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47.87

漢學研究集刊/Yuntech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郭店楚簡於1993年出土於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至今尚存有804枚,有字簡則存730枚。經專家的整理,得知其中包含了道家與儒家的著作,發掘者推斷該墓下葬年代約爲戰國中期偏晚,故郭店楚簡亦可推測爲戰國中期以前,甚至有些可溯及於孔孟之間的古代文獻。因此,郭店楚簡的面世,給中國哲學史、思想史、學術史上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尤其是由「疑古派」學者曾所提出的許多觀點,在郭店楚簡的出土之後不得不加以重新檢討。當然,日本在此重要學術潮流中亦未見缺席。本文將梳理近二十年來日本學者研究郭店楚簡《老子》的成果,並彙整出以下幾點:(1)關於郭店楚墓下葬年代有兩種說法,即「戰國中期偏晚說」和「戰國末期說」,據此,學者針對郭店《老子》成書或抄寫年代的看法亦隨之分歧。(2)馬王堆《老子》和郭店《老子》的出土已推翻不少疑古派所曾提出的論點。然而近代以來的疑古之風在日本學界根深蒂固,尚有一定影響力,因而導致與其他各國學界「走出疑古」傾向不同。

  • 期刊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一句,自古以來有著主要三種不同的句讀方式,其所探討的中心問題,是對《鹽鐵論》中所提到,孔子是否「賤畜而重人」的問題的回應──這個問題根本牽涉的,是孔子乃至於整個儒家思想中,對「人與動物性命輕重」的生命議題的討論。雖說已有眾多文章,對於本段文字有著討論,但其討論內容根本上無法開展出不同於「貴人賤畜」之外的可能性,造成本段文字雖為儒家思想中談論到動物與人類生命的議題的代表之一,但卻沒有辦法得到更大、更多元的開展可能。本文試圖以還原當時馬廄失火的時空背景,來探討《論語.鄉黨》這一段記載中,孔子有可能是用什麼樣的態度或想法來面對,又或者當下有什麼樣的情況,讓孔子選擇了這樣的問法,並透過這些探討,嘗試對儒學面對未來全球化思維的衝擊,給出一條不同於過往的詮釋方式與可能性。

  • 期刊

這項研究主要為19世紀中德關係的早期階段。主題是在奧倫堡伯爵統治下的普魯士東亞考察團以及1861年9月10日的「友好貿易和航運協定」,自此開始中德兩國的外交關係。同時論及當時的關係史和政治局勢。在這個早期階段,這種關係的進一步發展以兩個事件來觀察闡述,即1864年普魯士從中國沿海沒收的丹麥船隻事件和台灣1868-1869年的大南澳事件。

  • 期刊

「正字者,正確之文字形體」也。就理論而言,正字具有獨一性,否則甚多同音同義之字並存為正字,將嚴重淆亂正字體系。因此字書中若有同音同義字,而同時以正字方式處理者,其中可能有訛冗之正字。如「□」字見於《四聲篇海》、《字彙補》、《中文大辭典》等書,各書注文皆以正字方式處理。然此字若溯其本源《龍龕手鑑》,則為「逋」之異體。類此現象,歷代字書屢見不鮮,本論文因以此為主題加以探究,考察歷代字書中相沿而誤之訛冗正字數例,分析其致誤原因,以作為未來相關研究與訂定正字之參考。

  • 期刊

《詩經》在清朝經過陳啟源、胡承珙、馬瑞辰、陳奐等四大家的研究,無論是詩歌內容的論述或名物訓詁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民國八年(1919年),中國發生企圖推翻傳統文化的五四運動,其聲浪如排山倒海而來,經學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章太炎、黃季剛先生等學者在西學高張,國學沒落的惡劣的環境下,全力弘揚傳統文化,不遺餘力。章黃之學的林尹、高明、潘重規等三大弟子隨著國民黨政府播遷臺灣,其中以潘重規先生對於《詩經》鑽研最精。潘先生不僅全力維護《詩經》的經學地位,並且澄清《詩序》存廢等重要問題,鞏固了漢學家考據學的特色。同時,他充分利用敦煌學術資料,將六朝時期的俗體字以及唐朝的手抄資料與《詩經》互相比較,《詩經》之學於是邁入更寬廣的道路。本篇針對潘重規先生在《詩經》方面的學說做一探討,期能合理評估其成就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