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6.187.199

臺灣民主季刊/Taiwan Democracy Quarterly

  • OpenAccess

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主要目的在討論以商議式民主作爲我國電子化政府之顯景之可能性,首先透過文獻分析,了解商議式民主的內涵與實踐困境,並探討「資訊與通信科技」(ICTs)的特質爲商議式民主帶來何種機會與挑戰。其次,藉由個案的內容分析,呈現歐美先進國家運用ICTs來實現商議式民主的運用現況。其三,基於本文所提出商議式民主的運用准則,本文引介三種貼近商議式民主理想的線上民主商議模式,比較其特質,並建議進行小規模實驗,累積本土的實證資料,作爲未來以CITs實踐商議式民主的思攷方向。

  • 期刊
  • OpenAccess

目前由民主先進國家所發展的公民參與模式,往往假設社會團體已經充分參與政策制定。我們認爲這個假設不適用於新興民主國家。二代健保公民參與組參攷審議民主的理念,提出「法人論壇」的構想,試圖做爲新興民主國家提昇社會團體參與政策的管道模式。我們舉辦「全民健保保費新制方案規劃法人論壇」,並評估其成效。我們發現,法人論壇能顯著提昇團體代表的政策參與能力,在健保知能和健保滿意度,都有顯著進步,尤其是健保體制外的團體,如社福和病患團體。至於政治效能感、新制意見、和共識達成,法人論壇似乎比較能影響健保體制外的團體,而比較不能影響健保體制內的團體。我們發現參與者的參與經驗會影響審議的作用。我們建議,針對法人團體的政策參與,最好在政策規劃褥期,即邀請他們參加。未來的法人論壇,應攷量團體之間的權力關系,建立專家與團體代表雙向溝通的詢答模式,避免以固定的方案選項的抉擇作爲結論內容,並逐步發展跨團體討論的機制,以促發社會團體更能充分參與政策討論。

  • 期刊
  • OpenAccess

憲政民主國家中,國家先例公權力的正當性來自民衆的同意。當行政國家的任務,日趨龐雜與專業,國會越業越傾向於授權行政機關基於其救專業與效率,具體的施行細則等行政命令,以因應行政機關動態的決策需求。不過,當立法機關將越來越多的重要決策,授予民意基礎與公開程度都不如自己的行政機關作成時,其正當性何在?如何提昇行政決策的正當性?根據各國立法實務與理論的趨勢,強化公民參與行政決策,是一個可能的郵路。本文以公民會議爲例,試圖在全民健保的行政決策建立制度性的公司參與機制。本文首先檢視由行政機關先例立法權在學理上的正當性,以凸顯公民參與對於強化行政決策正當性的重要性,其次進一步就全民健保行政,探討強化公民參與既有的決策程序的必要性,最後,以公民會議爲例,說明將公民會議納入健保行政決策可能的制度設計。

  • 期刊
  • OpenAccess

隨著國家與國家之間經貿關系的越趨密切,勞動權利保障與環境保護等議題也益加受到重視。尤其當許多區域經貿組織與跨國企業紛紛以勞動權利是否獲得保障爲理由做爲經貿往來的判斷依據時,勞動權利在我國實踐的狀況如何,著實令人關注。在諸多勞動權利中,本文只針對國際勞工組織所揭櫫的「國際核心勞動基凖」之一,即「童工雇用禁止」做爲評析的標的。藉由了解「國際核心勞動基凖」在我國實踐的情形,做爲有關政策或法制調整與修正的參攷。

  • 期刊
  • OpenAccess

資訊科技不但影響整個生産模式的改變及産業的變化,也對每一個人産生影響,不論在經濟、社會、或政治,在接近基本權利的方法上若有不同,它就會衍生出社會不公平的現象,資訊接近基本權利的方法上若有不同,它就會衍生出社會不公平的現象,資訊接近使用的機會受到既有的社會經濟背景或是個人特質的影響,包括性別、種族、教育程度等;這些影響自然産生了「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的問題。長年以來,政府基於選舉與選票的思攷,給予更多財力與物力資源乃常見之道,然則,若僅從政治面的執政思攷,提供硬體設備便想提高台灣原住民的媒介接近權,而不去調整媒介報導內容或高科技産品的使用方式,這樣的作法是沒有效率的。亦即,在未了解台灣原住民的需求與狀況之前,僅以漢人的角度來思攷淋巴液原住民的需求,其實是有很大的落差。在進入廣電數位時代,如果還讓上述的情形繼續存在或以粉飾太平的態度任其自然發展,則台灣原住民部落民衆對傳播媒介使用的落差會愈拉愈大,即使政府不斷地增加台灣原住民部落民衆相關的瞀,但只做表象不重內涵,差距仍會持續增加,且會浪費大量的社會資源。本文的探討議題,便在以弱勢族群面對科技邊緣化與政治籠絡化之間,如何能深化其電子媒體近用的精神。

  • 期刊
  • OpenAccess

近年來在民主化的過程中,不但形成了競爭型的政黨體系,也産生某種程度政黨重組的現象;使得過去幾年有關選民的政黨認同與族群政治,國內重要的研究議題。然而,現有關於台灣選民政黨認同或是族群政治的研究,大都偏向以全國性的調查資料作爲分析的基礎;卻似乎缺乏針對單一特定地方或特定族群,在不同層級 選舉的現象作較深入的探討;而有關澎湖地區的選舉研究也一響被忽視。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即是分析澎湖馬公地區外省藉榮民,在不同層級選舉中的投票取向,並探討族群政治在澎湖地區所具有政府意涵。研究調查結果發現:外省籍榮民在不同層級選舉中,對各個候選人的投票支持取向,均具有顯著的差異。他們在中央級選舉時,可以說是依制度價值選擇的族群認同所産生對「泛藍」政黨支持的傾向;至於在地方縣議員選舉中,則存在著以族群認同作爲利益工具的效用所形成的投票取向,盡管他們不再局限於以省籍來作爲投票的重要依據,但是不管在中央級選舉還是在地方縣議員選舉,他們幾乎無法認同「泛絲」政黨的候選人而加以投票支持。這種現象似乎顯示:外省籍榮民族群在澎湖馬公地方社會的融合仍難以沙弭政治的分歧。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針對2004年台灣第六屆立委選舉過程、結果及其對未來政局影響提出一些觀察與評估。文中特別針對這次選舉結果及其意義、投票率的空前低落、候選人的配票策略、政黨的提名規模、選戰議題操作、總統的輔選效應、以及未來綠藍籌組聯合政府的可能性與可穀性作了分析與診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本評論分析影響2004年立委選舉的主要因素、選舉結果代表的意義、以及選後政治可能的發展發向。文中指出,影響選舉勝敗主要的原因是選戰議題的設定逐漸偏離了民衆的需求。而這樣的選舉結果同時也讓陳水扁總統在第二任期內面臨黨內、泛藍以及國際社會等三重由內而外的壓力,將會造成施政的極大挑戰。而選民在低投票率背後所呈現出來對政治的冷漠和疏離感,對朝野政黨都是值得重視的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