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36.192

語文與國際研究/Language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文藻外語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目前有關外籍和中籍英語教師差異的文獻主要依賴自我報告的數據,本研究則分析此兩種幼兒英語教師課室言談並輔以訪談資料以確認他們不同的教學風格。研究結果發現,中籍教師在課堂中會靈活運用中、英文以達到教學及溝通的目的。外籍教師則全程使用英文,與學生有溝通障礙並有課堂紀律的問題,但會使用較豐富的辭彙、不同的句型及更多例子來解釋新字,與學生會有更長且更頻繁的社交談話。除了教師的語言能力,本研究顯示教師的信念、態度、教學策略也是影響他們形成不同教學風格的因素。

  • 期刊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來自中國某高校的80名英語專業大四學生和77名非英語專業大四學生進行了一項關於拒絕言語行為實施情況的調查,旨在暸解拒絕言語行為的語義成分構成、拒絕策略、以及影響拒絕言語行為策略選擇的因素,並就英語專業學生用英語實施的拒絕言語行為同中國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用中文實施的拒絕言語行為在語義成分構成、拒絕言語行為策略選擇,以及受這些因素影響的程度等方面進行比較。同時本文還希望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語用能力進行總體暸解,並盡可能為今後的外語教學提出些拙見。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後發現,英語專業學生和非英語專業學生都傾向于選擇間接的拒絕策略,並且前者的拒絕較之後者的拒絕來得直接:拒絕策略的選擇受到母語文化的影響,表現出來的具體因素包括社會距離、相對權勢以及雙方之間的義務界定;這三種因素對兩組調查對象施加的影響不同,英語專業學生受其影響較小。調查發現,中國英語學習者已經具備使用英語實施言語行為的能力,但是使用的言語手段要比預期局限,且具體言語表達中還因受母語文化影響,而帶有漢語的痕跡。

  • 期刊

此為培訓外交小尖兵而設計的任務型教學與評量計劃,對象為就讀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因學生常有機會接待外國參訪團,介紹校園生活並導覽博愛特區,須真備英語口語表達及溝通能力。研究者應用各種情境資源,將任務型教學法融入英語會話課程,引導學生使用英語在真實情境,進行有意義的溝通。任務包括基本寒暄、回答問題、解說地圖、指引方向、介紹校園生活。任務型評量著重學生是否能運用英語達到有效溝通,兼具語法和語用。語法強調單詞、片語、簡單句子;語用強調有效溝通和完成任務。詳盡的評分標準闡述任務導向型的評量操作方式。

  • 期刊

西元711至1492年西班牙在阿拉伯文化的統治下長達七百多年。1805年,多雷托(Toledo)為第一個被西班牙收復的城市,亦成為當時西班牙的政治首都。多雷托大主教Raimundo倡導翻譯,欲藉由翻譯將中古世紀或遭受摧毀或失佚的古希臘羅馬之宗教哲學作品從阿拉伯文再轉譯回拉丁文。國王阿豐索十世(AlfonsoX)則透過翻譯鞏固西班牙文取代拉丁文成為國語之地位,此時期的翻譯則不侷限於宗教哲學,而觸及其他範疇之著作。散居多雷托的回教徒、天主教徒與猶太人造就了多雷托成為中世紀歐洲翻譯的中心。綜觀而言,「多雷托翻譯學院」在西方翻譯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不論是從翻譯的規模與影響,亦是從今日跨文化的研究範疇觀點評論。十九世紀中葉起,列強侵略中國,中國面臨存亡之威脅,迫使面臨變法圖強之改變。「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在此救國強民的理念下,由維新人士推動誕生,藉由翻譯輸入西方科學知識,為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注入力量,走出傳統的窠臼。本論文將以東西方兩個翻譯樞紐為例,探討翻譯在人類文明發展及知論傳播所扮演的角色一以米樂的〈跨越疆界〉("Border Crossings")之概念為佐證;及翻譯在主事者一意即Lefevere所指的贊助者的思想意圖下所承載的角色與任務。

  • 期刊

作為文學修辭手段的通感很早便受到學者的關注。認知語言學將通感從文學修辭這一語言現象上升到思維層面加以研究,認為通感的本質是作為人類重要認知方式的概念隱喻。通感有作為語言修辭的通感,也具有作為心理機制的通感;隱喻有作為語言修辭的隱喻,以及作為認知機制的隱喻(概念隱喻);多模態隱喻是隱喻中的一個特殊情況,也有修辭和認知心理兩個層面上的意義。作為心理認知的隱喻是廣義的,其本質是以一種事物去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同樣,作為心理認知的多模態隱喻中的“隱喻”也是廣義的,其本質也是以一種事物去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只不過該過程涉及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感官模態。多模態隱喻具有語言修辭、視覺畫面或聽覺聲音等多個層次上的意義。多模態隱喻在語言文學中以通感這一修辭手法體現,能夠使讀者或聽者調用日常多模態互動的感官經驗,對描寫對象產生更為形象、鮮活的認知。作為語言修辭方法的通感及多模態隱喻是相應認知心理機制在語言中的體現;作為認知心理機制的通感及多模態隱喻可體現為隱喻、明喻等多種文學修辭格;通感與多模態隱喻作為認知心理機制可映射於人類與外界交互的多種介面上。

  • 期刊

由於中國國力快速成長,「中國威脅論」自20世紀末開始成為重要議題,不但成為學界爭論焦點,也影響美國的外交政策,尤其是美國的台海政策。藉由安全困境理論,本論文首先分析與評估中國崛起的爭論上所體現在兩個問題:中國經濟與軍事實力增長到底有多快?世界上,特別是美國與台灣,應該如何回應這一正在崛起的大國。其次,安全困境的嚴重性當被廣義地衡量,有些如民族主義的因素亦應納入考量。基於這樣的關注,即可清楚看到台海安全困境動態有其獨立的複雜性。1990年代以來台灣海峽一再出現的激烈對抗看來是安全困境的典型案例,他闡明了為何有些人會擔心中國實力的增長,以及為何基於這一擔心而做出的回應將導致危險的制衡行為並增加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最後,本論文針對台海安全困境的緩解,提出相關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