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16.163

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為瞭解父母處罰對子女憂鬱情緒與暴力行為之影響,本研究利用兒童與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簡稱CABLE)資料庫中,2002至2005年之部分變項進行次級資料分析。CABLE計畫於2001年時的初始樣本,為台北市及新竹縣共十八所國民小學一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生及家長。本研究納入分析之學生樣本為2005年進入八年級就讀的1549名學生。主要研究變項包括父母對子女的處罰及子女自陳的「憂鬱情緒」和「暴力行為」。結果發現,研究樣本在八年級時被父母以言語處罰者,其當年的憂鬱情緒會顯著受到影響。此外,不論是八年級時被處罰的程度、七至八年級被處罰的累積程度、六至八年級被處罰的累積程度,皆顯著影響研究樣本在八年級時的憂鬱情緒,顯示父母對子女的處罰是具有累積效應的。至於研究樣本的暴力行為,則未呈現父母處罰產生的影響。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家長在管教子女時應盡量採用正面的鼓勵與支持,避免使用情緒性的言語責罵。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護理人員是醫院的重要人力,想要有良好的醫療品質,護理人員不可或缺。勞動條件不佳可能造成護理人員之身心壓力,進而影響其工作品質及健康狀況。本研究目的有二點:(一)了解醫學中心護理人員的勞動條件、工作壓力及工作負荷情形。(二)探討勞動條件與工作者疲勞之相關情形。 研究設計乃是利用滾雪球的方式邀請護理人員接受訪談,研究結果分析共包含15位護理人員。研究發現,多數護理人員認為工作過量、自主權低落,超過半數的護理人員經常出現體力透支及精疲力竭的感受,顯示護理人員可能是疲勞的高危險族群。 醫院人事管理制度對工作安排有很大的影響,彈性運用人力造成護理工作控制感低、缺乏自主權,而護理人員也普遍認為工作負荷量過大,照顧病人數太多,太多額外的行政事務,加上來自各界不同的要求,使得工作者更加容易產生壓力及疲勞感。本研究建議政府部門應儘早規範合理護病比,提高護理人員之工作保障,並加強院內安全措施,以保障護理人員的人身安全。工作的設計應符合工作者之需求,並提升護理工作之自主權,以減輕工作者的壓力及疲勞感受。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是欲了解國內更年期婦女使用荷爾蒙與保健食品的情形外,並深入探討更年期婦女對荷爾蒙及保健食品的風險知覺與使用關連。因此研究方法除採用次級資料分析外,尚應用質性訪談方式深入了解專業人員與更年期婦女對補充荷爾蒙及保健食品的看法。量性資料來源為「國民健康局九十二年台灣婦女更年期健康調查」之統計資料檔,共1942位介於40-60歲婦女,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及二元邏輯斯迴歸進行分析;在質性資料方面,則深入訪談更年期婦女20位、醫療專業人員10位。 量性研究結果發現:(1)更年期婦女有使用保健食品者佔60.6%,較非更年期婦女高,並達統計顯著。(2)使用種數平均為1.8種,最低為單一種使用、最高同時使用9種。(3)教育程度高、自覺健康較差、有因更年期問題就醫與有使用荷爾蒙的更年期婦女,其使用保健食品的情形也較高。 在質性訪談中發現,2002年WHI的研究發表後對於荷爾蒙的風險知覺影響極大。身體性風險知覺是更年期婦女考慮是否使用荷爾蒙與保健食品的主要原因、其次為心理性/社會性風險,週遭的人是否使用及親友的意見也是影響婦女使用的原因。在保健食品方面,一般婦女容易被字面上的意涵誤導,認為「保健食品」就是有「保健」的效果;且大多數婦女認為保健食品僅是補充品,在沒有特別期待的情況下,對功能性風險的覺察也會降低。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實務上醫療專業人員應了解更年期婦女使用保健食品的情形,並尊重其自主選擇的權利,但須提供食品與萃取成藥丸形式的保健食品內涵的風險;而婦女本身也應養成有紀錄和諮詢習慣,此外有必要在媒體經常性的提醒風險或副作用:如在國民健康局之「更年期賀爾蒙指導手冊」中加入保健食品風險觀念。未來研究可擬定適合更年期婦女使用保健食品的問卷做較直接的推論,並可考慮以縱貫性的研究設計來看不同階段的更年期婦女其使用保健食品的行為有何變化。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臺灣總生育率由1975年的2.76快速下降至2004年的1.18,快速下降的總生育率嚴重影響國家未來整體發展。本研究探討影響產後夫婦生育意願因素,以做為鼓勵產後夫婦生育政策的參考依據。 研究方法:以性別觀點研究,針對人口特性、身心健康、懷孕生產經驗、社會環境預期因素、家庭功能特性、生育價值觀與育兒情形層面,分析其與生育意願的關係。研究對象由戶籍臺北市2004年出生資料庫隨機選取生產的夫婦共600對,進行自填問卷收集資料,調查時間 於2005年11月到2006年2月為受訪者於產後期的一年到一年半時間。樣本回收共905份(女455,男450),其中夫妻445對,回收率74%。 研究結果: (1) 從多項式邏輯斯回歸統計發現: a)女性方面:女性特質具有「現代生育價值觀」者願意生的比率較高(OR=1.19-2.73);「育有子女數」越多(OR=0.12-0.58)、「配偶無生育意願」(OR=0.001-0.005)、夫妻生育計畫共同態度不一致(OR=0.05-0.60)者以及對未來整體社會發展信心缺乏者,願意生育的比率較少(OR=0.09-0.68)。b)男性方面:年齡越長(OR=0.84-0.97)育有子女數越多(OR=0.07-0.30)、配偶無生育意願(OR=0.03-0.12)者,願意生育的比率較低。 (2)生育價值觀:呈現都會區生育價值觀特性,「親職喜悅」已成為現代社會生育子女的主流價值,多於「傳宗接代」之生物性種族繁衍目的。兩性價值觀,突顯了性別建構的社會所產生的差異,女性具有「母性利他」特質(為了給小孩有兄弟姐妹的支持)、家庭主婦傾向有「養兒防老」觀念;而男性在生育角色中關注「經濟能力」是否許可。另外夫妻對傳統價值觀的共同態度,對女性具有影響。 (3)進一步討論,在單變項分析中具有統計意義的可能因素,包括身心健康、懷孕生產經驗、家庭功能與夫妻情感凝聚力。 建議:(1)研擬性別平等的人口策略,(2)協助高齡父母養兒育女問題,(3)促進產後父母身心健康,落實「親職減壓」政策,(4)安全與親善的母嬰照護環境,(5)強化家庭功能,(6)宣導正向生育價值觀,與夫妻在價值觀的溝通,(7)推廣「多面向的家庭計畫教育」。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 探討醫療過程中門診抗生素的處方型態,以中耳炎門診為例,探討抗生素使用品項、劑量、療程,及其處方型態影響再就診及費用的醫療結果。 研究方法: 利用2003年中央健康保險局全國門診的申報資料中,篩選ICD-9-CM代碼381.0、381.4、382.0、382.4、382.9五碼的中耳炎案件,以臨床指引作為判斷其使用抗生素處方型態符合與否的依據,利用統計軟體SAS進行整體描述性的統計及相關分析比較。 研究結果: 中耳炎案件中,以未滿12歲的患者最多,多就診於耳鼻喉科及小兒科,且多數選擇就診於私立基層診所,就診次數大多為一次或是一次療程。 抗生素處方型態中,品項符合臨床指引建議的佔所有使用抗生素就診人次的65.6%,將抗生素品項符合指引的就診次歸為療程後,抗生素劑量療程符合臨床指引建議的只佔所有使用抗生素符合指引品項療程的5.5%,主要都是劑量不足。 研究結論: 本研究探討抗生素的處方型態,極低比例的抗生素療程使用的劑量符合指引建議的治療天數,顯示台灣單次的就診無法接受完整的抗生素治療療程,建議進行病患用藥教育之外,也應訂定相關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給付用藥標準,以提高療程的完整治療率及減低抗藥性的問題。

  • 學位論文

背景與目的:臺灣於1995年3月1日開辦全民健康保險,旨在確保所有國民的就醫權利,以增進其身心健康。本研究從醫療體系的結構、過程,與結果三個面向,來檢視與分析1986-2004年臺灣的健康與醫療照護地理差異的變化,尤其著重在全民健康保險的影響。具體而言,本研究的目標有三:(1) 分析 1986-2004 年間,醫師人力地理分布的變化;(2) 檢視1994-2004 年間,地區社經別醫療服務利用的變化;以及 (3) 探討 1986-2004 年間,地區社經別可避免死亡率的變化。 方法:觀察期間由1986年到2004年,資料來源為臺灣地區公私立醫療院所現況調查、家庭收支調查、1994與200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死亡登記檔、臺閩地區人口統計,以及1980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在探討醫師人力地理分布與可避免死亡方面,採區位分析,分析單位包括縣市與鄉鎮市區兩類;在醫療服務利用方面則採多層級分析,分析單位包括個人與區位層次。使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統計、分節迴歸分析、多層級受限迴歸與多層級對數複迴歸分析。 結果:1986-2004年間,總醫師人力的供給由 15,852名增加為33,259名,成長109%。其中,診所醫師人力與醫院醫師人力比由0.87 減少為0.60。分節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1) 無論是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醫院醫師人力及診所醫師人力的供給皆與地區社經發展有顯著相關;以及(2) 全民健保實施以後,醫院醫師人力的地理差異仍繼續減少,相較於診所醫師人力的地理差異反而擴大。 由國民保健調查發現:2001年的門診服務、住院服務,與急診服務的利用率分別為37.2%、8.0 % 與 10.6%。而1994年則分別為 23.8%、10.5 % 與 9.3%。多層級受限迴歸與多層級對數複迴歸分析顯示:住院服務與地區社經發展無顯著相關,但居住在越剝奪的地區者,西醫門診利用次數越少,且較少利用急診服務。然而進一步以有無保險分層分析,在控制個人社經地位後,僅2001年有保險者的急診服務利用與地區社經發展達顯著統計水準。 1986-2004年間,5-64歲標準化總死因死亡率由2.8‰下降為1.3‰,共減少25%。其中,可避免死因死亡率減少34%,而不可避免死因死亡率減少 8%。分節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1) 無論是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可避免死因及不可避免死因死亡率皆與地區社經發展有顯著相關;並且(2)相對於不可避免死因死亡率的地理差異在全民健保開辦後加速惡化,可避免死因死亡率地理差異的擴大速度減緩,尤其是初級預防死因死亡率。 結論:實施全民健保有助於縮小臺灣健康的社會差距,但與改善醫師人力之地理分布及醫療利用的社會差距無顯著相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民眾的逛醫師(doctor shopping)行為始終是被撻伐的對象,而忽略了民眾也能對醫療品質作監督。本研究以面臨重大疾病時,所出現的就醫第二意見行為(second opinion behavior)為例,了解民眾如何對就醫安全及醫療品質作自我把關及監督。 為了解民眾就醫第二意見行為的樣貌以及驗證其中重要發現在人群中的分佈,故採質量性兼具的混合型研究設計(Mixed-method design)質性研究的資料收集期間自94年11月到95年4月共訪得18位重大疾病的患者,整理質性研究的發現,於95年5月10日至13日進行全國性電話訪問調查,共收集1057名18歲以上成人的資料,完訪率為93.7%。 研究結果有以下重要發現: 1. 就醫第二意見行為是一種對醫療品質的追求及就醫安全自我把關的策略,其動機來自於因應醫療的不確定性和醫療諮詢之不足,以及對醫師的不信任。 2. 透過尋求專業第二意見或是常民諮詢的社會比較的過程,民眾將綜合這些意見來增進對疾病的了解以及作治療地點的選擇。 3. 民眾在選定就醫地點前分成確定診斷和治療方式以及選定治療地點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重視醫療診斷的確認和醫療知識的了解,屬於醫療品質過程面的監督;第二階段則會考量醫院名聲、醫師醫術等屬於醫療品質結構和結果面的監督,消費意識也在此階段最為突顯。 4. 對於整體醫療照護體系的負面觀感將會影響醫病之間的信任,使民眾傾向於多重確認的方式來對就醫安全作自我把關。 整體而言,就醫第二意見行為是一種理性的行動策略,反映了民眾能對醫療品質作多元的監督,以及積極參與醫療過程、追求知的權利和重視消費者自由選擇的權益之現象,但這樣的行動策略僅限於「出走」,若缺乏有效的「發聲」管道,無法提供體制面改革的有效性。而今後政府在醫療品質促進方面應考量提供民眾對醫療品質不滿的有效發聲管道。

  • 學位論文

肺炎是引起國內老人住院及死亡的重要疾病,根據2005年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肺炎為全國十大死因第六位,可推估政府每年所需支付肺炎之醫療服務費用及民眾所花費照護之精神及所需費用極為龐大。國外研究報告指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有效降低醫療利用、費用及死亡率等相關結果。目前國內僅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李秉穎醫師進行此疫苗接種之保護效益分析,近期則無相關研究。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國內老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對醫療利用、醫療費用及死亡率之影響。研究資料來自台大醫院李秉穎醫師提供九二一地震後之災區老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之問卷調查資料,再串連全民健康保險之門診及住院醫療明細檔資料及行政院內政部死亡登記檔。以有接種疫苗為疫苗組及未接種疫苗為對照組二組,分別以接種第一年(2000年)、接種第二年(2001年)之門診、住院因肺炎鏈球菌相關疾病及所有門診與住院疾病之醫療利用、費用及死亡率進行比較,並進一步以迴歸模式分析接種疫苗之門診及住院醫療利用及費用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接種疫苗組在肺炎鏈球菌相關疾病之門診醫療利用及費用,皆較對照組高,但是在住院之住院次數、住院天數之醫療利用則較對照組為低。然而,因為肺炎鏈球菌相關疾病個案數過少,造成統計穩定性不足,結果推論尚待釐清。 進一步控制疫苗組之影響因素,對於所有疾病而言,發現接種疫苗組之所有門診就醫次數較對照組低2至7次(p值:<0.001),在所有疾病住院機率方面為對照組的0.71∼0.80倍,顯示接種疫苗對所有疾病之門診及住院次數是有顯著保護,但是在醫療費用方面皆較對照組高。對接種疫苗之死亡率方面,疫苗組與對照組之間並無顯著差異。 總結,接種疫苗對特定因肺炎鏈球菌相關疾病似乎並無保護效益,但是對所有疾病之門診及住院(在醫療利用上)有保護效益,但因受限於個案數不足,本研究結果尚待未來研究加以確認。

  • 學位論文

目的:探討近四十年來台東縣16個鄉鎮市的死亡率變化趨勢,及其 與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 研究設計:以鄉鎮市為分析單位,相關統計資料來自歷年政府出版品,並以迴歸模式探討地區社經發展程度對鄉鎮市死亡率的影響。 主要結果變項:總死因死亡率。 結果 : 從1965年到2004年,台東縣的標準化死亡率從12.5‰急遽下降為6.1‰;與同一時期臺灣標準化死亡率下降速度相當。值得注意的是,台東縣鄉鎮市之間的死亡率差距並未隨之大幅擴大,最高與最低的比值由1.8倍增加為2.2倍。迴歸分析結果顯示:雖然在不同年代社經發展程度對鄉鎮市死亡率的作用不盡相同,但整體而言,社經發展程度越高的鄉鎮市,死亡率則越低。 結論:台東縣鄉鎮市的死亡率與其社經發展息息相關。為求增進台東縣民的健康,除改善就醫機會外,政府亦應重視台東縣整體與各鄉鎮市的社經發展。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21世紀心理衛生是重要的全球健康議題,特別是當憂鬱症在年輕世代逐漸增加,初次發病年齡亦逐漸下降之際,需要以生態觀點檢視影響青少年憂鬱症狀的相關因素,即從個人所身處的個人、家庭和學校來看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研究目的:1.瞭解台北市國中學生憂鬱症狀的分佈2.瞭解影響台北市國中學生憂鬱症狀的相關因素3.分析影響台北市國中學生憂鬱症狀的相關因素之不同層級差異與效果 研究方法:本研究自民國92年3月15日至92年12月31日,以台北市各行政區國中內學校之學生為對象,採用『抽取率與單位大小成比例的多階段集體抽樣』,經由研究者與受訓過的訪員進行面對面實際問卷施測收集資料,問卷篩檢者為1009位,回應率為98.82%,有效問卷1000份,問卷完整率為99.11%,共施測五個行政區的十所學校。統計以套裝軟體「SPSS for Windows 12.0版」進行資料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信度、效度分析與各項檢定,設定α值0.05為顯著水準,並透過結構方程模式和階層線性模式進行複雜因素之間的因果關係和不同層級變項與變項之間的驗證。 研究結果:1.本研究對象重度憂鬱症狀的點盛行率為5.20%。2.憂鬱症狀與個人、家庭、學校各測量變項間具有重要的顯著相關性,在個人的『人格特質』方面,研究對象的憂鬱症狀與神經質人格具有統計顯著正相關。於『因應策略』方面,研究對象的憂鬱症狀與採取直接行動的因應策略具有統計顯著負相關,而與緩和延遲、自傷因應策略具有統計顯著正相關。於『生活總壓力』方面,憂鬱症狀與生活總壓力具有顯著正相關。於『家庭變項』方面,研究對象的憂鬱症狀與家庭關懷度具有顯著負相關。而憂鬱症狀得分亦與家庭社經地位指數具有顯著負相關。於『學校變項』方面,研究對象的憂鬱症狀與同學支持、師長支持以及社會資源具有顯著負相關。3.從結構方程式整體效果的分析顯示,個人「神經質人格」、『因應策略』可以直接的影響「憂鬱症狀」,而「生活總壓力」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憂鬱症狀」,且為干擾變項,可透過「家庭關懷度」和『學校支持』的中介機制而形成。4.透過階層線性模式,研究發現各個學校在憂鬱症狀得分上有顯著的差異,在憂鬱症狀的總變異之中有1.5%是由於學校所造成。 研究建議:本文針對個人、家庭和學校層面,提出增強保護因子和降低危險因子的方法,以達國中生心理健康促進和憂鬱症防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