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32.116

臺灣民主季刊/Taiwan Democracy Quarterly

  • OpenAccess

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主旨,在於從歷史與結構的角度,分析戰後台灣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化間的關係。1980年代前,台灣的經濟發展,深受威權體制下「具發展取向的國家機關」之影響,而有「穩定中成長」的表現;但是,這樣的經濟發展,卻在美國新保護主義與國內反新重商主義的壓力下,促成蔣經國的政治自由化與經濟國際化的改革措施。 然而,當政治自由化與經濟國際化無法解決立即的政經問題時,李登輝企圖以政經本土化和政經國際化,而「去內戰化」,並在政治民主化過程中,以此策略釐定和社會上各種政經勢力間的聯合與衝突關係;在1997年之前,李登輝的策略算是成功的,因而導致台灣多重的「寧靜革命」。但是,1997年之後,全球化的潮流與中共的經濟發展,卻反而強化台灣經濟的中國化,並斲傷其本土化,而且制約其國際化。

  • 期刊
  • OpenAccess

政黨作為一項制度攸關現代代議民主之運行,該項制度在民主臺灣遭致高度不信任甚至強烈非難。該現象並無奇特之處,各地(即使在成熟民主政體)政黨殊少享有高度的公眾信心。事實上,臺灣的政黨體系之發展與制度化相當完善,此不同於南韓、菲律賓及泰國等其他新就任或恢復的亞洲民主政體之政黨的易變、淺薄與碎裂。然而,國家認同議題已使臺灣的政黨體系呈現分極化,其結果是臺灣的政黨雖熟稔於選舉動員之藝術,卻仍未能於政策之深思熟慮上展現其技巧及專業。

  • 期刊
  • OpenAccess

作者認為政黨民主是民主化研究中應該被探討的一個面向。本文分別從歷史面、規範面以及台灣民眾的反應,說明:第一,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各政黨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國、民兩黨在台灣憲政改革的過程中的合作與競爭,是台灣民主化的主要動力之一;第二,台灣民眾均肯定主要政黨的民主形象。民眾相當一致地認為國民黨是個對民主有貢獻的黨;對1990年代的民進黨的表現,印象最深的就是「民主」。但台灣政黨的內部民主問題仍然值得更有系統、更深入的研究。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探討民間社會非政府組織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雙重角色,亦即對自由化階段的催生和推動和民主鞏固階段的強化和落實。前者表現最明顯的是各種社會運動組織的動員,後者則包括服務型非政府組織和倡導型非政府組織在民主鞏固階段對民主治理的影響力。本文亦分析了非政府組織在當前臺灣民主治理脈絡下,所享有的自主性、倡導性和影響力。最後,以三種社會運動(勞工、社會福利和環保)組織在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與新政府之間關係所發生的變化來說明倡導型非政府組織在「後民主化」時期民主治理的新課題和新挑戰。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主要以高雄縣內門鄉作為分析個案,探討在政治與經社環境變遷下,地方派系依侍結構的演變與特質。本文大致有以下發現:首先,內門鄉觀亭與內埔派的外部依侍關係,由「兩元」轉變成「三元」的型態,而且兩派的外部依侍關係具有「延續性」,儘管鄉內派系之領導人有所更迭,但其對外依侍結盟的對象仍以過去合作的派系與候選人為主。同時,其內部依侍關係除了以往「政治依侍」外,也開始出現「經濟依侍」的現象,甚至是出現了上下層級之間「不同派」的依侍型態。其次,內門鄉的個案,某種程度上也驗證了社會上的既有的分歧會是地方派系形成的基礎。但地方派系的發展與對立的型態,亦同時會受到內外在環境的影響,產生新的派系對立型態。在外部環境因素方面,研究中發現,內門鄉觀亭、內埔兩派勢力的對立、消長與分裂等,與台灣選舉制度以及高雄縣紅白黑三派的發展等存有相當密切的關連性。亦證明,在縣級地方派系對立嚴重地區,鄉鎮(市)級地方派系與縣級地方派系間有其結構性的互動關係。

  • 期刊
  • OpenAccess

台灣的代議政治,由於受制政治變遷的影響,一直無法進入正常的運作,尤其在兩千年政黨輪替之後,更是演展成黨際之間的惡鬥,行政與立法時常發生對立衝突的僵局,以致代議政治受到主權者的信任度不高,未能達及信任門檻。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於深度鋪陳,這項信任門檻不足的十項徵候,藉以引其擔負政治運轉的政黨及其主要職司的正視,進而運用典範的治理知識加以轉型。本文的第二個重點在於申論:在信任門檻不足的情況下,台灣業已顯露出信任替代的現象,亦即對失去信任門檻的機制、機關或個人,產生消極失望的行為,抑或積極試圖影響信任對象的作為,一來警醒其改弦更張,進行策略性形象管理,用以恢復或取得應有的信任,二來採取反制的行動,試圖削減其政策轄區、權力範圍,或以其他機制突破政治衝突的瓶頸,借用主權者的力量,落實其天賦人權及憲法所賦予的權利,不願再居於外控的地位,而採取主動要求政策的回應力。

  • 期刊
  • OpenAccess

今日台灣是以定期、自由而公平的選舉來決定政權誰屬。以衡量民主體制的基本尺度而言,少有人會質疑台灣不是民主。但在2000年總統大選之後,台灣就陷入嚴重的民主治理危機,甚至動搖了新興民主體制的正當性基礎。經驗證據顯示,政權輪替後,台灣民眾對於民主實際運作的滿意程度、民主體制內主要機構的信任度、以及對於民主體制優越性的信念,皆明顯下降。台灣能否走出此一困境,要看2004年3月總統大選及2004年年底立法院選舉是否能幫助台灣找回主流價値,重建民眾對民主的信心。台灣的民主前景最終有賴於政黨領袖們能建立行政與立法機關間,以及政黨間的制度化協商機制,並在政治菁英間培養出「共識型」的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