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15.195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智能障礙者的誕生往往讓家庭需要面對各種不同的壓力與挑戰,可能會造成家庭功能失調,且希望家庭能回到所謂的穩定狀態,而家庭復原力即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家庭復原力不但會影響障礙者的發展,也會因著家庭的信念系統、組織模式及溝通過程而對家庭產生不同的樣貌。 因此,本研究旨在瞭解智能障礙者家庭的家庭復原力如何影響家庭的運作,同時也透過此研究來瞭解智能障礙者及其家庭如何知覺家庭復原力在他們生活中的研究。研究方法採用質化研究且以立意取樣的方法訪談智能障礙者及其家庭成員,藉以瞭解他們怎麼看待家庭復原力在他們家庭之間的運作。 研究結果簡述如下:(一)跨家族的力量:受訪的家庭不僅只有一家四口在面對困境,而是智能障礙者父親及母親的原生家庭都投入共同面對困境,家族的投入,使得智能障礙者的家庭成員不會求助無門。(二)不同角色的影響:在家庭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角色,當其中一個或兩個角色很努力地在為家庭努力的時候,也會帶動其他成員一起勇於面對挑戰。(三)解決問題能力的產生:在訪談中研究者發現,有些生活當中的問題,沒有真的遇到,對智能障礙者來說是會不知道如何處理的。但研究中發現有些東西沒有教條,智能障礙者必須自己去經驗去生活,遇到了才會去思考怎麼解決。(四)看見智能障礙者的優勢:研究發現看見智能障礙者的優勢很重要,這不僅能改變我們個人的態度,也會為家庭帶來不同的可能。(五) 不同家庭的連結帶動家庭復原力:比較有經驗的家長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給別的家長。在這個分享的過程中,每個家庭不僅加深了自己家庭的復原力,同時也帶動了其他家庭的家庭復原力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前期子女不同背景變項在知覺父母教養方式以及自我概念上的差異情形,並探討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自我概念的關聯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臺灣成年前期階段的子女為研究對象,透過「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量表」作為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實得有效問卷為475份,並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Eta值」等統計方法來進行結果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成年前期子女在自我概念上部分有顯著的差異,女性在道德自我概念上較男生佳。 二、不同年齡成年前期子女在家庭自我概念及道德自我概念部分有顯著差異。 三、獨生與非獨生之成年前期子女在自我概念上沒有顯著的差異。 四、不同出生序成年前期子女在自我概念上沒有顯著差異。 五、成年前期子女在知覺父母教養方式上不因性別而有差異。 六、不同年齡的成年前期子女在知覺父母教養方式上有顯著的差異情形。 七、獨生子女或非獨生子女之成年前期子女在知覺父母教養方式上沒有顯著的差異。 八、不同出生序之成年前期子女在知覺父母教養方式上沒有顯著的差異。 九、成年前期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父母之「生理自我概念」、「心理自我概念」、「家庭自我概念」、「學業自我概念」、「道德自我概念」、「社會自我概念」及「整體自我概念」皆呈現顯著關聯性。

  • 學位論文

本文為自我敘說研究的論文,是一個生長在一個傳統的家族,但在不完全傳統的家庭中長大的女性,將婚階段經歷伴侶劈腿的情感失落後修復自我,回觀自己親密關係經歷的生命故事。研究者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重新經歷過往的生命經驗,讓現在的自己和過去對話,不斷反思這些經驗的意義為何。本文有三個研究目的:1、探討被劈腿悔婚後到決定分手的歷程對我的影響,並覺察故事其中的意義,進而建構出未來生命的力量。2、藉由研究者情感受挫的修復方法及歷程回顧,提供相同經驗者作為參考。3、提供專業心理輔導人員,協助情感失落者的方法作為參考。   故事文本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原生家庭與兒童期、面臨伴侶劈腿並試圖修復關係、修復自我且長出新的自我、發展新的親密關係,以順向生命時間軸進行敘說,並採用Lieblich提出之「整體-內容」分析方法,抽取出十二個不同階段的重要主題。研究結論分為我的轉變、給輔導人員的建議」、給未來研究者的建議(研究限制)三部分,其中「我的轉變」部分為透過自我敘說過程反思自我,發現經歷傷痛後復原的自己的轉變,包含:「擇偶觀念的轉變」、「對關係看法的轉變」、「學會自我照顧,接納自己的真實感受」,這些都是生命經驗帶來珍貴的禮物!

  • 學位論文

台灣地區醫療品質是受到國際的肯定,但在第一線的護理人員離職率仍居高不下,隨著醫療背景及流行病學的複雜度增加,護理職業為高情緒勞務的工作,會影響身心健康,且輪班工作影響人際關係及生活品質,致使工作滿意度及工作意願下降,醫療疏失增加,離職率提高,職場幸福感下降。台灣地區少針對護理人員做介入型研究的討論。 方法:本研究採用平行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精神科專科醫院執業中的精神科護理人員,以立意取樣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提供完形遊戲治療團體的介入,共25人,流失率為16%,排除標準為現接受心理相關治療及現接受相關心理治療訓練、中文貝氏憂鬱量表第二版總分高於30分或中文貝氏焦慮量表總分高於19分者。實驗組接受完形遊戲治療團體介入共為四個全天,團體為工作坊形式,兩週一次的一日工作坊團體,一日工作坊含兩次團體,上午及下午,每次團體為2.0小時,共八次團體。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在施行完形遊戲團體治療介入前、第二日團體結束後當日、第四日團體結束後當日、及團體結束後第一個月,追蹤測量其憂鬱情緒,焦慮症狀(生理指標的變化)、情緒智力的變化。研究為使用貝氏憂鬱量表、貝氏焦慮量表、情緒智力量表及腦波測量,取得資料以spss23.0版進行分析。 結果: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皆經歷醫院評鑑的背景,對照組的焦慮與憂鬱隨著醫療評鑑的背景而分數呈現上升趨勢,在實驗組部分隨著醫療評鑑的背景,其焦慮與憂鬱在團體介入後分數呈現下降趨勢,情緒智力是上升變化的,生理測量腦波是無變化。 結論:本研究看見,在外在壓力的背景下,實驗組可以看到其焦慮與憂鬱分數趨勢變化是下降的,對照組的焦慮與憂慮分數,則反映出個體對於外在壓力背景下的反應,所以提升個體的覺察,可以增進其對於外在環境與壓力的因應。本研究提供完形遊戲治療的介入模式,在增加個體自我覺察時,儘管外在的環境背景或是壓力事件的,情緒智力可以提升,進而協助精神科護理人員的身心狀態與執業照護品質。

本文將於2025/03/04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這是一篇關於尋找自我接納與認同的自我敘說論文,動機緣起是發現自身相當謹守人際關係中的時間,並於此深入於自身生命歷程去了解其中脈絡。從認為自身是因為過往人際挫折而感到自卑,並且在高中後是以順從、迎合及討好的方式與周遭人相處,到之後整理自身及雙親原生家庭的脈絡,看見雙親的辛勞及過往,意識到自己其實許多時候在關係中是體貼他人,並非皆為順從、迎合或討好。 論文呈現的方式為回憶及整理過往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之挫折經驗,因此認為自己是自卑且常順從、迎合及討好的一個人,到之後梳理家庭關係之脈絡,看見了自身的需求、情緒以及體恤,才理解自身很多時候在人際中是體貼他人。而透過內在質疑我及迎合我的自我對話,看見自己其實有想要成長及突破自己的慾望,並且透過說服自己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中而逃避掌握自己生命的責任。 透過自我敘說看見自我生命的多元視角後,決心拾起掌握自己生命的責任,期許自己多看見自己的好,不再將自己的行為一昧放置於順從、迎合及討好的位置上,勇敢嘗試新的體驗讓自己能夠繼續成長,實踐自我生命重要的價值觀。並在成為助人工作者的路上,因為自我敘說,讓自己實際走過了覺察、感受、轉化及實踐的歷程,幫助自己在助人時更能夠貼近個案。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企業二代男性在成年前期的生涯抉擇經驗,採事後回溯方式了解研究參與者對職業選擇的看法及考量。研究者以滾雪球取樣方式,邀請三位符合研究條件者參與半結構方式進行深度訪談,並以主題分析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發現企業二代的產業類別及本身專長背景,影響各自的生涯發展、抉擇的考量因素及家庭關係,綜合三位受訪者的經驗以兩部分呈現研究結果: 一、企業二代在成年前期的生涯抉擇之考量因素   在研究中,最直接的影響是當事人接觸家業的經驗,包含面臨家業的工作條件、工作技能的勝任度;再來是家業的條件是否符合當事者的工作價值觀,例如提供穩定的經濟、成就感等等;最後在接觸家業的過程與家庭成員的關係,也會影響當事者的考量。 二、企業二代的生涯抉擇是從自我走向關係的經驗歷程 本研究三位參與者在各自的生涯抉擇皆與家庭關係有關,並非只有當事者本身的職業選擇,其背後的心理歷程及意義化都與家庭成員的關係有很大的連結性,包含在接觸家業的過程會和家人一起工作等同於家人就是同事,因此在職業選擇上也會因關係好壞而有不同的走向。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在受訪者性別、不同出生序位的教養方式、產業類別、家族企業與企業二代提出研究建議,並在生涯諮商上提供實務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助人工作者自我照顧與多元文化人格之關係,以國內從事助人工作者為研究對象,樣本主要以各級學校、醫療單位、社福機構等地之諮商心理師以及社會工作師/員為主,志願參與研究之助人工作者於網路上填寫聯絡表單,並寄發紙本問卷進行問卷施測。研究參與者共計179位(女性144位、男性35位),研究中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自我照顧量表」、「多元文化人格量表」以及「基本資料」三部分,研究資料以SPSS22.0 將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助人工作者普遍具有中高程度的自我照顧以及多元文化人格,在多元文化人格中,以心理開放度表現最佳。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照顧與多元文化人格呈現顯著正相關,即自我照顧愈佳多元文化人格愈佳。高教育程度、諮商心理師之助人工作者其自我照顧程度較佳,諮商心理師在心理層面之自我照顧表現比較社工師為佳。助人工作者中,以女性、高教育程度、學校單位與醫療單位、以及諮商心理師,其生理面向之自我照顧程度較好,曾與不同文化案主工作之助人工作者其多元文化人格程度較高。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實務工作者具體之建議、進行研究過程中所遇到之困難與問題,說明研究上的限制,並提出對於後續研究之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為了瞭解職場員工快速晉升之核心能力,並以35歲以下主管為研究範例,依據的年齡段是達成快速晉升當時的年紀。研究者蒐集五位不同產業受訪者之半結構深度訪談,透過受訪者口述後轉譯之文字內容進行分析整理。 根據五位受訪者訪談後資料分析,本文研究結論對應提出之研究問題描述如下: 一、經驗過快速晉升者,具備下一次的晉升通常會比上一次晉升還快速的能力。 二、核心能力(內在原因)除了知識、技能、認知,還有個人的自我現況了解程度,包含因家庭經濟而必須積極賺錢的動機。 三、核心能力 (外在原因)通常能理解企業、主管的需求,並協助達成達到共贏局面。 四、人格特質普遍存在有好奇心(展現方式:尋找問題,改進流程等)、熱情(展現方式:堅持不懈等)、同理心(展現方式:換位思考,解決(主管/老闆/公司)的問題)。 五、快速晉升的經驗,對職業生涯有正向影響。更能垂直和平行的拓展能力與職業場域。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是研究者對兩岸心理諮商所現況之探討與反思,探索台灣心理諮商所普遍存在小規模經營現象的原因及是否有機會擴大經營規模的方法。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方式,分成行動研究一及二兩階段實施,行動研究一訪談台灣八家心理諮商所,行動研究二訪談大陸心理機構,並分別以Osterwalder &Pigneur(2010)的九宮格商業模式針對兩岸心理機構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兩岸之間,不管是在整體心態、競合模式、人才培育及執業登記、機構性質、機構規模、科技工具使用、對經營管理知識學習態度、政府政策、機構業務內容、行業公會組織上,都有很大差異。分析顯示,大陸兩家心理機構相較於台灣的心理諮商所,確實具有較完整的商業模式。 雖然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得到上述結果,但是將大陸的理機構與台灣心理諮商所進行此類「商業模式」的分析比較,仍須注意此類分析的問題與限制,事實上大陸的心理諮詢發展背景,與台灣的心理諮商發展脈絡並不一致,其中最大的差異就是台灣「心理師法」的存在與規範!此法的存在,對於兩岸心理諮詢的發展了關鍵性的作用。由於大陸目前並沒有心理師法的規範,因此在心理諮詢的發展上,可說是創意無限,規模大,商業模式多樣化,反觀台灣心理諮商所的發展脈絡裡,雖然此種商業模式的概念確實是較缺乏的,但也培養出世界一流的諮商心理師。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音樂治療師運用即興音樂治療的情緒經驗,研究目的在於理解音樂治療師在即興音樂治療中的情緒經驗、情緒來源、調節與轉化情緒的歷程。本研究採用Greenberg情緒理論(自覺察、表達、調節、反思、轉化情緒)作為文獻對話的基礎。研究方法以半結構深入訪談法蒐集三位音樂治療師的情緒經驗資料,採用質性分析。三位研究參與者皆為女性,音樂治療專業背景分別為以個人為中心取向(the person-center approach)、心理動力自由即興取向(the psycho-dynamic free improvisational approach)、以及心理動力和諾多夫-羅賓斯音樂治療(Nordoff-Robbins, creative music therapy),三位治療師皆採用即興音樂治療作為主要取向。研究結果發現音樂治療師的情緒主題包含:「失控的琴音」、「捉迷藏」、「被誰打敗?」、「共譜心弦」、「生日音樂會」、「生命搖籃曲-不能同行的愛」、「拒絕的力量」、「我們的船歌」、「吟詠心情之歌」。研究結論包括:(1)療效音素包含:同理心、共乘載、親密感、自主性以及安全;(2)音樂治療師的情緒來源有:同理心、共乘載、音樂反移情、情緒感染、個人議題與生活;(3)情感交流能力與繪製情緒地圖能力是以即興音樂表達情緒給個案的關鍵;(4)音樂治療師的情緒歷程均有覺察、調節、反思與轉化,這些歷程會彼此互相影響,但並非按照階段順序進行的;(5)音樂治療師的音樂自我、音樂與情緒三者息息相關。本研究者建議未來研究可探討運用其他音樂治療取向的音樂治療師,在音樂治療中的情緒經驗與療效音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