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52.98

輔仁醫學期刊/Fu-Jen Journal of Medicine

輔仁大學醫學院,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實驗目的:本實驗的目的是要比較急性心肌梗塞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中使用冠狀動脈內和靜脈內推注Tirofiban的主要心臟不良事件暨治療後的併發症。實驗方法和結果:我們回顧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間發生急性心肌梗塞並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的106位病人的病歷。在這些病人中,50位接受冠狀動脈內推注Tirofiban(10μg/kg),56位接受靜脈內推注Tirofiban(10μg/kg)。所有病人皆接受為期兩年每個月的追蹤。兩組病人中無發生主要心臟不良事件的比例分別為冠狀動脈內注射組0.72(95% CI=0.60, 0.85)和靜脈注射組0.57(95% CI=0.43, 0.71),P值大於0.05。有高血壓,腎臟疾病,高白血球數量,較高的Killip等級和心率較快的病人發生主要心臟不良事件的風險明顯較高。結論:急性心肌梗塞并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的病人,接受冠狀動脈內推注Tirofiban的不良心臟事件發生率和靜脈內推注Tirofiban是相似的。

  • 期刊

背景與目的:產後婦女子宮頸抹片檢查常呈現發炎反應。本研究採回溯性研究,主要探討產後子宮頸抹片檢查與哺餵方式之關係,以進一步了解執行產後子宮頸抹片之最佳時機。方法:我們收集2008年到2010年台灣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之產後子宮頸抹片檢查數據,排除流產及無法獲得哺餵資料者,有效資料共得3014筆。子宮頸抹片結果分為正常、無感染性發炎及感染性發炎三類。產後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時間區分為小於6週、6-8週、8-12週、大於12週,而哺餵方式分為全母乳、混餵、全配方奶。所得數據以SPSS 21.0軟體進行分析。結果:產後子宮頸抹片發炎結果與生產方式、胎次、母親年齡無關,而產後越晚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發生無感染性發炎情形遞減(≤ 6週:14.2%;6-8週:10.7%;8-12週:7.4%;>12週:6.8%;p<0.001),而發生感染性發炎情形則遞增(≤ 6週:1.2%;6-8週:1.2%;8-12週:2.5%;>12週:3.1%;p<0.001),再者,全母乳哺餵者較餵食配方奶者有較高的無感染性發炎比例(OR, 95%CI: 1.54, 1.07-2.21)及較低的感染性發炎情形(OR, 95%CI: 0.33, 0.15-0.76)。結論:此前驅性研究發現哺餵方式與子宮頸抹片發炎結果及採檢時間呈顯著相關性。

  • 期刊

空腸憩室穿孔是一個少見且難以診斷的疾病,在此我們提出一空腸憩室穿孔併腹膜炎的病例報告。一位82歲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女性,因左側腹痛一天無法緩解至本院急診求診,腹部電腦斷層顯示空腸憩室穿孔與些許游離氣體,病人接受內科支持性療法,爾後獲得改善而痊癒出院。在臨床上,年長且使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病人,有較高穿孔的風險。雖然手術治療適用於穿孔情形,但在穩定的病例中,使用保守性內科療法並小心觀察其病程,需要時再施行外科手術,亦是可行的治療方法。

  • 期刊

肝臟血管瘤是常見的良性肝臟腫瘤,大部分很小且不需要進一步治療。但巨大的肝臟血管瘤可能造成嚴重的失能症狀,必須手術介入治療。傳統手術可能導致無法控制的出血,我們發表藉由體外循環輔助下切除巨大肝臟血管瘤的個案。一個40歲女性病人到院時以腹脹合併食慾差為主訴,影像學上看到將近15公分大的肝臟血管瘤,我們以體外循環輔助下成功切除巨大肝臟血管瘤。我們回顧文獻並作出討論。

  • 期刊

一位72歲男性到我們醫院外科門診訴說在左側乳房發現一個無痛逐漸長大的腫塊。在理學檢查觸摸到一個界限不明顯非柔軟性腫塊在左側乳房。開刀切除了2.5×2.4×2公分大的腫塊,且送冷凍切片檢查診斷為小圓藍細胞惡性腫瘤,隨後病人接收左側乳房腫瘤切除手術。組織病理檢查診斷為原發性瀰漫性大B細胞惡性淋巴瘤。男性乳房癌佔所有乳癌的不到百分之一。原發性乳房惡性淋巴瘤的發生率大約在所有乳癌的0.04%到0.05%的範圍。然而原發性男性乳房惡性淋巴癌是極為罕見的惡性腫瘤。我們報告一例非常罕見的原發性乳房瀰漫性大B細胞惡性淋巴瘤在72歲男性。

  • 期刊

傳統上,我們會用後位經寰樞椎關節螺絲釘固定術治療不穩定之第1-2頸椎病變合併第二型樞椎齒突骨折。它有高達95-100%的融合率。然而也同時有著高達20%的致殘與致死率。因此、前位固定術對於不需要減壓的病人是一個更好的方式。它有著較安全和較少的組織破壞。案例是個本身有風濕性關節炎病史的老人。外傷後產生無法忍受的頸部疼痛。動態影像檢查顯示寰樞椎關節不穩定。核磁共振顯示第二型樞椎齒突骨折與假性骨樣增生但無後側減壓之需要。回顧目前的文獻、前側固定術對於這樣不需要後側減壓但又需要寰樞椎關節固定的病人是個好的方式。我們選擇了這樣的術式並且報告指有一邊的固定也是可以有好的止痛效果、並且在八個月後仍然證實是有效的穩定度。這樣一個步驟顯然是有效的而且是安全的。也防止進一步的假性骨增生。在目前的台灣文獻裡、這是第一個報導的單側前位經寰樞椎關節螺絲釘固定術。

  • 期刊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是最常出現於急性帶狀疱疹感染後的合併症。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在初次感染人體後,以水痘來作表現。之後病毒就躲在人體的背根神經節伺機而動。再次表現時,就是急性帶狀疱疹感染。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之定義,最常採用的就是在皮疹癒合後3個月以後(包括3個月)仍然在患部感到疼痛或其他之感覺異常,經常導致患者生活品質上很大的影響。在外用藥物上有局部麻醉劑和辣椒素成分之貼布可供使用,不同濃度也有不同之實證療效。在口服藥物方面,目前之治療主流乃是經美國藥物與食品管理局通過適應症之Gabapentinoid,其作用類似類似鈣離子通道阻斷劑;而之前較常使用,但未通過適應症之三環抗憂鬱劑,仍然有其角色,其令人困擾之處在於副作用對於患者生活品質的影響。尤其最常受到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所困擾的正是老年人的族群。類嗎啡類止痛劑在使用上須考慮效用和副作用之間的平衡。目前可採用的療法(包括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適應症及其之外之用藥)很多,但真正能達到相當程度的療效並不是很多。新的藥物研發以及帶狀疱疹疫苗的應用,都是之後相當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