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37.35

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生產陣痛可能造成孕產婦心理衝擊,增加慢性疼痛、產後憂鬱風險;然而已廣泛使用的硬脊膜外減痛分娩,卻可能對生產歷程造成影響。過去文獻對硬脊膜外減痛分娩和產後憂鬱關係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在產後不同時間點的結果也有差異,而且鮮少探討和全身性、局部慢性疼痛之關係。 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硬脊膜外減痛分娩對婦女陰道生產結果、疼痛與產後憂鬱的影響,以及對新生兒健康的影響。 研究方法:本研究設計包含橫斷式及縱貫式觀察性研究。於台灣北部某醫學中心收案,共258位單胞胎、頭位、陰道產之初產婦納入研究。研究工具包含「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簡易麥克吉爾疼痛量表」及「個案基本資料問卷」,收集生產至產後共七個時間點的疼痛資料及產後五個時間點的憂鬱分數。以IBM SPSS Statistics 25.0分析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敘述有無使用硬脊膜外減痛分娩兩組婦女之基本屬性、生產結果、疼痛及產後憂鬱分布,以Chi-square test、Student's' t Test、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硬脊膜外減痛分娩對生產結果、生產疼痛的影響;以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分析使用硬脊膜外減痛分娩對產後第一年憂鬱的影響。 研究結果:共納入258位陰道產婦女,包括無硬脊膜外減痛113人(43.8%)、有硬脊膜外減痛145人(56.2%)。依據使用硬脊膜外減痛分娩與否進行差異性分析,結果顯示和無硬脊膜外減痛婦女相比,有硬脊膜外減痛分娩婦女之懷孕週數顯著較大(p<0.01)、新生兒出生體重顯著較重(p<0.01)、催生(p=0.03)及器械輔助生產比率顯著較高(p<0.01)、第一產程(p<0.01)和第二產程時間(p<0.01)顯著較長。 控制干擾因素後,多元線性迴歸分析結果指出,硬脊膜外減痛分娩會顯著延長陰道生產婦女的第一產程時間(p<0.01),但並未影響第二產程時間(p=0.06)。多元羅吉斯回歸分析結果指出,有硬脊膜外減痛分娩者接受器械輔助生產的風險較高(OR=2.34,95% CI=1.32- 4.15),但新生兒健康指標如新生兒第一分鐘、第五分鐘阿帕嘉計分和新生兒入住單位皆無顯著差異。 另外,相較無硬脊膜外減痛組,生產時硬脊膜外減痛組的整體嚴重疼痛比率顯著較低(p=0.04),但控制干擾因素後,確認硬脊膜外減痛分娩不是生產時整體嚴重疼痛的影響因素。 於產後一年內有憂鬱症狀的比率,無硬脊膜外減痛組婦女為22.8–40.6%,有硬脊膜外減痛組婦女為18.6–32.8%。GEE分析結果顯示,硬脊膜外減痛分娩不是陰道分娩婦女產後第一年憂鬱的獨立影響因素;但對生產時具有整體嚴重疼痛的婦女,使用硬脊膜外減痛分娩可降低其產後第一年有憂鬱傾向的風險(OR=0.29,95% CI=0.09 – 0.96)。 結論:本研究結果指出,硬脊膜外減痛分娩會延長陰道生產婦女的第一產程時間、增加器械輔助生產風險,但可降低生產時具嚴重整體疼痛的婦女在產後第一年有產後憂鬱之風險。建議未來在硬脊膜外減痛分娩婦女的臨床照護上,應有計畫地促進產程進展、運用具實驗證據之待產輔助工具和頻繁變換姿勢,以促進產程進展、減少相關風險。針對陰道分娩婦女,不論生產時或產後,應落實疼痛評估,及早預防、控制嚴重疼痛,以預防後續衍生慢性疼痛和產後憂鬱。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近十年來,結直腸癌一直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三名,但隨著癌症治療的發展提升了癌症病人的存活率;因此,結直腸癌病人的照護成為很重要的議題,特別是了解病人在治療前後因治療副作用所造成的影響及後續復原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以維持病人在治療期間之生活品質。回顧過去文獻,可得知D型人格特質、復原力及自我效能與病人在面對癌症治療時的適應狀況有關,且自我效能及D型人格特質都與復原力有關。但過去研究尚未探討結直腸治療期癌症病人D型人格特質、復原力及自我效能三者之關係。 目的:瞭解結直腸癌治療期病人自我效能與D型人格特質、復原力之相關性,並探討結直腸癌治療期病人之自我效能是否為D型人格特質與復原力之間的中介變項。 方法:本研究收案期間為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於台北某醫學中心大腸直腸外科及腫瘤科門診收案,採橫斷式研究設計,招募已確立診斷五年內之第一至第三期結直腸癌治療期病人做為研究對象,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包括個人基本屬性資料表、疾病相關資料、D型人格量表、癌症因應行為量表、及復原力量表。資料分析中使用描述性統計了解病人基本屬性、疾病相關資料、D型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及復原力現況,再以曼惠特尼(Mann-Whitney)U檢定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自我效能與D型人格負向情感、社交抑制兩大特質、復原力三者之間的相關性;最後將上述與復原力相關之變項進行複迴歸分析,確認自我效能是否於D型人格特質與復原力之間扮演中介變項的角色。 結果:本研究共收集144份有效問卷納入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具D型人格結直腸癌治療期病人佔12.5%,其自我效能與復原力程度皆顯著低於非D型人格者(Z = -4.137; p <.001;Z = -3.921; p <.001);(2) D型人格中負向情感、社交抑制兩大特質與自我效能、復原力各面向皆呈顯著負相關;而自我效能與復原力呈中度正相關(r = 0.631, p<.001)。其中,自我效能之「維持獨立和正向態度」面向與負向情感(r =-0.519, p <.001);社交抑制(r =-0.428, p <.001)及復原力(r = 0.688, p <.001)相關性最高。此外,社交抑制亦與「參與治療」面向呈中度負相關(r = -405, p < .001);(3)自我效能及其維持獨立及正向態度面向在D型人格之負向情感特質對復原力的影響扮演完全中介變項角色,亦於D型人格之社交抑制特質對復原力影響扮演部分中介變項角色。 結論: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結直腸治療期病人的復原力程度,除了受D型人格之負向情感及社交抑制特質影響,自我效能在其中具有完全或部分中介效果;且相較於自我效能其他面向,「維持獨立和正向態度」面向與負向情感特質、社交抑制特質、復原力相關性最高。此結果可作為未來提升具D型人格特質之癌症治療期病人復原力介入措施重要依據之一。因此,臨床醫護人員面對癌症治療期病人時,建議可利用D型人格量表區分病人是否為D型人格,或負向情感、社交抑制特質其中之一。因應病人的個別性,對於具有D型人格特質之病人,可針對維持及提升其癌症治療過程中的獨立性及正向態度給予相對應之自我效能措施。期望藉由提升自我效能,能有效改善具D型人格之負向情感及社交抑制特質的癌症治療期病人復原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雖然暸解婦癌婦女於治療後易有憂鬱症狀、性功能障礙之困擾,但過去婦癌婦女憂鬱症狀與性功能關係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生殖心像是代表對自我生殖器的感受,同時亦會影響自我的性功能及性滿意度,但是目前尚未有研究針對婦癌婦女探討其術後生殖自我心像與性功能之關係。 研究目的:暸解婦癌婦女術後六個月基本屬性資料、生殖自我心像、身體意象、憂鬱症狀、性功能之分佈及有無性活動之差異,並確認婦癌婦女術後六個月性功能的影響因子。 研究方法:採用橫斷式研究法,從2019至2021年於台灣北部某醫學中心婦科部門,針對術後六個月的婦癌婦女進行收案。研究最後篩選145位有性伴侶的婦癌婦女作為資料分析對象,收集的資料包括個案基本屬性和使用女性生殖自我心像量表 (Female Genital Self-Image Scale)、身體意象量表 (Body Image Scale)、流行病學憂鬱量表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及女性性功能量表 (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 評估其之生殖自我心像、身體意象、憂鬱症狀及性功能。 研究結果:婦癌婦女於術後六個月有性活動的比率為61.4%,但性功能障礙比率高達93.1%。與有性活動婦癌婦女相較,無性活動婦癌婦女年齡明顯較大或術後有接受化療的比率明顯較高,且治療後有症狀的比率亦明顯較多,如手術傷口/腹部疼痛、腹瀉、末梢神經麻刺痛或掉髮 (皆P < 0.05)。 針對全體婦癌婦女性功能的多變項線性迴歸分析顯示,年齡、停經、癌症分期晚期、術後接受化療、憂鬱症狀分數對其性功能有顯著負面影響。年齡愈年輕,整體性功能 (P < 0.001)、性慾 (P < 0.001)、性興奮 (P < 0.001)、潤滑程度 (P < 0.001)、性高潮 (P < 0.001)、性滿意度 (P = 0.001)、性交疼痛 (P < 0.001) 分數明顯愈高;與未停經者相比,停經者的潤滑程度 (P = 0.046)、性交疼痛 (P = 0.014) 分數明顯較低;與癌症分期為0-II期者相比,癌症分期為III-IV期者的性慾 (P = 0.031) 分數明顯較低;與術後無化療者相比,術後有化療者的整體性功能 (P = 0.029)、性興奮 (P = 0.014)、性高潮 (P = 0.045)、性交疼痛 (P = 0.021) 分數明顯較低;憂鬱症狀分數愈高,整體性功能 (P = 0.007)、性慾 (P = 0.014)、性高潮 (P = 0.018)、性滿意度 (P < 0.001) 分數明顯愈低。 另針對有性活動婦癌婦女性功能的多變項線性迴歸分析顯示,年齡、癌症分期晚期、憂鬱症狀分數對其性功能有顯著負面影響;反之,生殖自我心像分數對其性功能有顯著正面影響。年齡愈年輕,整體性功能 (P < 0.001)、性慾 (P < 0.001)、性興奮 (P < 0.001)、潤滑程度 (P = 0.003)、性高潮 (P < 0.001)、性滿意度 (P = 0.007)、性交疼痛 (P = 0.009) 分數明顯愈高;與癌症分期為0-II期者相較,癌症分期為III-IV期者的性慾分數 (P = 0.024) 明顯較低;憂鬱症狀分數愈高,整體性功能 (P = 0.017)、性高潮 (P = 0.017)、性滿意度 (P = 0.002) 分數明顯愈低;生殖自我心像分數愈高,其性慾 (P = 0.039) 分數明顯愈高。 結論: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婦癌婦女術後六個月性功能的因子,包括年齡較大、停經、癌症分期晚期、術後有化療、憂鬱症狀分數較高、生殖自我心像分數較低者,可作為預測婦癌婦女術後具潛在性功能障礙之參考。建議臨床醫療照護人員可於婦女術後一至三個月期間,除了評估其因罹癌、治療壓力或不適症狀是否緩解,應依個別需求,提供開放討論性生活議題的機會或性諮詢服務的管道,以降低婦女術後面對性功能障礙的衝擊與症狀。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頭頸癌為台灣主要的癌症之一,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其治療後相對有好的存活率,由於疾病與治療特性,病人返回職場可能感受到困難。研究目的為(1)探討已返回職場之頭頸癌病人感受的職場障礙,(2)探討該群病人的生理心理衝擊,(3)探討該群病人重要人口學特質、疾病治療特質、張口程度、症狀相關生活品質、身體心像、害怕復發程度與感受返回職場障礙的相關性。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針對首次罹癌後已返回職場之頭頸癌患者評估,於台灣某醫學中心頭頸癌門診進行收案,以結構式問卷及測量(張口測量)評估病人感受返回職場之障礙、症狀相關生活品質、害怕癌症復發、身體心像和疾病治療特質,資料以描述性統計、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檢定進行分析。本研究共收集120位病人,結果顯示已返回職場的頭頸癌病人,感受返回職場的障礙分項,依嚴重程度為:(1)無法掌握癌症對工作的影響,(2)在職場上,同事無法理解罹癌的感受,(3)癌症對職場生活造成影響,(4)在工作中時而感受到癌症症狀。另外於感受返回職場整體障礙的相關因素發現,年齡越小、手術合併其他治療、張口程度較小、症狀相關生活品質越差、身體心像越差、害怕復發程度越高者,感受到返回職場之障礙越大。本研究結過,建議未來應進一步對已返回職場之頭頸癌患者,採取改善其負向影響因素的措施,讓患者在病後返職場工作之困難度減低與效能提高。

本文將於2024/10/30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甲狀腺癌為台灣十大癌症之一,甲狀腺癌五年相對存活率高達98.3%,其中分化型的病人占95%為大宗,近年死亡率下降,發生率卻升高,且發生的年齡大多處於工作的年紀,而且大多數病人會面臨疾病及治療對工作造成的衝擊,然而目前針對這群甲狀腺癌病患工作衝擊之干擾因子的相關研究缺乏。本研究目的為(1)了解甲狀腺癌病人術後返回職場比率(2)了解甲狀腺癌對病人工作衝擊程度(3)探討甲狀腺癌症病人術後疲憊、憂鬱、焦慮、症狀嚴重度(4)探討甲狀腺癌病人術後疲憊、憂鬱、焦慮、症狀嚴重度、重要人口學特質、疾病治療特質與工作衝擊程度的相關性。本研究方法採橫斷式研究設計,收集155個病人於病人手術後三年內在門診進行收案及評估,並以結構式問卷蒐集資料,問卷內容包含返回職場障礙量表(Illness Perceptions Questionnaire)、醫院焦慮憂鬱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疲倦症狀評估量表(Fatigue symptom Inventory)、症狀嚴重程度量表(Symptom Severity Scale)和疾病基本資料表,收集之資料以敘述性統計、斯皮爾曼相關係數檢定、無母數統計和複回歸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甲狀腺術後病人有12%病人未返回職場,而正在工作的病人79.9%覺得受到影響,但衝擊程度為輕度,其中五項超過一半以上人會面臨的工作衝擊因素依序為(1)認為癌症及治療不可預測影響工作(70%);(2)癌症及治療導致有情緒的痛苦(62.7%);(3)因癌症及治療有疲倦或感覺精疲力盡(61%);(4)認為癌症及治療導致專注力下降(54.4%);(5)認為癌症及其治療導致有身體症狀(50.7%)。另外工作衝擊程度與性別與教育程度、疲倦程度、疲倦干擾程度、焦慮、憂鬱、症狀嚴重度相關,而工作衝擊程度主要的相關因子為症狀嚴重度(β=0.44, p<0.00)、疲勞程度(β=0.18, p<0.01)、焦慮(β=0.32, p<0.00),R2=0.61。整體而言甲狀腺癌症病人雖然工作衝擊程度較其他癌症別低,但仍有部分病人呈現中高度工作衝擊程度、焦慮、憂鬱和疲倦問題,建議未來門診篩檢針對這些病人,發展進一步的介入措施,讓病人順利維持工作。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與目的: 味覺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感官之一,食物的選擇、營養補充或是電解質的平衡都與之息息相關,一旦發生味覺障礙,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過去的研究顯示味覺改變是慢性腎臟病腎病人的常見症狀之一,毒素累積在口腔中的積累會引起口腔異味,加上鋅鐵的缺乏和唾液的減少會影響味覺轉移至其受體,從而導致味覺功能障礙。 要了解非透析終末期腎病患者的口味,以及實施口味評估工具的過程既昂貴又費時。故本研究旨於了解尚未接受血液透析的第五期慢性腎臟病病人主客觀味覺功能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自2020年5月2日至2021年5月5日,以尚未接受血液的第五期慢性腎臟病(eGFR <15 ml / min / 1.73m2)病人為受試對象,排除已知患有會影響味覺功能的疾病,包含:帕金森氏症、甲狀腺功能低下、乾燥症、近半年內接受過化學或放射治療、頭頸部腫瘤、進行頭頸部外科手術者、無法配合測試者或是認知功能障礙者。我們將首先使用中文(台灣版)蒙特利爾認知評估來評估病人的認知功能,如果得分高於23.5,則進行味覺功能的評估,反之則排除。使用德國製味覺試紙(Taste strips)來評估客觀味覺,使用味覺問卷評估主觀味覺,並持續追蹤受試者是否接受血液透析,在首次接受血液透析的受試者,將於接受過三次血液透析後再使用味覺試紙進行第二次味覺評估。 研究結果: 本研究中尚未接受血液透析的第五期慢性腎臟病病人中使用味覺試紙測試的味覺障礙的發生率為57.1%,基本味道障礙中以酸味最高88.9%。在味覺問卷中的自覺味覺改變發生率為25.4%,對味覺最多的抱怨為口中有不良的氣味。味覺試紙與味覺問卷兩者間分數不一致,使用費雪精確性檢定也呈現不顯著。接受血液透析後使用味覺試紙測試味覺分數進步且味覺障礙發生率改善。 結論: 味覺障礙在第五期慢性腎臟病病人的發生率為57.1%,儘早偵測味覺障礙及早進行適當處置,將可避免額外增加醫療成本及給予病人更好的生活品質,主客觀味覺不一致,建議之後的研究可以一併探討。

本文將於2026/10/27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 乳癌是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順位,多數女性病人接受治療後,產生生心理及生活品質上的變化,因此醫療專業人員應當了解乳癌病人治療後的問題及運用有效的輔助治療以協助病人盡快回歸到正常的生活。 研究目的 探討以正念介入措施對乳癌病人更年期症狀、女性性功能、焦慮憂鬱壓力、生活品質、唾液皮質醇和自律神經系統之成效及正念介入措施過程中的經驗。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類實驗研究設計,研究對象共51名乳癌病人,將其分為實驗組26名及對照組25名,實驗組接受連續6週正念介入措施,對照組未接受正念介入措施,僅按照日常生活方式。研究工具為人口學基本資料、更年期症狀量表、女性性功能指數量表、焦慮憂鬱壓力量表、健康生活品質測量問卷;生理指標為唾液皮質醇及心率變異度。統計方法採用多元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威爾卡森符號檢定(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和曼惠特尼U檢定(Mann-Whitney U Test)。質性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以理解乳癌病人接受正念介入措施後的經驗。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量性研究部分,乳癌病人參與六週正念介入措施後,其更年期熱潮紅症狀、女性性功能(性關係滿意、整體性生活滿意、性慾望、性渴望和陰道濕潤)、焦慮、壓力程度、SDNN和HF,均達統計上顯著差異。使用多元迴歸分析,自變項「治療方式」和「宗教信仰」對依變項「憂鬱」、自變項「治療方式」對依變項「焦慮」及自變項「治療方式」和「年齡」對依變項「生活品質」的影響均達統計顯著意義。然而在憂鬱、健康生活品質及唾液皮質醇均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質性研究部分,透過深度訪談,共歸納出五個主題:「剛開始執行正念練習的困難處」、「正念,覺察日常和不完美的身體」、「正念,覺察並安撫躁鬱之心」、「困難、擔憂及如何面對」和「自覺最有幫助的正念練習項目。」 結論 正念介入措施可改善更年期熱潮紅症狀、提升女性性功能(性關係滿意、整體性生活滿意、性慾望、性興奮和陰道濕潤)、降低焦慮、壓力程度、提升SDNN和HF。正念為一種經濟、方便且實用之介入措施,未來醫療人員可以將其納入臨床衛教,期待乳癌病人面對未來的生活能更積極、更正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 針扎或血液暴觸事件對醫療人員在執業環境安全與健康有潛在性的傷害及威脅,並可能發生憂鬱、焦慮、創傷症候群等心理衝擊,進而影響生活功能與工作安排。對個人與國家而言,針扎事件會帶來經濟損耗,可能包括病假、檢驗費用、預防性給藥以及感染後的治療費用等。臺灣於2011年12月通過「安全針具法」已逾五年,根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Institute of Lab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IOSH)提供中文版EPINet通報系統(Exposure Prevention Information Network)其通報的針扎事件亦有下降之勢。安全針具法的通過是否有效的讓醫療人員安全針具的使用率增加、針扎率減少及安全針具使用率與針扎率的相關性則極少人探討,故本研究針對上述三個部分進行討論。 目的 第一部分為醫療法第56條已漸進實施多年,故透過此次調查了解2011年至2016年間全國醫療院所其安全針具使用情形;第二部分為由IOSH所提供中文版EPINet通報資料,了解通報之醫院針扎通報情況;最後第三部分為分析2011年至2016年間,安全針具使用率與針扎率之相關性,以利未來政策方向。 方法 自衛生福利部衛生福利資料科學中心(Health and Welfare Data Science Center, HWDC)申請各醫療機構針具申請健保給付數量分析安全針具使用情形;另對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管理、授權使用之中文版EPINet針扎防護通報系統資料庫,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統計區間為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止,以了解通報醫院之針扎通報情形,並利用全國醫事人員數回推計算出全國針扎率。另2011年為安全針具修訂於《醫療法》開始實施前一年,2012年至2016年則為根據《醫療法》,各醫療院所應於五年內按比例逐步完成全面提供安全針具期間,故申請2011年至2016年之安全針具使用率及通報之針扎率資料進行相關性之分析。 結果 本研究計畫根據中文版EPINet針扎防護通報系統、健保資料庫分析,得重要發現如下:(1)安全針具應於2016年完成全面使用,然而健保署針具申報資料顯示安全針具仍未完成全面替換;(2)由IOSH所提供中文版EPINet通報資料,了解加入EPINET並持續通報六年以上的醫院共有44家,回推全國針扎率,其2011年針扎率為1.60%,2013年針扎率微幅下降至1.53%,接著2014年下降至1.15%,最後2016年降為0.94%;(3)安全針具立法後,靜脈留置針使用率與靜脈留置針所引起的平均針扎發生率呈負相關,並達統計顯著差異;顯示替換率越高,針扎發生率顯著下降。而空心針頭及皮下注射針頭可能因替換率較低而未達顯著。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健康評估技巧是護理實務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它仰賴生物、醫學課程和護理專業教育為基石,也是建構往後內外科護理學、臨床實習及臨床照護的重要基礎。熟練的健康評估技巧對於臨床推理、提供高質量的護理相當重要,進而影響日後病人安全及照護品質。國外文獻研究發現高擬真模擬教案運用於護理教育將可有助於提高學生於知識、情意及技能層面的分數,但目前尚不清楚此法運用於台灣護理系學生於健康評估課程之成效,故藉此研究了解台灣學生在此科目學習狀態及高擬真模擬教案介入後之學習成效分析。 研究目的:健康評估課程是綜合護理學生在完成基本護理學、解剖生理學、病理學等先備知識後集大成所必修的重要科目,也是往後內外科護理學、臨床實習以及踏入臨床工作的重要基礎。本研究係探討護理學系學生在學習「健康評估」課程與實習時的現況,依該課程教學目標及學生需求設計高擬真模擬教案,探討高擬真模擬教案教學法介入後對學生於知識、情意及技能之間的相關性。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以行動研究法確認教案內容;其後以類實驗研究法,採雙組前後測,招募北部國立某大學之護理學系學生為研究對象,共收案59位受訪者,有效回收率為74.7%。研究工具包含自擬式問卷及人口學特性、先備知識的信心程度、健康評估課程與實習的學習現況、高擬真模擬教具及心衰竭教案,由研究者(專科護理師)負責研擬和各組教學。研究資料以IBM SPSS Statistics 22.0版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建檔與分析,進行描述性統計及推論性統計。 研究結果:心血管系統是受訪學生於健康評估課程中最喜歡但自覺學習最困難的單元,本研究因此設計心衰竭個案高擬真模擬教案,教案經專家效度檢定CVI值為0.93~0.95。經過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建立學習成效迴歸模型,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入學方式、對內外科護理學的信心程度及自學時數…等皆為影響學習成效之單變項顯著因子,以逐步複迴歸法分析結果:知識及學習態度等變項是健康評估技術考成績之正向預測因子,此迴歸模型預測力R2值為 0.513;高擬真模擬教案組的技術考成績高於對照組1.45分;且在控制了組別因素下,學習態度和紙筆測驗亦為技能成效之正向預測因子(p < .001),期末考成績愈高、其後的技能測驗也能顯著增加0.59分(p < .001),總解釋變異量為51.3%。 結論:行動研究法能了解學生在健康評估課程的學習需求,設計合適的高擬真情境模擬教案。以高擬真教具教學之護理學生於健康評估技術考和學習態度均有正向學習效果,此結果能提供未來教育研究、教學設計、臨床照護訓練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 退化性腰椎疾病病人接受腰椎手術,因手術可能破壞脊椎椎體穩定性、為增加手術融合固定率、分擔脊椎壓力及提供支撐力,以及限制脊椎活動幅度,醫師多會建議術後病人使用背架。在穿脫背架的過程中,常會因背架壓迫手術傷口或穿脫背架的過程中因拉扯而導致疼痛感,並需改變日常活動的習慣。這些生活限制會影響病人術後的調適。 目的 本研究探討退化性腰椎疾病手術後病人使用不同型式背架感受之生活困擾,與出院後一個月的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研究目的包括:(一)瞭解使用背架感受之生活困擾;(二)比較使用不同型式背架者,其感受之生活困擾的差異;(三)瞭解出院後一個月生活品質的程度;(四)比較使用不同型式背架者,其生活品質的差異;(五)瞭解生活品質的影響因素。 方法 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選取住院接受腰椎手術後出院一個月之病人為對象,使用結構式問卷,以電話訪談收集資料,問卷包含(一)病人基本資料及疾病相關資料、(二)歐氏失能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三)日本骨科學會背部疼痛評估問卷(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Back Pai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JOABPEQ)、(四)穿著背架感受之生活困擾問卷、(the Perceived Daily-Hassle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Braces Questionnaire)(五)社會支持問卷(Medical Outcomes Study Social Support Survey, MOS-SSS)、(六)整體變化量尺(Global Rating of Change score, GROC score)、(七)簡明健康調查-12(12-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12)。資料以SPSS 26.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及推論性統計分析。 結果 本研究共收集128位個案資料,結果顯示,(1)穿著背架感受之生活困擾項目題平均得分為1.2 ± 1.0,屬低度困擾。困擾得分最高的前三項依序為「不易前彎腰或蹲下」、「穿襪子、鞋子、綁鞋帶不易」、「疼痛」。(2)穿著長背架、短背架和軟背架感受之困擾和整體不舒服程度有顯著差異,皆是穿著長背架、短背架者顯著高於穿著軟背架者。在困擾因素「影響生活自理功能」,穿著長背架、短背架者顯著高於穿著軟背架者。在困擾因素「影響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影響轉位及活動功能」則顯示穿著短背架者顯著高於穿著軟背架者。(3)在SF-12生理生活品質(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和心理生活品質(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得分為36.1 ± 11.0和54.5 ± 10.7。穿著不同型式背架,其PCS有顯著差異,穿著長背架、短背架者得分顯著低於穿著軟背架者,而MCS無顯著差異。(4)生活品質SF-12 PCS和MCS呈顯著正相關(p < 0.01),PCS與ODI、JOABPEQ的五個領域、穿著背架感受之生活困擾、GROC score呈顯著相關。MCS與ODI、JOABPEQ的五個領域、穿著背架感受之生活困擾、MOS-SSS、GROC score呈顯著相關。(5)JOABPEQ-社交障礙(β = 0.40)、JOABPEQ-腰椎功能障礙(β = 0.20)及ODI(β = -0.23)為PCS顯著影響因素,共可解釋變異量為55.6%。(6)JOABPEQ-心理障礙(β = 0.60)、GROC score(β = 0.24)為MCS顯著影響因素,共可解釋變異量為53.9%。 結論與應用 本研究發現穿著不同背架感受的生活困擾有顯著差異,且與生活品質呈顯著負相關。建議對穿著不同背架者,應給予不同的護理指導,尤其針對年長者、失能程度越高者、健康狀況越差者、背架感受之生活困擾越高者,更應加強疼痛控制、提供復健活動改善腰椎功能及步態障礙、提供良好的社會及心理支持,進而改善生活困擾及增進生活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