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254.122

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譯者風格的研究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議題,許多學者也對此有所探討。然而,目前對於中文翻譯風格的研究卻不多,因此本研究欲朝此方面研究,探究厄尼斯特·海明威所著小說──《老人與海》的三種中文譯本,分別由張愛玲、趙少偉及余光中所譯。本研究將以實證研究方式分析三譯本,著墨於譯者的單字、句長及用語特徵。本研究將採用多種語料庫分析工具,包含 LF Aligner、CUC_Paraconc、ICTCLAS 2016、CKIP中文斷詞系統、Anymalign、Antconc、Stanford Log-linear Part-Of-Speech Tagger、AntWordProfiler、中文文件分析系統及 Microsoft Excel 2016。透過這些工具的分析,能看出譯者風格差異,如:平均句長、詞性比例、原文譯文關聯係數、用字選擇等資訊。研究結果看出,三譯者用字選擇有所差異,最值得一提的結果是,趙少偉的譯文較為口語和方言,使用如多使用「老漢」、「咱們」及許多感嘆詞和兒化韻詞語。以字元數分析中看出,張愛玲較為貼近原文,因張愛玲與原文的關聯係數最高。而余光中常使用短句,由字數分析可以看出余用字較精簡,而透過成語使用比例也能看出余多使用書面語翻譯。除研究三譯者的風格外,本研究欲為譯者風格研究提出一個較連貫且客觀分析的研究方法,希冀呈現質量並重的內容與證據。

  • 學位論文

在台灣,圖畫故事書(picture storybook)中文譯本的研究,多著眼於「文字」本身的翻譯,較少深入研究圖畫故事書的文圖關係。有研究提及圖畫故事書的文圖關係,但也僅限於檢視文圖訊息是否相符。再者,因為圖畫故事書中譯本的圖片並沒有改變,一般多認為原文版和譯本版的文圖關係並不會改變。 本研究認為,譯本的文圖關係會隨著文字翻譯而改變。本研究挑選了五個系列的圖畫故事書,比較其英文原版及中文譯本的文圖關係。五系列圖畫故事書包括:莫里斯˙桑達克三部曲、可愛哈利系列、小熊看世界系列、小熊向前走系列,以及可愛小豬奧莉薇系列。 本研究比較各圖畫故事書的原文版與中譯版,找出文圖關係改變之處,整理、歸納每一處改變,並逐一分析每一處改變的可能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影響。本研究證實文圖關係會因為文字經過翻譯而有所改變,並發現「明朗化(explicitation)」會改變文圖關係。「明朗化」在本研究特指譯者將圖畫訊息明顯呈現於譯文中。本研究進一步從原文版裡的兩種文圖關係中,找到明朗化的例子。這兩種文圖關係分別為:(一)圖畫澄清(clarify)文字、(二)圖畫補充說明(elaborate)文字。此外,出現在後面頁數的圖畫訊息,譯者也會提前呈現於前面頁數的譯文中。圖畫資訊經過明朗化後,相較原文版本,譯本讀者較容易省去仔細觀察圖畫獲得訊息的過程、過度依賴文字理解故事;中譯本文字也因為明朗化而比英文原版直白,因此縮限讀者詮釋圖畫的空間。另外,有時譯文的明朗化會提早揭露後續劇情發展的伏筆,破壞原文設計的驚喜效果。最後,針對譯者採用明朗化策略的原因,本研究整理過往研究提出的解釋,並且爬梳台灣圖畫故事書的發展歷史,從歷史的角度提供另一個解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以語料庫為基礎,結合量化和質性分析方法探討喬志高與汪芃所譯之《大亨小傳》。1954年至今,台灣已有超過17本中譯本,每一本中譯本都各有其特色和風格。過去,大多數翻譯研究著重於探討譯者翻譯所使用的策略,鮮少將譯本視為獨立創作單單研究譯本。因此,筆者使用量化方法佐以質性方法,研究兩位譯者翻譯時所展現之語言風格。 語料庫方法和工具尚未受到廣泛運用時,多數研究者採用質性方法分析譯本。然而,隨著語料庫分析工具日新月異,除了質性研究,研究者更可以使用各類量化方法分析譯本。本文使用語料庫方法,以喬志高與汪芃《大亨小傳》譯本為例,建立平行語料庫,使用語料庫處理和分析工具 Anymalign、LF Aligner、ICTCLAS 2016、AntConc、Microsoft Excel、Chinese Readability Index Explorer 以及 CUC_ParaConc,計算兩譯本之詞彙密度(lexical density)、相異詞比例(type-token ratio)與平均句長,並使用兩譯本詞彙表互為參考語料,找出關鍵詞彙,進一步分析兩譯者用詞風格之異同。 筆者希望透過語料庫方法之量化分析與質性分析相輔相成,以更完整、更客觀的方法分析翻譯文本,探究譯者風格。

  • 學位論文

英語學習雜誌為臺灣英語教與學的重要媒材,高中職大多指定英語學習雜誌為英文課外補充教材,而此類雜誌皆提供中文翻譯。英語學習雜誌也滿足教育部高中職英文課綱的部分規定,翻譯能力在課綱中亦列為核心能力。因此,英語學習雜誌對臺灣英語教學影響深遠,然而目前鮮有研究探討英語學習雜誌中的翻譯相關議題,故本研究力求彌補此方面研究之不足。 本研究聚焦在兩本臺灣高中職常用的閱讀型英語學習雜誌:Live互動英語雜誌和空中英語教室,資料來源有三部份。第一部份為文本分析,旨在剖析英語學習雜誌中的翻譯策略,包含單句翻譯、多句翻譯與譯註;第二部份則是編輯訪談,透過訪談兩本雜誌的翻譯編輯,探討翻譯在英語學習雜誌之目的及使用翻譯的建議;第三部份則訪談四位高職教師,主要探討英語學習雜誌對英語教學的影響與使用情形、英語學習雜誌中翻譯之目的、使用翻譯的建議,以及對翻譯策略的意見。 本研究採用弗米爾(Vermeer)之目的論作為理論框架,對照檢視文本、編輯觀點與師生觀點,並綜合探討雜誌編輯的翻譯原則與教學現場的使用回饋。研究結果發現:英語學習雜誌活用句內翻譯策略,語句大多正確且流暢;句間翻譯策略則較少使用,幾乎和原文結構一致,偶有譯註說明文化背景或語言使用。上述翻譯策略使用皆符合編輯與教師提出的翻譯目的,教師也大致贊同使用這些翻譯策略。本研究根據分析結果,對英語學習雜誌提供翻譯建議,供譯者與編輯參考;也提出針對英語學習雜誌中翻譯的使用建議,供英語教學與學習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地海傳說》系列不僅奠定了美國科奇幻大師娥蘇拉‧勒瑰恩在西方奇幻文學界的地位,更被譽為是西方奇幻經典文學之一。勒瑰恩以細膩優美的筆觸,娓娓道來一段段探索心靈的冒險旅程,並在傳統西方奇幻的背景架構下,融入道家思想,獨具匠心,因而雖然此系列前三部曲被定位為青少年小說,書中卻不乏富含哲理的議題,更遑論勒瑰恩在沉思近二十年後所推出的後三部曲,亦具有深度。考量到文體類型以及作者淺顯易懂的用字遣詞、富有韻律的章句結構,中譯本採用了乍看之下帶有些許文言風格的手法實為獨特,加上前後三部曲分別交由兩位譯者執筆,卻似乎呈現類似的風格,相當值得從翻譯的角度深入剖析。 本論文將聚焦在《地海傳說》系列的風格,探討兩位譯者翻譯策略的異同之處,同時找出仿古的證據,並與原文相對照,分析仿古是否有其必要或是否在文中顯得突兀。分析方式將從定義風格及構成風格的要素著手,再依據語言、語法、修辭三大項,將地海系列中的語料分成五類:用字遣詞;包含人名、地名、專有名詞的專有名稱;可劃分為對話與敘述的行文節奏;慣用說法及諺語;詩歌。接著,將以中英對照的方式,舉出上述各類的譯例進行探討。最後,藉由統整譯者運用的翻譯手法,歸納出整體風格。 透過大量的譯例分析,儘管在較細部的手法上仍有所差異,但兩位譯者確實都刻意採用歸化的翻譯策略,時不時選用偏向文言或少見的詞語,運用大量四字、短句、排比、反覆出現的韻律,符合中文寫作常見的意合,同時亦帶有明顯的仿古痕跡。然而,相較於勒瑰恩在原文中呈現的簡潔精鍊風格,中譯本雖然試圖捕捉精簡的風格,文字上卻多了層潤飾,少了樸實的風味。除此之外,譯者的仿古策略雖然不少,但手法未必出色,甚至在不到位的情況下,會出現語意不清或翻譯腔的問題,因此,回歸較淺白直接的文學風格或許是一種可行的解決辦法。

  • 學位論文

本論文將探討殖民時期影響馬來亞與新加坡的英中新聞翻譯活動之因素。研究範圍從1945年至1957年,也就是二戰後至馬來亞獨立前。研究對象為教育課題的相關新聞,英文原文取自《海峽時報》,而中文譯文則取自《南洋商報》。本研究將採用 van Dijk 的批判話語分析框架與其所提出的「意識形態矩陣」(ideological square)來進行分析。我主張由贊助者(patrons)所施加的意識形態在翻譯的過程中有著重大的影響。至於所謂贊助者,我認為儘管英國殖民政府在馬來亞與新加坡文化和語言方面形成霸權,但本地華人出版商掌握著華文新聞的出版,因此殖民時期星馬的英中新聞翻譯,本地華人出版商才是主導的贊助者。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欲從專業口譯員與口譯教師的角度,探討跨文化溝通能力對於口譯的重要性,希望提供口譯訓練機構在跨文化溝通相關課程設計之建議,以及提供口譯學生課外學習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管道。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對受試者進行一對一訪談,共有三位口譯員以及三位口譯教師參與本研究,訪談過程以錄音方式記錄,事後由研究者將錄音內容轉為文字,再以編碼的方式對資料進行分析討論。   研究發現口譯員及口譯教師均認可跨文化意識與跨文化溝通能力對於口譯的重要性,然而在口譯訓練課程中,並不需要專門的跨文化溝通課程來教授跨文化溝通能力,將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口譯實務課程結合即可,受訪者也提供幾項將跨文化溝通能力納入口譯實務課程的方法,以及學生能於課外自行培養的管道,研究者亦試圖提出可行的方式。研究最後提出改善研究之方法,並提供日後研究的建議。

  • 學位論文

據「臺灣翻譯產業調查研究」(林慶隆et al, 2011)指出,台灣市場上的口譯僅有25.3%有翻譯相關科系研究所的碩士學歷。這現象不禁讓人好奇,市場上不同教育訓練背景出身的口譯員在口譯策略選擇及表現上是否存在差異? 本研究旨在探討受訓及自學口譯在進行同步口譯時是否在口譯策略運用及產出表現上有所不同。受試者為六位具有五年工作經驗或150件工作以上的資深口譯。其中三位為有口譯相關科系碩士學位之受訓口譯,而另外三位為未受過六個月以上口譯相關訓練之自學口譯。研究方法為請六位受試者以同步口譯方式翻譯一篇生物主題的TED 演說,並將口譯產出錄音,從研究者、聽眾、及受試者三方觀點分析其口譯策略及表現。 研究結果發現兩組實驗對象在口譯策略選擇方面並無明顯差異,而是在通順度上存在較大區別。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可比語料庫於行銷宣傳文件翻譯之簡易應用方式。現今大量翻譯需求皆來自跨國公司。跨國品牌產品銷售各國,經常需將手冊、軟體、行銷素材等產品相關資訊翻譯成市場在地語言。手冊、軟體因為用語固定、較有所本而可得助於機器翻譯;至於行銷素材往往含有較高創意成分和譯者創作空間,譯者常需天馬行空、絞盡腦汁以達到此類譯案的高創意要求。一般認為,語料庫與機器翻譯較適合協助用語固定、重複性高的技術文件,對於行銷素材的翻譯助益有限。然而,鑑於語料庫與機器翻譯的長足發展,作者認為電腦輔助工具應也可協助行銷素材的翻譯。 此研究提出一套利用可比語料庫的簡單方式,譯者不需自行撰寫程式,只需使用現有免費開源軟體,就能在有限資源和時間下建置可比語料庫以享用TM翻譯記憶庫、詞彙庫等翻譯輔助資源。此方法包括以搜尋引擎最佳化工具選出關鍵字,利用關鍵字作為網路語料自動蒐集程式的搜尋種子。待語料庫蒐集完成後,經過初步處理即進行機器翻譯,最後將語料庫與機器翻譯之結果經過相似度比對而得翻譯輔助資源。 本研究以一電競主機板宣傳網頁之翻譯為主例,輔以食品、化妝品廣告翻譯,證明此方法之可行性。實驗結果顯示,以電競主機板為題的小型語料庫可於約二十分鐘內建置完成,提供1,135組字彙翻譯配對以及翻譯記憶。翻譯記憶與約30% 原文相似,其中15.9% 與原文之間的相似度高於95%。

  • 學位論文

摘要 社群媒體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了數位行銷的平台,來增加知名度。Wang (2016)的研究發現Facebook的粉絲專頁增加了口譯員被潛在客戶看見的機會,分析了台灣口譯員使用粉絲專頁的方式,本研究旨在探究經營社群媒體是否有助於大陸口譯員的職涯發展。研究以大陸第三大社群媒體新浪微博為例,採用量化分析和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瞭解大陸口譯員在微博上的自我行銷策略。 本研究分析了粉絲數量排名前五的口譯員在微博上的發文,並用訪談的方式進一步佐證他們建立自我品牌的策略。另外,作者也邀請了七位沒有建立自我品牌的口譯員講述了他們對口譯員在社群媒體上自我行銷的看法。研究結果揭示了大陸口譯員如何進入市場、獲取穩定客源,供口譯學生和自我成材的口譯員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