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18.254

臺灣民主季刊/Taiwan Democracy Quarterly

  • OpenAccess

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資訊與通訊科技的發展,科技與民主間的關係逐漸成爲學界爭論的焦點。樂觀論者認爲科技輔助下的制度運作,能降低決策成本、提升投票率與民主參與品質,爲民主深化帶來希望;悲觀論者則認爲民眾的公共參與行爲,並非參與管道問題。同時,科技輔助下的制度,可能改變民主體制中的權力配置,加深社會中的對立。爲了回應上述爭辯,本文除了在文獻中討論應用資訊科技輔助民主選舉制度時所可能帶來的正負面效果,實證上分析了2006年政治大學學生會選舉過程所蒐集的投票紀錄及問卷資料。結果顯示透過網路投票來提升投票率,在短時間內仍有其限制,即使多數受訪者在投票前表示網路投票的意願,後來實際參與網路投票的人並不如預期,且大多是原本即有社團參與或公共事務參與經驗者,網路投票並未展現對公共事務冷漠的族群的驅動能力。本文建議,若要達到樂觀論者的預期,在科技方面,必須強化科技的安全性、友善性,以取得使用者對於科技的信任感,藉此增加現有參與民眾繼續參與的機會;長期而言,若要驅動公共事務冷漠者,提升投票率,必須增加冷漠者的公共事務意識(例如持續發送給學生各項公共參與資訊),才可能提升學生對公共事務的關注與參與。

  • 期刊
  • OpenAccess

審議式民主被視爲對代議式民主弊病之修正,且爲當代許多政治學者所稱許之一種民主實踐方式。有女性主義者認爲審議式民主可以促進社會被壓迫群體(包括女性)之權益獲得代表與重視,且能將原本不受政治重視之「陰性特質」帶入公領域,從而改變公私領域之傳統二分,並重新定義「政治」之意涵。但另有許多女性主義者認爲審議式民主之論述與實踐存有很大之性別盲。最爲女性主義所質疑者爲審議式民主所主張充滿陽性思維之「公共理性」與「公共利益」。又舉凡女性所處社會不平等之權力與資源分配,所背負文化與階級劣勢等結構上之不平等,倘若不獲得匡正,將在在影響女性參與審議過程之效果。本論文即針對女性主義對審議式民主支持與批判之各方立論,做詳盡分析與省思,俾能對審議式民主理論與實踐有更深入之理解。

  • 期刊
  • OpenAccess

2000年總統大選結果所造成的中央政府首次政黨輪替,乃至2004年總統大選後,執政的民進黨因未能拿下國會過半席次,而擁有國會過半數席次的在野黨又無法組成政府,造成政府提出的諸多法案、政策、甚至人事案難以獲得國會在野(多數)黨的支持。本文以分立政府爲理論基礎,並從議事阻撓觀點出發,嘗試比較一致政府時期與分立政府時期對於國會立法行爲有無不同的差異影響存在,藉由研究分析結果,加以印證我國中央分立政府運作之影響,對照於美國學界的研究結果,似乎較傾向以Sundquist爲首的學派所主張的論點。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利用「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在2004年立委選舉後所進行的訪問資料,解析影響台灣民眾的政治效能感的因素。 參考Abramson研究政治效能感所提出的四種可能解釋,本研究發現,知性(教育程度)與黨性(政黨認同)對民眾政治效能感具有顯著的影響力。教育程度愈高以及民進黨認同者,政治效能感較高。本研究也試圖從資訊的角度,解釋民眾的政治效能感。就大眾傳播媒介的使用上,以「電視」的影響力最爲重要,民眾對電視的暴露程度或注意程度,與其政治效能感具有顯著的關聯性;至於民眾人際溝通的社會網絡的部分,以選民和他人政治的討論程度,對其內在政治效能感有顯著的影響,但對於外在政治效能感,社會網絡的影響力則未顯現。 從本研究中可以瞭解,民眾的教育程度與政黨認同對選民的政治效能感具有顯著的影響,而由於媒介型態與其資訊內容傳遞方式的不同,電視的影響力則顯然較報紙等其他媒介來得更爲重要,至於社會網絡的效果未符本研究的理論預期。

  • 期刊
  • OpenAccess

經過兩次的政黨輪替,台灣已從民主轉型階段實質進入民主深化階段。然而近年來一連串的政治貪腐弊案,不僅重傷我國的國際形象,更直接反映在我國清廉形象排名大幅下跌的現況上。因此,本文參考聯合國所通過之《聯合國反貪公約》,主張應強化我國現有廉政規範,建議立法院應優先審議並通過「貪污治罪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所增訂「公務員違反財產來源不明說明義務罪」相關修正條文,並將各級民意代表納入相同規範,且增修我國《洗錢防制法》相關規定,強化可疑交易之舉報機制。

  • 期刊
  • OpenAccess

2000年政黨輪替後,全面性貪腐現象在台灣已不復存在,但執政的國民黨仍保有全世界僅有的黨營事業,黨營事業可能導致貪腐現象死灰復燃。本文將探討貪腐成因、貪腐對國家政經改革以及經濟成長的影響。由於任何機制及制度都無法徹底消除貪腐現象,台灣政黨輪替成爲常態後,解決目前台灣社會所關心的政治貪腐現象最有效的方法應是讓民主體制更正常運作,人民藉公民參與對政治人物及所屬政黨加諸更大的政治責任,以及要求政府資訊公開與透明。

  • 期刊
  • OpenAccess

各國民主政治運作時與金權的微妙互動關係,莫不引起世人關注。雖然民主先進國家莫不制定嚴格的規範,但仍不時出現遊走在法律邊緣的案例,這些官商間的負面關係,輕則影響個別政治人物的聲望及職位,重者動搖民眾對民主制度的信賴感。而台灣在族群問題及民主轉型原因下,更是無法逃離金權政治的影響,因此,如何打造一個兼顧台灣政治生態以及可行性的政治獻金規範,便格外的重要。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藉由回顧台灣錢權交換在不同政治發展階段的型態,歸結出金權政治根源與樣貌的共同點;亦即從威權時代的國民黨黨國資本主義,歷經李登輝上台後以黨營事業建立與資本家間的政商網絡,乃至民進黨執政後以國家資源政策圖利財團換取支持。雖然歷經兩次政黨輪替,然而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風潮,以及執政者運用自由化建立新的再管制手段,建立資本家對政府的政治支持之政商侍從主義網絡仍相當穩固,與地方派系之間的恩庇侍從主義亦延續下來。此種錢權交換且利益共生的政商關係,已經成爲影響台灣民主鞏固的最大危機。本文擬以北歐國家的成功典範超克上述困境;即以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主義取代新自由主義,以公費選舉、公民參與打破政治上的恩庇侍從主義,以資訊透明與清廉政治破解政商侍從主義,作爲解構台灣金權政治,深化並鞏固民主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