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89.140

台灣日本語文學報

  • OpenAccess

台灣日本語文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將針對日語句子闡述筆者所考察之語義及其句法構造的模式(model)概要。本文所主張的模式特徵為構句法上的,經由分析及描述句子外在的表現形式,準確恰如其分地拿捏句子所呈現出的各種語義,因此是一種語義.語法論的模式。本模式以功能主義的角度,建立於層次構造的觀點之上。然而,筆者所要建立的階層構造並非靜態.線性排列的,而是一種過程的.立體多層次的結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大江健三郎在2006年出版了集結『頂替的醜兒』、『面帶愁容的「童子」』、『再見了,我的書!』這三部作品的特裝版『奇妙二人組pseudo couple』。書中還附了一本叫做「長江古義人與小說作者的対話」的作者解說別冊。製作別冊的原因,大江說是來自這三部作品沒有被當成三部曲來閱讀的遺憾,別冊中並觸及作品的書寫創作過程。到目前為止對於三部曲的解釋都集中在被稱為「那件事」的事件上。但大江本人認為三部作品整體的主題是在探討「奇妙二人組」之一的「吾良」他的死究竟為何。本論文由以上觀點試讀這三部作品,在『頂替的醜兒』作品中,特別没有被提出的「小孩自殺」反而是重點來進行分析。因此,大江對「小孩自殺」有特殊的意義,而去重新定義,我們可以了解貫穿三部作品主題的「吾良之死」與「小孩自殺」的關係也漸漸明白。

  • 期刊
  • OpenAccess

本論文主要是探討芥川作品「阿律與孩子們」與志賀作品「某個男人與其姊之死」之間的影響關係。而對於這樣的議題,在研究史上其實並非為一陌生的題材。主要原因來自於芥川曾經發表「文藝性的、太過文藝性的」(昭和2年4月『改造』)、「志賀直哉氏的短篇」等文章中,積極評價志賀的作品,並對志賀人格崇高之處也透露出其景仰的態度。因此,在研究史上,把這些視為一個重要參考指標而進行論述的研究文獻,則不在少數。也就是把實際芥川具體舉出的志賀作品名為一線索,探討那些志賀作品與芥川作品的相似性,藉此證明志賀對芥川作品所産生的影響。然而,調查發現志賀的「某個男人與其姊之死」作品,有許多小說要素,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芥川的作品「阿律與孩子們」中。但兩篇作品在作中人物的關係設定、作品表現方式雖都極其相似,卻在研究史上未曾被提及。檢閱芥川日後的言論,也完全没有提及志賀的這篇作品。芥川刻意在日後言論中,唯獨遺漏這篇作品?研究方法上,以文本閱讀的方式,解讀這兩篇作品。而透過芥川作品中所呈現的〈志賀〉要素,這樣的觀點來探討,才能找到存在於志賀與芥川兩者在創作方法中本質上的實質問題。

  • 期刊
  • OpenAccess

中島敦的「虎狩」是應雜誌『中央公論』(1934.1)的募集而寫成的作品。該年七月結果揭曉,因被選為<會外佳作>僅公佈作品名稱以及作者姓名,作品本身則一直等到中島敦個人第一本單行本(1942.7)發行時才被收錄、公開。故事開始的契機是起因於主人翁「我」在相隔15,6年後,偶遇中學時的友人趙,回憶過往進而開始描述多年前在朝鮮首都京城時曾經體驗的獵虎經驗。早已有先學指出,本作品可謂是中島敦文學的出發之作。從他自身的書信中也可看出,他對於此作品抱有相當大的信心。然而,諸多評論家卻對這篇作品評價不高。考究其因,可歸因於二點。一是對於作品的成立背景-被殖民者的朝鮮人問題-論述不深。其二則是作品本身的結構問題。或許是贅言,當作者將作品的時空背景設定於當時的殖民地朝鮮,就不容我們忽視殖民地本身的時空論述。然而概觀至今的研究内容,多數研究者論述本作品時,受此影響以致於過度偏重殖民以及帝國論述,使得作品解釋愈趨狹窄、單一。本論文除了將對當時的殖民地時空納入研究範疇之外,更將對作品的內部結構,特別是針對話者「我」的敘事口吻進行分析,欲藉由這些縝密的分析重新提示新的作品論述。

  • 期刊
  • OpenAccess

宮澤賢治的童話創作《銀河鐵道之夜》這部作品在長達十年的創作期間歷經四次的改稿,因此在分析各個創作階段的變更,特別是論証作中人物追求〈真正的幸福〉的設定時,筆者發現幾乎所有先行研究皆傾向於援用宮澤賢治本身的法華信仰做為前提。然而過於偏頗於作者的宗教信仰時,是否有忽略改稿過程中未被削除的部分,特別是與基督教相關描寫所隱含的作者創意由來的疑慮?因此,筆者留意到基督教文學中英國作家拜揚所創作的《天路歴程》這部著作。就本論文的考察結論而言:《銀河鐵道之夜》這部作品明顯地受到了《天路歴程》的影響。本論文的内容就《銀河鐵道之夜》的改稿部分,特別是針對初期形稿中基督教教徒的發言,如何成為最終形作品形態的改寫狀況,分析宮澤賢治如何在書寫上作推敲的痕跡。經由檢討兩部作品間的對照結果,筆者認為在既來詮釋作品中船難的青年和同行姐弟的人物設定的意義等觀點上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點,並且在解讀作家的寫作方法上,提示了一個新的理解方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在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作家作品裡,「東京」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在「東京」這個空間裡,主角的留學生們為著身分認同、戀愛以及傳統牽絆等問題而煩惱。作家們對於這樣由外地向内地移動時所伴隨産生的心裡衝撃描寫,剛好為當時的台灣知識份子如何理解近代化這個過程做了説明。本文是以三零年代的作品為主,並將二零年代的作品列入視野來探討其間的「東京」形象。在二零年代的作品裡,「東京」除了是文明以及自由的象徵之外,也是個讓人有距離感的空間。但到了三零年代,「東京」卻轉變為讓人感到親切的近代空間。對於東京所擁有的近代性,台灣青年們既是感激又是滿足。另一方面,在三零年代的作品裡,「東京」被當成象徵日本女性的一個符號,是留學生們所嚮往的對象。藉由「戀愛」這個課題,表現出游移在「東京」以及「台灣」兩個符號間的台灣留學生的身分認同焦慮。此外,在社會主義的影響之下,三零年代「東京」也是個讓人感受到民族及階級差別的空間。具體來說,這些問題通常透過留學生們在高等文官考試以及戀愛上遇到的挫折來表現。最後,透過楊逵的作品也略微窺知台灣留學生們所嚮往的「東京」繁華,其實是建立在壓榨勞工之下所成立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據世間流傳的「桃太郎」傳説故事所說,從河上游漂流而来的大桃子,迸出了一小孩,取名為「桃太郎」,其漸長,孔武有力,就在那時,住在「鬼島」的眾鬼時而渡過海,來到桃太郎所住的村莊,殺人、掠奪財物,桃太郎因此下定決心,赴鬼島,征服兇惡的眾鬼。故事中說,桃太郎向其老邁的爺爺、奶奶要了黃米做的飯團(黍團子)後,在途中,首先遇到了一斑犬,次為猴子與雉雞,桃太郎一一給了一個黃米飯團,納為家將,共赴「鬼島」,征服眾鬼,凱旋歸來。問題是故事中的主人翁桃太郎征討「鬼島」,為何獨選斑犬、猴子與雉雞為隨從合力打鬼?犬、猴子與雉雞的背後又有何特別意義?本論文特以雉雞、雞為主題,從古來民間傳承、及信仰的角度探討其真諦。又其内容大致有如下:1、緒言2、日本古文獻中之雉雞3、雞的古傳承與信仰4、中國古來民間信仰之雞5、日本民俗‧信仰中之雞6、結論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主要透過<苗><節><根><土><木><材><線>等日中同形詞的植物表現,嘗試建構共時性多義展開圖之方法論。共時性多義展開圖之描述,首先應有明確的基準按序提出1)核心義之設定、2)意義之認定、3)意義關係之明示。本文針對於第1項,主要運用認知語言學上的典型理論。第2項則檢討國廣(2006),確立多義詞之衍生主要在於隱喻、換喻與提喻三種比喻理論。第3項意義關係之探討,涉及隱喻、換喻與提喻之下位分類等複雜問題,雖於文中描述,但仍未盡詳,有待今後的補正。在此三基準下,雖不完整,但綜觀過程之描述,初歩所獲結論之日中同形詞共時性多義展開圖之輪廓已大致浮現。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本論文探究日語動詞sitagau,tomonau之語法化特徵。考察結果顯示兩語之統語變化,語意變化過程中,泛化(Generalization),類變(Decategorialization),層次(Layering),持續(Persistence)之四機制牽渉其中。而兩語語法化後之複合助詞nisitagatte,nitomonatte中亦可見古語及現代日語之語法特徵並存。相較兩語語法化歴程時可見,sitagau原具之空間位置變化之意演變為表具時間幅度之事態間之變化,而tomonau原具有共處物理空間之意則演變為表共有時間之事態間變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