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93.210

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氣喘病的發生年齡是疾病的重要表現型。到目前為止,在台灣並沒有針對氣喘年齡別發生率、發生年齡相關的嚴重度及危險因子的報告,因此藉由台灣氣喘年齡別發生率、發生年齡相關的嚴重度及危險因子的分析,作為介入預防之憑據。 本研究之整體目標為: 一、探討在南台灣年齡別氣喘發生率是否有U型分佈;是否如同歐美國家一樣在青春期前後有性別差異;氣喘的發生年齡是否與目前氣喘的活動性(復發或持續性氣喘)有關; 二、探討在成人時期發生的氣喘(遲發型氣喘)是否比兒童時期發生的氣喘(早發型氣喘)嚴重;成人時期發生的氣喘與兒童時期發生的氣喘是否有不同的危險因子; 三、探討在成人時期慢性暴露大氣中空氣污染物對成人時期發生的氣喘造成的影響是否比兒童時期發生的氣喘嚴重; 本研究使用之資料為2004年在南台灣的學童及家長呼吸系統健康問卷調查,問卷總共評估了35,682位學童的父母。成人氣喘的問卷為中文版的美國胸腔學會ATS-DLD-78問卷。嚴重度的評估則參考GINA、NHLBI、ATS等學會或機構的建議,選取氣喘症狀發生頻率、氣喘緊急用藥頻率、控制用藥頻率、急診或住院就醫頻率做為指標,空氣污染的暴露則採用kriging方法做為個人暴露值的推估。 第一個研究25,377位參與分析,其中發現886位氣喘患者,發生年齡41歲以上者26位不列入分析,共有860位。在25,377位參與分析者,從出生至問卷分析時總人年為949,807。粗發生率女性高於男性。最高發生率在0-12歲及36-40歲。年齡別發生率介於每千人年0.45人(19-25歲)至2.03人(36-40歲),而年輕族群者粗發生率有上升趨勢。男性在15歲以前易發生氣喘,女性在16歲以後易發生氣喘。年齡別發生率以出生年齡調整後的雙峰模式不變,但第二高峰更明顯。不同氣喘年齡層氣喘痊癒的比率類似,持續性氣喘的比率則在遲發性氣喘(>12歲)較高;而復發的比率則以早發型(≦12歲)的較高。總數而言,遲發型的氣喘有較高的活動性。在仍有活動性的氣喘中,仍有類似的雙峰模式。第二個研究分析曾經醫師診斷為氣喘病者共449人。發生年齡在13-50歲者較發生年齡在12歲及以下者有較高使用氣喘緊急用藥(SABA)、控制用藥(ICS)和急診或住院就醫的風險。以發生年齡12歲分層分析兩組,過敏性鼻炎在SABA及ICS模式是早發型氣喘嚴重度的危險因子,而除濕設備的使用在SABA及ICS模式是遲發型氣喘嚴重度的保護因子。第三個研究分析典型氣喘病症狀者共703人。以發生年齡12歲分層分析兩組,以氣喘嚴重度組合分數為嚴重度指標,發現大氣中PM10是遲發型氣喘的嚴重度危險因子,但不是早發型氣喘的嚴重度危險因子。 綜上所論,在南臺灣氣喘發生率在30-40歲有第二高峰,而其嚴重度較早發型氣喘為嚴重,在台灣全島是否有相同的趨勢及造成遲發型氣喘的致病因子需要進一步研究,以遏止此一增加的趨勢。在減低成人時期遲發型氣喘的嚴重度方面,減低大氣懸浮微粒及除濕設備的使用為重要措施,而其致病機轉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 學位論文

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全世界目前癌症發病和死亡的主要項目之一。亞洲部分國家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如台灣、韓國、新加坡和日本之發病率已有快速增加之趨勢。根據台灣的全國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過去六年來每年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已躍居全國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每年超過14000 例,已然成為當今國內最具挑戰性的臨床和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近年來國內食品安全事件頻傳,許多人開始懷疑食品中所含的有害物質可能與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有關。根據國際文獻顯示肉類及其加工產品均可能產生大腸直腸癌的致癌因子,其中異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 HCAs)目前已被認定為重要的大腸直腸癌致癌物之一。高溫燒烤紅肉、白肉、魚肉及肉類加工製品,肉類中胺基酸、肌酸酐、醣類會相互作用產生異環胺,而這些異環胺物質可能會導致乳癌、肝癌、攝護腺癌、大腸癌等癌症。但目前國內不僅缺乏食品當中異環胺的資料,更無異環胺暴露評估的相關研究。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擬分析國內高溫烹調肉品中常見的四個異環胺物質即 IQ(2-Amino-3-methyl-imidazo(4,5-f)-quinoline), MeIQ(2-Amino-3,4-dimethylimidazo[4,5-f]quinolone), MeIQx(2-Amino-3,8-dimethylimidazo[4,5-f]quinoxaline), PhIP(2-Amino-1-methyl-6-phenylimidazo[4,5-b]pyridine)等可能致癌物在國內高溫烹調肉品中的濃度,探討在這些高溫烹調肉品當中異環胺的濃度情形。 本研究將建立肉類食品當中異環胺的前處理方法以及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分析方法,分析國內高溫烹調肉品當中異環胺的含量。 本研究分析的食品樣本是自2016 年2 月開始收集自台北市傳統市場、便當、連鎖速食店、夜市等,樣本經過樣品均質、鹼水解、過濾、液液萃取等過程後,再離心取上清液進行分析。分析管柱是使用C18 管柱,並以同位素內標準品定量,有良好的線性(r2>0.995),同日(Intra-day)和異日(Inter-day)的精密度(Precision)和準確度(Accuracy)之變異皆落在15 %的誤差範圍之內。IQ 的LOD(Limit of detection)和LOQ(Limit of quantitation)分別為0.05 ng/g 和0.1 ng/g,MeIQ 的LOD和LOQ 分別為0.05 ng/g 和0.1 ng/g,MeIQx 的LOD 和LOQ 分別為0.05 ng/g 和0.1 ng/g,PhIP 的LOD 和LOQ 分別為0.01 ng/g 和0.1 ng/g。在本研究收集到的肉類食品樣本當中,所分析到的四個異環胺物質濃度範圍落在小於LOD到13.94 ng/g之間。 暴露評估的部分是使用貝氏統計馬可夫鏈蒙地卡羅(Bayesian Statistic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BSMCMC)的抽樣方法作模擬,並利用國家攝食資料數之攝食量數據估算終生平均每日暴露劑量(Life average daily dose, LADD)。結果顯示,依本研究所分析到的異環胺濃度值,對台灣19 至65 歲成人的暴露量落在我們可以接受的風險值以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 細懸浮微粒(氣動粒徑小於等於2.5 微米的微粒,PM2.5)是重要的汙染物,對於人體健康有負面的影響。對於PM2.5和其成分而言,樓層高度的差異可能會對土地利用迴歸模式預測出來的汙染物濃度導致一些誤差。在評估汙染源貢獻與人體健康的相關性以及汙染源減量時,樓層高度也可能會導致不準確的評估。然而,在過去研究當中,樓層高度的影響仍未被廣泛地探討。此外受體模式已被應用來進行空氣污染之成因分析,但汙染源貢獻量的垂直分布仍未被廣泛地評估。另受體模式的解析結果有時包含混和型來源,此結果需要被其他模式進一步論證。 目的: 在第一篇研究議題中,建立細懸浮微粒與其成份之土地利用迴歸模式以評估居民的個人暴露,進一步地探討垂直分布特性之量測數據對於預測濃度之影響,以提升個人暴露預測之準確性。在第二篇研究議題中,應用受體模式來評估汙染源貢獻量的空間變異性,以及結合受體模式之結果與土地利用模式來改善受體模式之定性結果和釐清各污染源對於貢獻量推估值之影響。 方法:在30個家戶採樣點與1個參照測點利用哈佛衝擊器來量測細懸浮微粒濃度,並透過能量分散式-X 射線螢光分析儀分析其成份之濃度,此外結合具有水平與垂直分布特性的量測資料來建立土地利用迴歸模式,以預測不同樓層的細懸浮微粒濃度以及改善PM2.5之源解析結果。因素分析則被應用來定性與定量汙染物的來源及其貢獻量。 結果: 在第一篇研究議題中,細懸浮微粒與其成份之土地利用迴歸模式的R2介於0.46到0.80,家戶附近的交通資訊與在家戶半徑300到5000公尺之工業區面積是細懸浮微粒和其成份的主要預測因子。此外未考慮垂直分布上的差異時,細懸浮微粒、矽與鐵的預測濃度推估誤差介在5.6%到11.0%。在第二篇研究中,結果顯示主要的細懸浮微粒來源是因子3 (51.7 %),因子1 (31.8 %)與因子2 (12.9 %)。交通尾氣排放對於因子3是主要的來源,因子1為一混和型汙染源(非尾氣的交通排放、工業活動和二次氣膠)。對於因子2來說,在平常日時非尾氣的交通排放以及工業活動是主要來源,在宗教節日時生質燃燒(燃香和燃燒紙錢)是主要來源。另外土地利用迴歸模式可以改善受體模式對於汙染源之定性結果,並進一步地釐清各污染源對於混和型汙染源之影響。交通尾氣排放貢獻則具有垂直分布的些微差異。 結論: 在流行病學研究中評估個人暴露時,應該要考量垂直高度的影響(即離地表之高度)。為了有效率地進行細懸浮微粒減量(特別是針對那些居住於高樓層的居民),交通尾氣排放的垂直分布之差異是需要被關注的。

  • 學位論文

生物偵測是指藉由生物檢體之採樣,分析其中某化學物質或者是其代謝物的濃度,以評估人員的暴露或是健康效應,生物偵測常用的檢體類型包含血液、尿液、頭髮、指甲、唾液等。在重金屬暴露之生物偵測上,通常以血液、尿液為主,也有部分是以頭髮、指甲作為評估工具,僅有少數研究以唾液作為重金屬暴露之生物偵測指標。以砷為例,過去的研究通常以尿中砷濃度作為無機砷暴露之評估工具,然而尿中砷濃度容易受到受試者食用海鮮食品而造成無機砷暴露評估上的干擾,若有一生物偵測方式不受食用海鮮食品之影響,又可以反映出無機砷暴露,對於砷暴露之評估將是一項有力的評估方式。唾液作為生物偵測之工具的優點為採集簡單且非侵入性,受試者提供檢體之意願較高。本研究分析唾液中的多元素以及砷物種濃度,一方面研究唾液中多元素濃度以及尿液中濃度之相關性,並且探討影響唾液中元素濃度之因子,藉此評估唾液是否可作為暴露指標;另一方面則是評估唾液中的砷濃度是否會受到海鮮食品攝取之影響。 本研究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分析34名受試者唾液與尿液中的多種元素以及砷物種,其中17人為台大醫院腎臟科之病患,17人為無泌尿系統相關疾病之受試者,此部分實驗探討:(1)唾液與尿液中之元素濃度之間是否有相關性,(2)比較健康受試者與泌尿系統相關疾病受試者之唾液中金屬元素濃度與砷物種濃度之間是否有差異,(3)藉由問卷調查分析不同的人口學變項是否會影響唾液中多元素以及砷物種之濃度。以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CP-MS)分析砷、鋇、鉻、鈷、鎘、鎵、銦、錳、鎳、鉛、鈀、硒、鍶、釩、鎢,並且以高效能液相層析儀串聯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HPLC-ICP-MS)分析三價無機砷(arsenite)、五價無機砷 (arsenate)、單甲機砷酸(monomethylarsonic acid)、雙甲機砷酸(dimethylarsinic acid)、砷酸甜菜鹼(arsenobetaine)。結果發現,唾液中鎳濃度與尿液中鎳濃度之Spearman相關係數為0.503(p < 0.05),唾液中鎢濃度與尿液中鎢濃度之Spearman相關係數為0.703(p < 0.05),皆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唾液中的砷、鈷、鉻、錳、鎳、鉛、硒、釩等元素在不同年齡層中平均濃度有顯著差異;目前仍配戴口腔矯正器或假牙之受試者唾液中鉻濃度顯著較從未配戴之受試者高。有泌尿系統相關疾病之受試者,唾液中的五價無機砷濃度顯著較無疾病者高。本研究第二部分則是讓16名健康受試者食用海鮮食品,比較食用前後兩天尿液及唾液中的砷及其物種濃度變化,以評估海鮮攝取是否會對唾液中的砷濃度造成影響。結果顯示,尿中的砷濃度明顯會受到飲食海鮮食品而改變,但是唾液中的砷濃度在食用海鮮食品前後變化不大,表示唾液中砷濃度不受食用海鮮食品之影響。本研究之結果顯示,唾液中的鎢在唾液中的濃度與尿液中的濃度相關性高,表示可能可以作為鎢暴露的生物偵測指標。唾液中的砷濃度不受食用海鮮食品之影響,為避免食用海鮮食品對於尿中砷及砷物種濃度之影響,未來唾液中砷濃度可望作為評估無機砷暴露之工具之一。

  • 學位論文

近年來,熱脫附管被廣泛地應用於作業環境空氣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採樣。雖然市售熱脫附管在吸附劑前端通常以填充玻璃綿作為保護,但是,根據過去的實驗經驗得知,該段玻璃綿對微粒的收集效率並不高,這表示微粒仍會穿透玻璃綿進而沉積在吸附劑上。有鑑於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微粒負載對吸附劑吸附效能的影響,以及設計可替換式前置濾材以增加熱脫附管的使用壽命。 本研究自行填充熱脫附管進行測試,選用吸附劑為Carbopack X,填充重量為100 mg,測試流率為0.2 L/min。在吸附能力測試方面,使用丙酮進行評估,當達飽和時,隨即以氮氣進行脫附。在吸、脫附的過程中,以火焰離子偵測器進行即時濃度監測。研究中,分別以定量微粒輸出產生器 (TSI 3076) 與超音波霧化器 (Sono Tek) 分別產生次微米以下以及微米粒徑範圍的測試氣膠微粒,而在評估各式濾材或熱脫附管的微粒穿透率時,則分別搭配微粒電移動度掃描分徑器 (Scanning Mobility Particle Sizer, SMPS) 與氣動微粒分徑器 (Aerodynamic Particle Sizer, APS) 進行上、下游微粒粒徑濃度分布的量測;在微粒負載實驗時,熱脫附管則改用定量抽氣幫浦連續操作。微粒的材質有氯化鈉 (NaCl) 固體微粒與癸二酸二異辛酯 (DEHS) 液體微粒兩種。測試過程中,利用壓力轉換器來監測濾材壓降變化。所測試的前置濾材包括:原廠填充之玻璃綿、不鏽鋼篩網 (400、1500 Mesh)、海綿 (110 ppi) 以及N95等級之纖維性濾材。驗證前置濾材效能時,同時將兩支熱脫附管進行液態微粒負載,只是其中一支有加裝前置濾材;微粒負載後,再量測吸附效率曲線,並且分別與各自初始的曲線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固態次微米與微米微粒負載重量為0.6 mg時,對吸附劑吸附能力的影響 (減少) 分別為5% 與13%。液態微粒同樣會降低吸附能力,且由於其會在吸附劑表面形成薄膜,大幅減少比表面積,所以影響較固態微粒明顯,當負載重量為0.8 mg時,差異為45%。原廠填充之玻璃綿的壓降為21.2 ± 8.1 mmH2O,最易穿透粒徑介於0.3 ~ 0.5 μm,其穿透率為60 ~ 75%。而400 Mesh的不鏽鋼篩網在表面風速為17 cm/s時,需要40層才能達到與玻璃綿有相當的過濾效率,但是所造成的空氣阻抗則約為32 mmH2O。增加篩網網目數至1500,同時配合降低表面風速至0.31 cm/s時 (篩網直徑約37 mm),則可以在較低的空氣阻抗下達到預期的過濾效率,但1500 Mesh篩網不容易取得,其成本也較高。另外,110 ppi海綿 (厚度30 mm) 在表面風速0.68 cm/s時,最易穿透粒徑 (約0.6 μm) 的效率約30% (空氣阻抗約0.25 mmH2O),因此如果要讓該海綿具有90% 的收集效率,則厚度需增加至約300 mm,雖然可透過壓縮來提高收集效率,但品質不易控管。N95等級纖維性濾材在表面風速為10.37 cm/s (直徑6.4 mm,厚度0.8 mm) 時,最易穿透粒徑 (約0.04 μm) 穿透率約5%,壓降為9.8 mmH2O,是目前唯一可以同時達到前置濾材所需具備之高效率、低阻抗、體積小、取得方便、價格便宜等特性的材料。最後,在液態微粒負載的情況下,加裝前置濾材 (N95等級之纖維性濾材) 可以大幅降低微粒負載對吸附劑吸附能力的影響程度。

  • 學位論文

背景: 暴露到真菌會造成不良的健康影響,像是呼吸道疾病、過敏性疾病和感染等等。真菌會存在於多項種環境介質中,且在生物氣膠中占有相當的部分。真菌孢子在生成、釋放、運輸和沉降的過程中,己經知道會受到氣候因子的影響。但我們對於台北都會區真菌孢子濃度的認知還是有限的。因此本研究目的是要去探討每日的真菌孢子濃度,並去評估它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 方法: 在2015整年間,採用Burkard七天連續性孢子採樣器去監測每日的孢子濃度,採樣器架設在台北巿古亭國小的頂樓,流率為每分鐘10公升。氣象資料從中央氣象局-台北測站取得,空氣汙染物資料由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站-古亭測站取得。除描述性統計外,真菌孢子濃度和環境因子的相關性使用多變項線性回歸分析。 結果: 我們取得了309個樣本在本次研究中。出現頻率超過70%的真菌孢子為Ascospores, Aspergillus/ Penicillium, Basidiospores, Cladosporium, Smuts及Arthrinium 。大部分的真菌孢子在夏季的濃度較高,且發現到真菌孢子會與風速呈現負相關,與溫度、露點溫度、和空氣汙染物呈現正相關。 結論: 真菌孢子濃度會受到氣象因子及空氣汙染物所影響,且在台北有著一定的分布狀況。在夏季,較高的溫度及濕度會使得孢子的濃度提高;而當大雨或強風出現時,濃度就會下降。本篇研究提供了台北真菌孢子室外基礎濃度。未來研究可用此結果,進行更進一步的健康研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大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已成為各界所關注的重要環境議題,而根據空氣污染物排放清冊(Taiwan Emission Data System, TEDS)8.1版顯示,在臺北市中,住宿/餐飲業的PM2.5排放量約佔總量的37.5 %,因此,為了達成PM2.5減量的目的勢必先對烹煮油煙進行排放控制。目前不管是針對商用或家用的油煙/汙染控制設備(Air pollution control devices, APCDs)或抽油煙機中,並沒有一套管理其過濾效能的法規,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希冀能夠藉著實際實驗測試以及理論分析推估的方式,提供未來油煙/污染控制設備「過濾效率」規範的制訂參考以及檢測驗證的方法,進而提供環保單位施行政策,並且達到PM2.5減量的目的。 油煙控制設備的效能曲線應以微粒粒徑作為函數來呈現,本研究為得到油煙控制設備的最易穿透粒徑(收集效率最差的粒徑),需進行微粒穿透率測試。由於油煙微粒之數目濃度以次微米粒徑以下微粒為主,因此作法以定量輸出鹽類微粒產生器(model 8118A-EN, TSI Inc., St. Paul, MN)與油類產生器(model 1081414R, TSI Inc., St. Paul, MN)產生次微米的挑戰氣膠分別作為實驗室和現場採樣的測試微粒,待微粒與空氣混和均勻後進入測試腔中,並利用風機調控測試流率。氣膠濃度、粒徑分布,以微粒電移動度掃瞄分徑器(SMPS, model 3936, TSI Inc.)進行採樣分析,而油煙控制設備上游(Upstream)與下游(Downstream)的微粒濃度相除即可得微粒穿透率。而不論是濾材式油煙控制設備及靜電式油煙控制設備皆有實驗室及現場測試的資料,此外,本研究亦評估市售濾油網的過濾效能,此測試方法除了上述儀器外,並搭配超音波霧化器(model 8700-120, Sonotek Inc., Highland, NY)產生微粒,接著,使微粒通過射源(Am-241),中和微粒帶電分布,也利用氣動粒徑分徑儀(APS, model 3321, TSI Inc.)來量測0.7-5.0 μm的粒徑範圍。 汙染控制設備的初始過濾效率為一粒徑的函數,且在微粒呈波茲曼帶電平衡的情況下,不隨著液態或固態而有所不同。實驗結果顯示,在表面風速2 m/s下,一般市售濾油網僅能有效濾除(aerosol penetration < 10%)粒徑大於2.5 μm以上的油煙微粒,然而,靜電式油煙控制設備及濾材式油煙控制設備對於PM2.5的去除有很好的效果。實驗結果顯示,靜電式油煙控制設備的微粒穿透率隨著流率的上升而上升,而其最易穿透粒徑落在0.2-0.3 μm,此外,當微粒粒徑越小於0.02 μm時,由於越不容易使之帶有電荷,因此越不容易利用庫侖力的作用將其收集,不過,從「質量」的尺度而言,該部分微粒的排放貢獻有限。另一方面,流率不僅影響濾材式油煙控制設的微粒穿透率,其濾材上的帶電量也會對性能造成影響。而不論是實驗室測試或是現場採樣,帶電濾材的最易穿透粒徑一開始為50 nm左右,當濾材浸泡至異丙醇或負載油滴微粒時,纖維上的電荷會逐漸消失,於是濾材的最易穿透粒徑便逐漸回到機械式濾材200-400 nm的範圍。因此,在管制汙染控制設備的過濾性能上,其所提供的微粒粒徑範圍應從20 nm到700 nm才有足夠的代表性,且建議最易穿透粒徑的穿透率不得超過10%。若是要以「總穿透效率」來做為呈現的方式,則只要其測試微粒粒徑之CMD落在最易穿透粒徑附近,且GSD小於1.4,則不論利用總數目、總表面積、總質量所量測的穿透率結果誤差會小於5%。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據文獻指出,2010年約有三億人口受氣喘影響。先前的研究顯示暴露高濃度生物氣膠,與過敏、肺功能下降及其他不良之健康影響有關。生物氣膠包含花粉、真菌孢子及動、植物所產生的細胞碎片。而本篇研究主要想了解不同年齡層其氣喘發作之季節性,及真菌孢子與氣喘發作之相關性。研究方法:空氣採樣使用Burkard-7-day於古亭國小三層樓高之屋頂處(同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站地點),以10公升/分鐘之流速不間斷採樣,採樣時間自2015年1月至12月,以1000倍之光學顯微鏡鏡檢分析包含26種真菌種類,取得每日大氣真菌平均濃度 (spores/ m3)。病例資料取自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2015年全年之急診資料,依據患者主診斷之ICD碼493判斷患者是否罹患氣喘。本研究為一病例交叉研究 (case-crossover study),以病患自己做為其對照組,在病例確診後,同一確診月分內其他星期數則為對照組。利用條件式邏輯斯迴歸評估大氣中真菌孢子濃度與氣喘之相關性。本研究亦考慮遲滯效應(1-day lag)。結果:研究期間共採集309個空氣樣本,其中以Ascospores, Aspergillus/Penicillium, Basidiospores和 Cladosoprium最常見。研究期間中氣喘急診之人次達640次,其中又以學齡前兒童(0-5歲兒童)之人次最多。本研究主要發現於成人中(15歲以上),Aspergillus/ Penicillium濃度會顯著提高隔日因氣喘急診之風險 (OR: 2.007, 95% CI:1.034, 3.894),且存在劑量效應關係(p-value = 0.034)。結論:本研究發現不同年齡層氣喘發作之季節性不同。Aspergillus/ Penicillium 顯著增加成人氣喘發作之風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異環胺為一種高蛋白肉品高溫烹煮後所產生之致癌性化合物,在國人的飲食中皆有暴露的可能,進而對民眾造成致癌風險,為了保障民眾食的安全的必須建構一個客觀的風險評估,因此本研究利用動物模式求得異環胺中2-胺基-3-甲基咪唑[4,5-f]喹啉在大鼠體內的藥物動力學參數,進而了解大鼠在暴露2-胺基-3-甲基咪唑[4,5-f]喹啉後在體內的代謝情形以作為後續風險評估上的運用。而回述相關文獻,目前國際上未有異環胺藥物動力學的相關研究,因此本實驗選擇在眾多異環胺中在IRAC中被歸類為group 2A之2-胺基-3-甲基咪唑[4,5-f]喹啉當作本次實驗的研究物質。 本研究之目的為利用高效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建立2-胺基-3-甲基咪唑[4,5-f]喹啉於大鼠血液中的偵測方法,並利用此分析方法,在大鼠動物模式的架構下,探討2-胺基-3-甲基咪唑[4,5-f]喹啉之藥物動力學並比較藥物動力學在公母鼠性別中的差異。本研究符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建議規範,方法確效包括了線性、精確性、準確性、基質效應、萃取回收率、以及安定性的評估。 實驗結果顯示公母大鼠靜脈給予10 mg/kg以及口胃給予5 mg/kg、10 mg/kg,其中所得到公鼠平均半衰期分別為117.9 ± 49.7、77.98 ± 9.84、118.1 ± 76.5分鐘;母鼠平均半衰期分別為66.73 ± 28.9、157.5 ± 99.9、129.8 ± 68.0分鐘。此外2-胺基-3-甲基咪唑[4,5-f]喹啉在公鼠口胃給予5 mg/kg、10 mg/kg的劑量下之平均口服生體可用率分別為29.36 ± 6.80、27.2 ± 9.1 %;而在母鼠的中的平均口服生體可用率分別為6.43 ± 2.66、13.26 ± 3.41 %。 研究結果發現,由於2-胺基-3-甲基咪唑[4,5-f]喹啉之親水性在吸收後傾向分布細胞外液,而在公鼠的廓清率較母鼠來的高,在公鼠口胃給予5和10 mg/kg之間有線性藥物動力學關係;母鼠則在口胃給予5和10 mg/kg劑量之間呈現非線性藥物動力學的現象。暴露2-胺基-3-甲基咪唑[4,5-f]喹啉後在公鼠體內有較高的生體可用率,推斷原因是公母鼠肝臟P450細胞色素中的CYP1A2酵素活性差異所致。希望此研究成果能作為後續風險評估之參考依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海洛因成癮是慢性疾病,影響個案的心理社會功能,且造成個案的長期健康影響包括各種疾病的共病性,如愛滋病感染。口服美沙冬為海洛因成癮的標準治療藥物,其最佳的治療劑量以及治療共病性對個案的長期健康相當重要。雖然愛滋病能夠以藥物有效治療,但個案可能處於長期的發炎狀態。斯達汀類降血脂藥物的使用,可能為愛滋病個案長期健康的重要可變因子。本研究論文以三個研究目標來進行分析:(1)估計國內美沙冬治療模式可能產生的健康效益;(2)以台灣疾病管制局的美沙冬治療資料庫串連死亡檔,分析美沙冬治療的藥物劑量、個案出席率、以及接受治療的總日數與死亡風險的相關;(3)以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使用斯達汀類藥物與愛滋病個案死亡率的相關性。方法:第一部分,研究根據目前國內約十萬名海洛因成癮個案,接受美沙冬門診治療的費用、生活品質校正人年改善的程度,估算出美沙冬治療方式的遞增健康效益比(每增加一個健康校正人年所需的治療花費,ICER)。第二部分,研究使用台灣疾病管制局2006至2008年的美沙冬治療資料庫,總計33603名個案的全部出席與藥物劑量資料,並串連至衛生署的死亡資料庫勾稽個案至研究追蹤結束時的存活狀態。以Cox存活統計法分析美沙冬藥物劑量等治療因子與個案死亡的相關性。第三部分,研究使用台灣健保資料庫,並以1997-2008愛滋病個案領取重大傷病卡為對象,總計5183名,計算個案的斯達汀類藥物使用量,並以Cox存活統計法分析藥物使用與死亡風險的相關。結果:研究第一部分,個案的遞增健康效益比(ICER)約為4170美元/年至10420美元/年之間。研究第二部分,美沙冬門診個案的粗死亡率約為134.78/萬人年,而標準化死亡比約為4.68倍。以存活統計分析發現,年齡較大(勝算比,HR=2.16)、愛滋病毒感染(HR=2.14)明顯與高死亡率較有相關。較高的美沙冬藥物劑量組,死亡風險較低,且具有劑量效應(HR分別為0.96,0.75,及0.68)本研究曾分析一群2201名美沙冬門診個案,發現B型肝炎、C型肝炎、愛滋病毒、及梅毒感染率分別為26.4%, 78.2%, 10.8%, and 6.0%,。研究第三部分,分析總共5183名新感染愛滋病個案,總計追蹤28323人年,有576人死亡,使用time-dependent Cox proportional hazard分析,使用斯達汀類藥物組,校正後死亡風險(HR)約為0.42(0.31-0.56)。進一步針對使用斯達汀類藥物的總劑量(28-89、90-180、及180 DDD以上)分組,校正後死亡風險HR各為0.60、0.40及 0.16。結論:本論文探討了海洛因成癮個案的長期健康影響因子。研究發現在台灣使用美沙冬門診的治療方式,相當符合成本效益。個案接受美沙冬門診治療,在高劑量組的死亡風險較低。這些個案合併病毒感染的比率相當高。進一步以健保資料庫探討愛滋病毒感染個案使用斯達汀類藥物的狀況,分析發現服用這類藥物的個案,死亡風險比較低。在海洛因成癮的個案,尋找可改善個案長期健康狀況的治療因子相當重要,這對台灣也是相對比較新的經驗,值得朝此方向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