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58.47

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病歷資訊管理時代的來臨,象徵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始。然而在醫院進行資訊化過程中仍保有大量的紙本病歷運行著,面對電子病歷新時代,過去的紙本病歷包袱沉重,這些紙本病歷佔用龐大空間、耗費人力並且無法永久保存,要如何進行大量紙本病歷轉換成為一大課題。 目前國內對於電子病歷相關的研究議題,著重於電子病歷導入後所衍生的隱私權、資訊技術、共享效益、滿意度之影響因素等進行探討,尚未對於過去紙本病歷永久保存問題進行討論,故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紙本病歷保存各項決策因子,制定決策流程,並輔以成本差異分析方式探討不同保存策略之間成本差異,並建立決策系統工具輔助醫院進行決策。 本研究以回溯性個案研究法蒐集個案醫院相關資訊進行分析。為協助成本模型之建構,透過「損益平衡點」、「作業基礎成本制」、「院內自行掃描產能估計」、「不同方案間之成本分析」等方式綜合考量,建立成本分析模型。 結果發現個案醫院損益平衡點為9年,亦即紙本病歷透過外包倉儲方式保存只要到達9年則成本大於掃描成本;透過作業基礎成本制度分析醫院自行掃描成本資料,得知以目前作業效率下,平均每100萬頁掃描成本為84.8萬元,其中直接人員費用佔總費用支出高達57%,直接人員的作業效率將是自行掃描成本的關鍵影響因子;院內自行掃描產量估計方面,運用高低數平均法得知個案醫院年掃描量最高將可以達到167.2萬頁,最低為142.4萬頁;比較不同策略之投入成本,成本最低為方案一(超過法定保存年限之病歷立即銷毀);若要永久保存病歷資訊,成本最低為方案四(超過法定保存年限之病歷全數自行掃描),該方案個案醫院需加強資源投入,折衷之法為方案二(超過法定保存年限之病歷部分自行掃描,部分委外掃描)。 隨著電子病歷的導入,各醫院也同時面臨過去紙本包袱轉換的問題,本研究的結果及成本分析模型應可供醫院管理者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   近年來,由於生活型態改變、人口高齡化、疾病年輕化等因素,再加上教育水準及所得提升,民眾愈來愈注重自身的健康,同時健檢產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各類型的健檢機構如雨後春筍般的設立,高階影像健檢也是其中之一。   服務業對滿意度及忠誠度的研究相當多,但在醫療業則相對較少。本研究參考國外顧客滿意度模式,應用於高階影像健檢的消費者。經由相關文獻的探討之後,提出本研究的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假設,然後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驗證,同時以統計數據,驗證模式中各變項間之相關性,以及顧客基本資料對於知覺價值、滿意度、忠誠度的影響。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橫斷面調查法,調查期間為2009年10月15號到11月30號,對象為台北市某一私人高階影像健檢中心的顧客,現場問卷共發放172份,有效回收問卷131份,有效回收率76.16%。本研究採用變異數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來探討顧客基本資料、服務品質、產品品質與知覺價值、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之間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   本研究重要結果:(一)50歲以下年輕受檢者的忠誠度顯著高於51歲以上的受檢者,(二)「自發性受檢者」在知覺價值、滿意度、忠誠度三方面,平均分數都顯著高於「非自發性受檢者」,(三)「曾經來過」的受檢者,知覺價值感受較高,(四)影響知覺價值的主要因素為服務品質,其中又以「體貼性」影響成份最高,產品品質的影響較小,且未達顯著水準,(五)影響滿意度的主要因素為服務品質及知覺價值,其中又以「醫療核心服務」影響成份最高,產品品質的影響較小,且未達顯著水準,(六)影響忠誠度的主要因素為滿意度,詳究其原因,以「醫療核心服務」影響成份最大,服務品質及產品品質對於忠誠度的直接影響較小,且未達顯著水準。 研究結論:   產品的品質(包括硬體設備、服務過程)對於知覺價值、滿意度、忠誠度而言,其影響的程度並不高,反而是服務品質的影響力較為顯著,此一結論可供各醫院或健檢中心的經營者參考,好的服務品質,對於受檢者的滿意度、忠誠度的正向影響是較為明顯的,而服務品質的各個構面中,又以醫療核心服務為其中最重要因素。高階影像健檢產業中,仍舊不能拋棄醫療業的本質,需以醫療業再加上服務業雙重性質,才能增加顧客的滿意度及忠誠度。

  • 學位論文

快速增加的末期腎臟病患為全世界健康照護體系共同面臨的困境,而台灣無論發生率或盛行率又為世界最高。因腎臟捐贈有限,透析治療乃延續病患生命的唯一途徑,透析模式以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為主。不同透析模式之探討為國際熱門研究,在存活比較上,由於缺乏隨機詴驗,研究結果隨方法和地區不同而分歧,目前尚無定論。本研究以整體台灣透析病患為分析對象,採用傾向分數-一個類隨機的研究設計,針對不同透析模式與病患存活的關係,期能提供更詳盡之概觀。 本研究屬回溯性次級資料分析,利用1997年至2007年之全民健保申報資料,選取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間台灣成年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新發病患,追蹤其存活情形至2007年12月。為了解病患於透析開始時之透析模式選擇與其存活之關係,本研究採用intention-to-treat (ITT)分析方式,以Kaplan-Meier(KM)法計算存活時間,並以Extended Cox Regression Model比較相對死亡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透析模式與病患存活顯著相關,此關係又隨病患年齡、糖尿病有無和透析時間而有差異。49歲以下無論是否糖尿病,腹膜透析之相對死亡危險性為血液透析的0.7- 0.9倍;50-59歲非糖尿病患,相對危險性為0.9-1.0倍;50-59歲糖尿病患,相對危險性為1.2倍;60歲以上無論是否糖尿病,腹膜透析之存活較差,危險性約為血液透析1.1-1.7倍。透析時間與病患存活在各年齡和糖尿病分層中皆呈現相同趨勢,隨透析時間增加,腹膜透析之相對危險性逐漸提高,透析時間愈長對腹膜透析病患存活愈不利。 本研究結論認為,與血液透析相較,腹膜透析於較年輕和非糖尿病患中存活較好,但此優勢同時隨年齡、糖尿病和透析時間增加而遞減。如何建立透析模式轉換之最適模型,並以存活情形異於常模之特殊族群進行更深入之臨床分析,提供增進病患透析照護結果之治療建議,應為後續研究共同努力的方向。

  • 學位論文

背景與目的: 在全球化的現象下,原本不能透過貿易交換的醫療服務,開始有了醫療服務外包的現象。隨著歐美地區因為醫療費用高漲、保險納保率低及醫療服務可近性的問題,越來越多人士到國外,進行醫療及保健服務的旅遊行程,改變了醫療及觀光產業的面貌。為了搭上醫療旅遊的風潮,台灣近年來依語言、文化、地理位置因素,選定先華人、中國人,後日本人、東南亞人為目標顧客,以台灣五大醫療強項作為主要推廣服務。但綜觀台灣主要推廣醫療旅遊之醫療院所,其提供的醫療及保健服務種類眾多,並沒有一個清楚的利基服務定位。另外,國內針對醫療旅遊的研究,少以顧客需求面來做探討,也未考慮健康照護體制的現況。故本研究以需求面為立基點,藉由推估日本、中國目標顧客的醫療旅遊服務項目需求,並與台灣醫療院所的專長服務供給比較,訂定台灣未來發展醫療旅遊服務定位之供需策略。 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進行供需比較,以問卷調查之初級資料及健康照護體系、觀光特性、保健食品趨勢等次級資料蒐集,推估台灣發展醫療旅遊的日本、中國主要目標顧客,其醫療旅遊之服務需求,並與台灣醫療與保健的專長供給服務比較。其次依文獻探討之經營模式為架構,針對個案研究採深度訪談方式進行探索性研究,以做為本研究之驗證。最後,綜合供需比較和個案研究,發展台灣未來醫療旅遊服務定位的供需策略。 研究結果與建議: 1. 日本目標顧客:在全民納保、涵蓋率廣的醫療服務提供及良好醫療體制績效下,應該先以保險未納入的服務為主,以觀光為主的保健旅遊為出發點。建議先以中醫及溫泉觀光做為結合,當作主要的推廣項目,之後再以中醫服務推廣其他重點保健服務(健康檢查與牙科)、中西醫整合治療及肝臟移植特色醫療。 2. 中國目標顧客:中國整體醫療體制存在著不公平、效率低、品質差的現象,所以台灣的軟實力對於未來發展醫療旅遊是很有利基的。在醫療為主的醫療觀光部分,中國民眾對於華人盛行率較高的肝臟移植最有印象,可納入未來主要推廣服務項目。在觀光為主的保健旅遊部分,則建議先以抗衰老、溫泉養生服務和健康檢查結合,做為主要的推廣項目。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有關滿意度的研究相當多,醫療行業的研究亦不少,但是有關中醫的研究相對地較少,而有關針灸治療的研究更少。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軟組織損傷病患接受針灸治療後對滿意度的看法,以了解有那些影響病患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及這些因素間的相互關係,。本研究以南部某地區教學醫院中醫科針灸治療之軟組織損傷病患為樣本,以問卷調查收集資料,從西元2009年6月15日至2009年7月15日,共計143人。 在參考國內外滿意度模式及文獻探討後,將問卷設計為:包括軟、硬體服務品質、針灸治療結果、醫病關係、知覺價值、病患滿意度等,共計六個潛在變項。 但是在問卷回收並經過因素分析後再分離出一變項「等候時間」。共計七個潛在變項來討論。 研究發現:(1)接受針灸治療之軟組織損傷患者中,以女性居多;年齡層則集中於31~40 歲,其次為41~50 歲;以服務業居多。相對於各個變項,硬體服務品質的滿意程度是最低的尤以對於針灸治療室的空間大小的滿意度是最低的。(2)「針灸結果」、「醫病關係」對「病患滿意度」產生正向影響,並且會透過「知覺價值」對「病患滿意度」產生影響;「硬體服務品質」、「軟體服務品質」對「病 患滿意度」產生正向影響,但不會透過「知覺價值」對「病患滿意度」產生影響;而「等候時間」對「病患滿意度」則不產生正向影響,亦不會透過「知覺價值」對「病患滿意度」產生影響。(3) 比較各變項對於病患滿意度之影響效果,醫病關係對病患滿意度之預測力為最高;其次是針灸結果;再其次是軟體服務品質;最後是硬體服務品質;等候時間則是影響不顯著。 研究結論:對於軟組織損傷之針灸治療病患來說,醫病溝通、了解病患痛苦、看診時間、病情說明等所謂醫病關係是影響滿意度最大的因素,甚至還比針灸結果來的大,顯示病患渴望獲得更多的醫療資訊及善待。 以上研究結果期盼能提供中醫醫療院所做為經營管理之參考。

  • 學位論文

背景:醫療機構所實施的健康促進模式,是從疾病的觀點以降低罹病率和死亡率來增進健康的效果,多年來在醫療費用支出上升卻未見健康促進成效,學者指出是因為許多介入計劃主要研究方向著重在流程改善、顧客服務、品質提昇議題,並未從顧客角度去思考在健康促進上的需求,失去對健康促進的原意,建議對健康促進的推動需要有新思維與作法,將醫院角色與責任由後段醫療照護走向前端的「健康促進醫院」,其起源於「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對於一向以疾病治療的醫院來說,能支持醫院持續經營的財務來源是疾病照護與支付制度收入,現今醫院面臨DRGs實施,資訊快速發展帶來醫療環境變化,醫療品質的提升壓力,評鑑制度的要求等都影響醫院的經營與管理策略,在日益競爭的醫療產業,如何將健康促進與臨床醫學結合,使醫院管理者在財務面及供給面能取得平衡,認同健康促進也能帶來效益,進而積極推動達到健康促進醫院宗旨,學者建議需要將機構學習商業的經營模式,重新設計與規劃將之結合在醫療照護系統,建立一個以顧客為導向,以健康促進為目標的經營模式。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探討醫院建構健康促進介入計劃的經營模式,所提供之介入計劃對接受介入與未接受介入的受檢者,在健康狀態的影響以及在個人財務面有何正向回報;並從機構角度瞭解所提供之健康促進介入計劃經營模式對於機構的影響,是否會因此而帶來財務上的收益情形;如果沒有立即財務回報,對於機構能否提供非財務正向回報作為機構永續經營的價值。 方法:本研究利用回溯性資料分析,資料來源為台北市某醫學中心健康檢查部門,資料收集自2004年至2009年間連續做過兩次全身健康檢查且間隔三年資料,以接受介入計劃與未接受介入計劃進行在基期年至追蹤年的期間,所有健康檢查資料,內容包含健康問卷、健康檢查資料、健康風險指標、健康檢查費用、轉介門診次數、轉介門診費用、滿意度調查以及所提供之健康促進介入計劃在介入組與未介入組之間的差異變化進行分析,分析方法利用描述性統計、推論性統計、傾向分數、差異中之差異分析方法進行,在非財務面的健康狀態分析以及對機構之滿意度調查;在財務面則利用機構提供此介入計畫經營模式所產生轉介門診的人次及金額進行門診成本率及利潤率分析,經折現率調整後計算對於個人及提供介入計畫之機構所帶來之淨現值分析。 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健康改善介入計劃在對於接受介入與未接受介入的受檢者健康狀態改善結果,在基期年至追蹤年的總體資料分析,在健康風險指標除了收縮壓、飯後血糖、高密度膽固醇外其餘變項皆呈現基期年與追蹤年有顯著差異,其p value<0.001;而在分組的差異檢定,在健康風險指標介入組與未介入組皆呈現顯著差異,p value<0.001;表示在健康改善介入計畫經過三年確實在介入組與未介入組的健康狀態產生改變。為避免在兩組在隨機分派的共變項導致對結果產生偏誤,利用傾向分數進行配對分析,結果在配對前的兩組所有具差異的變項經過配對後呈現不顯著,證明在在介入組與未介入組在基期年資料是同質分布,對於結果是不會產生偏誤。在進行介入組與未介入組配對後基期年至追蹤年差異檢定,結果在BMI p value <0.05、飯後血糖p value <0.01、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ATP III其p value皆 <0.001、eGFR p value <0.01;為去除受檢者因自然生物因素或其他因素所產生對於健康狀態改變之影響,因此利用介入組與未介入組進行差異中之差異法分析,結果在DID分析其F值為266.39,Adj R2 0.6939;呈現在介入與未介入在基期年並沒有明顯差異,未介入組在基期年至追蹤年前後並無差異,介入組在追蹤期比起未介入組有顯著差異,在代謝症候群分數的呈現比起未介入組下降更多,表示此健康改善介入計劃是有效的介入計畫。 健康促進介入計畫對於介入組與未介入組在財務面成本效益分析,兩組長期觀察在費用支出,未接受介入者在未來的花費是遠比接受介入計畫者來的高;對於接受介入者比未接受介入者在成本花費總計算上,其淨現值為15661.63元,表示經過折現率調整後,介入組比未介入組所得到的淨現值為正,表示健康促進介入計畫由受檢者角度來看是一個好的經營模式。 健康促進介入計畫對於機構所提供之經營模式在非財務面對於機構評價,對於機構所提供之介入計畫經營模式利用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以流程護理師92.85%最高,再次健檢的意願91.1%為次高,第三為對本次健檢滿意度90.05%,其餘各項滿意度皆達閾值85%以上,證明機構提供此健康促進介入計畫的經營模式是可以做為機構永續經營的服務模式。 健康促進介入計畫對於機構所提供之經營模式在財務面的經濟效益分析,以該機構在健保醫療費用門診收入佔44.28%,急診收入佔4.91%,住院收入佔50.81%,轉介門診金額是呈現上升趨勢,以高達700萬元至850萬元間,其中利潤也介於400萬元之間,為機構帶來直接經濟效益(淨流入)自2004年至2009年共計19,522,596.13元。 綜合以上結果,對於機構提供健康改善介入計畫對於受檢者在健康狀態的改善上確實有正向回報;在個人財務上確實可以減少支出情形產生;健康促進介入計畫的經營模式對機構在財務面的經濟效益,不論在轉介門診人次以及轉介門診在收入的利潤分析,確實可為機構帶來經濟效益;至於非財務面的觀察,由滿意度問卷結果確實得到好的口碑及顧客的忠誠度呈現,也證實可以做為機構永續經營的服務模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自開辦以來,一直受到民眾高度的肯定與信賴,受惠最多者即是重大傷病的患者,而各總額部門中又以門診透析之整體醫療服務品質滿意度為最高,可見透析服務深受國人的肯定。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2008年於醫院中進行透析的人次,相較於1998年,十年間成長了74.1%,因此在民眾對透析高度滿意、透析病人激增及醫療支出高漲的情形下,已成為健保沉重的財務負擔。 台灣末期腎臟病(ESRD)的發生率(Incidence)與盛行率(Prevalent)皆高居世界第一,而透析的病人當中,有91.5%的透析患者選擇血液透析,僅有8.5%選擇腹膜透析。影響民眾透析模式選擇的因素中,償付政策(Reimbursement)佔重要的角色,許多研究認為腹膜透析的醫療支出低於血液透析,因此,有些國家以較高的償付政策來獎勵腹膜透析,腹膜透析的利用率相對較高,但台灣腹膜透析推行多年來,比率仍然偏低。 透析的醫療支出為付費者最關心的議題,唯許多文獻是以付費者的觀點來比較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的醫療支出,但對醫療提供者而言,獲利才是他們所關心的議題,醫療機構與醫師的行為又直接影響病人透析模式的選擇,又有研究者認為在比較治療模式的成本時,作業基礎成本分析(Activity-based cost analysis, ABC)是最適當的成本應用方法,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從醫療機構的觀點出發,以作業基礎成本法來探討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的成本及機構獲利狀況,作為醫療機構內部成本管理及健保支付制度之參考。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以某財團法人醫院之血液透析室與腹膜透析室為研究對象,選取2009年12月1日~2009年12月31日,1個月期間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從付費者的觀點來看,血液透析的成本高於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每人每年申報的醫療費用大約是腹膜透析病人的1.39倍;從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觀點來看,血液透析的成本主要為人力、設備等固定成本,而腹膜透析的成本主要為藥品、材料費等變動成本,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的總成本無明顯差異;在現有健保支付制度下,醫療機構提供血液透析的利潤高於腹膜透析。作業基礎成本制是精確的成本分析方法,有助於醫療機構了解各產品線及各作業成本的結構,及有助於資源有效的運用及合理的分配。 由於政府對腹膜透析政策上的鼓勵,近年來國內腹膜透析的比率已略有成長,健保在支付腹膜透析的鼓勵,對於腹膜透析選擇比率的提升,已見些許成效,在增加對機構成本的了解,應可制定更加完善的透析支付制度,以達成其政策目標。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與目的:糖尿病的盛行率及發生率逐年攀升,醫療資源耗用也大幅增加。目前全民健保可以讓糖尿病患自行選擇接受中醫、西醫、或中醫加西醫的服務,而不同治療模式對於醫療費用的影響為何,值得進一步研究。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糖尿病患採用不同治療模式之醫療利用情形與其影響因素。 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2004-2005年之全民健康保險學術研究資料庫之「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的20 萬承保抽樣歸人檔。截取ICD-9-CM前三碼為250之病人與至少有兩次就診紀錄的個案,並追蹤一年就醫紀錄。研究樣本共5,856人,其中,中西醫組有300 人,西醫組有5,556 人。以t 檢定、變異數分析(ANOVA)及卡方檢定作檢定,並採用波以松回歸、逐步迴歸及對數複迴歸統計方法探討門診糖尿病人採用不同治療模式之醫療資源利用情形與其影響因素。 研究結果:糖尿病患特質部份,女性多於男性,年齡以70歲以上糖尿病患最多,多以基層醫療單位為就醫場所,多患有一種糖尿病相關併發症。醫療利用部份,帄均每年就醫次數為10.64次/人,帄均每年給藥日數為252.95天/人,帄均每年醫療費用17,820.87元/人。複迴歸模式結果指出年齡、固定就醫層級別、固定就醫地區別、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個數以及就醫模式與就醫次數、給藥日數、醫療費用對數值顯著相關。對數複迴歸分析顯示,糖尿病患之年齡、固定就醫層級別、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個數與就醫模式顯著相關。 研究結論:研究發現控制糖尿病患特質如年齡、固定就醫醫院層級別、固定就醫地區別、相關併發症個數後,就醫模式會影響糖尿病之醫療利用。 關鍵字:糖尿病、中西醫、全民健康保險、醫療利用、就醫模式

  • 學位論文

目的:首先藉由空間統計分析瞭解臺灣地區20-64歲心血管疾病與其合併中風之地區變異,包含偵測心血管疾病與其合併中風高盛行率聚集之地區、以及比較不同年盛行率群聚之時空變遷。其次探討心血管疾病患者之個人層次預測因子、社會經濟地位、鄉鎮層次地區變項與跨層次交互作用對其有無合併中風的影響。 方法:採橫斷式研究設計、次級資料分析。資料主要以200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2005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及其全民健康保險資料串連資料檔為主,對象為心血管疾病患者。空間統計分析部分,以最近鄰法(k-Nearest Neighbors)之最近5個鄉鎮(k = 5)為鄰區的權重矩陣,並以全域型空間自相關(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指標Moran’s I 與Getis-Ord Genral G以及區域型空間自相關(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指標LISA(Anselin Local Moran’s I)與Getis-Ord Gi*進行群聚分析比較。多層次分析中的階層線性迴規模型部分,包含隨機係數模型、截距預測模型;個人層次自變項包括人口特質、健康狀態、健康行為、飲食狀態、時間、社會經濟地位變項,鄉鎮(市區)層次變項有四個,分別為Log平均所得、Log平均所得LISA指標、地區劣勢因素分數、地區劣勢因素分數LISA指標,資料來源為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的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統計專冊、內政部統計處、以及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 結果:空間統計分析部分,2001年、2000-2002年心血管疾病盛行率在臺灣地區整體上有明顯群聚現象,分佈模式相似且皆位於部分台北縣市、高雄縣市地區。2001年至2005年之心血管疾病盛行率由群聚現象轉變為隨機,且2005年心血管疾病高盛行率的顯著群聚區域已不是2001年分佈於南北都會區(部分台北縣市、高雄縣市)等地,而有往臺灣中西部(即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南投縣等)包含沿海地區移動之趨勢。階層線性迴規模型部分,刪除遺漏值後,納入本研究之心血管疾病患者樣本共計1,360人,197個鄉鎮(市區)。研究顯示,年齡、性別、有無工作狀況與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否合併中風有相關;而在控制個人層次後,鄉鎮(市區)層次有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的地區變項與有無合併中風皆呈現顯著負相關。 結論:隨著年齡增加、男性、以及沒有工作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合併中風之風險會提升許多;另外,當居住在平均所得較高、鄰區皆為高平均所得的群聚地區,其合併中風的風險會較低。由此可知,不同的個人預測因子、社會經濟地位與地區因素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否會合併中風造成不同程度的效果與影響。

  • 學位論文

加護病房是收治病情嚴重與危急病患的醫療單位,所消耗著醫療健保資源,高達醫療院所支出成本的20~30%。加護病房非計劃性重返不僅耗用更多的醫療資源,更可能導致醫療照護不良或失誤的事件,造成病患的傷害。民國88年8月,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推行之台灣醫療品質指標計畫,針對加護病房提出了『非計畫性重返』的指標。要將病情穩定的重症病患移轉至普通病房,多是以該加護單位負責的專責重症專科醫師的主觀判斷為多。有專責重症專科醫師負責照護的加護病房,對於加護病房照護品質的提升有所助益。 本研究以北部某醫學中心之4個內科加護病房為主,自民國95年9月1日~97年8月31日,為期2年之住院病患資料作為分析,依收案條件及排除條件後,最終共收案2835人次。本研究收案病患以男性居多,平均年齡為66.52歲,>65歲人次佔總收案人次的62.33%,以急診為主要的病患來源,轉入時APACHE II score-I平均為23,加護病房住院天數平均為10.11天,轉出時APACHE II score-II平均為13,以轉至普通病房為最多,以脫離呼吸器為主,死亡率約為30.34%。 非計畫性重返有226位病患,往返加護病房510人次,重返率平均為14.83%。重返收案病患以男性居多,平均年齡為67.94歲,年齡>65歲約68.58%,以普通病房為主要病患來源,轉入時APACHE II score-I平均為21,加護病房住院天數平均為11.45天,轉出時ACHE II score-II平均為15,以脫離呼吸器為主,死亡率為33.63%。加護病房重返時間間距平均為15.85天,距離上一次離開加護病房時間以大於72小時為最多。 多變項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後發現,年齡>65歲以上者加護病房重返的風險是≦65歲者的1.56倍;來自急診或其他加護病房的病患加護病房重返的風險,是來自病房或呼吸照護中心/病房的病患之0.49倍;轉入加護病房時APACHE II score-I >23的病患加護病房重返風險是APACHE II score-I ≦23者的0.64倍;轉出加護病房時APACHE II score-II >13的病患加護病房重返風險是APACHE II score-II ≦13者的1.76倍。 在本研究中,各組研究專責重症專科醫師,在非重返組及重返組收案病患,各變項統計皆無統計上的差異,這與國外學者之結論並不完全相同。可能的原因應與醫院整體制度有關,因研究醫學中心之內科加護病房,實施加護病房專責重症專科醫師制度多年,在重症照護經驗上,經由定期的文獻與案例討論,專責重症專科醫師們彼此交換照護心得,累積經驗,這並不限制於個人年資,因此,本研究無法判斷『專責重症專科醫師』的年資對加護病房病患照護的助益。 當加護病房的使用為因應不同的醫院制度與需求而有個別差異時,單純以加護病房重返率,作為評估專責重症醫師的效能,或加護病房之品質照護指標似乎並不恰當。因此,若能合併其他相關指標,如:住院死亡率、病危自動出院率等,並考量各醫療院所加護病房的病患特質,將能更有效反應出整體加護病房之照護品質,及醫療資源運用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