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23.30

語文與國際研究/Language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文藻外語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各文化中對自身或其他文化的某些種族、人民或社會群體或多或少皆存在刻板印象。反言之,種種刻板印象也建構出各個文化的獨特風貌。本文試以笑話為材,比較、分析中國人及西班牙人對其本國某社會群體所形成之普遍刻板印象,藉由探索兩國產生之刻板印象的成因和影響,深入了解雙方對其國內群體的固化認知,將文化訊息融入外語教學之中,並營造愉悅的教室氣氛。

  • 期刊

本文從誇飾的角度看德語植物語式中與人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應用,最後將誇飾類型在德語和華語植物語式的分佈做一比較,以突顯德語的特色。我們從辭典、媒體,及日常的口語對話中搜集語料,黃(2004)提出的誇飾對象是基本的研究框架。研究結果顯示,不管是與人直接相關或間接相關,這些語料的誇飾類型多樣,有“人的個體動作行為”、“人的狀態”、“情境”等。進一步比較德語和華語之後,我們看到“人的狀態”(32.99%)和“人的個體動作行為”(37.82%)分別是德、華語最常用的植物誇飾類型。然而兩個語種在整體誇飾運用對於植物喻依的使用有明顯不同的喜好。植物是語言使用者隨處可見的身邊事物,運用在語言中作為植物喻依,或誇張或達意,讓聽者、讀者印象深刻。

  • 期刊

小說人物是讀者和文本互動之間的媒介之一,小說家藉由紙上人物在文本上的運作,引導讀者對其人物的認同。本文引自朱甫《人物效應》(L'effet-personnage)理論,閱讀葛諾的《藍花》(Les Fleurs bleues),探討該小說中夢遊型人物的特色,並且從「人稱」(personnel)、「個體」(personne)和「托詞」(prétexte)三方面,分析葛諾如何運用小說技巧建立和讀者之間的互動模式。

  • 期刊

在分析以多樣面貌體現國家論述的二二八小說時,詹明信‧弗雷德里克深具挑撥性的觀念「國族寓言」起著有用的共鳴作用。許多台灣的男性作家在他們的二二八小說中利用女性遭遇來代表台灣;故事中女主角的悲慘命運往往被用來作為二二八事件前後台灣紛亂社會的寓言。這篇論文將探討兩位男性作家呂赫若和吳濁流的二二八小說〈冬夜〉和〈波茨坦科長〉如何運用此種比喻手法。這兩位反對國民黨政權的作家利用女性描寫來做為闡述其政治觀點之機制。兩位作家皆挪用了女性的困境:一個利用女主角的身體使其成為爭奪國家論述意涵和擁有權的戰場,另一個以女主角的境遇來代表台灣人中國夢的幻滅。此論文將探討這種挪用手法及伴隨之複製男性剝削女性行為兩者隱含之意義。

  • 期刊

阿亞拉於1906年出生於格蘭那達,屬於西班牙二十世紀「二七年代」的作家。1925年即出版其第一本小說《沒有靈魂的男人的悲喜劇》(Tragicornedia de un hombre sin espíritu)。佛朗哥將軍領導的叛軍推翻第二共和政府後,阿亞拉即流亡阿根廷、巴西、波多黎、美國等國家。1960年首度返回西班牙,並重新投入文學創作,並於1976年定居馬德里,另在1983年被選為西班牙皇家院士。阿亞拉於1982年出版其回憶錄第一集:〈從天堂到流放〉──記載作者童年到內戰結束的生活,1983年出版第二集:〈流亡〉──書寫他流亡的飄泊離散的心境。第三集:〈返鄉〉在1988年出版──除了繼續書寫他在美國重要大學教授西班牙文學的離散心境外,並著墨於從1960年起再次踏上故土的遊子心情,本集兼併一、二集文章。2006年出版的最終版《遺忘與記憶1906-2006》,集結前三集,並增添第四部份,記載西班牙民主時代的生活記事。齊邦媛教授於1924年出生於遼寧鐵嶺。1947年大學畢業後,來台任教台灣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1969年,創辦中興大學外文系,1977年,專任台灣大學外文系,講授英國文學史、高級英文、翻譯等課。曾至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講學。1988年自台灣大學外文系退休。著作有編選、翻譯、文學評論、散文等多種,致力引介英美文學到台灣,並將台灣文學英譯推介到西方世界。齊教授於2009年出版歷經四年完成的自傳《巨流河》。本書記載其個人之一生,隨著滿腔熱血的父親在東北故鄉功敗垂成的一戰後,離開故鄉。之後因日本侵略中國,開始顛沛流離的生活。日本的投降並未讓她回到故鄉,因為共產黨占據中國,她又流亡到台灣。她個人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故事,正是整個二十世紀中國所遭受顛沛流離的縮影。由於兩部小說以自傳體的方式,記載其一生,卻也成為二十世紀中華民族與西班牙人民的生活縮影。因此,本研究計劃除了探討阿亞拉與齊邦媛如何以回憶的時間結構再現歷史,並分析兩部自傳作品如何以真實性與虛構性的寫作特色刻劃作者們的內心世界及尋回身份認同的議題。

  • 期刊

「形象表達」(Figurative expression),簡言之,是一種修辭法。在所有時代的任何一種語言中都會使用。它通常是由一串比較式或隱喻式的文字所組成,可以從任何物體的外觀、顏色、個性或是功能等方面來做聯想,進而與另外一個物體來做比較。在「形象表達」中兩個常用的表達方式分別為:「比較/明喻」(comparison/simile)和「隱喻」(metaphor),另外一個重要的元素則是「比較物」(teritum comparationis)。在第十八王朝的國王銘文中,「形象表達」的運用與日俱增,進而影響拉美西斯時期(The Ramessid Period)的國王銘文,它的使用達到顛峰。此篇論文的重點將探討關於動物界的「形象表達」,以及它如何在國王銘文中使用與其目的,以及它對國王銘文所產生的作用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