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6.246

科技醫療與社會/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 Ahead-of-Print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探討rebozo在丹麥成為新興助產技藝的位移歷程。Rebozo源自於墨西哥,西班牙文原意為裹巾或者披肩之意,近年傳入北歐丹麥,成為助產師常用的陪產技藝。透過在丹麥的田野調查,訪談助產師、產科醫師和懷孕夫妻,本文分析rebozo如何吸引相關行動者的興趣、在丹麥的轉變內涵、以及其如何融入本地的孕產照護並影響了丹麥既有的助產照護。本文發現當rebozo在融入與影響本地原有的照護時,也進行了知識重組。這個重組的過程也是行動者建立與生物醫學和在地的助產實作關聯性過程。這些細微的轉變和影響並非單向的,而是分散、不連續地發生,在不同的行動者的促成下,發展出rebozo在丹麥的特殊轉譯模式。這也是丹麥後現代助產師在實作上跨越生物醫學vs.助產、北方vs.南方、現代vs.傳統,並能夠在彼此間移動的影響結果。本文透過檢視丹麥rebozo的位移歷程,延伸了當代助產師專業認同與傳統助產技藝關係的討論,並分析rebozo的實作如何維繫助產照護所關注的自然產與減少醫療介入的核心價值;也透過分析丹麥助產師如何在傳統技藝與生物醫學間建立關聯性歷程,擴展當代STS研究近年關注的傳統技藝與創新相關議題。

  • 期刊

本研究以「知識流通」為分析工具,探討自閉症在臺灣「初」現的歷程,分析本土行動者從歐美社會引進自閉症知識過程中的實作與在地修飾,突顯自閉症知識在全球流通的豐富樣態。本文追溯1960年代之前,自閉症診斷尚未出現時的臺灣社會,如何看待「沉默孤僻」的問題學童;而後由不同單位推行心理衛生計畫,即便實踐效果有限,但仍提供發現自閉症的基礎,讓部分的問題行為學童進入醫療化。臺灣本土行動者引進自閉症診斷時,不僅考量到醫學實作與當地文化的適應性,也以文化差異解釋不同地方的兒童異常表現,讓自閉症在臺灣的「初」現與發展,有著不同於歐美社群討論的意涵。藉此可發現,兒童心理衛生工作推動了當代兒童精神醫學診斷、量表與治療實作,是臺灣兒童精神醫學發展的重要磚瓦。本研究最後結合知識流通與醫療化的過程,發現臺灣自閉症的初現,不僅是特定行為問題朝向醫療化的時機,也充分顯示本土行動者篩選與應用知識的能動性。

  • 期刊

用於改變使用者行為的科技產品,統稱「行為嚮導技術」(behavior-steering technology),協助使用者朝向更健康、更安全、更環保的生活型態。由於「技術內建改變力」的特性,行為嚮導技術經常引發倫理疑慮,其中以「是否侵害使用者自由與自主」為最。欲回應此問題,須先區分行為嚮導技術的種類與效果。本文試圖說明,行為嚮導技術可就其運作機制分類為「資料型」(informational)與「物料型」(material),兩者分別對應不同程度的自由難題,間接導致前者的相關領域蓬勃發展,而後者至今尚未形成任何社群。然而,本文透過深究並扣連行為嚮導技術的機制、效果、與自由三個面向,一方面論證資料型並未較物料型行為嚮導技術有更好的倫理表現,且後者更能有效緩解當代重大社會問題;另一方面則指出重新理解或詮釋自由難題的必要,並對可能的出路提供初步建議。

  • 期刊

科技溝通的過程中,詮釋科學內容的差異是引發爭議的導火線。為了呈現個人理解科學議題的差異性,本研究以生物醫學教學場域為田野,由188場專題討論課,收集50則提問語句,並由生醫、社會、人文等28位不同知識背景的人分析其語意屬性,並且比較不同句型,以及資訊量對於判斷的影響。本研究設計了兩種語意分類框架:「問題內容與屬性框架」及「思維結構框架」。前者,以科學實作經驗為基礎,內容分成緣由性、基礎性、延伸性、質疑性與比較性問題等五大類,內含30細項。後者,區分出整體概念架構、數據評價、邏輯判斷及其他等四大類,含10細則。結果指出人的判斷大約有四成的共通性,但是也很容易改變自己的想法,天生的改變機率可能達到六成。而且共識是一種特定次群體的核心判斷,穩定度比較高,它與知識背景訓練以及個人判斷語句的傾向有關。綜合研究結論指出科技溝通的過程可以利用次群體共識可作為基礎,並且應精煉對話語句、以及辨識不同關係人所注重的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