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97.61

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柴油引擎微粒對自發性高血壓鼠之心室功能研究 目的:雖然有流行病學研究指出,空氣污染中的微粒和心衰竭的死亡率及急診入院率有關,但結果並不一致。近來有研究指出,罹患心衰竭的病人對於粒徑2.5微克以下的微粒(PM2.5)特別敏感,但作用機轉仍不清楚,所以我們進一步用動物實驗來探討其因果關係。 方法:利用14及16月大的雄性自發性高血壓大鼠作為研究心衰竭之動物模式,以氣管灌注方式,每隔二週分別暴露生理食鹽水(控制組,N=12)及柴油引擎微粒(DEP) 500μg/rat (N=12)共三次。在灌注前後,利用心臟超音波技術測量左心室舒張期(LVDd)和收縮期(LVSd)的內徑,及心室短縮分率(FS)的改變評估左心室功能,並觀察六週內暴露組及控制組的存活率差異。 結果:暴露DEP的大鼠其最後存活率較暴露生理食鹽水之大鼠來的低(50% v.s. 67%),但無統計上差異。在心臟超音波方面,發現暴露DEP後之高血壓大鼠較暴露前有較低的FS(55.7% v.s. 45.45%, p<.05),及較大的LVDd(0.56cm v.s.0.49cm,p=.056)。 結論:結果顯示柴油引擎微粒可能使原本左心室受損之個體其左心室功能更加惡化,這些發現支持流行病學研究之結果。 Isoproterenol 誘發左心室受損大鼠模式建立 目的:流行病學研究已證實空氣中的微粒濃度與心衰竭入院的發生率有正相關,為了探空氣微粒與心衰竭的因果關係,須建立一可行的心室功能受損之疾病動物模式,並評估此模式之心臟功能及受損程度。 方法:利用20隻八週大之雄性Wistar大鼠,連續兩天皮下施打isoproterenol 150mg/kg (實驗組; n=16)及IDD water (對照組; n=4)。於三週後抽取尾部靜脈血,並在六週後以心臟超音波評估左心室舒張期(LVDd)和收縮期(LVSd)的內徑,及心室短縮分率(FS)後進行犧牲,並抽取血液及摘除心臟。後續將利用ELISA來量測血液中第三週和第六週之BNP濃度。並觀察六週內實驗組及控制組的存活率差異。 結果:施打isoproterenol之實驗組24小時死亡率及總死亡率分別為43.75%及50%。心臟超音波部份,實驗組之FS (35.25%)低於控制組的FS (44.59%),並達到統計上的意義 (p=0.0197)。實驗組血液中的BNP濃度,於打藥後由第三週0.359 ng/ml增加到第六週的0.435 ng/ml,亦達到統計上意義 (p=0.0001)。 結論:本研究成功利用八週大雄性Wistar大鼠,連續兩天施打isoproterenol 150mg/kg。於六週後,大鼠有心肌受損及左心室功能下降的情形,為一可行之左心室受損之動物模式。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針對不?袗?鋼鐵廠男性員工之健康檢查結果進行分析,探討員工新陳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與作業環境因素之相關性,並統計各影響因素之風險比,以作為未來健康管理策略之參考。 研究方法:自94.7.1.至94.9.30期間收集某不?袗?鋼鐵廠908位男性員工之健康檢查資料及健康行為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個人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以及運動情況,和吸菸、喝酒、嚼檳榔等不利健康行為;工作史包括年資、工作內容、是否輪班、特別危害健康之作業類別;健康檢查項目則截取新陳代謝症候群定義項目,包括BMI、血壓、血糖、血脂肪之空腹檢查結果及是否服用降血壓、降血糖藥。針對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工作史及健康檢查結果進行描述性分析,並針對影響新陳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的各項變因,調整年齡、教育程度、婚姻、運動情況、吸菸、喝酒、嚼檳榔等變項之影響,以探討員工新陳代謝症候群與高溫或噪音之作業別、以及是否輪班等作業環境因素之相關。交叉分析以t-test, ANOVA, Chi-square及Fisher’s exact test為主,採用Logistic regression統計影響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各相關因素之風險比。 研究結果: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34.8(±5.8)歲,其中未輪班者474人,有輪班但輪班作業少於6年者148人,輪班作業大於6年者286人,接受噪音作業特殊健檢者692人,接受噪音及高溫作業特殊健檢者116人。健檢結果BMI大於27者佔22.7%(206人),在不同作業環境的員工之間並無顯著的差異,但有嚼檳榔者的調整後風險比是不嚼檳榔者的3.03倍;收縮壓≧130mmHg 者或舒張壓≧85mmHg 者或有服降壓藥但血壓正常者共佔39.5%(359人),在不同作業環境的員工之間並無顯著的差異;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於40mg/dl者佔14.9%(135人),每月喝酒1-2次以上者的調整後風險比僅為不喝酒者的0.51倍,有嚼檳榔者的調整後風險比是不嚼檳榔者的2.35倍;空腹血糖值≧110mg/dl者或有服降血糖藥但血糖正常者佔24.6% (223人),年齡與輪班工作是高血糖的風險因子。與年齡小於30歲者相比,年齡在30-39歲者和年齡大於40歲者的調整後風險比分別是1.97倍、4.73倍,與沒輪班者相比,輪班時間少於6年者和輪班時間大於6年者的調整後風險比分別是2.38倍、1.54倍;空腹三酸甘油脂≧150mg/dl 者佔36%(327人),年齡、吸菸以及嚼檳榔都是三酸甘油脂過高的風險因子。與年齡小於30歲者相比,年齡在30-39歲者和年齡大於40歲者的調整後風險比分別是是1.87倍、2.29倍,每日吸菸量10支以上以及嚼檳榔的調整後風險比分別是1.7倍、3.21倍。以上五種危險因子中包含三項或以上而符合新陳代謝症候群診斷者佔19.2%(174人),嚼檳榔和輪班工作是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因子。有嚼檳榔者的調整後風險比是不嚼檳榔者的3.21倍,輪班時間大於6年者的調整後風險比是沒輪班者的1.59倍。 討論:本研究結果顯示鋼鐵廠男性員工其新陳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明顯較國內同年齡層之男性高,是未來廠內健康管理及職廠健康促進的重要議題。嚼檳榔是肥胖、高密度脂蛋白(HDL-C)過低、空腹三酸甘油脂過高、以及陳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因素。而輪班工作是新陳代謝症候群和血糖過高的重要風險因素,如何協助輪班工作者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以降低新陳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是未來衛教工作努力的目標。 本研究的限制如下:員工的職場噪音暴露在本研究中以是否符合「噪音特殊危害勞工健康檢查」作為標準,並沒有個人暴露劑量之長期記錄。輪班與否以及輪班年數以自填問卷當時填答是否有輪班工作為依據,缺乏過去曾輪班但當時已不再輪班者的資料。由於國內「勞工健康保護規則」明定高血壓患者不宜從事高溫作業,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從事噪音作業,因此本研究結果無法排除健康者效應。

  • 學位論文

背景:截至民國95年七月中旬為止,台北市地區的路邊停車收費員已有635位,由於工作型態的關係使的他們每天有七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在路邊工作,其工作地點非常接近交通廢氣排放源且工作時間經常包含交通顛峰時刻,此職業族群可能會暴露到大量的交通排放廢氣,因而值得我們進行類似族群的職業暴露評估。 目的:針對路邊停車收費員可能會暴露到的空氣微粒、一氧化碳和噪音進行暴露評估,同時瞭解暴露環境微粒之後對於他們的肺功能、心血管和動脈硬化情形是否會有不良的影響。 材料與方法:24位女性路邊停車收費員同意參與本研究,由每週一到週六進行為期六天的採樣。在工作時由收費員騎乘或是牽著腳踏車進行收費工作,腳踏車上則裝設直讀式與粉塵採樣器進行個人式的空氣採樣環境評估,另外在收費員回家後也進行環境微粒的監測。健康的部分每天在工作時均有心跳變異速率的電子監控與早晚的肺功能(PEFR:吐氣尖峰流速)自我記錄,另外分成每週工作前、第一天工作結束後和每週工作結束後三個時間點,進行採血檢驗與血管彈性評估動脈硬化可能性之測試。 結果:24位受試者當中並沒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例,在工作時暴露到的PM2.5與PM1.0粉塵分別為61.3±20.0μg/m3、55.1±19.7μg/m3,一氧化碳和噪音的暴露量則分別為1.60±0.71 ppm、73.4±8.0 dBA。在健康指標方面收費員早晨與夜晚平均PEFR為360.25±79.27 L/min、375.03±71.07 L/min,肺功能測試和依常模進行預測的結果相較收費員之肺功能狀況有較差的趨勢,但在進行微粒的混合模式效應評估後看不出延遲效應;血管彈性指標為1325.5±141.6 cm/s,肱動脈踝動脈血壓比為1.09±0.06,在進行日暴露、週暴露對暴露前的配對比較後看不出顯著結果,可是與環境微粒進行混合模式評估後發現暴露空氣微粒對於血管彈性之變差有很高的相關性;血液指標的部分無論是日暴露、週暴露,或是混合模式效應評估上面都沒有顯著的效果。 結論:收費員在工作時暴露的環境微粒雖未達到法規規定之標準,但相較於居家時的暴露其長期工作後的健康狀況仍值得相關單位去密切注意,尤其是在心血管功能上面的影響。本研究發現暴露空氣微粒後會對健康中年女性之血管彈性有急性和亞急性的不良影響,對於其他有機會暴露到高濃度空氣微粒的易感受族群更應該進一步的進行預防與防護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按摩屬於高度重複及高度施力型工作且採用特定及不適當工作姿勢,此種工作特性讓按摩從業人員屬於罹患肌肉骨骼疾病之高危險群。本研究的目的乃是在探討視覺障礙按摩從業人員肌肉骨骼疾病的盛行率及找出造成按摩從業人員肌肉骨骼疾病的原因。 研究方法:以橫斷式的研究設計,採用實地訪查的方式在2004年期間,針對台北市18歲以上之視覺障礙者,且在按摩院所擔任全職按摩工作者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人口學、人體測計與力量資料、肌肉骨骼疼痛及工作姿勢。描述性統計用來描述按摩從業人員的人口學、人體測計及手部力量資料,以及肌肉骨骼疾病的盛行率及嚴重度;用Spearman ρ 相關用來測試變數間的共線性關係;最後,用backward logistic regression的方式來探討影響身體各部位疼痛的危害因子,計算機率(odds ratios, ORs)及95%信賴區間(95% confidence intervals, 95%CIs)。 研究結果:161名按摩從業人員參與本研究,其中42人(26.1%)手部關節有異常腫大及變形現象;71.4%(115人)的受訪者身體至少一個部位有與工作相關之肌肉骨骼疼痛,手指及大拇指疼痛盛行率(50.3%)最高,其次為肩部(31.7%),手腕(28.6%),頸部(25.5%),上臂/肘(23.6%),前臂(20.5%)。神經學檢查結果出現正向反應(positive response)顯示疑似有腕道症候群的有29.8%,de Quervain氏症候群為33.5%,18.6%的受訪者在腕道症候群及de Quervain氏症候群神經學檢查同時呈現正向反應。肩頸疼痛、背部及下肢疼痛對於生活的影響屬輕度失能。 手指腹力≤7公斤或不使用手指腹部及整個手掌來從事按摩的受訪者,手指及大拇指關節可明顯看出有變形及腫大的比例較高(OR=3.4-9.6;95%CI=1.3-44.3)。影響按摩從業人員身體各部位疼痛的因素包括:工作年資、年齡、手指腹力、直接及持續與顧客接觸的時間、工作檯高度,以及工作姿勢。每天與顧客直接接觸的時間≥4小時罹患手指疼痛的機率是<4小時者的3.2倍(95%CI=1.3-8.1)。按摩從業人員的手指腹力≤7公斤罹患前臂或上臂/肘部疼痛的機率是手指腹力>7公斤者的2.9-3.2倍(95%CI=1.5-13.8)。從事按摩>20年者罹患手指及大拇指疼痛的機率是工作4-10年者的4.0-4.5倍(95%CI=1.5-13.8)。從事按摩>20年的工作者要比工作年資4-10年的工作者較容易在腕道症候群及de Quervain氏症候群神經學檢查時出現正向反應(OR=2.9-3.5;95%CI=1.3-9.1)。 從事按摩時有聳肩及駝背現象或肩膀與軀幹間的夾角>60度的話,按摩從業人員罹患手指或頸部疼痛的機率增高(OR=2.6-3.3;95%CI=1.1-9.9)。如果不使用手指的腹部及整個手掌來按摩的話,增加罹患頸部疼痛的機率(OR=12.6;95%CI=2.6-60.9)。從事按摩時頸部無法維持在自然位置的話,罹患下背部疼痛的機率增高(OR=3.1;95%CI=1.3-7.8)。如果按摩時手腕不能儘量維持在自然中立姿勢的話,罹患上背部疼痛的機率會有增高的趨勢(OR=3.3;95%CI=1.1-9.9)。31-45歲的按摩從業人員罹患頸部或上背部疼痛的機率是>45歲的按摩從業人員的2.9-4.6倍(95%CI=1.1-14.9)。使用不適當工作檯的按摩從業人員罹患下背部疼痛的機率是使用適當工作檯按摩從業人員的3.6倍(95%CI=1.4-9.6)。 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是第一篇有關按摩從業人員肌肉骨骼疾病盛行率及成因調查研究。本研究結果顯示雖然按摩從業人員在預防及減緩疼痛有豐富的知識,但是因為按摩工作需身體特定部位採用奇怪的姿勢及重複與過度施力,與其他工作者相比,按摩從業人員較容易得到肌肉骨骼疾病。本研究找出部分影響按摩從業人員肌肉骨骼疾病的因素,但是仍然有許多未解的謎題,如:迫切需要進行有關按摩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以增進按摩工作姿勢及動作對於從業人員肌肉骨骼問題影響的了解;進行按摩從業人員之長期追蹤研究,以增進對於引起按摩從業人員之肌肉骨骼疾病危害因子的了解並建立因果關係;另外,進行介入方式及成效研究,以建立降低按摩從業人員罹患肌肉骨骼症狀或疾病的介入方式。 本研究的結果除了對於預防按摩從業人員的肌肉骨骼疾病上確有參考的價值之外,也可以提供視覺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之用,作為預防視覺障礙按摩從業人員罹患肌肉骨骼疾病及找到適合之工作。「簡易按摩姿勢檢核表」可讓按摩從業人員學習正確的工作姿勢,也可用來發現錯誤按摩姿勢並加以糾正,以避免因按摩姿勢不正確所衍生出來的肌肉骨骼疾病。

  • 學位論文

工作為導致眼球外傷的重要原因之一,職場眼球外傷對勞工身心、家庭與社會造成的影響並不亞於其他職業傷害;經濟上的損失更是難以估計。本研究目的為與全台各眼科教學醫院合作,收集職場眼球外傷個案的臨床資料,並進行電話問卷訪問,以建立台灣本土職場眼球外傷個案資料庫,分析職場眼球外傷的成因及嚴重度;並利用個案交叉研究法(case-crossover study)的matched-pair interval approach及usual frequency approach探討造成職場眼球外傷的暫時性風險因子。本研究結果收集民國92-95年全台八家眼科教學醫院共283位職場眼球外傷個案,大部分以男性為主(91.5%),平均年齡為40.2歲;社經地位偏低,教育程度47.7%為國中小學以下,81.6%的受傷個案年收入小於新台幣50萬元。受傷個案從事職業多為工廠製造業(34.6%)、營造建築業(24.7%)、及農牧養殖業(15.2%),公司規模以自營雇主及1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業居多(66.7%);85.9%的受傷個案為基層員工,受傷比例隨著工作年資增加,有76.3%的受傷個案工作年資超過5年。受傷形態方面,常見的受傷機轉為焊接(30.4%)、鑽孔/裁切(13.4%)、化學液體噴出(11.7%)、及鎚擊(10.2%);常見的危害物有強光/ 輻射線(33.2%)、機器噴射的碎片(20.9%)、尖銳物(15.2%)、及及化學溶液(12.4%)導致受傷。造成的傷害以閉鎖性的眼球外傷(68.6%)居多,其中最多的為輻射性傷害(33.2%)及化學性灼傷(14.1%);而開放性眼球外傷佔了31.4%。受傷就診時測量視力小於3/60的有55.2%,其中64.3%的病患在緊急處置後可以出院門診追蹤。 在個案交叉研究中以match-paired interval approach探討暫時性風險因子暴露對質場球外傷的影響發現工作時配戴護目鏡可以降低64%的相對風險(OR=0.36, 95% CI=0.17-0.74);而工作時進行不常做的工作任務(OR=57.0, 95% CI=14.1-230.7)、操作不常用的機具設備(OR=48.5, 95% CI=12.0-196.7)、分心(OR=24.0, 95% CI=3.2-177.4)、趕工(OR=13.0, 95% CI=3.1-54.8)、疲倦(OR=10.0, 95% CI=1.3-78.1)、及處於特殊作業環境(OR=4.3, 95% CI=1.4-12.6)等暴露因子則會增加眼球外傷的相對風險。但另外以usual frequency approach分析發現護目鏡沒有明顯的保護效果(IRRM-H=1.21, 95% CI=0.79-1.86)。進一步針對不同職業別、工作年資、及危害物分層分析發現護目鏡對農牧養殖業(IRRM-H=0.06, 95% CI=0.01-0.96)及工作年資小於5年的勞工(IRRM-H=0.19, 95% CI=0.13-0.28)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此外針對機器噴射出的碎片也有明顯的保護作用(IRRM-H=0.34, 95% CI=0.14-0.83)。本研究證實護目鏡雖然具有保護效果,但勞工的工作態度及行為,以及工作的環境更是影響職場眼球外傷的重要因素。未來可根據此研究結果,針對高風險的勞工族群,依其工作特性及知識教育程度設計適合的職場眼球外傷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課程;另外一方面應鼓勵公司管理階層提升公司的安全文化,提供員工充足且適當的防護設備及進行工程控制的改善措施,以有效降低勞工職場眼球外傷的發生率。

  • 學位論文

目的:透過收集飲用水品質及空氣品質等環境品質資料,與社區整合式篩檢之民眾個人資料,進行環境品質與高血壓相關性之研究。 材料與方法:研究族群為台灣81個社區81,949位20歲以上參與社區整合式篩檢之民眾(2001年至2005年)。高血壓依據美國國家高血壓預防、診斷、評估以及治療聯合委員會第七次報告建議之分類,收縮壓高於或等於140 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高於或等於90 毫米汞柱者定義為高血壓個案。空氣品質資料為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之空氣品質測站資料,項目包括空氣中懸浮微粒(粒徑小於10微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資料收集期間為1993年至2005年。飲用水品質資料來源為台灣自來水公司之檢測資料,以及環保署毒管處之抽驗資料,項目包括硬度、酸鹼值、亞硝酸鹽、硝酸鹽、硫酸鹽,資料收集期間為1979年至2005年。統計模式採用具有隨機校應的廣義線性混合型模式,控制相關危險因子,包括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抽菸、飲酒、運動習慣、家族病史、教育程度,探討環境品質與高血壓之關係。 結果:共計選取12個社區共18867為民眾為空氣品質研究社區,而飲用水品質則有81個社區共81949個民眾。12個空氣品質研究社區中,高血壓年齡標準化盛行率為23 %,而81個飲用水品質研究社區中之高血年齡標準盛行率為24 %。在個人危險因子方面,性別、年齡、身體質料指數、飲酒、低教育程度、家族病史、飯前血糖,在本研究中發現與高血壓有正相關。而抽菸、運動、高密度脂蛋白,在本研究中發現與高血壓有負相關。空氣品質中,二氧化硫(OR: 1.21, 1.12-1.29),懸浮微粒(PM10) (OR: 1.10, 1.06-1.15), 以及二氧化氮 (OR: 1.16, 1.08-1.25)與罹患高血壓有顯著正相關。而在飲水品質中,硝酸鹽 (OR: 0.91, 0.85-0.97),硫酸鹽(OR: 0.98, 0.98-0.99)以及總硬度(OR: 0.97, 0.96-0.98)則與罹患高血壓呈現顯著負相關。 結論:空氣品質中之二氧化硫、懸浮微粒以及二氧化氮與高血壓呈現正相關,而飲用水品質中的硝酸鹽、硫酸鹽、總硬度,則呈現負相關。確切的劑量反應和生物機轉需要後續的研究以釐清。

  • 學位論文

目的:第一,瞭解煉鋼廠主要製程部門之空氣中總粉塵與可呼吸性粉塵的金屬濃度分布情形。第二,探討員工作業環境中空氣粉塵的金屬濃度與血中金屬濃度之相關性。第三,探討員工血鉛濃度與職業噪音暴露對各頻率聽力損失的影響。 方法:研究對象為某煉鋼廠412名員工。定點作業環境測定包含總粉塵與可呼吸性粉塵採樣兩部份,以及平均噪音與最高噪音測定。受試者的蒐集資料共有員工血液樣本、聽力檢查資料,以及健檢問卷資料等。空氣粉塵樣本與員工血液樣本以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 (ICP-MS) 分析鉻、錳、鎳、銅、鋅、砷、鎘與鉛等金屬濃度。 結果:空氣中總粉塵採樣結果顯示,電弧爐區之鉻、錳、鐵、鎳、銅、鋅、砷、鎘與鉛等金屬濃度為所有採樣區最高者。空氣中可呼吸性粉塵鉻、錳、鐵與銅等金屬濃度以合金儲料區最高,而鎳、鋅、鎘與鉛等四種金屬濃度則以電弧爐區最高。員工血中鉛濃度與空氣總粉塵及可呼吸性粉塵的鉛濃度相關係數最高,分別為0.475與0.383(p<0.0001)。以邏輯斯迴歸同時分析年齡、血鉛濃度與噪音暴露值三個變項對於員工聽力損失值的影響,所有受試者的血鉛濃度以7 μg/dL 為區分點分成高、低血鉛兩組,平均噪音值以85 dB 為區分點將噪音暴露分成高、低噪音暴露兩組,而聽力損失值以25 dB 為區分點將聽力損失分成聽力損失、聽力正常兩組。同時調整年齡以及噪音暴露的影響之後,高血鉛組的勝算比在3K Hz之聽力損失值為4.8 (95% CI:1.6~14.4),而在4K Hz為2.7 (95% CI:1.2~5.7)。 結論:員工血鉛濃度明顯與作業環境鉛粉塵暴露有關。低血鉛濃度與聽力損失有關,詳細機轉值得進一步作討論。 關鍵字:電弧爐、鉛粉塵、血鉛、聽力損失。

  • 學位論文

背景­心電圖的T波代表了心室再偏極化的過程,由於心室再偏極化與心律不整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在此之前,有許多方法已被用來偵測 T-wave的型態.。T-wave alternans 已被顯示是個有效評估心臟衰竭病人的非侵襲性危險因子評估的工具,但需要運動測試;QT interval dispersion (QTd)被認為是一個評估心電圖心室再極化的多樣性的簡單指標,雖然初期有不錯的結果,但最新的證據顯示QTd缺乏可預測性。近年來,Acar等人已發展一個新的方法去計量心室再極化空間與時間變異,這個方法是基於一個名為單一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的數學技術,導程心電圖的八個獨立電極(I, II, V1 to V6)被分解成三個導程的子空間且計算數個新的T波型態的新描述符號,這個新的測量方法中的一些描述符號在最近也被證實可以用來預測心肌梗塞後病人存活的預測指標.。 此外,根據同樣的數學方法,Malik從剩下的五個導程發展出一個名為T-wave residuum(TWR)的參數,且它的預測性更強。這個新的測量方法在最近也被證實可以用來預測嚴重心臟衰竭病人發生致命心室心律不整,因此用這些非侵襲性的方法來評估病人是否有心因猝死的危險是很有臨床意義的。 末期腎衰竭的病人有一半死於心臟血管疾病,但是心電圖的T波型態分析於末期腎衰竭病人臨床意義在文獻中從未被提及, 本研究是一個回溯性追蹤研究,目的在了解剛進入血液透析病人的十二導程心電圖其中的T波波形在做了新的T波型態分析後,其描述符號對這群病人之後的總死亡、心血管死亡與心律不整死亡率的相關性。 方法與結果­本研究收集了於1998年至2005年於恩主公醫院開始血液透析的末期腎衰竭病人,追蹤至2006年9月;總共有336個病人被納入研究,其心電圖中T波用新的T波分析方法來分析。在336位病人當中有159(47.3%)位於追蹤過程中死亡,其平均追蹤時間是25.47+21.5個月。在直接比較心血管死亡與非新血管死亡的病人後發現新的T波描述符號中的relative T-wave residium能預測心血管死亡(0.20+0.20% versus 0.25+0.21%, P=0.003)。在Cox regression模型中,relative T-wave residium是心血管死亡(relative risk [RR]=1.999; P =0.005)與心律不整死亡(RR=2.238; P =0.006)的獨立影響因子。 結論-本研究發現了在心電圖代表了心肌細胞再極化過程中的變異性的Relative T-wave residuum這個描述符號,對於血液透析的末期腎衰竭病人的心血管死亡與心律不整死亡是個獨立的預測因子。

  • 學位論文

幾個世紀以來,中國人使用傳統中草藥治病,早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鑑於我國民眾經常使用傳統中草藥,本研究將檢視急診病患中初步診斷為非病毒性肝炎,且曾經使中藥草之頻率。我們將藉由研究設計及統計學方法探討肝炎與使用中草藥的關聯性。據我所知,本實驗是首次在病患抵達急診處時即探討非病毒性肝炎與使用中草藥是否相關之研究。我們希望證實草藥與疾病相關,並造成病患必須到急診就診。本研究為前瞻性病例對照研究之設計,其中收入非病毒性肝炎病患。在密集取樣後,我們收集資料並以邏輯廻歸來分析。本研究收集的70個案及140對照組。經統計分析之後,兩組在單一變數分析後,喝酒,使用過草藥,發病前使用著草藥,及使用西藥對發病在統計上有意義。在多變數分析後,使用草藥在發病前3個月內,及同時使用西藥是跟疾病由相關。雖然個案數目並不多,可是本研究顯示使用草藥及西藥是與非病毒性肝炎有相關。至於草藥與非病毒性肝炎的因果關係,是需要更進一步研究才能得到結論。

  • 學位論文

VDTlog 是針對電腦使用者所發展出的一套可以同步記錄鍵盤滑鼠作業活動的暴露量測軟體。過去的研究已經針對軟體紀錄的準確度及精確度進行驗證,並認為VDTlog是準確且精準的電腦活動動作紀錄評估軟體。本研究的目的希望從VDTlog及自評式問卷獲得的電腦、鍵盤及滑鼠使用時間估計分別與攝影機觀察法的評估結果互相比較,驗證VDTlog軟體與自評式問卷對於評估電腦、鍵盤及滑鼠使用時間的效度。更進一步藉由效度驗證的過程中,評估VDTlog的合適設定條件,以分別判定電腦、鍵盤及滑鼠在多長的時間下,若無動作訊號的接收則可以被視為未使用電腦、鍵盤及滑鼠。 24位任職於大學研究所的研究助理做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並且在上班期間分別由安裝在受測者使用之電腦內的VDTlog軟體及架設於工作站周圍的攝影機進行連續3小時的監測與記錄。其間每一個小時觀察監測期間結束後及三個小時全部監測結束以後,受測者必須分別針對前一個小時與前三個小時的工作狀況自我估計該期間內鍵盤、滑鼠的使用時間。攝影機拍攝的內容將由兩位觀察者分別進行電腦活動觀察紀錄,從中所獲得的量測值將被視為參考標準,並分別與VDTlog軟體與自評式問卷的暴露量測值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指出VDTlog軟體與攝影機觀察法所求得的電腦、鍵盤及滑鼠使用時間的估計值間具有高度的相關(r>0.95)。此外,當軟體判定未使用電腦、鍵盤及滑鼠的時間條件分別設定為20~35, 2.5 及2.5秒時,VDTlog軟體與攝影機觀察法所求得的電腦使用時間量測值間可達到0.95以上的高度相關及小於13%的相對誤差。另一方面,自評式問卷與攝影機觀察法的估計值間僅有中度相關(r=0.54),且有高估情形,高估的狀況在鍵盤的使用時間估計上尤其明顯。從這樣的結果顯示出VDTlog對於電腦、鍵盤及滑鼠的使用時間估計較為正確,且未來將可以取代過去問卷自我評估,做為電腦工作時間評估工具的角色。 在未來的研究中,預期可以建構由VDTlog軟體運算處理所發展出的指標與特定生理心理相關因子間的關係。此外VDTlog軟體亦可能進一步被應用在大型的流行病學研究中,與上肢肌肉骨骼不適或疾病發生率相互聯結,找出其中可能的劑量效應。預期VDTlog軟體可以被發展成一個足以辨識電腦工作任務之危害因子的診斷性工具,同時在介入性防治策略中亦可擔任預警傷害發生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