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41.236

語文與國際研究/Language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文藻外語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論文檢視南非劇作家傅格德「希維班史已死」劇中政治評論/社會批評與存在主義戲劇矛盾,兩者之間所產生的對立關係。而同劇中社會政治、意識型態的關注與存在主義哲學困境之間產生問題的並存,也在本論文中加以討論。在其劇中,傅格德看來雖成功的調和了這些矛盾,但仍有其侷限,因為,任何形式的調和,終將在更巨大的政治社會關注的消溶中崩解,反而留置了存在主義焦慮不安所無法填補的真空狀態。然而,本文推斷此瑕疵並非在於劇作本身,而在於其試圖將文化政治的關注滲入存在主義的情境中。

  • 期刊

置身於時問長河之中,不知道這一切是如何開始,又將如何結束,人類對於說故事和聽故事總有著極大的興趣或渴望,因為藉由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生命似乎能被賦與某種起承轉合的秩序與因果關係。然而,現實世界裡存在著太多的意外和偶然性,和故事裡頭井然有序、合乎邏輯的世界往往是不一致的,很多事件常常就只是發生了,唯有在事後回顧時,才能多少找出因果關係,甚至於以故事形式把它敘述出來。由此可知,故事的形式和現實生活的本質並不完全相同,甚至是彼此衝突的。 許多現代與後現代小說家已經注意到這個相異點,因此他們開始致力於小說形式的革新,期望能寫出真正足以反映現實本質的作品。本文將探討晚近的後現代小說佳作-葛瑞漢•史威夫特之《水之鄉》,分析作者如何藉由主角對說故事的強烈渴望,呈現出人類對現實世界的極度不安,並且運用獨特的敘事技巧,巧妙地跨越故事與現實間的鴻溝,不但滿足了人們對聽故事的渴望,也將現實生活的本質忠實地呈現出來。

  • 期刊

本論文旨在探究台灣以英語爲外國語之大學生如何運用文本談話於小組討論及這些大學生對小組文本談話之評估。參與者爲42位就讀中部某國立大學之大二學生。學生自行組成三人一小組,其中七組爲外文系學生,另外七組爲來自各系之大二學生。每位參與者個別閱讀兩篇短文,讀後再與其他兩位組員進行小組討論。小組討論形式共分爲兩種:導引式與開放式。每一小組在完成兩篇短文討論後再接受訪談。訪談焦點爲參與者對小組文本討論之評估:所有的文本討論資料均依事件法,再將其相同之事件組織整合成爲一個項目,共有三個項目:事件談話,焦點談話及文本互涉談話。接著,再依這三個項目對文本小組談話的三個面向項目分析與討論。這三個面向爲:小組文本談話模式(引導式v.s.開放式),小組個別差異性及學習經驗因素。最後再依據此研究結果提出一些教學建議。

  • 期刊

本文研究台灣「文藻外語學院」大學部各系學生及專科部學生所使用的語言學習策略與英語能力的相關性。研究對象包含2004學年度入學之大學新生,以及所有通過「大學校院英語能力測驗」二技與五專之學生,合計1090人。本研究以統計軟體SPSS 10.0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文藻學生最常選擇的語言學習策略依序是「後設認知」、「認知」及「補償」策略,其次是「社交」策略與「情感」策略,而最少使用的是「記憶」策略;研究中也發現語言學習策略使用頻率較少之系別,其英語能力測驗成績表現上顯著低於其他系別,顯示語言學習策略與語言能力呈現正相關。 作者建議,可將英語能力測驗成績表現高的學生所常用的語言學習策略,運用於大學新生的語言課程以提升其學習效率;同時,在各外語系之資源教室,設計一套語言學習策略評量,俾使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的特性及傾向,找出最有效的語言學習策略,進而提高語言能力。 本文最後根據同時學習英日語之學生其語言學習策略使用情形,及對其英語能力的影響,提供作為未來研究之建議。

  • 期刊

本文旨在透過詞彙借貸中的「借形」現象探討意符文字做為語言符號的特質。 我們以漢語中的日語借形詞做為觀察對象,從宏觀的認知符號學角度去探討這種非語音的文字符號,如何跨越歷史的演變以及空間的遷移,在不問斷的語言內部結構與外在環境造成的變化之中、依然做為兩種截然不同語言文化之聞思想交流的中介,並且成為兩種語言共有共享的、對外在世,口說的語言才是真正的語言,文字只是記錄語界的認知媒介。多數西方語言學家認為言的工具,但是相較於拼音文字,意符文字除了記錄口語語音之外,還有更重要的認知符號功能。因此,我們從意符借形切入,進一步比較意符文字與拼音文字做為符號的不同特質,以及它們在各自使用者語言心理上的根本差異。藉由這些討論,幫助我們了解人類是如何使用不同的符號媒介一聽覺(語音)的或者視覺(圖像)的一來認識世界。

  • 期刊

臺灣受到國際化之衝擊,無論政府或民間皆以提昇英語能力來加強競爭力;然而近年來英檢結果卻顯示,臺灣甚至落後於某些未開發國家。本文嘗試就政府相關政策、社會期望、教育體制等層面探討,重新檢視臺灣英語教育之發展與現行作法,概述各級學校與學術類、應用類之教學狀況。相較於臨近國家及歐關單語或多國語環境之作法與利弊,臺灣之方向已呼之欲出,政府當務之急即為培訓合格英語教學人才、重整現有教育體系與資源、與成立專業外語政策委員會、與制訂一貫且精確的全國英(外)語課程綱領。

  • 期刊

由於近十年來資訊科技之急遽演進,教學已由過往以認知理論的知識傳遞爲主軸,轉移至以學習者建構能力的提昇與輔導爲導向。然而以紙本教材學習爲其主要教學經驗的師資,卻仍對數位化學習資源抱持疑慮,未能退居學習推手之角色。以外語教學而言,增進人際語文溝通能力爲主要教學目標。視聽資源之運用長久以來僅爲提供學習輸入的輔助工具,而現今資訊科技的發展,已不止於單向輔助學習的功能。學校行政站在教育的前瞻地位,率先迎接數位時代,主動提供機制開發新教學法;此外,教師與行政主管問的契合,尚需建立在互助互持,凝聚共識,建立願景。以文藻外語學院所進行的全面性多面向問卷調查觀之,其結果有助行政團隊積極規劃整體學務發展與校務,鼓勵研發新的教學模式,重新塑造更積極與具動力之的教師。

  • 期刊

在全球化的競爭趨勢下,兩岸外語大學無不站在第一線,肩負爲社會培養適用的外語人才的重責,本文藉由分析五所知名外語大學的教育目標與使命,破解外語應用之功利迷思,探討大學教育的核心價值深化落實的可能性,而能確切掌握社會動脈的需求與轉變,並以文藻外語學院承襲自天主教吳甦樂修會的教育精神爲例,稟持以精良的語言專業運用,開拓國際視野,發揮領導優勢,傳遞卓越價值觀,而達成實踐服務人群的使命。

  • 期刊

文藻外語學院自2000年起,經歷三階段的外語大學轉型期,本文分别就融合、發展、執行、及評估等四項步驟的不断循環,概述創新探用的過程輿成效,逐一完成開發外語與學習專業(Language),延伸國際宏顴以成就自我生命及他人生命的核心教育(Life),與持績啓勤卓越領導能力(Leadership),實踐文藻蛻燮焉『卓越外語大學』的理念與三大登展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