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124.8

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論文採日電視廣告之多重模式,以食品相關企業與情報通信新關企業兩業主為中心進行分析比較為考察課題。日本的電通廣告賞及ACC CM祭典的得獎作品及台灣的時報華文廣告金像獎之得獎作品為分析對象。以言語記號及非言語記號的多重模式觀點等廣告表現進行研究分析考察。分析關於電視廣告的表現內容主要分為,廣告的內容、廣告的影像、廣告的表現方式三層次,根據台灣與日本廣告製作的言語記號、非言語記號甚至於影像記號進行雙方廣告製作的異同點考察、使用技巧的特徵及文化記號特徵的考察。透過以上考察,闡明在對於相同企業的廣告中,不同的國家及文化影響下,對於商品特徵的表達之異同。

  • 學位論文

狐這種動物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有著不同於其他動物的存在意義。中國與日本是鄰國,自唐朝以來兩國的交流甚是頻繁,因此在兩國的狐文化上可以看到諸多相似之處。 中國狐意象的變遷是從瑞獸、神獸乃至於妖獸,其地位日漸衰落的同時也變成中國傳統的民間信仰之一。此外,在許多傳說及神怪小說裡狐也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中國人對於狐是抱持著既恐懼又尊崇的態度,因此對狐的信仰興盛了千年之久,但卻在近短短百年之間迅速地式微。 另一方面,在日本有許許多多關於狐的傳承和傳說。日本的狐文化不只可以從漫長的歷史中看到它廣泛的展開,同時也因為中國文化的影響,呈現出多元且複雜的面貌。 相對於在中國衰落的狐仙信仰,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狐信仰──稻荷信仰,至今仍一脈相承地深入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同時也深入其經濟及社會的各個層面。 本論文旨在針對受到中國與日本兩國各自不同時代、風俗及宗教的影響所開展的狐文化,以具體的實例來考察與比較中日兩國狐文化的異同。

  • 學位論文

本論文是由台灣日治時期的日語教育之發展開始,到戰後一度中斷與近數十年再興之脈絡中,探討日語教育如何成為台灣學習者人數最多的第二外國語言。補習班、各級學校,甚至幼稚園都有提供日語學習之相關課程,日語學習者的人數不但年年增加,且其學習者年齡也有年輕化之趨勢。其中,以幼兒園的日語教育之現況為主軸展開下列之研究與調查。 由台灣的幼教發展中來探討幼兒外語學習之興起以及其相關議題。並以大台北地區(台北市、新北市)的日語幼兒園為研究對象,進行訪查和家長問卷調查。理解其成立的起源與發展,掌握家長讓孩子學習日語的動機以及其學經歷等家庭背景。比照家長們對孩子教育之期許是否與園方的教育目標與經營理念相呼應。 最後,以家長的期望、園方的教育理念以及目前台灣的幼教法規與環境,探討台灣未來的日語教育、幼兒日語教育發展之可能。

  • 學位論文

本論文的目的在於探討日語學習者的自律性與第二語言焦慮之間的相關為何,首先設定「越是自律性高的日語學習者,越不易感受到第二語言焦慮,相對地自律性較低的日語學習者,則較容易感受到第二語言焦慮。」此一假說,之後再採用混合研究法來解析自律性與第二語言焦慮之間的關係。 首先在質性研究中,為了查明影響日語學習者自律性的要素為何,以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4年級的8位日語學習者做為調查對象,並進行了半結構式訪談。之後將訪談記錄轉換為逐字稿,再使用紮根理論研究法進行資料分析。考察結果發現,可從「提高自律性要素」及「降低自律性要素」兩個視點來進行探討,並且得知總共有8個要素會影響日語學習者的自律性高低。透過以上的分析結果,可以掌握影響日語學習者自律性的構成要素。此外,使用相同地資料針對通過日語能力測驗N1的學習者與未通過學習者之間的差異為何也進行了比較分析。 其次在量化研究中,區分成「自律性調查」及「第二語言焦慮調查」後,著手展開了問卷設計。而問卷題目的設計除了質性研究訪談的調查結果外,還各自參考了3份相關文獻的問卷調查表,製作成題目合計45題的問卷後,同樣以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4年級的日語學習者139人為對象,實施了本研究的問卷調查。量化調查所得到的結果,再由各個角度進行統計分析後,查明了日語學習者的自律性與第二語言焦慮之間的關係以外,也驗證了本研究所設定的假說。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著眼於池井戶潤所著作的系列小說,以半澤直樹這個角色為中心展開的故事,從中發掘出潛藏於人性裡的厚黑特質,並且進而去探討「厚」與「黑」的智慧是否確實在現今日本社會中被運用。 若從權謀的運用這點來看,會發現『厚黑學』與『孫子兵法』其實有諸多類似的論點。然而當今的日本社會對於這兩本著作的評價卻顯得相當兩極化。就這點而言,是和道德面的包裝之有無有著很大的關聯。 日本泡沫經濟時期崩壞前後的這段期間內,日本社會結構中所產生的變化,以及當時的人與人之間的在工作能力方面的相互傾軋較勁心態越來越明顯,且逐漸激烈化。而這也就說明了,人的心態和想法是會隨著社會的氛圍之不同而產生改變的。在這樣一個激烈的環境中,要成功地存活到最後,『厚黑學』所強調的厚黑法則是不可或的。 而在池井戶潤筆下的人物── 半澤直樹身上,可以看見許多運用著「厚」與「黑」的智慧。在其所擁有的厚黑特質中,亦顯現出不少『孫子兵法』所論述的要點。由此可證明,『厚黑學』和『孫子兵法』確實是有相互連結的部分。另外,藉由作者筆下所描繪的社會樣態,也可以看見到同樣處於泡沫經濟崩壞前後的日本現實社會的縮影。不難想像在當時激烈的職場環境中,「厚」與「黑」的智慧所占有的重要性。 如『厚黑學』這類充滿著「惡」的要素的「暗默知」,在運用的時候,對於其「惡」的部分的隱藏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透過巧妙地包裝手法,使得充斥著惡意的知識被合理化,因此在運用的時候便有著一個能夠充分說服自己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給自己一個「不得已才去使用」的理由。這當中包含著一些人性的柔軟層面與道德層面,用這些元素去構成一個能夠包裝住「惡」的表皮,因而才能夠讓「暗默知」變得較為人們所能夠接受。 使用「暗默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在激烈的職場環境中保護自己,並且存活下去;像這樣包含著「惡」的要素的知識,可說是一項職場中所必備的武器。因此,也可以稱其為職場中的「必要之惡」。

  • 學位論文

本論文是由於筆者的友人中有一位是聽障生,而對他的教育歷程感到興趣。搜索之後發現台灣及日本的聽障教育有幾個相同的教育方向,針對這些而做的探討及比較。 論文的內容包含耳內構造、造成聽障的原因等在先行研究上面做了詳細的解說。之後介紹台日的特教學校的教育方案、課程設計、教師需具備資格。在這之中針對聽障教育的歷史及其發展困難處做解說,並說明聽障生的語言學習、教科學習、聽力的訓練、心理治療到之後求職的訓練等。在這之中由於美國是聽障教育的啟蒙國家,所以針對美國的聽障生教育也稍稍做了說明。並介紹了這三個國家的手語。 最後第四章的部分,則是介紹了近年來各國都在積極開發的助聽器。藉由軟骨傳導的方式而研發的新型助聽器,雖然目前還在研發階段,但不久的將來即將問世。另外,藉由本論文的探討也了解到聽障生面臨了語言、教育、文化這三大方面的問題。今後會是值得探討的題目。

  • 學位論文

想要將日文的擬聲、擬態語翻譯成中文並不容易。字典當中的說明往往也只是進行字義上的解釋。與中文相比,日文的擬聲擬態語種類與表現相當多樣化。在閱讀日本童話時,可以發現故事中大量使用擬聲擬態語,兒童文學中的擬聲擬態語,與其說是使用在形容人事物,不如說它營造出整個畫面的聲音效果。 台灣近年來,各方面關於翻譯的研究相當盛行,兒童文學研究的資料相當豐富,但是查詢翻譯研究文獻時,發現兒童文學的日中對譯研究資料不多,其中,以童話為中心的擬聲語擬態語對譯相關的先行研究更是少。想要更深入探討這部分而進行了這次的研究。 本研究由五個章節構成,第二章先定義了日文與中文的擬聲語擬態語,以及整理了擬聲語擬態語的相關研究。第三章和第四章以宮澤賢治的童話為中心,進行擬聲擬態語的對譯分析。因為紙幅有限無法將全部的童話都進行分析,故第三章當中以『銀河鐵道之夜』為主要分析對象,第四章會在第三章考察結果之上,以短篇童話更進一步進行對照分析研究。使用的調查對象為『夜鷹之星』、『貓咪事務所』、『金色番茄』、『大提琴手高修』,對照的中譯本為賴庭雲與歐千華譯本。 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歐譯本當中盡可能將日文的擬聲擬態語翻成中文,但賴譯本當中則可以看見傾向於省略的翻譯手法。此外,比起日文原文多處使用擬聲語擬態語來呈現文章,中文譯文則主要以副詞、形容詞、動詞、名詞以及文來翻譯擬聲語擬態語。可以看出中文擬聲語擬態語表現的多樣性比日文少,也無法完全呈現出生動的臨場感。但,可以看見中文使用不同的修辭來翻譯相同的擬聲擬態語,這也可以說是中文的特性之一。

  • 學位論文

1990年隨著遊戲產業的蓬勃發展,一部份的專家開始著眼於遊戲多彩的表現方式及吸引人的要素,試著將遊戲吸引人的要素投入教育手段中,獲得了不少的成果,也造就了新的研究方向『遊戲式學習』的誕生。到了2014年遊戲式學習的架構與成效都很明白的現在,試著將遊戲要素導入課程的案例也越來越蓬勃,但是大部分的遊戲式學習研究方向多半是將遊戲導入團體課程內並進行對於教學成效跟學習動機的增長進行施測,對於遊戲對於個人的差異的調查尙少。根據以上的結論,本研究將遊戲要素融入教學平台的設計當中,建置一個遊戲式教學平台,並將遊戲式教學平台導入日本語教育中,並以對於遊戲抱持之正負情感的學習者為施測對象。藉由使用遊戲式教學平台並與現在被廣為使用的Moodle平台,進行PAC分析,釐清對於遊戲抱持正負情感的施測對象對於遊戲式教學平台與Moodle平台之間的評價是否會有所差異。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以日劇為分析材料,探討日本民族性與其言談特色的關聯。將日本人的言語表現分為「請求表現」「拒絕表現」「語句省略表現」「維持人際關係表現」這四類,並且分析了各種表現與「同質性」「階級制度」「集團主義」「和諧」這四項日本民族性之間的關聯。 日文是相當曖昧的語言,這種看法恐怕早已深植人心,然而實際上日文的文法及單字本身並不曖昧,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日本人所使用的言談表現。從探討結果得知,從日本的民族性當中產生了許多日本人的談話特色,如由同質性與集團主義所發展出省略表現及察覺的手法、及因為重視和協與集團主義所以愛用間接表現等等,日本人的價值觀及個性反映在日文的言談表現上。 日文學習者不能僅僅只追求文法上的正確,理解文化上的談話習慣這件事也非常重要。希望藉由本論文能讓日文學習者更加了解日本文化及日本人的談話特色,並期待之後日文的使用能夠更加接近日本人。

  • 學位論文

本論文旨在探討日本電視公益廣告中的表現結構與廣告概念的特徵,研究對象為日本1995至2013年間共計64支得獎的電視公益廣告,從結合語言及非語言表現的多重模式觀點來進行考察,並且將此考察結果與洪小玫所著『從多重模式的觀點探討日本電視廣告表現結構與廣告概念之分析』之商業廣告的考察結果加以比較,以此來確立日本電視公益廣告之特徵,其結果如下。   從構成廣告的各類要素來看,和商業廣告建構品牌形象為主要目的之「連想・氣氛類型」的廣告口號相比,謀求大眾福祉與公共利益的公益廣告多以呼籲大眾和直接告知訴求的「呼籲型」為廣告口號的主要表現方式。此外,不同於商業廣告會依據廣告內容和表現手法而有明顯的旁白性別角色區別,公益廣告主要是以旁白的有無來製造不同感覺的氣氛,並且藉由旁白來強化觀眾對於廣告主旨的認知和記憶。在影像特徵上,商業廣告與公益廣告同樣的都傾向以安定平穩的廣告節奏來傳遞內容,並且,在畫面表現方面,不論是商業廣告或是公益廣告,其畫面表現多半都與廣告的商品內容抑或是廣告的核心主旨有所相關。   而關於廣告概念的考察結果,本論文中所考察之公益廣告的廣告概念,其單獨型廣告概念為59%,而複合型廣告概念則為41%,比例相差十分接近。而不論是公益廣告或者是商業廣告,在單獨型廣告概念中以展現出觀眾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物、事情,以拉近觀眾與廣告內容的距離,也就是「日常生活型態類型」的廣告為大宗。而在複合型廣告概念中,商業廣告以主角的魅力與特特性來增進消費者對產品或品牌的好感,並加上幽默的要素來吸引消費者的「幽默&個人特色象徵類型」最常出現。公益廣告則仍舊是以貼近觀眾日常生活的點滴來宣導公益理念,並且在這之上營造出氛圍以吸引觀眾情緒的「日常生活型態&氣氛類型」最為常用。   結合以上的考察結果可以得知,在廣告表現的概念以及手法上,宣傳對象有所區別的商業廣告和公益廣告有所異同。公益廣告多以貼近觀眾的日常生活作為主要的畫面表現,並且以氛圍的營造來渲染觀眾情緒,而在口號上則會直接明白的向觀眾訴求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