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0.152.38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為探究不同的生態系統間如何合作,來協助接受替代性特殊教育的情緒障礙拒學中學生回歸學校。本研究採取單一個案嵌入研究設計之個案研究法,進行深入質性訪談,並採取紮根理論精神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發現:一、生態系統之間合作之經驗:當事人能回歸學校是生態系統中每個系統的合作與相互影響,非單一系統一己之力所能促成的,而個別系統中的每個角色所做所為皆會對當事人產生影響,這個生態系統包括家庭及個人系統、學校教育系統、替代性特殊教育單位系統、醫療系統及鉅視系統。二、生態系統合作之所以發生功能乃因:(一)生態系統是依循『跨專業團隊合作的模式』提供整合式服務,讓各個系統化零為整,發揮加乘效果。(二) 跨專業團隊合作的模式依據循序漸進且多元介入的『正向行為支持』理論,從訂定目標、分析策略到行動統整而完備。(三)角色分工清楚,且功能互補,資訊流通並整合,經過多年磨合,培養互信的機制,讓溝通更順暢。(四)不專業且有效能之團隊領導者,生態系統間成員相互信賴,弭平差異與衝突。(五)當事人個人及家庭系統不僅是服務接受者,也是工作同盟之參與者,與專業人員合作。(六)鉅視系統有關升學進取價值及零中輟教育政策的推動力量。三、系統合作限制或困難:(一)生態系統合作品質攸關當事人所接受之服務品質。(二)不同專業團隊合作上對處理學生事務的標準與價值信念有差異,需進一步關切權力之議題。(三)復學歷程反反覆覆,生態系統專業人員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並給當事人一段適應歷程。(四)特殊生身分是否有標籤化,抑或成為拒學行為之擋箭牌值得思辨。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我慈悲、關聯式自我構念與幸福感之間的關聯性。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台灣大學生為研究樣本,共收集有效樣本556份。問卷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等方法來進行統計分析。 其研究結果: 1.自我慈悲比關聯式自我構念更能預測幸福感,自我慈悲各項度中以正念為最佳的正向預測指標、孤立感為最佳負向預測指標。 2.研究中的台灣大學生幸福感分數偏低(M=2.40,SD=0.46),其中以身體健康為最低分(M=1.83,SD=0.67)。 在未來實務上的建議: 1.一級預防上,針對學生,利用團體輔導或工作坊的形式進行自我慈悲的推廣,讓學生除能理解自我慈悲的概念之外,也能夠加以應用至生活與學業上。同時也透過成長工作坊等繼續教育的課程中,對教師與訓輔人員推廣「自我慈悲」的概念與應用,期待教師與訓輔人員能夠將自我慈悲的概念融入教學與學生輔導上,提昇校園幸福感。 2.在心理衛生推廣上,推廣提昇身體健康之策略與方法,也能提昇其幸福感。 3.在二級與三級的輔導工作上,協助學生使用多元的觀點與角度來看事情來提昇正念,同時增加其普遍人性感以降低孤立感,來達到幸福感的提昇。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幸福感三者的相關。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及立意取樣的方式,以台北市地區各職業籃球隊舉辦之籃球營的青少年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計466份,問卷填寫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方法來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 青少年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幸福感皆在中等偏上的程度。 二、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以「家庭我」最高,而以「學業我」最低。 三、 青少年的挫折容忍力,以「人際行動取向」最高,而以「人際冒險」最低。 四、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會因為性別、年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五、 青少年自我概念與幸福感具有正向顯著相關性 六、 挫折容忍力與幸福感具有負向顯著相關性 七、 青少年之自我概念與挫折容忍力對幸福感的解釋變異量為22.6%,其中以「生理我」層面最具有預測力 最後,研究結論提供相關建議作為家長、學校教育、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認輔志工透過曼陀羅繪畫於家庭關係之探索、情緒的抒解與轉化,以及自我覺察等內在經驗與歷程。研究進行方式以台北市某國小認輔志工團隊的團體治療形式為之,團體成員共16人,皆為已婚女性,本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從中選取4人參與研究的進行。並透過深度訪談法蒐集文本資料,主題分析法來回於文本間的方式進行資料分析。 而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最後整理出之研究結果呈現於下: 壹、從曼陀羅圖畫中的圖像、顏色,呈現出父母的人格特質與家人間的關係;從彼此間的位置、距離,透露出孩子為父母爭戰中的代罪羔羊。 貳、曼陀羅圖畫中呈現出複製於原生家庭父母的婚姻模式。 叁、透過創作曼陀羅學習情緒宣洩的方法,及藉由繪畫後所升起的覺察來學習不 同於過往的溝通方式,打破家庭成員間固有的僵化模式,關係呈現新曙光。 肆、創作過程中專注力從「糾結的情緒」轉到「圖像」,情緒在此得到轉化並對 事件產生新觀點與創造意義。 伍、複製於父母的人際互動與親子教養模式;童年時期對父母未滿足的期待,投 射到孩子身上藉以獲得滿足。 陸、透過曼陀羅圖畫中的圖像對自我現狀產生覺察,進而邁向改變之路。 柒、透過不同的視覺效果,改變圖畫中之象徵意義,藉以貼近內在更真實的自我。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罕見疾病照顧者相依關係、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以206位罕見疾病照顧者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相依關係量表(Mutuality Scale)、心理彈性量表(AAQ-II)以及華人健康問卷(CHQ-12),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Pearson 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發現如下: 1. 206位照顧者中,有55位照顧者在心理健康上的得分低於切截分數,顯示有四分之一的照顧者因長期的照顧任務在心理健康狀態上受到影響。 2. 照顧者相依關係、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之相關分析: (1)照顧者的「心理彈性」與「相依關係」有顯著正相關,表示照顧者心理彈性越好, 相依關係越佳。 (2)照顧者的「相依關係」與「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關,表示照顧者相依關係越好, 心理健康越佳。 (3)照顧者的「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關,表示照顧者心理彈性越好, 心理健康越佳。 3. 照顧者的心理彈性與相依關係可共同解釋其心理健康30.5%的變異量,且心理彈性對相依關係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的研究者作為參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的職業興趣類型與生活適應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以及職業興趣類型與生活適應的相關。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及「身心生活適應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以紙本及網路問卷兩種管道,收集某科技大學一年級學生資料,共獲得844筆有效樣本。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Pearson積差相關、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大學生的職業興趣類型,因性別、學院、科系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大學生的職業興趣類型有顯著差異,男性大學生傾向實用型、研究型的職業興趣類型;女性大學生傾向藝術型、社會型的職業興趣類型。 三、不同學院大學生的職業興趣類型有顯著差異,工程學院大學生傾向實用型、研究型的職業興趣類型;健康科技學院大學生傾向社會型的職業興趣類型。 四、不同科系大學生的職業興趣類型有顯著差異。 五、大學生在生活適應的身心症狀上,因性別、學院、科系不同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性別大學生在生活適應的身心症狀上有顯著差異,女性大學生的身心症狀多於男性大學生。 七、不同學院大學生在生活適應的身心症狀上有顯著差異,健康科技學院大學生的身心症狀多於工程學院大學生。 八、不同科系大學生在生活適應的身心症狀及正向資源上有顯著差異。 九、大學生的職業興趣類型與生活適應具有二組典型相關存在。 十、大學生職業興趣類型的「社會型」、「企業型」與生活適應的「正向資源」具有典型相關。 十一、大學生職業興趣類型的「研究型」、「藝術型」與生活適應的「身心症狀」、「負向情緒」具有典型相關。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大學生生涯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態度ABC模式為基礎,以瞭解網路霸凌認知、情感與行為之關係,並加入同理心、從眾行為兩變項深入探討。除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網路霸凌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同理心、從眾行為之差異情形外,更探討變項之間的相關,並找出預測網路霸凌行為的模式,藉此提供未來研究者與相關機構適當的建議。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599位學校位於台北市、新北市之公、私立高中、職學生為樣本,研究工具包含「網路霸凌的知識、信念、情感、行為、從眾行為、同理心量表」,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數據的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 一、性別的不同在網路使用時間、網路霸凌、同理心、從眾行為皆達顯著差異。 二、網路使用時間在網路霸凌的知識、信念、情感、行為與同理心、從眾行為上皆達顯著差異。 三、學制的不同在網路霸凌的認知、知識、信念、情感、行為上有所差異。 四、態度ABC模式在網路霸凌議題中得到印證;與行為的相關中,情感高於認知;訊息內涵中,信念與網路霸凌行為相關最高。 五、同理心與網路霸凌認知、情感、行為相關,且與網路霸凌情感的相關最高。 六、從眾行為與網路霸凌認知、情感、行為相關,且與網路霸凌行為的相關最高。 七、透過網路霸凌信念、情感、同理心與從眾行為,可以有效預測網路霸凌行為,又以網路霸凌的信念預測力最強。 八、網路霸凌的認知、情感與行為間可互相預測,並彼此影響。 九、針對各網路霸凌變項之預測模式中,預測網路霸凌行為的模式解釋力最高。

  • 學位論文

這是一個優秀的孩子遭遇敗經驗後藉由自我敘說重新看見自己的歷程。故事從進入一個主觀認定非理想的學校開始,談及對周遭生活與學習的不適應與不滿意、經驗到挫敗與自我否定之複雜情緒,難以面對對照過去優秀表現所呈現出的落差,進而困住自己。 文中從過去成長與家庭經驗談起,透過自我敘說與重新理解的過程,看見那個長久以來束縛自己的價值信念,並試圖從中探尋自己。藉由看見自己、釐清自己與父母間的關係,自己與家人的關係便獲得重新調整的機會,也從中看見了父母對自己的允許以及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所展現出的支持,進而能逐漸發展出對自我的允許。 最後,重新理解經驗挫敗後的種種,源自自我內在所展現出的一種「反動」,藉由這股反動始能有重新看見、接觸、陪伴自己的機會,用自己的腳步慢慢走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長出自己的樣子,不再受困於挫敗經驗與束縛底下。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希望藉由瞭解高中生學業拖延與學習幸福感的現況,探究兩者之間的關係,並針對研究結果提供給高中相關教育與輔導單位具體建議,期盼對現階段高中生的學業拖延以及學習幸福感有所助益。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北市321位高中生為研究樣本,研究工具包括「學習狀況量表」、「學業拖延量表」以及「學習幸福感量表」,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有(一) 高中生整體行為偏向拖延。(二) 在學業拖延方面,高中生整體的「逃避痛苦」較高。(三) 明星高中與自覺成績前段的學生,在學業拖延方面,「喜好壓力」與「對結果滿意」高於一般高中與自覺成績後段的學生。(四) 「逃避痛苦」與「心流經驗」、「整體學習幸福感」呈顯著負相關,與課業壓力」呈顯著正相關。(五) 在學習幸福感方面,高中生整體的「心流經驗」較高。(六) 明星高中與自覺成績前段的學生,在整體學習幸福感及其各層面上高於一般高中與成績後段的學生,但同時擁有較高的課業壓力。(七) 主動拖延者與非拖延者在整體學習幸福感上高於被動拖延者。研究發現,逃避痛苦的傾向越高的學生,越難投入學習,同時也越會增加課業壓力,降低學習幸福感。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提出對教育、諮商輔導及未來研究上的的具體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