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15.120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尹玲是臺灣現代女性詩人,1945年出生在越南,因自幼同時接受中國、法國及越南文化之影響,對於多元文化有獨特的開放性,且熱愛旅行。少年時的尹玲在越南經歷越戰的洗禮,戰爭除了讓家國破碎,深刻的戰爭經歷也改變她的人生,導致她的許多詩作充滿戰爭的痕跡。戰爭與旅遊是尹玲詩作的兩大命題,本論文主要探討尹玲戰爭詩及旅遊詩,嘗試針對尹玲的生命經歷展開論述,了解時代背景及創作意義。 本論文共由五章組成,第一章為「緒論」,首要概述研究動機及目的,並闡明研究範圍及方法。第二章為「尹玲生命經歷及創作歷程」,從尹玲的生命歷史出發,探究一位女性詩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經歷的戰爭遭遇及國境遷徒,她的生命經歷是文學素材,成就了她的戰爭詩及旅遊詩,成為台灣現代詩中富有標誌及故事性的女性詩人。第三章為「戰爭詩——從烽火記憶過渡到文字演繹」,內容主要探討尹玲戰爭詩裡蘊含的敘述特點,其中包括戰爭場景、烽火的故土及時光,亦探討尹玲戰爭詩中多元視角的控訴及戰爭意象的塑造。第四章為「跨越時間境域的行旅書寫」,探究尹玲旅遊詩裡的地域風情、旅遊詩的內涵及所表達的生命意義。第五章為結論。

  • 學位論文

這本論文以晚明隆慶至萬曆年間的政治經濟為背景、以顧憲成、張居正為例,分析討論士大夫的經濟思想。在論文的定義中,經濟思想是經世致用的代稱詞,和作為學科的經濟學沒有直接關係。由於經世致用與儒學的高度重疊性、以及儒學意蘊的浮濫,經世致用在弱化的儒學中失去政治、經濟上的實際意義。因此以經濟思想代之,用意在於重新以政治、經濟審視經世致用,並藉以申論何謂儒學,一位秉受儒學教育的合格士大夫又該具備什麼特質。 借用史學與社會學式的研究成果,本文擬以顧憲成的一生作為考察範本,將顧的一生分作四個階段,以任官前後作為階段之間的轉折,藉各個階段的考察,結合現有的資訊,凸顯晚明的社會問題;要言之,士大夫的形成過程本身即屬社會問題,再加上帝制社會本有的結構缺陷與晚明中國逐漸與世界史互動的影響,士大夫作為社會最重要的改革力量,究竟呈現出何種運作結構?內部又有什麼衝突、如何溝通?最終出現了哪些改革的實際作為、成效如何?皆是本文所涉及的命題。而貫串種種命題者,稱作經濟思想,其核心精神,則為真儒學。

  • 學位論文

《聊齋誌異》愛情故事之面貌豐富多元,細膩地刻畫了令人嚮往的愛情,而在這之中,女狐一直是十分鮮明的存在,歷來探討研究者甚多,甚至電視劇、電影也紛紛以《聊齋誌異》的愛情故事為藍本。 本論文是依據文本來分析《聊齋誌異》中情化女狐的情愛模式、感情狀態而分類成章,每一章節所探討的感情模式亦是直接以文本加以分析情化女狐在情愛中的想法與觀念,期盼能夠將所有焦點都聚焦在情化女狐之上,而不再以傳統男性的角度去詮釋她們本應該被獨立尊重的地位,故在進行文本分析時,也主要以情化女狐的角度來訴說,並將與情化女狐無關之情節或人物跳過不進行深究,目的就是為了專注於情化女狐本身的情感之上、以期突出她們自身的情愛。

  • 學位論文

本文根據牟宗三的程伊川詮釋,探究牟宗三的程伊川詮釋的問題意識以及理論基礎,並更進一步討論牟宗三的程伊川詮釋的理論基礎所面臨的問題,與透過Gadamer詮釋學的研究成果來回應此問題。 本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研究目的、方法、觀點、步驟的展示;第二章藉由唐君毅、勞思光、鍾彩鈞、溫偉耀等學者的詮釋,呈現程伊川文本的詮釋現況,展現程伊川的文本具有多意義性的既存事實;第三章透過牟宗三對心性關係為一的規定,一步步循序分析說明牟宗三詮釋程伊川的理論基礎與此理論基礎的問題意識;第四章分析說明牟宗三建基於其理論基礎的詮釋觀點,並說明此詮釋觀點是無法根據李明輝的說法而證成俱有詮釋學循環,若牟宗三的詮釋觀點要具有詮釋學循環,則必須借助Gadamer的詮釋學研究成果,即視域融合,將牟宗三的詮釋觀點視為一種視域融合的結果,若如此,則可以具有詮釋學循環,也可以解決牟宗三的程伊川詮釋的三個問題;第五章為結論。

  • 學位論文

《三國演義》內容以描寫謀略、戰爭為主,文中登場角色眾多,人物形象鮮明。因此,本文研究對象為插圖本《三國演義》,使用圖文互釋研究方法,試圖找出在相同系統中不同版本的《三國演義》,分析其圖像再與文本對照,進一步討論圖像與文本的關係,來判斷不同版本插圖本《三國演義》的優劣關係。小說文本附圖的原因很多,除了出版的競爭風氣,最重要的是「非圖不明,有圖則明」,因此在插圖本小說當中,圖像與文字應該為互相輔助的關係,將文本中的事件轉變為圖像;以達到圖文互釋,藉以輔助讀者的閱讀及小說的銷售量。 本文第一章說明本文寫作原因,與定義何為圖文互釋,以寇普-許密特(Kopp-Schmidt)參考帕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之圖像學所整理出的「圖像學操作過程」三階段,及單篇論文內容來輔助說明圖文互釋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概述明清版畫發展,與五大派別的特色,說明插圖的不同功能,接著分別整理插圖本《三國演義》的版本情況,與《三國演義》小說的版本演進概況。藉由確立版本,說明本文選擇其中三種版本的原因。第三章、第四章,運用圖文互釋的方法,對照三種版本圖像與文本的關係,將文本一百二十回中標題的上下聯為上目、下目對照三種版本中二幅圖像,敘述對照後所發現的現象。 第五章綜合第三章、第四章的整理之結果,先以表格呈現出三種版本圖像構造的差異,再討論三種版本圖文互釋的契合現象,並將契合的差異特色分為四種不同情況,一、人物位置。二、人物細節形象。三、圖像背景。四、文本情節。說明三版本經過分析後的文本與圖像關係的情況,再以此來判斷三種版本之間圖文互釋之優劣。最後說明圖文互釋悖離的情形,某些回目圖像出現文本無法解釋的情節,可以經由資料輔助說明,加以判斷可能是畫工刻工自我意識詮釋文本內容,進而在插圖上有不同表現。第六章整合上述說法,藉由第五章整理的結論,判斷寶翰樓本為最符合插圖本小說圖文互釋的版本。

  • 學位論文

黃碧雲小說自1986年至2011年的書寫總結,就是從驅魔到入魔的書寫歷程。黃碧雲對於香港主體性的探求到了最後已經成為個人世界的建構,從寫作初期對於家庭創傷經驗的書寫開始,不甘於小敘事的侷限,開始意識到寫作是有所追求與關懷的,企圖積極的介入歷史、操控話語權,試著建立女性被漠視的另一種大敘事,最終回到自身重複展演創傷陰影的機制。 黃碧雲在寫作中召喚創傷,永遠無法歸家的飄盪,折射出來的其實就是歸家的渴望,有意識地去面對歷史,處理身分認同的問題,在逃亡與追尋的情境框架中招喚創傷,在停滯與沉溺中,最終成為歷史與個人揉雜的曖昧一言堂。 本論文從作家鬼魅敘事策略的反思,將作者1986年至2011年出版的作品分期探討,試圖在作家寫作歷程的分期探討中,探討書寫如何從藥引轉而成為黃碧雲固守傷痕的堡壘,在作家整個生涯歷程的創作中,從家鎖開始,到性別與國族議題的身分認同危機,以香港回歸的歷史時間作為主要軸心,依據作者文本線索與歷史的發展相參照,進而觀察、呈現作者主體歷程的轉變。

  • 學位論文

本文以「唐君毅先生人文關懷的論述」與「後學對此關懷的研究批評」等二續文本作為研究主眼,並針對人文關懷中若干重要特性,輔以近代學術論著中的相關論述為輔,意在恰適地詮釋地闡釋唐君毅先生的文本原意,並揭露蘊藏其中之意蘊。 以此研究目的,本文藉由操作以證成論述有效性:(1)對相關研究操作方法進行後設反省,提出相對不溢出、曲解文本的研究方法以求不失真的理解唐先生「人文觀」精要,並循,提出以「含意揭露法」來進行二序文本的解讀;(2)循前方法的提出,輔近代學術論著中,相關研究成果形成操作切入,藉此將唐君毅人文關懷中的特定特質與當代社會所面臨的若干問題進行銜接,並在析論研究成果內容之餘,更藉此聚焦人文關懷於唐先生思想中之重要性與特性;(3)在這樣的理解下,根據唐君毅先生論著中的特定篇章,先以含意揭露法的解讀揭露內蘊的重要洞見,進而為此當代社會問題做解題,據此理解展開對核心議題的詮釋與批判。

  • 學位論文

近年來由於華語學習熱潮的興起,對於華語教學的研究日漸受到重視。以往人們總認為要學好一種語言就要先學好語法,說出語法正確的詞句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但經由教學實證發現,詞彙教學必須優先於語法教學,在溝通交際的實際環境中,詞彙比語法更重要,詞彙可以單獨成句,完成溝通的目的,而語法沒有詞彙就不能單獨運用,所以詞彙教學研究逐漸成為華語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詞本位教學理論為核心,輔以字本位教學理論及語素本位理論,並配合學習者的學習策略,設計出一種創新有效的詞彙教學法-「學生互動式教學法」,期望使學生的詞彙量及運用詞彙的能力,在聽、說、讀、寫各方面都能得到明顯的提升。 本文第一章介紹詞彙教學在華語教學中的地位、影響華語詞彙教學的因素及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和當前詞彙教學研究的現況。第二章介紹詞彙教學的內容及原則、詞彙教學的各個層面並討論各種教學理論。第三章說明詞彙教學的功能及目的,介紹目前常用的詞彙教學法及教學技巧。第四章說明學習策略與教學設計的關係及其應用。第五章根據新的詞彙教學理念並綜合各教學法的優點,設計創新有效的「學生互動式教學法」,擬訂教學策略及設計教學活動、計畫教學流程,於課堂實施後評估教學成效,取得學生意見回饋及檢討實際成效。第六章探討此一教學法對外籍生學習中級華語詞彙的幫助及限制,以供第一線華語教師做為教學的參考。 「學生互動式教學法」立基在既有的教學理論及教學法上,期望能開創更新、更有效的詞彙教學法,以幫助學生更快、更有效的習得。

  • 學位論文

關漢卿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劇作家之一,他以本色風格見長,劇本曲盡人情、人物個性鮮明、語言俐落流暢為其最大的特色。關作中又以旦本劇的女性形象塑造的成就特高,稱為是本色當行的典範。關漢卿的劇作與人物形象,不只在元代雜劇,甚至是中國戲曲裡,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語言風格學作為基礎學科,討論次分科詞彙風格部分,詞彙風格學屬於語言風格學中相當重要的次領域;而在研究的對象上、關注的焦點上,戲曲學都是十分重要的關鍵,尤以劇本、人物、作家風格等與戲曲學關係十分密切。由人物語言為底本,(語言)詞彙風格為基礎,擴大討論至人物、劇本、作家作品的風格及相互的關係,注重彼此之間連結的討論方式,是屬於語言風格學的新視野,而關漢卿的本色風格,正是極適合討論的對象。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分成動機背景、關劇內涵、前人研究成果與反省、研究範圍與方法、研究詞彙相關解釋等部分。第二章研究詞彙「關劇的代詞」,從代詞的風格意義談起,再展現統計數據,再由戲曲學相關概念觀察代詞詞彙風格的展現及相互關係。第三章研究詞彙「關劇的成語典故」,同樣從成語典故的風格意義,再到統計數據的展示,再由戲曲學概念觀察統計數據在風格與關係上的內涵。第四章為比較「四大家代詞、成語典故比較」,將關作與元曲另外三大家抽樣進行各方面的比較,用以印證前章研究內容,最後第五章「結論」由大方向下手,從代詞、成語典故的風格展現與關係內涵,總結關漢卿的詞彙風格。

  • 學位論文

廖添丁藉著挑戰日本殖民政府威權,以及新聞的傳播,在台灣人心中留下勇者的形象,因而成為知名的歷史人物。在廖添丁死後,他的事蹟不斷地被傳頌及改編,直至今日。 本論文的目標是探討廖添丁傳說在不同故事主題裡的發展狀況。本文將使用官方檔案、前人研究、新聞報導,以及廖添丁傳說的文學作品來輔助筆者的觀點。部分廖添丁研究學者認為,在百年傳承後,廖添丁傳說已經沒有任何發展潛力,筆者對此有不同的結論:廖添丁傳說仍有發展的可能性。 筆者的論述共可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文獻回顧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官方文獻及歷史資料的介紹。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別依照不同的故事主題來分析廖添丁傳說的發展狀況。三個章節分別代表廖添丁傳說中最常見的三個故事主題:廖添丁的抗日傳說、廖添丁的情義傳說,以及廖添丁的神話傳說。三個主題分別以日治(1909-1945)、戰後(1945-1987)及解嚴後(1987-迄今)三個時間點來觀察其變化。筆者將根據不同主題,引用及分析相關的報紙、小說、歌仔冊,以及民間傳說等書面資料,來分析廖添丁傳說在不同故事主題中的變化情況。第六章為結論,總結筆者考察廖添丁傳說的整體狀況。 最後,基於廖添丁敢於以武犯禁、冒險犯難的精神,筆者相信廖添丁傳說仍有無限的可能性。筆者希望拙作能夠成為廖添丁傳說發展的一根小螺絲釘,讓這個台灣英雄的故事能夠繼續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