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48.62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國小六年級社會科任教師如何改善六年級學生說「性髒話」情形,運用翰林社會六上第五章「家庭性別新關係」為教材設計藍本,自編「性別教育課程」,以行動研究洞悉學生將性髒話視為情緒字眼使用的成因,與改善學生對於性髒話的認知。 研究以桃園市某國小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共二十節課的性別平等教育降低學生性髒話的使用與認知課程,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並兼以質、量化資料相倚。在質性研究部分,採訪談、教學省思札記、學生作品等文件的蒐集,另輔以「性別刻板印象問卷」及「性髒話認知與使用」量化的問卷資料,比較前後學習差異,以瞭解學生在進行性平之性髒話改善課程循環方案後,對改善使用性髒話、正確的性平觀點,以及對本課程的滿意度及感受為何,並省思後進行三次循環的調整與修正。 研究結果顯示,學童知悉性髒話涵義之後,有高達九成六學童知悉性髒話會危及性別平等,且知道性髒話意義與易衍伸校園言語霸凌現象。因此他們有降低對性髒話使用的意願;並且有九成八的學生表示,此課程有助其產生改善說性髒話習慣的動力。此課程發揮得宜,對學生改善性髒話的內在動力大增,可為後來友善校園、反語言霸凌,作為首要導入課程,供教育界參酌使用。

  • 學位論文

因應教育部十二年國教的推動,希望孩子能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研究者反思過往在臺灣史教學上遇到之困境,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發展具備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本研究旨以摘要策略融入引導發現教學法,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臺灣史學習之成效。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以下三點: 1.發展摘要策略融入引導發現教學法對國小學生臺灣史學習之歷程。 2.探討摘要策略融入引導發現教學法對國小學生臺灣史學習之成效。 3.探討教師實施摘要策略融入引導發現教學法之反思。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採兩階段循環之方式。以臺中市S國小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二十五人,並以臺灣史「荷西時期」及「明鄭時期」為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為提示舊經驗,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其次藉由老師設計問題情境,帶領孩子回到當下時代背景脈絡思考,並請同學依照直覺思維回答,進行解釋,討論完畢後教師再引入概念,之後搭配摘要策略學習單,小組合作從課本中找答案,最後則小組統整重點,製作單元筆記。本研究以學生作品、教師觀察紀錄表、訪談大綱及社會科成就測驗前後測為研究工具,加以分析,了解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學時間為六周,每周三節社會課,共十八節。 本研究結果如下: 1.摘要策略融入引導發現教學法,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但對高層次問題的答對率則無影響。 2.摘要策略融入引導發現教學法,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 3.透過行動研究,修正歷史教學之課程,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經由ADDIE的教學設計模式,從分析、設計、 發展、實施到評鑑等步驟,探討運用作曲軟體輔助國小五年級生音樂創作課程之設計,盼能改進國小五年級學生對於音樂創作的陌生以及恐懼。本研究歷時八個月,根據相關文獻擬定教學計畫,以台中市國小五年級的十五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四個教學循環,九節課的教學設計(含評量)。本研究所設計之音樂課程學習主題包含:(一)咚咚咚咚鏘(二)音樂拼圖(三)一閃一閃亮晶晶(四)我的小星星變奏曲,透過GarageBand作曲軟體進行音樂創作,並藉由Google Classroom和Seesaw進行影音創作分享。本研究經由「課程觀察紀錄表」、「教學省思日誌表」、「創作態度問卷調查表」、「作品評分表」、「學生反饋問卷」 等研究工具進行研究資料蒐集,並以質性以及描述性分析的統計方法,對課程設計和學生的音樂創作表現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依序提出以下研究結論: (1)運用作曲軟體輔助於國小五年級學生音樂創作教學設計確實可行,建議以連續兩節課的時間進行創作教學,並透過軟體功能:重組樂段、節拍序列器、循環樂段等功能作為教學的設計出發。 (2)應用數位作曲軟體進行音樂創作,學生整體的創作能力在第二次以及第四次循環測驗中進步達顯著差異,且對於課程持正向的態度,認為數位作曲軟體不僅能引起學習興趣,甚至能彌補演奏上的缺憾,解決自身對於音樂創作陌生感,並透過反覆的聆聽以及修改提高自我專注力。 (3)教學環境設備雖需藉由學校行政支援,但教師專業度、教學時間不足與教學方面的問題皆可藉教師自我進修解決困境。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於教育主管機構、學校行政領導、藝術與人文教師與未來課程設計提出建議,以供教育工作者作為相關教學與研究之參考。

  • 學位論文

十二年國教課綱上路,素養導向的教學成了當前教師須積極面對的挑戰與學習課題,其中「議題融入課程」能促使原有課程得到擴充並與生活相連結,更是具備圓滿達成核心素養學習的功能。本研究採設計本位研究法(Design Based Research,DBR),旨在設計發展一門適合國中生的法治教育議題融入之死刑存廢課程,並探究學生的學習成效及課程回饋。 以高雄市某國中三年級學生共三十位為研究對象,透過實際案例探討、小組討論與發表等方式,進行共五節課的死刑存廢議題主題式課程。本研究教材依照發現、整合、分析、設計、發展、應用、評鑑、結果等八個階段逐步開發與實踐,過程中透過專業社群進行專家評鑑,以使教材更加專業完善,並藉由課堂觀察、學習單及滿意度問卷等資料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對本課程的滿意度及感受為何。研究結論如下:一、運用設計本位研究法,可有效設計發展一門法治教育議題融入國中公民科之「死刑存廢」課程。二、實施法治教育議題之「死刑存廢」課程後,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公民核心素養,且學習成效佳。三、學生對於法治教育議題之「死刑存廢」課程給予正向評價及回饋。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於此議題課程設計與實施提出相關建議,希望能提供未來研究及國中教師進行議題課程之參考。

  • 學位論文

由於台灣國際學校的正規課堂都是以外籍教師全英語授課的方式進行,學生容易因為英語程度不夠,跟不上班級學習進度,上課容易分心,導致學習興趣缺缺,尤其是經學校入學考試評估需要修讀ESL課程的學生。因此,為解決學生英語程度不足銜接全英語授課的困境,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螺旋式課程的特性和教學原則為課程設計基礎,在與數位學習科技(Edpuzzle)結合而成的混成學習課程,希望能提升處於數位時代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成果。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為期2週共6堂課的混成英語學習課程。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的高中十一年級一個班共3名學生。資料蒐集方法包括觀察、問卷與文件記錄,即學生英語學習背景問卷、學生英語學習單、教師教學日誌、訪談、錄音、學生課堂表現等。主要研究結論有: 一、混成學習方案能有效幫助國際高中ESL課程的學生提升英語學習成果; 二、混成學習對國際高中ESL課程的學生有正向的學習態度; 三、混成學習研究能提升教師專業成長。   研究者以本研究的研究結果為依據提出建議,供未來欲進行混成學習相關研究的學者做參考。

  • 學位論文

英文單字是英文教學之重點項目之一,其為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之基礎,亦為大學入學考試所需之重要能力。然而傳統講述法教學無法引發高中生對於數量龐大的英文單字之學習動機,負向的學習經驗導致學習成就不佳,甚至對英文學習失去興趣。鑒於現今行動載具的普遍及教學應用程式之進步;再者,亦考量到青少年視同儕團體為其社交重心,研究者參考文獻資料後,決定以行動學習結合小組遊戲競賽法做為英文單字的教學模式。 本研究運用小組遊戲競賽法為教學策略,結合行動學習之應用程式English Collocation Dictionary搭配詞辭典、Google文件、及Quizlet和Quizizz兩個線上即時回饋系統,以高三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此教學模式的實施歷程、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研究者的教學省思等層面。採用行動研究為研究方法,進行兩次教學循環,透過英文學習成就測驗、學習經驗問卷、教師教學日誌、學生晤談紀錄、協同教師觀察紀錄、學生學習歷程、及學生回饋問卷等資料,進行量化與質性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一、行動學習結合小組遊戲競賽法,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 二、行動學習結合小組遊戲競賽法,能增加學生正面的學習經驗。 三、不斷嘗試及修正教學方案,始能找到適合師生之教學模式。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進一步提出建議,做為教學者與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 學位論文

現今數位科技日新月異與更加普及,學生學習英語的管道越來越朝向多元化近幾年的行動載具,其應用程式也越來越廣泛。研究者在教學職場上面臨最大困境是學生英語程度上呈現雙峰分布,導致進行教學時影響教學品質。為符合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研究者運用即時反饋系統融入編序教學,希望讓學生依照自身的學習速度、能力,進行課程內容的學習增加成功經驗。 本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法,了解並分析即時反饋系統融入編序教學對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本研究前、後測驗成績結果分別以「英語學習成就測驗」和「英語學習動機量表」進行施測,並將測得之平均數進行描述性統計;質性以三角驗證法加以檢驗以提升信度,將「學生訪談」、「教師日誌」和學生上課之反應做為依據。藉以瞭解研究者運用即時反饋系統融入編序教學,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效學習動機是否有提升。 根據本研究資料結果分析,獲得以下之結論: 一、即時反饋系統融入編序教學可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二、即時反饋系統融入編序教學可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三、完善的資訊知能與應變能力為即時反饋系統融入編序教學成功要素。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教學建議,以供日後研究之參考: 一、可擴展於不同場域或不同年齡層之研究對象,使其研究更全面。 二、可延長即時反饋系統融入編序教學期程,使不同學生學習進度之差異更明顯。 三、研究者可以加入其它系統,以求課程有更多的變化,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資優班學生過度激動特質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性,採問卷調查的方式蒐集資料,研究對象為109學年度就讀於宜蘭縣國中資優班之所有學生,共計122位,研究採普查,共發放122份問卷,回收101份有效問卷份(有效回收率82.79%)。研究工具之調查量表共包含三部分:學生基本資料、我的特質量表(Ⅱ)以及中學生自我效能量表。學生的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就讀學校、年級、父母教育程度與職業的填寫,即代表本研究之四大背景變項。 取得資料後以SPSS 22.0進行統計分析,分析方法包括: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研究結論與討論如下所述: 一、性別、地區、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的個人背景變項對宜蘭縣國中資優班學生整體過度激動特質均無顯著差異,但若以過度激動特質各向度來分析,在感官愉悅、完美主義、想像力、情緒變異性四個向度的表現,女生明顯高於男生,具有顯著差異。另外,在生理激動向度上,國一學生顯著高於國三學生的表現,亦有顯著差異。 二、性別、地區、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的個人背景變項對宜蘭縣國中資優班學生整體與各向度的自我效能均無顯著差異。 三、過度激動特質與自我效能呈現中度相關,宜蘭縣國中資優班學生過度激動特質與自我效能的相關係數為.53(p<.01)。 四、過度激動特質對自我效能的整體預測力達.27,代表能預測自我效能27.0%的變異量。過度激動特質分數的高低,可以預測自我效能的高低,十大向度中,心理激動對自我效能最具預測力,而情緒變異性則為負向預測因素。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各項研究建議供教育、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 Ajzen(1991)提出的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旨在探討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使用社群網站Pinterest教育資源之現況與使用意圖影響因素。 研究為量化方式並使用問卷蒐集資料,共回收有效問卷 489 份。資料分析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Pearson 相關、多元逐步迴歸等方式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年齡、教學年資對公立幼兒園教師使用社群網站Pinterest教育資源融入教學之行為態度有顯著差異。 二、年齡、教學年資對公立幼兒園教師使用社群網站Pinterest教育資源融入教學之主觀規範有顯著差異。 三、年齡、教學年資對公立幼兒園教師使用社群網站Pinterest教育資源融入教學之知覺行為控制有顯著差異。 四、年齡、教學年資對公立幼兒園教師使用社群網站Pinterest教育資源融入教學之行為意圖有顯著差異。 五、公立幼兒園教師使用過社群網站融入教學經驗者與使用過社群網站Pinterest教育資源融入教學經驗者對使用社群網站Pinterest教育資源融入教學之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圖皆有顯著差異。 六、公立幼兒園教師使用社群網站Pinterest教育資源融入教學在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間相關且具正向解釋力,並以知覺行為控制為較大的預測解釋力。 七、知覺行為控制是幼兒園教師使用社群網站Pinterest教育資源對行為意圖有最大的預測解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