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200.66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針對淡江大學網路校園發展學生服務進行需求評估,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探討線上學習者對於學生服務之需求程度與重要性,依據網路校園之學生服務發展現況的需求程度與學習者的預期需求程度與重要性進行需求分析,作為未來網路校園相關單位發展學生服務之參考依據。本研究以淡江大學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為研究對象,包括「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與「全球華商經營管理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共93位線上學習者,採自編「淡江大學發展學生服務之需求評估」問卷進行普查調查,共發放93份問卷,有效回收52份,回收率為55.91,正式問卷信度Cronbach α值為0.97。 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專業的網路校園應提供的線上學生服務需包括五大層面:「行政核心」、「通訊類」、「學習服務類」、「個人服務類」、「學生社群類」,各層面亦包括其服務項目,依據網路校園的不同其提供的學生服務項目亦有所不同。 二、從淡江大學網路校園現提供的學生服務之需求程度現況調查結果來看,線上學習者對於「行政核心」、「通訊類」、「學習服務類」、「個人服務類」、「學生社群類」之五大學生服務層面均有發展之需要。 (一)各層面之需求程度由高至低為:1、通訊類;2、行政核心;3、學習服務類;4、個人服務類;5、學生社群類。 (二)各項目之需求程度,發展需求排序前5項依次為:1、提供線上同步教室(通訊類);2、提供線上助教之聯絡方式(通訊類);3、提供學生關於圖書館所需的相關資訊及服務(學習服務類);4、提供教師教學資源(學習服務類);5、提供技術支援相關資訊(學習服務類)。 三、線上學習者對網路校園應提供的學生服務之需求程度排序,以整體需求程度而言,由高至低依次為「學習服務類」、「行政核心」、「通訊類」、「學生社群類」及「個人服務類」。「學習服務類」、「行政核心」、「通訊類」為優先發展之學生服務層面,「學生社群類」、「個人服務類」為尚待考量之學生服務層面。 四、 線上學習者對網路校園應提供的學生服務之重要性排序,以整體重要性而言,由高至低依次為「學習服務類」、「行政核心」、「通訊類」、「學生社群類」及「個人服務類」。「學習服務類」、「行政核心」為優先發展之學生服務層面,「通訊類」、「學生社群類」、「個人服務類」為尚待考量之學生服務層面。 五、線上學習者對於網路校園應提供的學生服務之需求程度與重要性呈現顯著正相關,顯示需求程度高其相對重要性亦高。 六、淡江大學網路校園現提供的學生服務以「通訊類」需求程度最為顯著,預期狀況以「學習服務類」為首要需求;以項目而言,「學生記錄的服務」、「專屬學生帳戶」、「提供網路校園的學生,有關保留學籍與學分的服務」、「依據學生特性不同,提供適合的教育相關資源與諮詢之服務」、「學習方面的輔導」為現今淡江大學網路校園尚未提供的學生服務項目,而「身心障礙學生的服務」部分提供,前述可列為往後學生服務發展之重點項目。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在發展學生服務內容上,「行政核心」、「通訊類」、「學習服務類」、「個人服務類」、「學習社群類」之學生服務五大層面均有被發展的需求,建議未來相關單位在規劃學生服務時應將各個層面的學生服務納入發展範疇。 二、在發展學生服務架構上,建議相關單位整合網路校園之入口,讓學習者只需透過單一窗口便可享有完整且完善的學生服務。 三、在發展學生服務對象上,建議網路校園相關單位應秉持「學習者為中心」和「服務學習者」的核心原則。

  • 學位論文

視覺素養的提升可幫助對訊息意義的解讀,且視覺素養的重要性已逐漸被國內外所接受,並被認為是可訓練、培養的一種能力。本研究旨在了解透過視覺設計課程對大學生視覺素養的影響,以個案大學教育科技系學生為研究對象,採測驗的方式,瞭解研究對象在視覺設計課程前後,其視覺認知是否提升,並透過問卷調查了解研究對象對於視覺設計原則運用自評的情形。視覺設計課程以Lohr (2008)提出之PAT理論為授課主要內容,測驗部份對應課程內容進行編制,以測量視覺設計課程前後研究對象認知變化,並以自評問卷蒐集資料,了解學習者自評對視覺設計原則的運用能力。 測驗研究結果顯示在視覺設計課程後,整體分數上升,並達到顯著差異,顯示學習者的視覺素養的提升。在原則、活動構面整體上升,達到顯著差異,且構面下各項目分數皆提升,且達到顯著差異,顯示學習者在視覺設計課程後,對原則及活動認知程度的提升。惟工具構面在視覺設計課程後,整體分數雖上升,但前後測未達顯著差異,構面下之項目包括排版、深度,在實驗處理後,分數提高,達到顯著差異;在色彩及空間,實驗處理後,分數微幅增加,但未達顯著差異;而圖形工具在實驗處理後,分數下降,並達顯著差異。 問卷結果各題項平均分數皆達4分以上,顯示學習者皆認同對於運用視覺設計原則能力。90.46%研究對象認為課程是有助學習的,而針對課程意見66.66%研究對象認為課程內容無須改進,其它意見則為可提供更多範例、講解速度稍快、部分內容講解不夠清楚、講解課程時間稍短、課程內容可再有趣一些、講者可再活潑一點並管理秩序、學過了沒太大吸引力、課程另人想睡覺等。 比較測驗與問卷結果,發現部分項目有不一致現象,包括測驗分數高自評分數低、測驗分數低自評分數高。教師教學過程中,可幫助學習者了解自己程度,藉由在課程中提供圖像使學習者進行合作學習,並使學習者共同討論分析,以了解並發現自己所能與不能,藉此增進對視覺設計原則的認知並提升視覺素養。在課程內容部份,可增加範例,並針對學習者測驗分數較低的部份進行加強,另外亦可提供實作課程,以增強對視覺設計原則的應用。對未來研究,研究工具可利用其他視覺思考軟體,以協助課程或測驗。對於不同研究對象,可利用Christophen(1997)對各學系視覺素養課程重要性及精熟程度的調查,以設計符合程度之課程。就視覺設計課程內容而言,可根據研究對象的起點能力,參考其他視覺設計原則,規劃適合的視覺設計課程。

  • 學位論文

在資訊科技蓬勃發展的數位時代裡,網際網路漸漸成為普及全球的溝通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使用者透過網際網路來進行交流與分享,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對於網站的使用有不同的習慣與偏好。因此,網站的設計若要能夠達到國際化且符合各族群的需求,則要考量眾多的文化差異面向。為求網站能夠因應不同文化、種族的需求並有效的傳達資訊,良好的介面設計及使用性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基於此,本研究藉由多語網站的實際測試,分析台灣使用者與美國使用者在網站使用性評估所呈現的文化差異為何;並針對實驗結果,提出跨文化網站設計時應考量的面向。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支援繁體中文與英文兩種語言、並且在不同語言的環境下仍具有相同介面設計的多語網站進行探究;受測對象是以國內大專院校的台灣學生與美國籍學生為研究樣本,採立意抽樣的方式,抽取5位台籍學生及5位美籍學生進行Microsoft Office Online網站的使用性評估。透過網站實際測試及訪談的方式,了解台灣與美國使用者之網站使用習慣與偏好,並歸納出台灣與美國使用者對於網站使用性操作與介面設計偏好之共同性與差異性,進而提出跨文化網站設計之建議。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台灣與美國使用者,在Microsoft Office Online網站使用性的操作上沒有明顯的不同。 二、台灣與美國使用者,對網站的介面設計偏好,具有共通性也具有相異性。 三、跨文化網站必須以使用性原則為設計基礎,之後再根據使用對象的習慣與偏好加以修正及調整。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使用性評估及後續研究之兩部分建議: 一、使用性評估建議 (一)將受測者資訊素養納入研究的考量 (二)減少受測群體間的異質性 (三)多次施測以提升結果之信度 (四)測試者的訓練 二、後續研究之建議:可針對不同國家使用者進行取樣,藉此了解在全球資訊化時代下,不同國家之網站使用習慣與偏好。此外,可研究不同文化下網站的設計風格與趨勢,以作為針對性網站之設計參考。

  • 學位論文

教師專業發展影響學生學習的成效,學校安排教師進修,增進教師專業知能的發展與教學績效;學校因為透過教師發展,進行組織學習,可帶動學校整體的發展與革新。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一所國民中學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歷程中教師專業發展的情形,包含教師的學科內容知識、教學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識;以及校長領導、教師領導、學習社群以及學校組織發展等相關元素交互作用的樣貌。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透過文件分析、觀察以及訪談蒐集相關的資料,以學校改進、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發展、校長領導以及教師領導等相關理論為基礎,針對S國中17位研究參與者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結果歸納如下: 一、教師專業發展情形 (一)透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師獲得教學知識(PK)的提升 (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未能滿足教師在學科內容知識(CK)及學科 教學知識(PCK)成長的需求 (三)部份教師自我覺知與反省的習慣尚待加強 二、校長雖為學校之領導中心,但隨著教師發展的進程,其角色逐漸 轉為促進者 三、教師領導能量尚待發展,部分學科召集人由資淺的教師擔任,欠 缺教師領導的專業能量 四、學校組織發展情形 (一)發展學習社群,必須植基於學校同仁相互信任與對話的氛圍 (二)教師專業發展有助於親師間的信任關係之發展 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S國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建議 (一)應重視各領域教師專業需求,思考如何安排教師共同討論的專 業對話時間; (二)應協助教師解決參加校外研習的困難; (三)應落實教師自評與他評制度。 二、對S國中校長領導的建議 (一)計劃性的賦權教務主任,並培訓其領導知能; (二)重視組長及各領域召集人的領導知能培訓,給予適度的領導權 力; (三)重視溝通管道的暢通,並與教師建立良好關係。 三、對S國中教師領導的建議 (一)教師領導者應強化領導知能; (二)應思考學科領域召集人的條件,提供領導的誘因。 四、對S國中學校發展的建議 (一)學習社群應持續發展; (二)將社區與家長納為學校資源,彌補資源不足的缺口。 五、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可進一步探討執行二年或三年「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的學 校; (二)可針對資深的學科領域召集人之教師領導知能進一步探討。

  • 學位論文

線上探索學習的方式興起,學生透過網路雖然可尋找到大量的資訊,但卻無法有效的分析、整合資訊,造成了網路學習缺乏效率、學習成效不佳的問題。固有學者提出引導學習者在線上探索學習時的後設認知運作,以提升學生針對所蒐集之資料能加以分析、整合、活用所學。本研究目的為開發一「線上探索學習鷹架輔助後設認知」(簡稱OIMS)問題精靈、提示按鈕等機制,搭配ScrapBook之功能,期望協助使用者在進行線上探索時,能引導其後設認知運作。為達此研究目的,研究採設計本位研究法(Design-Based Research)進行,透過文獻探討設計OIMS紙本,邀請兩位專家與三位使用者進行評鑑,依照評鑑結果修正OIMS系統,待系統完成後,再次邀請不同的三位使用者進行個別評鑑。 本研究將後設認知輔助鷹架與其他輔助鷹架配搭使用,實踐由結構式鷹架到無結構鷹架的設計。而由使用者評鑑結果看來,OIMS之設計能協助使用者於搜尋前設立目標、搜尋方向,搭配ScrapBook的功能,讓學習者於閱讀網路資源時,更容易評估、調整學習。使用者評鑑中也指出系統中的部分設計與ScrapBook的操作障礙造成困擾,研究者整理評鑑結果,最後提出系統修改建議。 本研究採質化研究方式,雖能深入探討使用者後設認知運作,但推論性不足,期待未來研究者能以其他研究方法進行相關的研究。本研究認為,新世代使用者在處理網路大量資訊的後設認知架構似乎已與過往調查的資料有些許誤差,未來的研究者可對此議題進一步探討。另一方面,Web2.0的概念是透過網路社群來建構知識,這樣新穎的學習歷程中後設認知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值得後面的研究繼續加以探討。

  • 學位論文

有鑒於學習方式改變、行動技術的成熟、行動載具日漸普及與行動遊戲市場的發展下,本研究目的分有四項:(一)歸納教學設計師在行動載具上可參考之「行動遊戲學習教材設計原則」;(二)設計與發展一個運用於行動載具上之遊戲教材;(三)評估使用者對於行動遊戲教材學習使用感受與接受程度;(四)評量所設計遊戲教材對學習者學習成效之影響。   為了解行動遊戲學習教材設計原則的可行性,本研究利用行動遊戲進行評量學習者學習之研究,針對個人數位助理行動載具,採用設計發展研究法自行設計、開發之投資理財遊戲,藉由4名專家來修正此理財遊戲之正確性。並針對30名學習者進行實驗研究,透過學習者學習前後成效差距,評量所設計之遊戲學習教材對學習者學習成效之影響。經過專家修正、學習者訪談建議與研究者在實際發展行動遊戲學習教材當中的省思,得出動機設計10點原則、教學式遊戲17點原則、行動載具4點原則、教學模式5點原則與教材內容5點原則,共41點設計原則可供未來教學設計師進行參考。   本研究以T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大學部四年級的學生為實驗對象,採用單組前後測方式進行,有效樣本30人。實驗結果顯示認知程度後測成績平均雖然些許高於前測成績平均,但並未達到顯著差異,顯示學習者學習後認知程度尚未達到明顯進步。而由學習者滿意度調查結果中可以得知,80%的學習者肯定此遊戲學習教材將增加自己未來投資理財方面的知識,以及83%的學習者對於透過PDA的學習感到滿意,並有86%的學習者認為此遊戲教材在PDA上使用是適當的。因此,根據本研究結果可得知「行動遊戲學習教材設計原則」有其可行性,同時根據學習者受測後訪談,與研究者在實際進行行動遊戲教材開發的省思,對「行動遊戲學習教材設計原則」進行修正。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可以協助教學設計師未來在行動載具上進行遊戲教材建置參考的依據。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國內開始注重青少年公民意識及服務學習的教育,教育部特頒「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及「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開設具服務學習內涵課程作業要點」,獎勵各大專院校推行各類經由系統化設計及結合校外服務與學生學習目標之課程。雖然大學校院紛紛推動服務學習,然而各校環境、政策與科系有所不同,其服務學習課程的類型及施行方式亦有所不同,究竟何種形式的課程對於學生之學習成效影響較佳,而學生參與不同型態之服務學習課程,其學習成效有無差異,目前國內並無相關之研究加以探討,在大力推動服務學習課程之際,了解學生在參與不同類型服務學習之學習成效確為值得研究之主題。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淡江大學學生參與「勞作教育課程」、「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以及「社團服務學習」等三種不同類型服務學習課程之學習成效,以淡江大學之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學生在參與不同類型服務學習方案的學習成效,以作為改善後續服務學習方案的參考。 研究發現,淡江大學學生認為於「勞作教育課程」所獲得之學習成效並不彰顯,而在「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以及「社團服務學習」的學習上雖有所獲得,但尚有努力的空間。在背景變項方面,服務學習經驗、是否參與反思活動、參與服務學習時數以及不同學院等因素,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 依據研究結果,研究者針對校方、教師及學生提出之建議如下: 1. 對校方的建議: 在規劃方案前,應先考量師生是否瞭解服務學習的理念與意涵,方案在執行上才能夠逐步落實,可考慮辦理多次服務學習相關研習與說明會,讓全校師生都能了解課程或活動融合服務學習的理念與意涵,帶動整體校園服務學習的風氣。 2. 對帶領課程或活動老師的建議: 應熟知服務學習之理念與執行方式,並與服務對象進行溝通,再行規劃服務內容。而無論是以課程或活動進行,都應該讓學生了解其與服務學習結合之意義、目標,以及課程之結構與功能,才能給予學生適當的學習環境與過程。 3. 對學生的建議: 服務學習方案中,部分為強制性必修的課程,學生應抱持正面的態度去進行學習,以免扼殺自我從中成長的機會。此外,進行任何類型的服務學習時,應先清楚服務學習之目的與執行方式,瞭解服務對象的需求,並適度與帶領教師或服務對象進行溝通。唯有積極投入服務過程,才能夠給予自己一個有效學習的過程。

  • 學位論文

在現今Web2.0時代裡,強調開放分享、參與貢獻、互惠共創,每個人都是知識的創造者、參與者與受惠者,透過網際網路開放、快速、方便溝通的特性,團隊合作的機會與現象已漸趨明朗,其中藉由網路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習者協同創作(collaborative writing)發展學習作品等教學案例及相關的研究文獻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本研究主要探討運用具有Wiki概念的「Google Docs」協助團隊進行網路合作學習,冀望藉由Google Docs易於協同合作、發佈分享的特性,提供小組同步創作的空間,並搭配WebCT教學平台、i-Share同步工具以及教師、課程助教的輔助,規劃出完整的網路合作學習環境,以彌補長期以來遠距教學所欠缺的彈性與開放性,增強學習者在網路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與互動。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以T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為研究對象,透過16週「數位教學設計」課程的實施,從旁觀察、紀錄並深入訪談個案小組的學習歷程,並且於實驗教學前後發放「網路合作學習之學習經驗調查」問卷,以瞭解學習者對於工具使用與課程的滿意度。 研究後發現,個案小組為期14週的合作歷程結果,符合文獻所統整出來的網路合作學習四要素中的「人際互動」、「個人權責」以及「團體歷程」三面向的預期,另外,學習者皆肯定應用Google Docs於網路合作學習,能確實提升團隊凝聚力並協助成員間相互合作,尤其「任務工作」與「展示互動」兩方面,因前後測相較之結果達顯著差異(p值<0.05),故能顯示學習者肯定Google Docs相較先前的學習經驗,更能支援團隊成員在任務上的合作溝通,也能協助學習者於過程中接受來自教師、助教與同儕的回饋與鼓勵,進而激勵團隊持續地檢視與修正專案、完成任務,而且透過Google Docs文件中的留言討論區交換資訊、相互關心也能建立起成員間的革命情感,促使成員對於整個團隊合作更有歸屬感。 而本研究對於應用Google Docs於網路合作學習之教學具體建議包括:加強工具學習的實戰練習時間與次數、團隊合作前訂定明確的合作規定、在教學中給予學習工具明確的角色與定位、安排固定且持續性的機會讓學習者階段性分享成果以及提出應用Google Docs於教學之流程與應注意要點等。

  • 學位論文

近幾年,台灣地區大學數量倍增,近百分百的大學錄取率,使高等教育從「菁英教育」轉變成「大眾化教育」,教育資源被分散稀釋,不僅讓高等教育的質與量能否兼顧成為一大課題,大學生們的素質也令人擔憂。大學窄門開放,大量學子進入大學殿堂,學生素質參差不齊,讓教師常常面臨難以教學的窘境。為維持教學品質,學校必須適時提供協助,建立輔導機制以幫助學生們提升學習的品質。特別是針對大一新生初入大學之際,其學習行為與態度會隨著環境做轉變以適應大學生活,高等教育機構若在此關鍵時期給予學習上的輔助,培養並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在未來的學習路上也將更順遂。近年來,教育部為鼓勵大學提昇教學品質,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這項計畫之推動,讓許多大專院校開始重視學生發展與學習輔助等事宜,並且紛紛成相關的組織機構,如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教學發展中心、教學資源或是教學卓越中心…等單位。然而,此類學生學習支援組織的建立,在台灣仍屬於剛起步,許多事項都還在嘗試與摸索的階段,不若國外研究有年,發展之完備。故本研究著眼於探討國內高等教育學生所需要的學習支援需求,特別是針對甫入大學之大一新生,建立一學習支援中心的服務架構,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擾。 本研究首先以文獻探討方式,探討學生學習問題之議題,以及收集國內外大學學生學習支援中心的建置狀況,建構出學習支援中心的服務架構。再透過大一新生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對於學習支援系統,自覺有需求的項目;並藉由與大一導師訪談,從教師面瞭解學生學習中較常出現的障礙與能力不足之處。將三者資料的結論做比較對照,以歸納出學生學習支援中心最佳的建構項目,並使用所歸納出理想的服務架構,與淡江大學學生學習發展組之組織架構做比較,依其異同之程度給予建議。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根據問卷,大一新生在「語言技巧與方法」中有最高的需求。在學習支援項目需求方面,較高的前十項依序為:第二外語學習的技巧與方法、研究獎學金之補助、上台演說的技巧與方法、撰寫學術報告與論文寫作之訓練、口頭報告和表達的技巧與方法、批判及創意思考能力的訓練、考試準備與應試的策略與方法、注意力集中的策略與方法、書面報告撰寫與製作的策略與方法、研究的組織能力之訓練…等。 二、透過研究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後可以歸納出大學學生學習支援中心之架構五面向,包含: 1.學習技巧與能力培養 2.學習問題解決與診斷 3.學習工具與資源 4.新生輔導 5.學生轉介服務 其中學習技巧與能力培養則包含:學習技巧與學習策略、學生個別指導、課業輔導、團體學習;學習問題解決與診斷包含:學習問題診斷與測驗、學習問題之諮詢與建議;學習工具與資源包含:電腦輔助或其他教育科技相關輔助、管理學習相關的輔助工具;所有的項目最後由評鑑項目來瞭解其服務是否妥善,作為服務修改的依據。 三、利用「新生輔導」提供大一新生於學習上的輔導,包括認識校園、介紹學校學習資源、修課輔導、生涯志向之訂定等。 四、研究之比對後發現,淡江大學學生學習發展組所承辦的業務與本研究所架構出的服務項目符合的有:「學習技巧與學習策略」、「學習問題之諮詢與建議」、「管理學習相關的輔助工具」、「學生轉介服務」、「電腦輔助或其他教育科技相關輔助」等五項,其餘如「學生個別指導」、「課業輔導」之業務轉交給各系所辦理。「學習問題診斷與測驗」則轉由諮商輔導組負責;「新生輔導」的辦理則涉及多個行政單位,如學務處、教務處,所以淡江大學學生學習發展組並不多安排此項服務。「團體學習」則沒有類似的活動存在。「評鑑服務」則是服務活動較不外顯的項目。 本研究提出以下之建議: 一、對淡江大學的建議 1.加強學生學習服務項目的整合度 2.整合校內相關學習活動資訊 3.團體學習的安排與規劃 二、對學生學習支援中心的建議 1.與教師保持密切聯繫 2.學生學習支援服務活動宣傳 3.整合校園與學生學習事務有關之活動資訊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架構對整體學生的學習支援系統之服務項目 2.學生學習支援中心之組織行政方面與學校行政層級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