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51.141

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Sino-Christian Studie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ble, Theology & Philosophy

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In his book Morality and Beyond, Paul Tillich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religion. He argues for three theses: the unconditional character of the moral imperative is its religious quality; love as the ultimate source of the moral commands, and grace as the power of the moral motivation. In this paper, I will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illich’s 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religion. I will also provide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is view, and the above three theses in particular. Tillich argues that in many aspects religion (especially Christianity) fulfills morality. For example, we are driven beyond the unbearable tensions of the sphere of law to search for a transmoral conscience. Despite some disagreements with Tillich, I argue that his general conclusions are plausible. However, some of his discussions are sketchy, and many more points need to be adduced to support them. This is only the beginning of a very important dialogue.

  • 期刊

二十世紀西方視覺批判傳統將視覺中心主義視為現代性表徵之一,而中世紀則被描述為其對立面──一個反視覺的「黑暗時代」。但是這個描述是不準確的。中世紀的視覺思想是在持視覺優先論立場的希臘思想、主要是柏拉圖主義,以及充滿視覺恐懼色彩的古猶太教與聖經這兩種強大傳統的共同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二者看似相互對立,其實在否定視覺能夠認識真理的問題上具有共謀關係。中世紀早期教父釋經學將視覺問題納入到「屬靈感覺」概念之中,對肉體感覺與屬靈感覺之間的關係做出種種闡釋,其中,奥奧古斯丁的心理學視角將亞里斯多德主義視覺思想引入基督教柏拉圖主義的認識論框架,在外視覺與內視覺之間建立起現實關聯性,從而確證了視覺作為認識真理之起點的功能。就此意義而言,中世紀乃是西方視覺中心主義真正得以確立的時代。

  • 期刊

肖勒姆的語言哲學立足猶太喀巴拉神祕主義語言論的語境,彰顯出厚重的語言神學風貌。猶太教喀巴拉影響並形塑了猶太思想內部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展現出猶太傳統長期隱而不顯的、被邊緣化的神祕主義語言論。在肖勒姆看來,創世經由語言顯現出的力量,其根源在於以象徵為仲介形式的神性名稱,這種鐫刻在象徵中的上帝之名進而凸顯了猶太喀巴拉語言論的辯證品格。在喀巴拉的視域中,猶太神祕主義語言論的辯證品格使語言在挪用與否定、延續與斷裂的兩極之間游離,形成一種人言無法勾勒、但又必須勾勒的上帝之名的整體性。在猶太喀巴拉語言論的框架內,肖勒姆的語言神學建構出來的具有辯證品格的精神世界是對外在現實世界的辯證回應,內中充斥著顯性的批判維度。

  • 期刊

猶太教的倫理傳統向來具有某種政治性格,此一政治性格隨著十八世紀發軔的猶太啟蒙運動帶來了猶太現代性的課題:猶太教如何參與世俗社會並懷抱某種公共性。對此,猶太啟蒙運動領袖摩西.孟德爾頌在其名著《耶路撒冷》提出重要論述,主張猶太教兼具了「理性宗教」和「啟示立法」、但並不是「啟示宗教」,從而獲得一既呼應啟蒙精神、又保持律法傳統、且不致落入「理性vs.啟示」之二元對立的現代猶太教。不過,孟德爾頌所構思的猶太政治神學路徑隨著當代的猶太大屠殺而面臨挫折。在後大屠殺時代致力於恢復猶太倫理傳統的列維納斯,對《耶路撒冷》一書所作的詮釋,可以幫助我們看到猶太政治神學所尋思轉進的新方向。本文嘗試刻畫此一思想歷程,探索《耶路撒冷》之政治神學意涵並描述列維納斯的詮釋理路,期望由此來理解猶太政治神學的基本特質。

  • 期刊

一九四六年,北森嘉藏出版《上帝之痛苦神學》,提出上帝論的核心是上帝之痛苦,掀開二十世紀新教神學上帝論的嶄新一頁。一九七二年,莫特曼寫出《被釘十字架的上帝》,同樣提出上帝藉由基督的十字架經受了痛苦。作為兩部試圖處理戰爭經驗的一流歐亞神學經典,它們在論及上帝之痛苦時的差異並未在後世神學史寫作中得到恰當闡發,本文將從三一論、終末論和上帝主權這三個角度來揭示兩者的實質性差異。

  • 期刊

奧古斯丁《懺悔錄》現在大陸通用的是周士良先生的譯本(商務,1963)。在周譯本之前,在晚清和民國時期,《懺悔錄》曾經有五個中譯本。本文首先考察這五個中譯本的翻譯與出版情況,各自的特點,其次考察「懺悔錄」譯名的傳播史,及其在民國時期引起的關於confessions的準確含義和翻譯的討論。本文是漢語學界首次系統考察《懺悔錄》東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