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158

北市醫學雜誌/Taipei City Medical Journal: An Excelling JUMP(Journal Updating the Medical Progress)

  • Ahead-of-Print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疾病的皮膚表現常常能由外表觀察到變化,若能更暸解COVID-19感染者的皮膚相關特徵,將有助於第一線醫護人員提高警覺,對醫療做更好的把關。有鑒於此,本文蒐集整理COVID-19感染者的皮膚相關特徵,希望可以與居家醫療照護、醫院醫療照護及遠距醫療照護者分享彼此經驗。COVID-19感染者相關的皮膚表現包含斑性丘狀紅疹、蕁麻疹、COVID腳趾(凍瘡樣變化)、水皰、網狀青斑及出血點。目前雖不能做為診斷依據,但若配合系統性評估,將有助於鑑別診斷及提升醫療照護品質,進而強化醫療防護。

本文另有預刊版本,請見:10.6200/TCMJ.202010/PP.0019
  • 期刊

臺灣在這一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全球大流行,因為超前部署及落實防疫措施,大幅減輕疫情的傷害,也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於醫療體系造成衝擊。許多問題在疫情的催化下,不僅考驗民眾及醫護人員的反應能力,也造成醫療文化的轉變,包括將防疫措施內化為醫療生活的一部份以減少恐懼、建立適當與簡化的流程以提升病人安全、導入智慧醫療工具以減輕工作壓力。外科部也在收治第一例疑似個案後,就針對手術室接受疑似或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人的手術作業流程與感染管制作檢討修正與整合,使更為簡單完備。更重要是疫情也讓醫療人員在人文素養、同理關懷、民眾參與等觀念產生改變能量,對後疫情時代的醫療照護與溝通模式也將引起重大的變革。

本文另有預刊版本,請見:10.6200/TCMJ.202010/PP.0015
  • 期刊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風暴來臨,造成民眾恐慌與人性衝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疫情資訊透明,醫院推動許多措施以減少民眾的焦慮與恐懼,包括以視訊方式進行探病,減少家屬必須進入醫院的需要。醫護人員互相信任、團隊合作,發揮當責精神。每個人以利他關懷、同理心為出發點,配合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減少群聚、維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犧牲部分個人生活上的方便性,保護社會大眾免於大流行的威脅。面對COVID-19,了解疫情、減少恐懼、互相信任、團隊合作、利他關懷、心理支持將是我們對抗COVID-19風暴的力量。

本文另有預刊版本,請見:10.6200/TCMJ.202009/PP.0010
  • 期刊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是在2019年至2020年間由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2(SARS-CoV-2)所引發的全球大流行。新冠病毒的感染除了發燒、咳嗽、肺炎等主要呼吸道症狀之外,也會造成結膜炎。雖然現有文獻顯示COVID-19病人在眼部的表現是相對罕見的。然而結膜炎可能是感染COVID-19早期出現的唯一症狀,因此臨床眼科醫師必須了解COVID-19,並擬定相關應變計劃與防護措施,除提供醫療服務外,同理關懷病人與家屬心靈,並適當使用個人防護,以維護自身的安全。本文除了對COVID-19在眼科的表現進行文獻回顧外,並簡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部面對疫情所實施的應變計劃。應變計劃分為門診、手術、住院、急診與會診、會議與後疫情時期未來展望等部分,並隨即時疫情與文獻進行滾動式調整。期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團隊在疫情威脅下仍能秉持「以人為中心」的理念,持續提供高價值醫療服務,提升病患與員工同仁的安全,為台灣眼科醫療做出具體的貢獻。

本文另有預刊版本,請見:10.6200/TCMJ.202010/PP.0014
  • 期刊

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造成社會衝擊層面廣,對於在醫療、公共衛生、藥物化學、生化等領域等的醫療人員及研究工作者,也都需要跳脫過去的思維,重新檢視工作方法以因應公共衛生危機。新型冠狀病毒流行對個人健康帶來的威脅和醫療照護體系的衝擊,引發世界各國對預立醫療照護決定的關注和討論。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簡稱ACP)已被證實可明顯改善病人和家庭的滿意度和幸福感,然影響個人參與預立醫療決定的因素眾多,在新型冠狀病毒(Coronavirus disease,簡稱COVID-19)之後,我們亦觀察到流行病對ACP的影響。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世界各國開始提醒民眾及醫療人員預立醫療照護決定的重要性,希望民眾可以花時間思考當個人罹患新型冠狀病毒時希望得到符合他們個人價值的醫療照護方式。因此,在後新冠時代,我們應善用生活事件來宣導ACP,例如:流行病學,提升民眾死亡識能以增加ACP知識,以及在壓力情境下更應加強以人為本的ACP照護概念。除了積極推動ACP,依照臺灣目前對ACP的規範,我們建議ACP的執行應有更多彈性,包括:多元ACP執行地點,鬆綁執行ACP諮商團隊人力,其次,COVID-19的治療方式及症狀並不符臺灣病人自主權利法(Patient Right to Autonomy Act,簡稱病主法)中啟動預立醫療醫療決定(Advance decision,縮寫AD)的臨床條件,醫療團隊必須要花更多時間去瞭解並協助病人討論他們所期望的醫療照護模式,也為病人、家人和整個醫療體系提供支持。

本文另有預刊版本,請見:10.6200/TCMJ.202008/PP.0007
  • 期刊

死亡素養或是死亡識能,被定義為一種知識和技能,使人們能了解和採取生命臨終時的照護方案。如果不曾談論死亡的議題,一旦遇到親人離世,就不可能應對事件帶來的衝擊。這就是為何要將死亡議題正常化的理由。但是,在一般的社會文化中,公開談論死亡是不容易被接受的。因此,以「生命識能」(life literacy)取代「死亡識能」,也是可行的方式。本文根據第六屆公共衛生與安寧緩和照護國際組織會議,國際專家學者所發表有關哀傷教育及死亡識能之重要論述,作為本院推動社區安寧之參考。

本文另有預刊版本,請見:10.6200/TCMJ.202012/PP.0007
  • 期刊

臺北市立和平醫院在2003年歷經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簡稱SARS)的深刻洗禮後,時隔17年,2019年年底再度遇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簡稱COVID-19)新疫情的衝擊。藥劑科最大轉變為,透過更仔細且分層的防疫應變計畫擬定與執行,包含即時的防疫物資盤點、線上口罩管理、人員分艙分流、e化軟體及skype應用於登錄體溫、對民眾衛教、教學與會議,制定藥品自費管理、首次發展戶外領藥服務、Line即時疫病新知分享、給予同仁心理諮商等各項規劃,讓藥師能在此波疫情影響下身心有所成長。從初始心境的驚慌動盪,逐漸能觀察學習,進而能回饋意見,應變異常的情緒,理解身為醫院藥師的責任與使命,繼續為病人安全和提升藥事服務品質盡一份心力。

本文另有預刊版本,請見:10.6200/TCMJ.202010/PP.0016
  • 期刊

目的:本研究為了解受訓醫師在婦科訓練學習成效評估。方法:採回溯性研究設計,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執行民國103年至106年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計畫之檔案資料,選取受訓者與指導醫師個別討論內容涉及婦科議題的紀錄,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受訓醫師與指導醫師互動的關注要點。結果:本研究共23篇討論紀錄被選為分析文本。討論議題涉及女性生殖器官、生理特點、四診以及用藥反應等。資料顯示受訓者除了關注中醫臨床實務外,還有指導醫師的人文關懷。結論: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計畫不僅是一門應用科學的技藝與思維之教學,亦是一門人文精神與實踐。未來可考慮將指導醫師的人文素養,列入此臨床教學策略的一環。

本文另有預刊版本,請見:10.6200/TCMJ.202012/PP.0005
  • 期刊

目的:本研究以臺北市政府照顧服務管理資訊平台的資料,利用資料探勘技術,建構憂鬱及負面想法和自傷行為及自殺(包含意念及行為)的特性模型,提供照管人員後續關懷追蹤之參考。方法:收集2018年個案資料,共7653筆,利用SPSS 18.0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個案基本特性(如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等),再透過類神經網路計算出可能影響的變數,接著以SPSS Modeler 18版進行關聯規則Apriori的建模分析,最後使用Tableau資料分析軟體,將分析結果以視覺化呈現。結果:由本研究結果可知性別、高血壓、恐懼焦慮、年齡群組、照顧者性別、照顧者年齡群組、婚姻狀況、日夜顛倒以及教育程度等,為憂鬱及負面想法較需注意的變項,而關聯規則結果顯示女性、高齡、低教育程度、喪偶、罹患高血壓及恐懼焦慮等,是較常出現在關聯組合中之變項。而有關自殺(包含意念及行為)部分,較相關的變項為憂鬱及負面想法、性別、恐懼焦慮、婚姻狀況、照顧者性別、年齡群組、照顧者年齡群組、高血壓以及教育程度等,根據關聯規則結果顯示男性、已婚、女性照顧者、憂鬱及負面想法和恐懼焦慮等,是較常出現在關聯組合中之變項。結論:本研究為找出有關自殺(包含意念及行為)或憂鬱負面想法之特性,且需與系統結合才能發揮價值,故未來將積極與政府單位合作將挖掘出重要條件寫入平台中,往後若有相關申請人符合這些條件,則系統自動跳出警示,即可超前佈署給予適當關心與預防,減少不幸事件的發生。

本文另有預刊版本,請見:10.6200/TCMJ.202012/PP.0008
  • 期刊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某區域醫院實施出院準備服務計畫概況與探討出院後3天內重返急診及14天內非計畫性再住院之情形及影響因素。方法:本研究係橫斷面研究,使用描述性統計探討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以簡單邏輯斯迴歸分析各單一自變項對重返急診及非計畫性再住院之關聯性;再以邏輯斯複迴歸分析找出獨立影響一般及高危險群出院準備服務收案病人的相關因素。結果: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出院病人共計43,771人次。據統計資料得知,一般和高危險群出院準備服務收案的病人出院後3天內重返急診率分別為1.8%及4.8%,進而分析結果相關性的因子有:男性、年齡越高、居住在寄宿家庭或機構、日常生活活動需依賴他人者;另外,出院後14天內非計畫性再住院率為分別是1.1%及3.0%;其結果再分析後關聯性較高的因子有男性、年齡越高、日常生活活動需依賴他人、有創傷傷口者。結論:從研究結果未來提供醫療機構瞭解,除高危險群病人、一般有照顧需求者重返急診及非計畫性再住院之影響因素,醫療機構相關部門只要遇到評估為有照顧需求的病人都可進行出院準備服務計畫,都能提前發現病人在出院後可能發生的健康問題或照護需求,提供適當的服務與轉介,使病人獲得持續完整照護服務。

本文另有預刊版本,請見:10.6200/TCMJ.202012/PP.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