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4.253.170

台灣遊戲治療學報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Terry Kottman Kristin Meany-Walen Rebecca Dickinson 以及其他 1 位作者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cent research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Adlerian play therapy.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曾經治療過性侵害受害兒童的遊戲治療師,其主觀認為在遊戲治療內部環境及在遊戲治療外部環境,促使產生療癒的治療因子,以及干擾療癒之干擾因子。本研究針對7 名遊戲治療師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並以紮根理論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治療室內有54 個治療因子及24 個干擾因子,治療室外有37 個治療因子及44 個干擾因子,並進一步歸納出13 個核心類別及4 個主要核心類別。具體而言:兒童療癒歷程為一生態觀點與各系統整合的合作機制。治療室內,物理與心理療癒條件俱足的治療室;擁有良好態度、特質與專業知能的治療師;生心理狀態、依附關係與自我強度高的兒童,及在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療癒歷程,均可增進療癒的發生。而治療室外,若兒童能離開受害環境、擁有良好正向功能的照顧者,且治療師能與具專業性的系統進行整合性團隊合作,可在治療室外創造有利的療癒空間。而妨礙療癒的因素則可分成環境因素、家庭因素、社會政策、司法、醫療層面等的功能不佳。本研究最後並提出對諮商實務工作者、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性虐待受害兒童在遊戲治療中,其遊戲行為歷程轉變。研究以參與觀察的方式,共觀察二十次之遊戲治療過程,最後根據觀察資料之結果進行分析,結果如下:一、 性虐待受害兒童在遊戲治療中經歷以下過程:(一)嘗試探索環境與媒材;(二)試探遊戲時間架構,與治療師建立關係;(三)經驗害怕情緒,尋求保護;發展照顧他人之撫慰行為;(四)展現控制與支配權,學習獨立完成任務;(五)處理憤怒與害怕情緒;(六)結束治療關係。二、 遊戲行為中最常出現為「撫慰」;「摸索」次之,後續依序為「外出」、「重建控制」、「矛盾」、「重複」、「演出生活事件」、「隱藏」、「性徵化」、「清潔」、「身體意象的表達」、「想外出」、「退化」與「隔絕」。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發現,分別對性虐待受害兒童實務工作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 期刊

本研究關注喪親青少年在經歷失落與生活變動後的心情調適與生活適應,運用投射性視覺圖卡之OH 卡於國中青少年團體諮商工作,在前導研究與方案修正完成後,邀請六名喪親的國中學生為對象,進行為期12週的諮商團體;成效評估以「悲傷反應及因應行為量表」及「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等工具進行測量,並以半結構式訪談學生的參與經驗,以瞭解投射性視覺圖卡在團體運用時對個人的衝擊與助益。研究結果在成效部分發現,悲傷反應中「整體反應」、「情緒反應」以及「生理反應」對參與者有助益。訪談資料分析發現,投射性視覺圖卡的衝擊包括:經驗到對於負面經驗的誘發與抗拒,以及對於過往深刻經驗的回顧與聯想等衝擊;在有幫助的經驗上則包括:圖卡能激發自我表達、圖卡引發探討素材的豐富與貼近、帶來更具體的理解與深層的探索、協助情緒表達與轉換、透過卡片媒材互動的回饋與支持交流,以及能夠對失落經驗的重新理解與抉擇等助益經驗。研究依據結果加以討論,並對於實務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期刊

本研究以動力式心理治療去瞭解安置機構內智能障礙男少年心理發展之歷程。以質性研究作為資料蒐集與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者之一擔任諮商師,考量智能障礙男少年(簡稱個案)的認知和溝通表達能力的需求,依據Klein(1931)遊戲箱的概念,準備繪畫工具、小物件、色紙、情緒墊板等媒材輔助個案表達內在感受。研究者在治療結束後撰寫歷程記錄、與研究小組討論以及督導,並持續與個案的主要照顧者(安置及教養機構內的家老師與社工、學校老師等人)進行討論。本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總共進行了55 次的動力式心理治療和37 次的個人督導及研究小組的討論。從分析和編碼歷程記錄後發現,治療初期個案像是封閉的蛋,把訊息和人物排除於外,並長期依賴外在客體協助表達,對於界線的概念薄弱且較自卑,面對困難會以睡覺來逃避思考。個案經常在治療時表現出口慾期未獲滿足、肛門期過度壓抑的性格。經過諮商師涵容與投射性認同,個案經驗到雖然他一再攻擊諮商師,但是關係卻仍能一再修復。在真實的體會愛和罪疚的情感後,使個案內在心智狀態較有彈性。經過資料分析發現個案的內在狀態心智狀態可分成「分裂對立狀態」、「自閉的狀態」、「壞自我與好自我的幻想」和「又愛又恨的矛盾情感」四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