而合理地被當成一種生物/生理上的功能缺損現象。總結來說,時間在當前的臨床精神醫療手法中,其實是一種引入實證科學方法的框架,透過這種轉換常識觀點為科學系統觀點的技術,就能將「瘋狂的行為」圈圍在功能的範圍內,行為的偏離與自動性就被賦予一種疾病的意義,進而就可以從治療疾病的方式來進行有效地控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