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78.133

漢學研究集刊/Yuntech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德川國學與儒學雖然大多站在對立面,但兩者的關係其實錯綜複雜。不少儒者對日本傳統史籍及文學皆有所鑽研。另一方面,不論作為反面教材或學術參考,國學家閱讀儒典及漢籍,其中對《易經》的占法及哲理尤為熱衷。本文以後期國學的代表人物平田篤胤(1776-1843)及其學派的易學為切入點,探討德川國學家如何扭轉對《易經》的態度,使它從邪惡及無用的外國文字搖身變成為神道智慧之書。透過剖析平田派國學家對《易經》的研究與挪用,本研究有助了解德川時代國學的本質與變遷、國學與儒學的關係及中國學問的在地化;它亦同時探討平田派的易學在地化對德川後期國學及易學的影響。

  • 期刊

賴惠川是臺灣文學史上的重要文人,而其竹枝詞更是目前臺灣創作數量最多者,因此本文以賴惠川竹枝詞《悶紅墨屑》、《續悶紅墨屑》為主要研究文本,探討與飲食相關的作品,以了解其竹枝詞所展現的飲食文化特色。經筆者分析整理,發現賴惠川與飲食相關的竹枝詞,可以從自然環境與人文活動兩大面向來探討,包含:「自然環境與飲食文化」、「人文活動與飲食文化」。從這些飲食文化的特色中,讓我們看到臺灣早期的飲食現象,有許多是當時、當地所獨有的文化特色。此外,透過這些作品,也能彌補史料的不足,讓我們更加了解臺灣先民的飲食文化,從而分析古今飲食所存在之差異性。最後,從這些作品所描述的飲食風貌,讓我們再次印證竹枝詞反映民情風俗、質樸生動、寫實平易的特點,同時也再次感受此一高度貼近人民生活的詩作,所蘊藏的親切魅力。

  • 期刊

程頤解《書》駁正漢唐舊注,改動《尚書》經文、文序,開啟了後來的疑《書》研究。程頤經解中滲入理學思想,以求二帝三王之道為職志,其《書解》對王安石《尚書義》的批判吸收,拉開了理學家與王安石新學交鋒的序幕,揭示了兩宋之際思想陣地的爭奪。

  • 期刊

《義禮》素稱難讀,讀之如聚訟。古之門闑之制,經注不明,後世傳疏又頗多異說,學者或持「一闑」說,或持「二闑」說,不能定于一。又《儀禮》經文多用「左還」、「右還」,其含義究竟如何,後世學者雖有論及,然其意並未明晰。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通過對經文、記文、後世各家之說及先秦文獻的詳加考證,門實當有一闑;「左還」、「右還」含義有二:一是「還」與「旋」通,「左還」、「右還」即「左旋」、「右旋」。左旋是向右轉之意,右旋是向左轉之意。二是「還」與「環」是古今字,「左還」、「右還」可作「左環」、「右還」。左環是自左向右繞行,右環是自右向左繞行。

  • 期刊

本文基於文學史的「內在」詮釋期望,設想「清代臺灣賦」若大致受「某一文學標準規範和習例的系統所支配」,則當時可能的「賦學基準」為何?由於清代臺灣本地的「賦論」文獻極為有限,故本文透過自中國大陸流傳到臺灣的《少喦賦草》,以「流傳意味接受」為前提,從書中找出「以庾信賦為正典」的一項「賦學基準」,繼而探尋清代臺灣賦中是否有相同的事實。研究結果發現除了《瀛洲校士錄》有陳奎〈擬庾子山小園賦〉一篇,洪繻多篇題目含「春」字的賦篇及〈小樓賦〉,亦為庾信〈春賦〉和〈小園賦〉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