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34.185

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背景:公共衛生環境的改善和醫療科技的進步,使國人平均餘命逐年延長,社會結構價值觀的改變,導致我國目前生育率逐年下降,少子化與高齡化對人口結構帶來重大影響,內政部社會暨家庭照護署推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以提倡社區照顧服務,建立連續性之照顧體系,社區力量讓民眾對自身的健康有更多的注意與了解。鑒於社區關懷據點的發展,北部某醫院社區醫學中心運用社區在地資源,以「在地人服務在地人」概念,設立社區健康服務站多年,本研究利用社區健康服務站的數據資料庫,以量化分析結果來說明健康服務站的型態對社區民眾健康管理的影響。 目的與方法:本研究使用北部某醫院社區醫學中心社區健康服務站資料庫2015年至2017年資料,從3年的數據中依照篩選條件,條件一是個案每年至少有2筆量測數據,條件二是個案至少連續2年都有量測數據,同時符合兩個篩選條件的個案共1,770人。接著使用多階層線性迴歸模型,來了解社區健康服務站型態差異對社區個案在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血壓管理的影響。 結果:在BMI維持或改善的部分,女性、國中以上的教育程度、無自陳慢性病者、年齡較大者,對BMI的維持或改善較好;社區服務站的類型上,個案BMI維持或改善的成效在社區大廈類型上,比里辦協會類型的服務站來得更好,但社區大廈類型的服務站對於有慢性病的個案卻不利於BMI的維持或改善。在血壓維持或改善的部分,女性、有志工身分、無自陳慢病者,對血壓的維持或改善較好;在社區服務站的類型上,血壓維持或改善的成效未有顯著的直接效果,但社區大廈類型的服務站對於有慢性病的個案,在血壓維持或改善上,有負向的調節效果。 結論:普遍認為不同組織成立的社區據點性質差異不大,但實證存在脈絡調節效果,對社區居民或慢性病患者健康改善有影響,可做為未來設置據點或設計相關健康促進活動的參考。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與目的:本研究以「進階式兩階段流動搜尋法(enhanced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E2SFCA)」重新分析台灣本島各鄉鎮每萬人口基層醫師數(醫人比),並與現行醫人比評估法比較,探討不同地理可近性特質對評估鄉鎮每萬人口基層醫師數之影響。並評估西醫巡迴醫療資源投入後,各鄉鎮市區基層醫療空間可近性改善的程度,及是否確實涵蓋到醫療資源不足區域的人口。接著探討基層照護空間可近性對醫療利用及照護結果之影響。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一與二,使用內政部人口資料、交通部路網數值圖、中央健康保險署醫療執業登記醫師及診所資料、西醫巡迴服務資料,以道路交通時間30分鐘內每萬人口基層西醫師數為基層照護空間可近性的測量指標,利用E2SFCA法對各鄉鎮市區基層醫療空間可近性進行評估,並就傳統及新方法分別得到的可近性指標繪製地圖。研究目的三係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負二項迴歸、線性迴歸、邏輯斯迴歸,控制社會人口特質、地區特質、鄉鎮地區之群集效應後,檢測可近性對醫療利用、醫療費用、可避免急診及可避免住院之影響。 研究結果:以傳統醫人比評估結果發現,有3個鄉鎮在旅行時間30分鐘內完全沒有診所西醫師資源(佔0.06%),134個鄉鎮在可近性較低的區域中(佔16.08%),215個鄉鎮在可近性較適當的區域(佔83.86%)。以E2SFCA分析發現,有16個鄉鎮在旅行時間30分鐘內完全沒有診所西醫師(佔0.53%),21個鄉鎮在可近性較低的區域中(佔0.82%),315個鄉鎮在可近性較適當的區域(佔98.65%)。可近性為0及可近性不足的鄉鎮,傳統醫人比方法評估共137個(佔16.14%),而E2SFCA方法評估只有37個(佔1.35%),其中的差值100個鄉鎮於E2SFCA方法而言可近性是充足的。兩種方法呈現低度相關(Spearman相關係數為0.13)。在投入巡迴醫療資源後,尚有15個鄉鎮在其旅行時間30分鐘內完全沒有基層西醫師(佔0.49%),有15個鄉鎮在可近性較低的區域中(佔0.49%),有322個鄉鎮在可近性較適當的區域(佔99.02%)。巡迴醫療資源投入前後比較發現,可近性為0及不足的鄉鎮由37減少為30個,人口減少86,305人,比例由1.35%降低至0.98%,共減少0.37%。控制其他變項後,基層照護可近性高,可顯著降低急診次數、急診費用、發生可避免急診風險、可避免急診次數與發生可避免住院之風險。 結論:每萬人口基層醫師數以進階式兩階段流動搜尋法評估較傳統醫人比高,亦較符合現況,兩種方法評估可近性為零之鄉鎮市區有差異。基層照護可近性高,與降低急診次數、急診費用、發生可避免急診風險、可避免急診次數、發生可避免住院風險有關。 關鍵詞:基層照護、空間可近性、進階式兩階段流動搜尋法、地理資訊系統、醫療利用、照護結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臺灣已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預估於2026年將成為超高齡社會,在地老化是政府推動長期照護重要的目標。而居家照護是實現在地老化的重要措施。近年來居家照護產業積極發展資訊系統,期望協助居家照護提供者增加工作效率、加強照護安全、提升管理功能。資訊系統能否發揮預期建置成效,取決於使用者是否願意使用,而使用者的滿意度,也影響使用意願。 目的:使用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資訊系統成功模式了解居家護理資訊系統使用者品質滿意度(包括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的滿意度)及使用意願,做為長照體系資訊化持續發展之參考 方法:以橫斷面研究,針對一居家護理資訊系統,以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理論為研究架構基礎,透過網路問卷調查使用者對於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的滿意度及使用意願。以描述性統計了解人口學因子及品質滿意度與使用意願狀況,並用ANOVA分析了解不同年齡、職務與資訊素養對於品質滿意度與使用意願的差異,以多元回歸分析品質滿意度對使用意願的影響。並以開放性問題歸納了解使用問題與未來需求。 結果:問卷發送期間系統上線使用人數為339人,回收有效問卷為119份,回收率為35.1%。結果呈現三個品質滿意度構面得分皆在滿意之上,包含系統品質滿意度(3.026, SD=0.4999) 、資訊品質滿意度(3.031, SD=0.5615)及服務品質滿意度(3.008, SD=0.5781),且顯示使用意願高(3.163, SD=0.5455)。在人口學影響因子中,不同工作屬性(p=0.049)對系統品質滿意度差異顯著,會使用的電腦軟體種類數量不同(p=0.028)對使用意願差異顯著,其餘人口學因子對品質滿意度與使用意願差異不顯著。三個品質滿意度構面與使用意願有顯著正相關,系統品質(ß=0.378, p<0.001)、資訊品質(ß=0.360, p<0.001)與服務品質(ß=0.179, p=0.014)滿意度構面顯著正向影響使用意願。 結論與建議:好的居家護理資訊系統在系統品質、資訊品質與服務品質上能滿足居家護理照護人員需求並促進其使用意願。當長照資訊系統發展完善且已經被長期使用,系統品質與資訊品質相較於服務品質對持續使用的影響似乎更重要。管理者與非管理者間存在對資訊系統功能不同的期望,而資訊素養低造成使用意願低,資訊系統發展時需注意工作屬性與資訊素養的反應差異。可以在導入資訊系統時訂立管理規則,凝聚內部使用共識,並提供範本參考,以達成資訊系統導入效益。日後如何運用資訊科技加強不同照護體系之間的資料整合,讓分散的長照資訊整合使用,促進長照體系整合機制是政策與管理值得投入的方向。

本文將於2025/09/01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背景:2017年底所爆發的「#metoo」反性侵害與性騷擾運動引發各界關注,使性騷擾、性暴力議題再度受到大眾關心。在台灣,性騷擾及性侵害案件層出不窮,根據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的統計資料顯示,過去十年疑似校園性騷擾通報件數巨幅上升,然而過去探討青少年性騷擾受害情形與家庭相關因素的研究多在歐美國家進行,台灣對於青少年性騷擾的研究仍較少,針對家庭相關因素進行探討的比重更是低。 目的與方法:本研究目的在瞭解13至22歲個人性騷擾受害經驗與家庭相關因素之關係,家庭相關因素包含「家庭結構因素(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及家庭組成)」及「家庭互動因素(家庭互動程度及父母支持程度)」。本研究利用「兒童與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Child and Adolescent Behaviors in Long-term Evolution,簡稱CABLE計畫)進行次級資料分析,使用2007至2016年第一世代之自填問卷,及2002至2005年父母問卷資料,排除遺漏個案後,最終納入共2,688人。本研究使用SPSS 25.0統計軟體,並以存活分析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本研究以「有人曾經故意摸你的大腿、胸部、屁股或尿尿的地方(下體)嗎?」作為性騷擾被害經驗之測量指標。研究結果發現,研究樣本初次發生性騷擾受害行為之時間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性發生被身體觸摸的機率顯著高於女性,且當男生年紀越大,其出現初次性騷擾受害經驗的可能性較女生高;非雙親家庭之研究樣本有50%回覆有性騷擾受害經驗,其機率比來自雙親家庭之學生高,但差異並未達顯著水準。在家庭相關因素的長期平均影響力方面,除了性別差異以外,居住地區為新竹縣(鄉村)的研究樣本出現性騷擾受害的相對風險比居住地區為台北市(都市)研究樣本低;在家庭結構因素中,非雙親家庭之學生初次性騷擾受害的可能性較高,而父母支持為保護因子,意即當父母支持程度愈高,研究樣本初次性騷擾受害的風險相對愈低。另外,家庭收入及父母雙方的教育程度則在本研究中並未發現與研究樣本之性騷擾受害有統計上的顯著關係。 建議: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以下研究與政策建議:1. 未來可嘗試探討納入更多家庭相關因素,如父母是否失業、家庭內是否有暴力行為的出現等。 2. 探討其他種類性騷擾行為與家庭相關因素之關係,如言語性騷擾及非肢體性騷擾等其他形式性騷擾概念。 3. 加強性別平等教育並嚴格落實性騷擾防治之法令政策,在建構性別友善學校環境的同時,亦需明確讓學生知道何為性騷擾,以及面對性騷擾受害有哪些求助的管道。 4. 台灣性騷擾數據統計應更加完善,使未來針對性騷擾議題進行探討時有更完整的資料可供分析與討論。

  • 學位論文

背景與目的:探討不同群體民眾對勞動保護政策的支持程度(簡稱「勞動保護態度」)和重視的工作價值(簡稱「工作價值取向」)對勞動保護政策的制訂極為重要。過往研究顯示,勞動保護態度與工作價值取向在不同性別、年齡、社經地位族群之間有所差異,且深受國情和體制影響。然而過往研究多為歐美國家比較,較少納入台灣進行跨國比較。本研究以台灣為主,探討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家戶收入和職業類別族群是否有相異的勞動保護態度和工作價值取向,並進行八國比較分析。 方法:本研究使用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 ISSP)的2016年「政府角色」(Role of Government)和2015年「工作價值取向」(Work Orientations)問卷,分別調查18歲以上民眾的勞動保護態度和工作價值取向,並比較台灣、日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芬蘭、瑞典等八國的態度/取向差異。兩項調查的最終樣本數分別為8,075人和9,176人。首先,分別對兩份問卷中自選與研究相關題目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勞動保護態度有二個構面,工作價值取向有三個構面。接著,將五個構面分別進行信度分析,結果顯示勞動保護態度的其中ㄧ構面題項太少,且Cronbach’s 過低,因此不納入後續分析;而另一構面中有一題與其他題關聯性較弱且其概念較不符合勞動保護(老人年金)因此刪除,命名為「勞動保護態度」(3題),其Cronbach’s 為0.64;工作價值取向的3個構面Cronbach’s 分別約為0.72、0.57、0.53,分別命名為「社會互動性」(3題)、「社會地位保障」(3題)和「獨立與創造性」(3題)。最後,利用多元線性迴歸分析,以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家戶收入、職業類別為自變項,以上述四個分量表分數為依變項,分別探討八國民眾的勞動保護態度和工作價值取向之個人層次影響因素;另進行簡單線性迴歸分析,以國家為自變項,了解八國民眾上述兩方面態度/取向差異。 結果:「勞動保護態度」分量表方面,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台灣民眾的勞動保護態度和性別、年齡、職業類別無顯著相關,但發現低教育程度或低家戶收入者較支持勞動保護。其他七國大致顯示女性、低社經地位民眾較支持勞動保護。三種工作價值取向方面,首先,「社會互動性」分量表分析結果顯示台灣的專業及管理階級比藍領階級工作者更重視社會互動,而其他七國皆顯示女性比男性更重視此一工作價值;其次,「社會地位保障」分量表分析結果顯示台灣男性、青壯年人口較重視收入、升遷和工作保障,而除了日本,各國皆顯示青年比老年人更重視這些工作價值;最後,「獨立與創造性」分量表分析結果顯示台灣女性、中年人較重視工作獨立性與創造性,國中(含)以下學歷者比大學(含)以上學歷者不重視此一工作價值,而部分國家的女性和高教育程度者較重視此工作價值。國際比較方面,「獨立與創造性」分量表分數的比較顯示,瑞典、芬蘭等社會民主國家最重視此一價值,其次是德國、法國等統合主義國家,最後是自由主義的美國、英國,但未見台灣和日本有一致的價值取向。然而,其他三個分量表則無相似福利國家體制人民有相似的勞動保護態度或工作價值取向之現象。 結論:本研究發現低社經地位民眾與女性較支持勞動保護,推論上述族群屬勞動市場弱勢族群,對勞動保護的需求較高。此外,本研究也發現不同族群重視的工作價值有差異,因此可推測工作特質對工作者健康的影響,可能因族群不同而有所差異,未來的勞動與健康相關研究設計上應納入此點考量。

  • 學位論文

背景:醫策會於2012年開始實施「醫院品質績效量測指標系統與落實品質改善」論質計酬試辦計畫,而計畫中發展出以申請醫院輔導合作醫院的跨層級醫院合作模式,希望此互動模式能夠帶動醫院整體健康照護品質優質化。 目的:旨在了解申請醫院如何輔導合作醫院,探討跨層級醫院合作模式是否能帶動醫院整體健康照護品質優質化,並檢視合作模式對於醫院執行「醫院品質績效量測指標系統與落實品質改善」試辦計畫產生之實際影響,以及彙整出相關影響因素。 方法:本研究以個人深度訪談以及焦點團體訪談來蒐集資料,並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為指引,根據研究目的以及抽樣方法分為兩組受訪者: (1)參與醫品改善計畫同一個群組中的申請醫院和合作醫院 (2)參與醫品改善計畫非在同一個群組中的申請醫院和合作醫院,並利用滾雪球方式,分別邀請醫院之管理階層以及基層承辦人員進行個人深度訪談,直至資料飽和即停止邀請受訪者。使用NVivo12軟體整理與分析訪談資料,並彙整出跨層級醫院合作模式概念圖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研究者亦根據訪談資料對各子因素作定義與說明,並引述受訪者訪談內容作為佐證。 結果: 本研究訪談19家醫院,包含8位管理階層、14位基層承辦人員,共計訪談人數為22人。本研究針對「跨層級醫院合作模式行為」、「動機因素」、「阻礙因素」和「情境因素」的核心概念進行分析,歸納出影響跨層級醫院合作模式的因素如下: (1)合作行為:包括「合作原因與管道」、「合作執行」以及「合作交流方式」;(2)動機因素:包括「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3)阻礙因素:包括「內在阻礙」和「外部阻礙」;(4)情境因素:包括「領導」和「組織文化與制度」。而跨層級醫院合作模式對醫院的實質影響分為「正面影響」,包含對 「醫院層面」、「單位層面」、「個人層面」之影響,其中,醫院層面提及次數最多的為「提升醫院組織文化」因素;單位層面為「指標收集依循SOP」、「提升指標收集正確性與效率」因素;而個人層面則為「院內同仁對品質概念提升」因素。另外,「負面影響」,包含對「單位層面」、「個人層面」之影響,其中,單位層面提及次數最多的為「病人層級指標收集耗費人力」因素;個人層面則為「增加同仁工作量」。 結論:本研究所提出之跨層級醫院合作模式概念圖,與過去國、內外文獻相比有其異同之處,而本研究亦發現跨層級醫院合作模式確實能帶動醫院整體健康照護品質的優質化,並可以提供此經驗為未來醫策會或衛福部推行其他試辦計畫之實務架構參考,未來,此合作模式初探之概念圖亦可作為後續驗證或發展架構圖與問卷之基礎。

  • 學位論文

台灣高齡人口逐漸增加,長期照顧機構亦隨著需求增加。然而台灣是個經常會面對各種天然災難的區域。地震、水災、風災、火災對於長照機構內的移動弱者是相當致命的威脅。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遭遇需要緊急疏散狀況時,如何能在最短時間之內將長照機構內的住民移動到相對安全區域,以避免長者或失能者遭遇憾事。 本研究藉由文獻回顧的過程,整理出長照機構中各類住民的移動速率分佈與疏散準備時間,接著運用離散事件模擬(Discrete Event Simulation, DES)的理論基礎,以電腦軟體建構出長期照顧機構疏散系統模擬模型。該模型可針對機構建築物之出入口空間配置、疏散動線規劃、協助疏散人力數量、住民類別與數量、避難者步行速率及疏散準備時間等影響避難疏散時間的要素,進行多種因素排列組合建模。分析模型產出數據後找出最理想的空間或人員配置策略及疏散模式,提升機構住民的安全性,作為長期照顧機構防災疏散管理之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協助疏散人員優先幫助距離自己出發點較近的寢室住民,則總移動距離會比較短。協助疏散人員較少的時候,每增加一名人力,即可換來疏散時間大量縮短,後續增加人力則呈現邊際效用遞減。男性住民較多時的疏散時間會比女性住民較多時的疏散時間短。增加協助疏散人員出發點以及逃生出口(相對安全區域)的數量與分散度可縮短總疏散時間。將移動能力較弱、移動速率較慢者安排在相對安全區域附近的寢室,可減少其移動距離,使得總疏散時間縮短,相對就能增加住民存活的機會。 本研究透過系統模擬研究方法驗證多個影響長照機構疏散時間的關鍵因素,並提出通用的疏散動線與住民寢室安排策略,可供各類型長照機構、建築及消防主管機關參考運用。突破了模擬研究普遍針對單一機構設置情境,而導致研究結果外推性不足的狀況。建議相關應變規劃者可多加運用系統模擬研究分析方法,將可在不影響真實世界情況下實驗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降低生命財產的損失。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癌症位居臺灣十大死因之首,自民國71年起已30餘年;臺灣癌症防治法自2003年起實施,推動辦理癌症防治宣導、癌症篩檢服務、癌症診療品質提升、安寧緩和醫療與癌症病友服務等,期望降低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並提升照護品質;然而,目前國內針對康復後的癌症病人卻沒有相應的照護計畫、政策措施或資源分配來滿足這些癌症存活者的需求;而對於癌症存活者身體、心靈及社會心理等照護需求相關的探討也相當有限。 目的:乳癌為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僅可做乳房保留手術,5年存活率更可達90%以上。乳癌存活者增加對於後續追蹤照護、身體副作用、社會心理、照護品質的需求也隨著提升。故本研究以醫療人員觀點探討國內目前乳癌存活者照護現況並提出建議,期待有助於未來照護計畫的擬定及推行。 方法: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針對乳癌照護團隊之醫療人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研究。共計訪談乳癌照護團隊成員,包含主治醫師、護理師、個案管理師及社工師共27人。後續運用質性分析軟體輔助處理訪談資料整理及歸納。 結果:乳癌存活者在照護上可能面臨的問題可歸納出「生理」、「心理與情緒」、「社會與家庭」、「醫療照顧追蹤」四個面向;而醫療端提供照護服務上面臨照護追蹤、人力資源與制度上的問題,受訪者也針對乳癌存活者的照護追蹤現況分別就「醫療端」與「乳癌存活者端」提供改善建議。未來癌症存活者照護計畫的執行,醫療人員多數認同照護計畫能帶來正向幫助,仍需考量到實際臨床工作負荷、資源與經費來源、照護施行模式等問題,以克服執行層面的困難。 結論:隨著乳癌存活者人數的增加,可預期存活期愈來愈長,在治療後日常生活、副作用處理、生理及心理影響等問題,更應關注他們對於照護追蹤的需求。未來應導入更全面及個人化的照護服務,推動相關照護計畫的進行與政策措施,以改善存活者心理健康、照護滿意度、生活品質,並建構高品質的存活者照護模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肌肉骨骼疾病為臺灣職災保險現金給付中首要的職業病類型,心腦血管疾病則為職災死亡給付中最大宗的職業病類型,然而,目前仍少有研究透過完整的職場危害來推估職場社會心理危害對於這些疾病負荷規模的影響。本研究利用「族群可歸因分率(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以下簡稱PAF)」進行「比較性風險評估(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簡稱CRA)」,此方法不但可獲得特定危險因子造成疾病負荷的程度,還可比較不同危險因子造成的疾病負荷規模,以提供政策推行時排列職場危險因子介入順序的考量依據。 目的:瞭解臺灣職場社會心理危害對受僱者造成職業相關疾病的疾病負荷程度。 方法:針對與職業相關的肌肉骨骼疾病,一併考慮職場人因性危害及社會心理危害進行疾病負荷推估:各職場危害的PAF由2016年「勞動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資料估算,分析對象為20-65歲受僱於政府或私人企業的工作者,職場危害以量表或題項測量,包括工作心理負荷、工作控制、工作回饋、職場正義、工作時間、輪班方式及與全身或手部有關的各種人因性危害;肌肉骨骼疾病則使用挪威肌肉骨骼傷害問卷測量;利用以對數為連結函數的二項式模型(Log-linked binomial model)計算各職場危害的盛行率比(prevalence ratio,以下簡稱PR)後,套入各職場危害之暴露盛行率計算PAF;疾病負荷程度以失能損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以下簡稱YLD)呈現,各疾病的嚴重度分布及失能權重套用全球疾病負荷的數值,盛行個案的人數則由2000-2016年全民健保資料庫的處方及治療明細檔(含門急診及住院)計算,計算的疾病包括頸部痛、肩膀痛、下背或腰部的肌肉骨骼疾病三種,每種疾病在2016年盛行個案數和全球疾病負荷的失能權重相乘後得到各疾病於2016年整體的YLD,再乘上各職場危害的PAF後,即獲得各疾病可歸因於不同危險因子的YLD,最後,除以臺灣2016年20-65歲的年中人口數,獲得每十萬人口因與職業相關的肌肉骨骼疾病造成之YLD。針對與職業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使用文獻回顧的方式獲得職場社會心理危害及職場噪音危害對冠心病及中風的相對危險性(relative risk,簡稱RR),各職場社會心理及噪音危害的暴露盛行率亦由2016年「勞動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的資料計算,2016年冠心病及中風盛行個案的人數則由2000-2016年全民健保資料庫的處方及治療明細檔(含門急診及住院)計算,最後,使用與推估肌肉骨骼疾病負荷的相同步驟,估算2016年每十萬人口因與職業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造成之YLD。 結果:職場人因性危害對男性受僱者頸部、肩部、下背或腰部肌肉骨骼疾病的PAF分別為8.5%、12.4%、17.5%,2016年20-65歲男性因此損失10、11、309 YLD/10萬人,而職場人因性危害對女性受僱者各部位的肌肉骨骼疾病之PAF分別為11.1%、10.7%、17.8%,分別造成20-65歲女性損失19、12、340 YLD/10萬人;職場社會心理危害造成男性受僱者頸部、肩部、下背或腰部肌肉骨骼疾病的PAF分別為32.5%、21.3%、29.3%,對20-65歲男性分別造成39、24、518 YLD/10萬人,在女性部分PAF分別為24.0%、19.5%、21.5%,可造成40、23、411 YLD/10萬人。在與職業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方面,冠心病的部分有31.6%可歸因於職場社會心理危害、缺血性中風有9.5%,另有3.1%的心腦血管疾病可歸因於職場噪音危害,2016年20-65歲民眾因職場社會心理危害造成的冠心病或缺血性中風損失21.7及4.1 YLD/10萬人,因職場噪音危害造成心腦血管疾病的損失為3.6 YLD/10萬人。 結論:職場社會心理危害造成與職業相關的疾病負荷規模不容小覷,未來在減少傳統危險因子的職場健康促進之外,宜多加考慮減輕職場社會心理危害之介入方式,以期獲得更好的職業健康預防成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體外膜氧合技術(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是透過體外循環的方式,爭取更多急救時間。我國健保於2002年將ECMO納入給付後,使用病患數逐年增加。ECMO屬於高費用的醫療服務,為提高使用之效率與結果,應進一步瞭解我國的使用情況,包括病患的特性分布與預後結果,以及醫療費用。不同醫院的執行量,是否造成醫療結果的變異性,也需要進一步評估。 研究目的:使用健保資料庫了解我國ECMO使用情況,以及醫院ECMO執行量之軌跡類型,並探討軌跡類型對於病人結果的影響。 材料與方法:本研究為次級資料分析,採用回溯性追蹤研究設計,使用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2002-2017年ECMO的使用趨勢,以及執行ECMO之醫院的特性。使用群體軌跡分析方法以了解2002-2015年醫院ECMO執行量的軌跡,並進行軌跡分組,探討不同軌跡類型與ECMO病人醫療結果之相關性。 研究結果:2002-2017年共有13,880人曾於住院或急診執行ECMO,以男性病患居多(68.7%),平均年齡52.3歲,ECMO平均使用天數4.5天,平均住院天數26.6天,當次住院點數912,930點。使用ECMO之病人數逐年上升,由2002與2003年的283人,增加到2017年的1,437人;平均ECMO使用天數,由2002-2003年的4.3天上升到6.4天;住院死亡率逐年下降,由2002-2003年的70%下降到64%。使用群體軌跡分析法將納入分析的醫院之執行量區分為三種軌跡類型,軌跡類型1是始終少量執行的醫院,約占71%,起始值4.03,每年成長0.63;軌跡類型2是中度成長的醫院,約占22%,起始值7.11,每年成長2.74;軌跡類型3則是一開始就呈現高成長的醫院,約占7%,起始值36.89,每年成長5.53;校正其他變項後,2016-2017年的病人,在軌跡類型1的醫院使用ECMO,與在軌跡類型3的醫院使用ECMO相比,病人住院死亡風險高出1.39倍(95% CI: 1.02-1.88)。 結論:執行ECMO有較高成長的醫院,比始終少量執行ECMO的醫院,病人的醫療結果顯著較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