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40.108

臺灣民主季刊/Taiwan Democracy Quarterly

  • OpenAccess

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檢視日本與台灣兩國近年組織性公民社會的發展,發現兩國公民社會的發展呈現不同的路徑,與民主政治之間也有不同型態的相互建構關係。1990年代以前,日本組織性公民社會因為國家壟斷公共領域而發展受限,但仍受益民主體制持續擴張,後因特定危機事件得以擴大結盟並改變國家壟斷優勢,之後也強化了與國家之間的連結關係。台灣公民社會的發展經由1980年代社會運動突破威權體制對結社的限制,之後逐漸朝向社會組織化的方向發展,並嘗試與政府建立更具治理效能的合作關係。

  • 期刊
  • OpenAccess

公民社會經常被認為是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公民社會的核心即是托克維爾所謂的「結社的藝術」,亦即是一種由公民所發起的志願結社,解決共同面對的問題。在晚近,新托克維爾主義者Robert Putnam提出了「社會資本」的概念,主張濃密而互信的人際關係是有助於民主體制的運作。在此,本文則指出社會資本的限制。透過一個環境爭議案的深入分析,本文強調,社會資本的凝聚(bonding)與跨越(bridging)作用可能是相互衝突的,因此中產階級保育人士的結社往往排除了地下階級成員的參與。社會資本的概念其實預設了一個更廣大的社群以及社群成員的共享價值,也因此,某一群體的集體行動通常反映了其深植的偏好,有可能與另一個群體產生衝突。從這樣來看,良好的民主體制需要活躍的結社生活,但是反之並不亦然,結社藝術的後果並不一定總是有利於民主。

  • 期刊
  • OpenAccess

在前蘇聯的三個共和國-喬治亞、烏克蘭與吉爾吉斯所相繼發生的「顏色革命」被許多人期待可以創造新一波的民主浪潮,把歐亞大陸上一些部分民主的國家帶入真實的民主境地。然而在仔細地觀察了實際發生的例子之後,本文發現顏色革命雖有許諾、更有侷限。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顏色革命所發生的國家在獨立國協當中都是已經有了若干民主進展的競爭性威權體制國家。顏色革命在此的意義是完善民主體制,而不是徹底改變舊制度的真正革命。第二,革命後的新執政菁英許多是來自於舊政權,他們多是在舊政權當中無法獲得所企盼的利益或施展的機會,因而投身於反對陣營。統治菁英的延續性也斲傷了顏色革命的徹底性。第三,在顏色革命後所建立的新秩序和嚴謹的民主制度仍然有若干的距離,因此顏色革命的成就是有限的。雖然三個顏色革命都有類似的侷限性,不過它們在民主深化的可能性上,卻彼此互有差異,而是由其地理區位所決定。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從理論、實際運用與概念繼受等三個層次,分析環境正義概念建構的過程以及概念推展時所遭遇的困難。在理論的層次,環境正義與根源於自然中心主義的環境主義間,存在著難解的矛盾。這種矛盾在採取辯證的自然觀後,雖已大幅減低了理論間的內在衝突,但本文指出只在哲學層次接受自然觀的轉變,卻不接受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將使環境正義無從解決所得與環境品質間如何調和的問題。其次,在實際推動環境正義運動時,運動本身相當依賴科學證據以獲取其正當性。然而在我們具體分析後卻發現,科學對運動所能提供的支援已大不如前,以至於當前整個運動的推展越來越仰仗理論性研究的支撐。問題是,縱使我們在短時間內可以忽視科學證據的問題,長遠來看,沒有科學作為後盾的運動必將減損其正當性。畢竟,今日的社會強調科學理性勝過一般生活經驗,因此不論環境污染受害者的證言是多麼的令人動容,在政策制定時,科學還是政府採取行動的前提要件。最後在環境正義繼受的問題上,雖然因地制宜是所有理論不得不面對的難題,但過度變更運動的內涵,有使整個運動焦點模糊的危險。雖然任何一個環境正義後進國都要理論與實際並重,但大量的實證研究無疑是確保運動得以長遠推行的唯一辦法。

  • 期刊
  • OpenAccess

我國兩大政黨目前採取的黨內初選,公平性都受到質疑。因此有人建議採用美國公辦初選制度。但是,美國的公辦初選制度,是特定政治文化產物。尤其是美國政黨屬於柔性,我國則多為剛性政黨。美國初選制度移植到我國,不見得能改善我國政黨初選的弊病。我國政黨辦理黨內初選,比較類似歐洲國家政黨初選,藉由「政黨自律」來贏取選民的認同,初選若產生不良現象,自然會受到選民唾棄而有所反省。

  • 期刊
  • OpenAccess

在分別回顧了歷年來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不分區立委候選人提名制度的變革,並且進一步觀察2007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以及不分區立委的提名之後,本文發現過濾式民調(排藍民調)的採用,就制度發展層面觀之,是有意在制度面上防堵可能出現的跨黨投票問題。而公開且競爭激烈的總統候選人初選,是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的,使得候選人必須接受檢驗,並且必須清楚提出政策主張、表示政治立場的提名方式,不論是對個別政黨,或者對於民眾而言,都是有利的制度。此外,透過民進黨主要總統候選人各縣市得票情況,與不分區立委各派系在各縣市得票的比較。可以明確的得知,一般媒體所謂特定派系能夠大量操控黨員票的說法,是無法獲得支持的。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旨在對2007年民進黨的總統初選活動進行評析,文中指出民進黨的總統初選分成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為1月至2月的黨內協調安排,第二階段則是協調不成之後所進行的「黨員投票」與「民調初選」(合稱「正式初選」),惟此次「民調初選」則決議停止辦理。本文發現,第一個階段的黨內協調安排難題在於:首先,應由何人來「喬」該黨總統候選人?畢竟陳水扁總統擔任總統初選協調人的正當性在國務機要費弊案後已經不足;其次,民進黨協調安排總統候選人的標準並不明確,加諸「四大天王」及其背後的次級團體也未必能夠接受黨內協調安排的結果,導致民進黨的總統初選必需進入第二階段,即協調不成之後再進行「正式初選」。單以黨員投票來說,「初選資格」、「口袋黨員」才是影響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勝敗關鍵;同時,原先該黨預定採取的民調初選採「排藍民調」,經本文分析,發現有違黨內民主與黨員平等的憲法原則。另外,2007年民進黨總統初選的幾場辯論會都沒有令人感動的執政願景,將會導致民進黨續航2008年的力道減弱;尤其是,停辦民調初選後的黨內整合難題,像是謝、蘇之間如何合作或搭檔,還有陳水扁總統願不願意接受提前跛鴨的事實,將是影響謝長廷能否帶領民進黨在2008年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