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239.103

臺灣民主季刊/Taiwan Democracy Quarterly

  • OpenAccess

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旨在探討2006年的北高市長選舉中,影響選民投票抉擇的因素在南北兩市的異同,尤其著重在選民對政府施政表現評價的影響,另外,選前一系列的貪污醜聞是否在此次選舉中成爲選民投票的考量依據,則是另一個探討重點。研究結果顯示,在北高兩市不同的選舉環境下,選民投票抉擇的考量確實有所差異,除了台北市選民對於候選人評價在投票抉擇的影響上重於高雄市選民外,近年來民進黨在高雄市的政績受到跨黨派選民的高度肯定,並對選民的投票抉擇發揮顯著的影響力,呼應了政績是民進黨穩住高雄市執政權的說法。此外,不論是在台北市或高雄市,雖然選民對陳水扁的清廉評價並未直接影響其投票抉擇,但對馬英九的清廉評價卻在投票抉擇上發揮顯著的影響效果。

  • 期刊
  • OpenAccess

選民採取「分裂投票」(split-ticket voting)或者「一致投票」(straight-ticket voting)是造成「分立政府」(divided government)或者「一致政府」(unified government)極爲關鍵的成因;至於影響選民分裂或一致投票的因素,研究文獻所提出的觀點並不盡相同。本文以2006年北高市長暨議員選舉爲研究對象,探討分裂或一致投票的影響因素,尤其著重在「政黨偏好」和「制衡認知」的作用。作者擷取TEDS2006C面訪資料,藉由「雙變數交叉分析」(cross-tabulation analyses)與「勝算對數模型」(logit models)進行檢證。實證資料顯示,年齡、省籍、市長施政滿意評價、政黨偏好是影響台北市選民分裂投票的重要因素,而省籍、教育程度、市長施政滿意評價、政黨偏好係左右高雄市選民投票的關鍵變數;至於以往經驗研究強調的制衡認知,在考量其他變數的效應之下,並無顯著影響。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主要檢視影響2006年台北市長選舉選民投票抉擇的因素。本文討論的主要解釋變項之重要性在諸多投票行爲研究中已廣爲證實與接受。這些解釋變項包括選民預存之政治傾向、對現任執政者表現之回顧性評估、候選人評價和候選人議題立場評估。在選民眼中,郝龍斌比謝長廷獲得較佳的評價和肯定,同時,台北市的泛藍陣營支持者也遠多於泛綠支持者,再加上六成二以上的選民肯定馬英九過去的執政表現,從種種因素來看,郝龍斌確實比謝長廷更具有勝選的機會與優勢。我們進一步從投票模型結果可以得知,長期因素(泛藍支持)是解釋郝龍斌得票的主要原因,然而,對謝長廷來說,短期因素例如候選人評價和議題考量則是解釋他得票的主要因素。換句話說,投票給郝龍斌者主要是一種情感上的表現,一種偏向泛藍陣營的心理認同;投票給謝長廷的選民主要是一種評估衡量後的決定,這個決定主要是來自對候選人的評價和議題想法之綜合評估。

  • 期刊
  • OpenAccess

過去關於台灣民主化轉型的解釋中,雖然都注意到族群因素,但是由於強調精英政治過程的理論取向之影響,往往視之爲背景或動機因素,而低估了其重要性。透過調查資料的分析,本文指出,本省籍民眾「族群政治意識」在政治轉型前後的升高,是讓此一轉型能夠完成的重要社會條件。本文更進一步針對本省籍民眾族群政治意識由過去不易發展到1980年代中期以後的快速發展,提出一個歷史性的解釋,強調國家想像範圍之改變、傳統政治關係的衰退,以及族群進入選舉過程三者變化的重要性。透過「國會全面改選」的改革過程中,設置「大陸代表制」的攻防,本文說明了1987年以後正式浮現的新「族群」分類概念,在此一轉型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期刊
  • OpenAccess

馬英九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明揭指出,他所追求的是「不統、不獨、不武」。5月底由行政院研考會公布的民調中,支持馬英九上述主張的民眾比例,高達八成一。既然如此,爲什麼他卻那麼在意那些在總統選舉中未支持他的選民呢?馬總統不斷的強調,雖然有五成八的選民支持,但仍然有四成二的選民未投票給他!這才是馬英九先生最在意的真實民意動向。到底「不統、不獨、不武」所指涉的是甚麼?是「兩岸分治」現狀的無限持續?還是在「未來統一」之前的一種暫時性選擇?究竟這樣的現狀能夠延續多久?「擱置爭議」是擱置一時還是永遠停滯不前?由此可知,「不統、不獨、不武」的消極性不作爲,恐怕不足以解決台灣的未來發展問題。作者提出「一個主權,兩岸共享」與「一個中國,四重聯盟」的構想。結合了一制、不均等聯邦制與聯盟制等不同制度經驗,並參考中國的「民族自治制度」,形成一套多層次與多元化的體制,並透過一系列憲改工程,將「一個中國」的統合理念,導向政制、經濟、社會層面。這也是本文對當前馬政府「不統、不獨、不武」政策的回應。

  • 期刊
  • OpenAccess

二次政黨輪替一般被視爲是民主鞏固的重要指標,而台灣於2008年的二次政黨輪替,卻伴隨著一黨獨大、反對勢力薄弱等隱憂。在回顧了民進黨歷年來的選舉表現,以及二次政權輪替的內外意涵之後。本文認爲2008年台灣的二次政黨輪替,對內民主體制的鞏固是樂觀的,認爲目前失衡的「一黨獨大」是國、民兩黨消長會際(conjuncture)的結果;但是對於台灣民主的外部條件,乃至於台灣主權條件的發展,則是悲觀的,也就是可能倒退二十年的,不會是台灣內部的民主體制,而是外部的主權條件。

  • 期刊
  • OpenAccess

台灣應凝聚同體意識,重建經濟實力、政府能力與公民社會力量,共同致力建構一個結合中央、地方政府及公民社會的合夥共治與共和結構,積極發展公民主義與國民主義社會,打開政治(議會)與行政過程,使台灣政治社會能早日進入後政治與後議會時代,成爲開發中國家及華人社會中政治發展的典範。而這個目標的達成可能還需要經過多次的政黨輪替,我們希望國民黨能珍惜這一波政黨輪替中三合一執政的契機,致力政府改造與公共治理的變革,以及因而帶來的應有的政黨與政治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