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160.216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希望了解台灣媒體(聯合報、中國時報)自2009到2015年間如何再現故宮南院的相關報導、議題進行分析,並觀察媒體中的寫作框架,以博物館為媒介,闡述媒體文本如何詮釋地方與中央之間的權力關係。 本文透過引援van Dijk提出質性的論述分析方法,探究故宮南院的形象再現為何,並透過全球知名博物館的實例作為比較對象,以宏觀的視野檢視國內媒體在報導博物館議題管理,與報導過程概況與影響。 研究發現兩家報媒呈現故宮南院的報導,內容及主題性多趨向於觀光層面、政治層面以及娛樂性及具有商業價值的考量的報導為主。此外,本研究觀察新聞產製再現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媒體的議題設定,經常是以採納院方或權力單位的發言意見,在權力不平衡的關係之下,地方的角色往往只能以權力單位的主觀陳述、片面的方式再現。 在本文觀察媒體的報導後,發現故宮南院在初期的規劃,未能將地方性資源與特色結合故宮南院的定位,導致在興建過程中,不斷改變博物館的定位,以至於引發社會的負面觀感與地方的反彈。另一方面,本文以全球其他博物館做以借鏡,本研究建議國內博物館未來應強化宣傳管道及策略,透過更多元的方式定位以貼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同時可避免受到主流媒體在各種權力因素下,再現博物館新聞議題框架的影響力。

  • 學位論文

社群媒體改變人與人的溝通方式,提供使用者與真實世界相連互動的空間。本研究由信任、隱私與親密感等三個視角出發,探討當社群媒體為獲利機制所驅動的前提下,使用者如何建構與他人交流分享的網際空間。資料蒐集方法以焦點團體訪談法為主,文獻分析法及參與觀察法為輔,藉由敘事分析的角度,從使用者所說的故事中反應使用者的想法。 研究結果顯示: (ㄧ)即便社群媒體的使用者對於商業機制的感受不一,他們都很難離開社群媒體,因為已經習慣社群媒體的存在,以及無法捨棄已建構的人際網絡。 (二)社群媒體與企業如互利共生般的互相協助,因此無論對商業機制抱持何種態度,都應該正視此議題。對於商業機制的出現,使用者傾向於選擇轉移使用其他社群媒體,並以功能做為區分,如將人際交流與自我揭露的場域轉往Instagram,Facebook則是個人資訊蒐集的平台。

  • 學位論文

在現今網際網路相當普及的社會,社群媒體的使用已經相當常態,其中在眾多社群媒體中,臉書在觸及人數與使用時間上,獨占社群媒體鰲頭,且自從2007年粉絲專頁功能開放後,帶動了企業與個人創立粉絲專頁的風潮。   而放眼現今相關研究粉絲專頁論文,絕大部分是以品牌粉專或是企業粉專為研究對象,研究者因為參與過畢業製作粉專經營,查覺畢業製作粉專雖然蔚為常態,但是其短期任務性與非商業性,其經營與管理未曾受到重視與研究。      因此本研究研究目的為了給予畢製粉專經營上的實際建議,參考Kent and Taylor提出的「介面易用性」、「資訊有用性」、「留住訪客」、「增加再訪率」、「對話迴路」五大對話性溝通策略。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與內容分析,結合使用者意見與經營數據做對照。本研究結果發現,畢製粉專的知曉程度不如預期,在對話性溝通策略上使用相當不平均,使用者對畢製粉專的期待,與實際粉專表現亦有所落差,因此研究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畢製粉專在畢製認知上的宣導應有所加強;第二,在「留住訪客」與「增加再訪率」兩構面上的使用上需要加強;第三,宣傳管道上也因有所拓展,結合更多社團或粉專進行宣傳。

  • 學位論文

在競選中,候選人議題的操作和面臨危機時的處理方式為很重要的環節之一,其關乎最後的勝利與否,故為了形塑形象、獲取選民的支持以達成最終勝利,候選人無論在議題的操作或危機回應上皆需謹慎處理。在選舉議題上必須運用得宜,而當危機發生時,更需要謹慎看待,並積極的修護受損的形象,方能因應危機所帶來的威脅,降低所產生的衝擊。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為研究對象,針對柯文哲和連勝文兩位候選人競選議題操作和危機處理進行分析比較,並探討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和蘋果日報對兩位候選人的危機報導是否有偏頗。首先,對柯文哲、連勝文兩人的競選主軸與風格進行比較論述;再來,根據候選人議題與危機事件,分別從台灣新聞智慧網中挑選出798則議題、227則危機,以個案分析、內容分析探究之。並以議題所有權理論、競選功能論述理論為基礎,探討候選人議題的操作與回應危機的方式。 研究發現,兩位候選人各自針對不同類型的議題進行操作,在面對危機時的處理方式也相異,而四大報會因不同的政治立場,對兩人危機事件產生報導上的差異。候選人藉由議題的運作,達到政治理念的傳遞,而在面臨危機事件時,也可看出候選人面對外界攻擊時的態度和採取的措施。 依照候選人議題的運用和危機處理,探究兩人間的差異與相互關係。候選人如何運用議題的釋出來形塑自己的形象、行銷給選民,而在面對外部蓄意的攻擊時,又以何種態度來回應危機,降低危機對自身的威脅,進而贏得選民的支持。根據研究結果,提供未來欲探討候選人議題與危機策略之研究者,另一面向的思考架構。

  • 學位論文

在未來圖像化的傳播趨勢中,圖像與文字讓訊息設計更為五花八門,圖文訊息的有效編排與設計將是未來傳播的重點。本研究企圖跳脫以往研究圖文敘事的範疇,以讀者的注意力為出發點,藉由眼動實驗探討「以圖為主」、「以文為主」兩種不同的漫畫文類對讀者閱讀的影響。本實驗以平均年齡18~25歲,共69位淡江大學的大學生與研究生做為受試者,並將男女人數平均配,希望透過不同圖文主體的漫畫內容,探討讀者在圖像與文字的注視歷程,以此探究圖文訊息設計與讀者注意力之間的交互效果。 研究發現,(一)閱讀漫畫的過程中,文字是受試者首要處理的訊息。(二)在閱讀「以文為主」的漫畫時,受試者會需要更多圖文共構的歷程。(三)「以文為主」的漫畫出現更趨一致的觀看順序。(四)「以圖為主」的漫畫觀看順序一致性偏低,且閱讀動線集中在圖像區。綜合以上研究發現,本研究建議在圖文搭配的訊息設計上,除了注重圖像的敘事功能之外,文字更是讀者解讀意義及決定是否要繼續閱讀的動機,並且要注意圖文訊息的邏輯敘述,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更能掌握作者要傳達的意義,降低意義解讀上的不確定性,使圖像與文字能夠達成互補的作用,讓訊息更具有閱讀的吸引力。

  • 學位論文

現今新電子媒介蓬勃發展,各種社交媒體大量應運而生。2010年網路使用人口瀏覽網站以「社交網站」(18.2%)最高,「社交網站」的受訪者以青年族群為主,知名網站Hitwise發表全球網路社群平台的排名,以Facebook(62.07%)最高。 Facebook推出具商業發展潛力的粉絲專頁(fan page)主要是以組織、企業、名人等廣泛使用,也用於連結公開用戶並廣播大量官方資訊,粉絲專頁成為重要的發展策略。 各大專院校利用粉絲專頁作為畢業製作的宣傳工具,但普遍畢業製作粉絲專頁的行銷效果不佳,則本研究根據畢業製作粉絲專頁(畢製粉專)使用者進行問卷調查,欲了解畢製粉專內容的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行為態度、滿意度之關係。本研究利用科技接受模型(TAM )與資訊系統持續使用模型(ECT-IS)理論基礎,問卷共發放320份,扣除無效問卷共315份,問卷回收率為98.2%,所得資料使用SPSS20.0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為知覺有用性對行為態度有顯著正向影響;知覺易用性對行為態度有顯著正向影響;知覺有用性對滿意度有顯著正向影響;知覺易用性對滿意度有顯著正向影響;行為態度對滿意度有顯著正向影響。 綜合文獻討論與分析結果顯示,畢業製作粉絲專頁的訊息內容能增進其內容表現以及內容呈現容易使用,則會讓使用者覺得有趣、有獨創性,按讚以外甚至分享留言和推廣其發布之貼文,也能讓使用者接收其畢製粉專的定位。

  • 學位論文

隨著時代的演進,女性地位雖不如從前低下,但整個大環境下,女性還是活在父系霸權的世界中,厭女現象無所不在,其中,日本為厭女症狀最嚴重的國家,在日本電影中也時常可見女性受人厭惡的形象。本研究以女性主義的角度探討日本女性在電影中的形象,觀察女性醜化的形象背後反映出何種社會現象。 本研究採用文本分析,選擇四部與厭女現象相關的電影為主,分別為《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維榮之妻─櫻桃與蒲公英》、《告白》、《贖罪》,針對女性作為「完美情人」及「復仇者」兩種形象,探討在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中,女性令人厭惡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面對社會及家庭的種種挑戰,被討厭的女性如何展現自我主體性。 藉由電影分析,研究發現厭女形象是一種無法抹滅的現象,即使女性主義積極發展,仍無法擺脫父權意識形態的框架,女性的一舉一動依舊受到男人的監視與掌控;另外,女性主義也帶來了反挫力,為了遏止女性主義的發展,男性加倍的控制女性,矮化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並且醜化女性形象, 經由妖魔化女性,來凸顯男性的英雄形象,加深了女性受人厭惡的事實。總而言之,厭女是一種無所不在的現象,女性只能活在看似開明但實質禁錮的牢籠中,小心翼翼的生存,面對於男性的監視只能無奈的接受,期望自己不要成為被討厭的女人。

  • 學位論文

Facebook改變了傳統行銷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各大專院校的畢業製作展覽也走出傳統模式而建立粉絲專頁,但是各畢業製作粉絲專頁討論熱度甚少,按讚人數也不及其他粉絲專頁,因此本研究使用兩種研究方法,分為兩個層面研究畢製粉專,使用內容分析法探討畢業製作粉絲專頁的經營現況、品牌構面以及互動性,並使用問卷調查法瞭解粉專使用者的觀感回饋。 內容分析法研究100個粉絲專頁發現私立學校、技職體系、中、東部地區學校、設計類科系為功能性品牌構面;公立學校、大學體系、北部地區學校、傳播類科系為經驗性品牌構面,有持續經營之粉絲專頁在各構面都比無持續經營還高分,但各大院校之品牌社群互動程度皆相當低,另外問卷分析結果發現使用者除了認為畢製粉專內容不易尋找,但普遍對於粉專的科技接受度與行銷效果只呈現普通的感知,可知粉專整體經營現況並未提升使用者觀感。 建議畢業製作粉絲專頁1.延長經營周期以維持固定粉絲人數2.重視回覆留言與多發布互動貼文以維持與粉絲的互動性 3.策劃非傳播科系族群喜好的模式。

  • 學位論文

近年來,眾多研究者開始反思傳播教育該如何教,並且不斷的探索 傳播教育中「理論」與「實務」的平衡點。傳播科系「實習媒體」也日 益成為培養傳播人才,以及推行實務學習的有效途徑。然而,「實習媒 體」應該透過何種方式教?以及在實務學習中學生的理論知識是如何獲 得的?成為了各個傳播科系不可忽視的問題。 本研究就從「實習媒體」出發,透過服務學習從做中學的理念,反 思從實習媒體教育中,知識的整個變化過程?大學傳播教育中,應該怎 樣建構傳播知識?以及大學傳播教育體系中,該如何利用實習媒體實現 對學生專業的養成? 從「行動—反思」理論出發,透過對十位淡江大學實習媒體學生的 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的方式,分別探討實習媒體中知識、倫理以及服務 學習的意義,這三個部分逐一討論以回應本研究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即便是在實習媒體中「理論」和「實務」從來都不 是分開的,學生透過具體情境的學習,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同時 也在行動中反思理論與知識。並且,學生在服務學習中,透過實習媒體 的訓練以及製作新聞的過程中,對一般倫理和專業倫理皆產生了一定的 認知。 傳播人才的培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適應業界環境的匠才,更應該 使學生在實務操作中學會多元的思考,最終成為傳播行業的英才。本研 究初步的從知識學門在傳播媒體的建構進行了探討,也希望未來能為相 關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 學位論文

全球化與科技化的風潮帶動下,產業主軸轉向創新與知識共濟的型態,而臺灣的文化產業近幾年逐漸發展,透過政府與民間力量的規劃,帶動文化產業園區的興起。在文化旅遊中,新博物館也激起了觀光的熱潮,因應時代的改變,博物館也有不同的發展方式,不再只是以前單純的典藏、保存、供人觀覽,而是透過地方資源的結合,將地方、生態、社區博物館統整,將博物館所孕育的資源及文化,帶入地方過去的歷史脈絡,從社區關懷與連結地方情感的方式,並以說故事的方式呈現,點出時代的故事與背景,更貼近當地民眾的心與帶動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 觀光發展帶動了旅客與當地居民共同的目標,隨著文化資產相關的法律保護下,在具有懷舊意象的淡水重建街中的故事背景,除了擁有歷史背景的文化,加上空間與街道的懷舊意象,透過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新的藝文意象,在保有歷史風貌的空間中,經歷了年代累積了復古文化的面貌,將文化產業又再添上一種舊與新的空間對話,透過田野調查法去探究其透過何種方式被形塑出懷舊的符號與意象,並如何表達出懷舊的意義,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