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97.61

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

工業設計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台灣四處可見24小時營運的連鎖便利商店,隨著電子商務以及各類服務性商品的興起,便利商店販售的物品及提供的服務也漸趨多元,更擴大座位區、支援外食族,拓展座位經濟,並於部分門市設立公用洗手間、停車場等設備滿足消費者需求。本研究以全家富港店二樓用餐區及兒童遊戲室為觀察目標,旨在利用非參與式觀察法,觀察瞭解結合兒童遊戲室的便利商店用餐區內,消費者的動線以及行為模式。本研究主要發現:(1)兒童遊戲室吸引眾多消費者帶家中兒童來此進行休閒活動,當有用餐需求時可直接至一樓店面購買,提高身為家長的消費者進入消費並於用餐區逗留的意願。(2)兒童喜愛於船隻造型座位區攀爬奔跑嬉鬧,顯見特殊的船隻造型對兒童的吸引力。(3)兒童遊戲室內的鞦韆擺幅與其他兒童行進路線會相互干擾,導致家長不放心兒童獨自於鞦韆週遭遊戲。(4)兒童遊戲室外圍配置導致家長不易觀察小孩於遊戲區內狀況,使得部分家長會長時間站立於遊戲室內或周邊。(5)兒童遊戲室內鞋櫃擺放位子不明顯,導致消費者都將鞋子擺放於門外,影響其他人行徑路線。本研究結果將提出以上問題改善建議,可供未來將便利商店用餐區結合兒童遊戲室之室內空間配置參考使用。

  • 期刊
張哲肇 黃浩哲 彭泰維 以及其他 3 位作者

藉由深入洞察顧客內心需求和期待,將有助於企業發展出具獨特性設計及創新性商品。以價值觀點為基礎,本研究採用「方法-目的鏈(MEC)」理論且以「屬性-結果-價值」三個層級來探討運動用品對休閒運動參與者之價值認知。有別於一般MEC僅透過口語訪談進行文本分析,本研究發展「價值要素牌卡」及「運動旅程圖板」作為研究刺激物,以之協助受訪者提出更多且更具體之價值要素關係連結。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二:1.在「屬性」層級中,資訊提供與感官體驗是該層級中能為「結果」層級提供最多效益的價值要素;2.在「結果」層級中,自我獎勵與身心健康則是該層級中能對「價值」層級產生最多效益的價值要素。企業在開發新運動用品時,若能特別針對上述價值要素設計相對應的產品功能和服務,當有助提高產品被顧客採用機會。

  • 期刊

茶葉是現代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蓬勃的茶文化發展,讓茶葉包裝在現代發展出更多樣貌。然而茶葉的過度包裝,因茶葉的包裝設計變得日益複雜,衍伸出許多包裝廢棄物。近年來,永續設計日益受到重視,因此本研究目的為透過茶葉渣紙漿塑模作為禮盒材質,嘗試解決包裝廢棄物需耗費長時間分解問題。研究中利用文獻分析,釐清綠色包裝設計與茶葉包裝的脈絡關係,並藉此探討綠色包裝材質的紙漿塑模。並運用觀察法與比較分析法探討茶葉禮盒與紙漿塑模案例影響環境的問題以及其設計手法。接著,以綠色設計材質中的紙漿塑模探討現有的農廢材料紙漿。目前運用農廢資源為紙漿原料的包裝案例仍為少數,在茶渣的運用方面除了堆肥與製成食用茶紙外,目前尚無相關製成紙漿塑模的案例。從茶葉禮盒現況案例分析中可發現紙類與木頭材質為大多數,茶罐則以鐵罐為大宗在紙漿結構上以小邊沿結構與無邊結構為多數,腔式結構與組合式結構為其次。案例中已有少數將農廢材料使用為紙漿原料像是肥料纖維、廢棄竹材、甘蔗渣等。

  • 期刊

現今少子化的社會,每個小孩的出生都是父母最重要的寶貝,父母們也都會想隨時記錄孩子的成長,保存珍貴的回憶的同時也能與親朋好友分享寶貝們每個重要的時刻。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可更迅速且即時的來記錄孩子的成長,及解決紙本不易攜帶的痛點。本研究透過對親子成長紀錄應用程式的使用性測試,了解其介面是否能讓使用者快速且容易達到各項紀錄之目的,進而有效完成操作任務。並依研究結果對親子成長紀錄應用程式提供介面操作上的修改建議。本研究將針對三款手機應用程式-時光小屋、萌寶日記、Babe with you進行比較,透過實驗測試與觀察, 研究結果發現:(1)功能整合宜更清楚明確,將同類型功能統整。(2)功能位置應保持一致,符合使用者的使用記憶,且術語使用應更直覺性。(3)側邊欄功能可放置如管理帳號等較屬設定方面的功能。(4)刪除寶寶帳號功能可設計為較不易執行,但應為簡單明瞭不複雜的方式。(5)從SUS均分看來,三款樣本APP在系統使用性尺度量表(SUS)上,時光小屋於SUS分數均低值68分,尚有改善的空間。實驗後以取得的結論及事後訪談作為修改方向,進行新款應用程式的原型設計與優化,以為後續介面設計上的參考。

  • 期刊
周德明 施怡君 施采弦 以及其他 5 位作者

當邁入人工智慧的時代中,設計的思維已經可由傳統的經驗累積轉化為人工智慧的運算,將以往需要長時間、多次反覆設計與必須使用高階運算處理器的產品設計工作,藉由新進的衍生式設計軟體的應用,由人工智慧的邏輯思維與雲端運算的分析技術,我們將可以將產品設計的方式做一項重大的改變,本研究即以此新進設計技術進行仿生造型座椅的設計,並合併工程上的減重與結構強度增強的設計目標,設計並製作出兩張以衍生式設計技術為主要設計架構的座椅,最終設計結果的座椅重量較原始設計減輕了55%,整體設計時間減少了35%,預估設計成本也可以減少30%。

  • 期刊

本研究透過生理訊息量測介面(如:血糖、脈搏等)如何呈現趨勢圖之資訊設計,給予使用者資訊接收的體驗與感受,探討不同的學習背景(設計背景與非設計背景)的認知差異。本研究將探究生理健康數據之資訊設計,進行文獻探討與調查研究,以實驗與問卷調查的方式,邀請受測者進行三款健康量測紀錄之APP(健康保健室、我顧健康、智抗糖),功能相近但資訊呈現方式不同,與兩種學習背景(設計、非設計)的雙因子變異數之混合設計實驗,每人皆會操作到三款APP,操作相同任務,並比較時間績效差異。本研究結果如下:(1)查詢最新資訊,可直接於首頁呈現最新的生理數值;(2)三款APP在趨勢圖當中,多以顏色作為分類時段或是標準區間,建議在趨勢圖當中應有清楚文字輔助,並有放大縮小功能可更詳細查詢,及對應趨勢圖的顯示點與日期;(3)使用者無法直覺感受其趨勢圖顏色所代表之意義,加上無文字說明,會使人不理解此顏色所代表是何種意義,在趨勢圖資訊設計上的顏色配置無統一及直覺;(4)總和分析結果可發現非設計背景使用者時間操作績效較佳,因設計背景者有專業學習背景,在色彩敏略度與介面整體視覺與操作都有受過專業設計訓練,因此在操作上會因位置與專業認知不同而有所猶豫。而研究成果希望能提供相關公共醫療方面資訊設計的參考。

  • 期刊

視力受損者在導引的需求與一般人是不同的,傾向於以自身的角度為出發點,對於導引最大的需求優先順序為方向、標示、路徑、距離等。本研究進行5位台灣盲人重建院的人員進行導引輔助的問題訪談,進而開發一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導引APP,以AR定位技術,以協助視力受損者之導引使用,並進一步評估此AR導引APP的使用性。由研究結果得知AR的辨識導引方向,有助於使用者了解四週環境,並更為具體地知道目標物的所在方向。未來除可以改進導引APP之使用性,也將發展一攜帶型輔助設備,以提供使用者進行導引使用,提供更好的使用經驗。

  • 期刊

綠色交通與生活態度概念的興起,部分都市人重回以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並結合都市大眾交通工具系統,產生最後一哩路(last mile)的概念。而折疊自行車的特性,使其適合在大眾交通工具間達成轉乘概念,但選擇此轉乘方式的使用者並不多。本研究挑選三臺各自代表不同操作概念的折疊自行車Brompton S2L、Strida 5.0、Dahon MU P8進行探討,透過組內數據比較,了解何種使用者經驗,會影響在都市中使用折疊自行車作轉乘的意願。研究結果發現:(1)提供多樣的攜行方式、防碰撞護墊,能夠減少身體姿勢疲勞、不舒適感。(2)折疊後自行車車體尺寸,會影響攜行時的穩定度,並受到空間的限制,進而令使用者肢體快速疲勞。(3)自行車折疊、展開績效並無顯著性,都能在熟練後達到相近績效,但操作動作或形式帶有刺激屬性,可有效提升初期的使用者經驗。

  • 期刊

在顧客主導型經濟模式下,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偏好通過市場傳達給生產者,製造業在新產品開發的過程中,為了符合新市場環境的消費趨勢,大量客製化(mass customization)的模式概念被提出,大量常常導致產品的模式化、標準化,而客製則意味著少量的生產,然而競爭方式層出不窮,公司必須調整生產方案,提出增加價值的新方法,以滿足消費者最大限度的獨特需求。模組化是實現大量客製化的核心方法,模組化設計能針對相同或不同功能,設計出系列的功能模組,再透過模組選擇將產品客製化,企業利用產品平台的概念於產品開發活動上,使被開發的技術和零件系統都能讓不同產品達到共用資源的效果,不僅降低開發成本、縮短開發前置時間,更進一步達成產品多樣化的目的,以現有案例設計成果驗證客製化和模組化的相關性,嘗試尋找新的產品開發模式,以模組化概念建構產品平台,或是創造視覺共同特徵,提高產品識別性的同時增加多樣化,降低初期產品設計成本,加速新產品開發流程。

  • 期刊
李應享 施晉傑 徐境亨 以及其他 1 位作者

本針對消防人員的穿戴裝備整合和減少其傷亡人數降低,於其產品進行改良與修正,主要解決消防人員於救火時降低其死亡人數,甚至能更有效掌握火災情況,達到其速度性解決問題,並整合其複雜系統與裝備(產品)。因此我們觀察到隨著火災的議題事件發生,逐漸發現到一場大火帶走消防員的生命往往比受害者還多,未來環境在改變,消防員還是冒著生命危險穿著現有的老舊設備穿梭於火場。因此針對未來都市高樓的火場環境,以消防員為救人的優先考量,運用軟硬體整合加上人因感官的搭配,有效解決消防員在火場時遇到的狀況,切入自救與救人的核心裝備設計。起初親自到消防局與消防員做深入觀察與訪問,從不同的觀點與想法進行研究與設計探討。中段進行技術與科技的搭配嘗試,而後進行機構與外觀配置,最終產品模型產出進行分析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