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72.11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在社群網站上的使用行為與其在現實環境中與他人的互動情形,以及在學習上所呈現出的學習風格類型之間的相關研究。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之公私立普通高中、高職和五專一至三年級在學學生,利用叢集取樣的方式,取得正式樣本768人,並透過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的蒐集,所使用的工具為「基本資料表」、「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調查表」、「現實生活人際互動量表」和「學習風格檢核表」。而問卷調查所得的資料分別以「敘述統計」、「t檢定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研究結果發現: 一、高中生使用和瀏覽他人社群網站的原因皆與現實生活和同儕的互動有關,但較偏愛在現實中與他人互動;他們最常用網誌和相簿的功能,在網路上是較喜愛看圖片或影像的內容。 二、女性高中生比男性高中生更喜愛使用社群網站。 三、高職生比普通高中生更喜愛使用影音;而普通高中生在網路上較喜愛看文字的內容,且比高職生和五專生更喜歡以原創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並會深入探究與理解所學習的知識。 四、高中生最重視與同儕的互動關係,但父母與師長對其仍具有影響力。 五、使用社群網站中互動功能越多的高中生,其現實人際互動關係越親密。 六、越喜愛使用影音功能的學生,較偏愛單向訊息的接收以及在網路上與他人互動,且在現實中與同學、朋友的互動關係會越不親密,但與師長的互動關係反而會越親密。 七、高中生的學習風格大多為社交、友善以及人際取向的,而且他人的肯定與關懷對他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八、在網路上偏愛看圖片或影像內容的高中生,在學習中較偏好能看到有具體的結果,而且希望有機會能實際動手操作所學到的知能。   根據以上的結果,本研究提出一些具體的意見及建議,以供學校任課老師與諮商輔導人員作為教學上與輔導上的參考依據之一。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諮商員在工作中所產生的耗竭經驗,以及其復原歷程,試圖探討諮商員在工作耗竭經驗中,其復原因子與復原模式在復原歷程中的呈現,期望能豐富諮商員的復原力研究,並對於本土諮商員工作耗竭的復原歷程,提供未來研究方向之方針,此外也提供給諮商實務工作者作為參考。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中的內容分析作為研究方法,其中採用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作為資料蒐集的方法,並以「類別-內容」的分析模式進行資料的分析。本研究透過立意取樣,共訪談了三位資深的諮商員,均有過工作耗竭與復原的經驗,藉由三位訪談者故事的整理,透過研究者的整理與分析,呈現出諮商員復原歷程,進行有關的復原因子與模式的分析。 歸納本研究的結果發現,諮商員在工作耗竭反應包含了生理、情緒、認知與行為四個層面,在生理層面出現了近似於憂鬱的症狀,認知層面則容易傾向於負面思考,情緒層面會容易出現負面情緒難以區隔的情況,而行為層面則是呈現了各方面能力的縮減;而在工作耗竭的種類中,可以看到關懷與意義的耗竭,對諮商員在工作中的影響,特別是關懷的耗竭影響甚大,幾乎是諮商員工作的主要耗竭,形成了治療關係建立的困難,也影響了諮商員本身在接案時的自我投入程度。而復原因子中的個人復原因素、家庭復原因素與社會復原因素,其中又以個人復原因素為諮商員的主要復原因子,特別是自我覺察的面向涵蓋層面甚廣,甚至也可能包含了內在靈性力量的覺察。另外也發現到某些復原因子亦可能成為危險因子的情況,這些復原因子透過免疫模式、補償模式與挑戰模式的運作,發展出諮商員在工作耗竭經驗中的復原現象,而不同的專業階段有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復原模式,其中又以免疫模式為資深諮商員的主要復原模式。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對未來相關研究與諮商實務工作人員提出具體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採討青少年自尊類型與生涯阻隔因素之相關程度,並進一步探討不同類型之自尊對生涯阻隔的影響。本研究以臺北市高職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數共1704份,所使用的工具為「青少年自我價值及自己能力量表」及「高職生生涯阻隔量表」,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北市高職生對於自我能力及自我價值的看法在平均水平之上。 二、臺北市高職生視自己對生涯準備的不足為自己未來生涯中最大的阻隔因素,而重要他人的看法則是最小的阻隔因素。 三、核心家庭中低自尊者比例超過一半,且核心家庭中學生較易感到生涯阻隔因素。 四、自戀型自尊的人對於生涯阻隔因素的敏感度較低。 五、自我價值低者較容易在生涯選擇的因素中感受到阻隔因素,而自我能力低者則不一定。 六、基測成績愈高者其自尊概念愈高,對生涯阻隔的因素感受愈低。 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提出對未來研究及諮商輔導上的建議與參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戀愛關係中欺瞞事件、欺瞞動機、欺瞞種類之內涵以及欺瞞對關係的影響,本研究以臺灣地區擁有戀愛經驗的大學生為對象,首先,透過文獻探討,以瞭解欺瞞行為的內涵及相關研究,研究方法採用質化研究詮釋學觀點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針對6名男性大學生與7名女性大學生進行深度訪談,最後,研究者對於受訪者的經驗進行詮釋與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 一、 大學生對戀愛關係中欺瞞的看法:從欺瞞動機分成「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欺瞞行為。 二、欺瞞事件:有「劈腿」、「過去情感經驗」、「金錢使用」、「特殊節日」、「約會協議」、「家人評價」、「家庭狀況」、「異性朋友」、「個人嗜好」、「上課」、「社團工作」或「社交」等事件。 三、自己的欺瞞動機:包含「對自己有利」與「對他人有利」2種。 四、對方的欺瞞動機:包含「對欺瞞者有利」、「對受欺瞞者有利」與「傷害受欺瞞者」3種。 五、欺瞞種類:以欺瞞運作的方式做分類,得到「避而不談」、「避重就輕」、「含糊其詞」、「捏造事實」、「打死不認」、「戲謔笑談」、「轉移焦點」和「誇大其詞」等8類。 六、欺瞞對關係的影響:(一)欺瞞行為本身會為關係帶來傷害(二)欺瞞行為與關係間的懷疑與信任有關,欺瞞越多,懷疑也越多,信任則下降。(三)欺瞞行為可能會讓欺瞞者與受欺瞞者在往後的關係中使用更多的欺瞞行為。(四)欺瞞的結果可能是好的。(五)欺瞞對關係的總影響要同時考慮欺瞞的結果與欺瞞本身所造成的影響,好壞難料。 依據上述主要研究結果與討論,對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 一、本研究提供助人工作者面對相關議題時的參考,讓大學的戀人們能更理性與具體的看清戀愛關係中欺瞞使用的得失,並幫助因受欺瞞而求助的當事人重新建構戀愛關係中對欺瞞的觀感,使當事人更為適然。 二、在研究上則應向下紮根,從文化視框中切入,以大學階段特質的脈絡下進一步做更深入的相關研究。 關鍵詞:欺瞞事件、欺瞞動機、欺瞞種類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探討戲劇治療療效因子對高風險家庭兒童情緒能力的影響。本研究參與者以身處高風險家庭且就讀於國小五年級之學童,並經由學校師長進行篩選與推薦後,共挑選六位。透過戲劇團體之實施進行團體歷程研究,研究過程以團體歷程紀錄之質化資料,以及「國小兒童情緒能力量表」之測驗數據,進行研究結果呈現並相互佐證,用以暸解高風險家庭兒童情緒能力在戲劇治療團體歷程中是否有變化,並探討戲劇治療團體之療效因子如何影響高風險家庭兒童情緒能力之轉變。故綜觀研究結果分析與綜合討論後,獲得以下四項研究結論: 一、戲劇治療團體對於團體成員情緒能力具有激發與修復之功能。 二、對團體成員情緒能力轉變具影響之戲劇治療療效因子,如「自發性」、「與生活之關聯」、「遊戲」、「轉變」以及「創作與見證歷程」等五項,其分別或同時出現於暖身活動、主要活動以及結束活動三階段中。 三、團體歷程紀錄中除分析出療效因子外,亦發現其他主題,如攻擊與性議題、負向自我評價、尋求安全感以及慣用負向的語言和行為與自己或他人互動等四項。 四、團體歷程中成員呈現矛盾與分離焦慮之狀態。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為瞭解家庭暴力加害人新手治療師,在與加害人工作時遭遇的心理衝擊與自我調適方式。 研究的開端,是由研究者進入家庭暴力加害人團體所經驗到的心理衝擊出發,逐漸聚焦至關注家暴加害人新手治療師與加害人工作的心理衝擊與調適方式。 研究者以敘說研究中的「整體—內容」取向,整理及分析文本資料。訪問三位家庭暴力加害人新手治療師,經由研究者對研究資料有意義的剪裁與再組織過後,形成故事文本,並進行後續的詮釋與討論。 家庭暴力加害人新手治療師遭遇的心理衝擊,包括家暴加害人強烈的情緒會使新手治療師感到極度害怕或憤怒、工作環境安全性不足會讓新手治療師感到生命受威脅、受過往生命經驗的影響、價值觀受到挑戰、擔心專業能力不足而產生自我懷疑等。 而其因應方式則是經由自修、參加工作坊等專業進修方式進行自我調適;透過自我覺察方式進行反思與理解過往生命經驗的影響;由同儕及家人形成支持系統,得到更多情感上的支持與關懷,促進專業與身心健康;透過督導提供專業知識與經驗,並協助其降低焦慮,得到專業支持。 此外,研究者也針對研究中所看到的現象提出幾點建議及看法,提供有機會與家暴加害人工作的新手治療師,或是想進行相關研究者,一個可以參考與省思的方向。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大學生體型受嘲笑經驗、社會體型焦慮與自尊相關之研究,本研究以北臺灣(包括臺北、桃園、新竹與基隆)之691位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背景資料表、體型受嘲笑經驗量表、社會體型焦慮量表與自尊量表,所得的資料則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Pearson)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研究,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最常嘲笑女大學生的人是同儕、次之是兄弟姊妹、再者是母親;而影響力大小排序則是同儕、重要他人、母親,嘲笑的頻率並非與影響力大小成正比。 二、75.1%的女大學生在體型認知差距上希望自己可以更瘦,表示女大學生對自身體型大多偏向不滿意。 三、女大學生的體型受嘲笑經驗不多。 四、女大學生的社會體型焦慮呈現中等偏高。 五、女大學生的自尊在中等偏上,表示其對自我看法較正向。 六、女大學生的體型受嘲笑經驗、社會體型焦慮與自尊的關係裡,除了自尊分量表中自我能力感分量表則沒有顯著相關,其他變項皆有顯著的關係。 七、女大學生的體型受嘲笑經驗高低組在社會體型焦慮與自尊兩者達顯著的差異。 根據此結果,本研究提出對未來研究、衛生教育與諮商的相關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索諮商師對於受性侵害的男童、少年的個案概念化歷程與概念化的主題內容。研究方法,採用「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以半結構訪談大綱訪談四位相關實務的心理專業工作者,並以「紮根理論」進行資料分析。最後研究者透過紮根理論之「開放編碼」與「主軸編碼」的編碼步驟對四位研究參與者之個案概念化歷程與概念化的主題進行分析。經分析後,本研究結果在「整體發現」部分有三點,一為研究參與者的「個案概念化是歷程性也是階段性的工作」,歷程性從思考個案的背景脈絡開始,到處理個案的創傷與復原議題結束;而階段性指個案概念化分成四個階段,分別是諮商的開始階段、工作階段早期、工作階段中期與工作階段晚期,每階段中都有其思考的焦點主題。二為「關係與權力的議題在整個歷程都需要被不斷檢視」。三為「諮商師性/性別的覺察對概念化歷程是重要的」。在「諮商開始期的發現」有兩點,一為「理解個案的轉介因素是進入治療的重要步驟」,因為男童與少年會透過其他方式包裝創傷,使創傷被隱藏起來。二為「文化、性別議題是理解個案脈絡的重要基礎」,因為面子與男子氣概讓男孩沒有受害者的位置,同時文化結構對男孩身體界限的模糊,也讓男孩受害了不自知。在「工作階段早期的發現」有兩點,一為「男性個案建立關係的方式不同於女性個案」,男性需要以忠誠、義氣、博感情表現對關係的需求,同理男子氣概及肯定其正向經驗等是與其建立關係的方式。二是「對發展任務的理解是概念化焦點中重要的一個部分」,因為青少年的社會發展、性發展以及親密關係的發展都會與其創傷經驗形成交互作用而發生影響。在「工作階段晚期的發現」有兩點,一是「創傷的影響與處理」,包含理解創傷的情緒、行為及相關之心理動力,並提出處理策略。二是「復原歷程」,理解個案從〝一個促發的因素〞開始,到自我功能的恢復,最後是〝關係的復原〞,讓個案步上復原之路。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討論,並對個案、學校教育工作;諮商師的專業發展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愛情態度與愛情關係衝突的生氣情緒表達方式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799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研究工具則包括愛情態度量表,以及生氣情緒表達方式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以及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在愛情態度中,大學生的友情愛顯著高於遊戲愛;在生氣情緒表達上,以控制生氣顯著高於動作表達。 二、在愛情態度中,男性大學生在遊戲愛、熱情愛高於女生,女性大學生在友情愛高於男性;在生氣情緒表達上,男性大學生以動作表達、隱藏在內心不表達頻率高於女性;女性大學生以言語表達、間接表達頻率高於男性。 三、父母之間不常表達親密情感的大學生在友情愛傾向低於父母之間常表達親密情感的大學生;父母之間不常衝突爭執的大學生在遊戲愛傾向低於父母之間常爭執衝突的大學生。 四、父母之間不常爭執衝突互動的大學生在愛情衝突的生氣情緒表達以動作表達頻率低於父母之間常爭執衝突的大學生。 五、大學生的戀愛次數越多,現實愛傾向越高;大學生交往時間越長,奉獻愛傾向越高。 六、大學生戀愛次數越多,以控制生氣表達頻率越高。 七、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愛情衝突的生氣情緒表達方式有顯著相關。 八、男、女性大學生的父母婚姻關係、戀愛經驗與愛情態度可預測不同愛情衝突的生氣情緒表達方式。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對學校輔導人員以及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關鍵字:愛情態度、愛情衝突、生氣情緒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