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75.243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俄羅斯是東正教國家,宗教信仰深入社會各個層面,在彼得大帝的西化運動之前,東正教文化主宰了國家,後因蒙古統治留下的獨裁和中央極權制度,導致俄羅斯與西方的文化有根本性的差異。俄羅斯的虛無主義有自身的特色,它是在保守的東正教會和沙皇專制統治的背景下出現,是本土文化與西方科學文明碰撞後誕生的產物。所以在政治活動上特別強調否定一切價值和打破傳統權威,導致了日後政治上的恐怖主義活動。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俄羅斯社會運動家和革命分子來自於知識分子階層,當時的知識份子都受到虛無主義的影響,所以欲了解俄羅斯革命的成因,必先研究虛無主義在俄羅斯社會的發展。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杜斯妥耶夫斯基生前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內容涉及了宗教哲學、人性、與政治問題,小說中的卡拉馬佐夫家族就是俄羅斯社會的縮影。《宗教大法官》一章為整部小說之菁華,杜氏對於基督教信仰和教會的性質有獨特的見解,他在小說中提出了俄羅斯社會最根本的問題:選擇幸福或是自由。俄羅斯的傳統思維認為幸福與自由不可兼得,人類為了自由應該放棄幸福。杜斯妥耶夫斯基是虔誠的東正教信徒,他認為唯有東正教繼承了基督精神,批評西方教會為了塵世的享受而背棄了信仰,社會主義和虛無主義貶低人的價值,無神論和共產主義將導致極權政府的出現,並呼籲人們回歸對上帝的信仰。 白銀時代的俄羅斯哲學家對杜斯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有深入的研究。他們企圖從杜氏的作品裡為俄羅斯的發現出路,討論信仰和無神論和社會主義的關係。然而隨著革命的爆發和蘇維埃政權的建立,教會淪為新政權壓迫的對象,宗教思想家紛紛流亡國外,無暇顧及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問題。

  • 學位論文

2009年里斯本條約生效後,外國直接投資成為歐盟的專屬權限,為共同貿易政策之一環,並授權歐盟代表對外簽署投資協定。2010年執委會提出歐盟國際投資政策,包括將以投資人與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ISDS)作為歐盟國際投資協定之爭端解決機制。歐加自由貿易協定(CETA)是第一個實踐歐盟國際投資政策的投資協定,也是後續歐盟與其他國家簽署國際投資協定的重要參考範本。 本研究從2010年執委會制定的歐盟國際投資政策出發,先瞭解該政策之內涵以及歐盟其他機關的看法。接著以CETA為範本,分析歐盟國際投資政策的具體結果。由於CETA引起歐盟各國反彈,本研究將探討CETA投資規範爭議的原因並分析修改CETA投資爭端解決機制之可能。最後,若歐盟仍維持原國際投資政策方向,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該政策為歐盟帶來的機會與挑戰。研究結果顯示,ISDS為最符合歐盟國際投資政策的投資爭端解決機制;歐盟強調要兼顧投資人與地主國的權利,但確保歐盟投資人的國際競爭力仍為政策的重要核心;歐盟國際投資政策為國際投資規則帶來新思維。

  • 學位論文

德國極右主義因二戰歷史而廣為人知,但其思想已有數百年淵源,從十七世紀的哲學論述、十八世紀起即占據德國思想界主流的保守主義、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使德國於民主及現代化方面有別於西歐發展軌跡的「德意志特殊道路」、乃至1980年代以納粹歷史正當化與否為論底的「史學家爭辯」,在在顯示極右主義形成背景之深遠。加之德國分裂與統一造成數十年的差距及隔閡,使德國於政治與經濟方面進一步面臨如何彌平差異、安撫挫折及失落的德東人民、在全球化下的多元環境中正面重建國家認同等問題,而極右主義亦在此時代背景下有了重新活躍的空間。 本文除探討德國極右主義於文化、政治、經濟三方面的成因與發展外,亦及於德國政府相關因應措施,如主要機關於憲法保衛體系內如何運作以確保極右思想無法實質破壞民主及人權等價值,並以哈伯瑪斯的「憲政愛國主義」為理論工具,檢視哈氏如何以一個超越種族的「法之共同體」公民概念反駁保守派學者之觀點,以解決德國因統一帶來的極右復燃問題,並為戰後德國實施之「防禦性民主」提供進一步的轉化軌道。最後,隨著全球化的挑戰,超國家或跨國政治機制等後民族國家思想已是大勢所趨,極右主義凸顯的問題點也從一國的層次提高至歐洲統合及全球化的過程中,各方之因應措施是否也已有所提升,值得省思。

  • 學位論文

蘇聯與國民黨政府的合作關係起於1923年1月26日於上海發表的「孫越宣言」,該年十月蘇聯派遣顧問鮑羅廷(Михаил Маркович Бородин)抵達廣州後正式開啟雙方的聯盟關係。本論文探溯1923年起至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北伐前,蘇聯與國民黨政府的聯盟關係。並針對當時國際情勢、蘇聯對國民黨聯盟政策之初期規劃、影響雙方聯盟政策之因素、以及孫中山逝世對蘇聯以及其聯盟政策之影響等四大研究目的進行探討。 本論文除根據蘇聯官方的解密文獻與近年來各方學者的較新研究進行分析外,更運用華特(Stephen M. Walt)之聯盟理論針對主要議題所提出的假設加以驗證。筆者認為蘇聯與國民黨的聯盟關係是雙方達到各自「目的」的重要「手段」,雙方政府高度重視並全力維護此次的聯盟關係。蘇聯基於日本的威脅以及區域安全的理由,尤為重視此次與國民黨的聯盟關係,甚至願意犧牲在華共黨勢力以保護雙方聯盟關係。另外,本論文同樣發現身為蘇聯聯盟政策執行者的鮑羅廷,並沒有忠實的執行蘇聯所制定的政策,這樣的錯誤除加劇國民黨的內部鬥爭外,更直接造成此次聯盟關係的結束。最後,蘇聯在孫中山逝世後加強對國民黨的援助與控制,充分表現出華特於聯盟理論中所假設的「對外援助」、「意識形態」與「跨國滲透」等方式,試圖穩定中國地區的情勢,並強化其在聯盟關係中的主導優勢。然而如同華特聯盟理論的假設,這些作法最終恐遭受其他聯盟成員的反抗,致使聯盟關係瓦解結束。

  • 學位論文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EU)與中國大陸於1975年建交,並在1978年簽訂首個貿易協定後,雙方經貿互動漸趨密切。至2013年期間,雙邊貿易關係持續變化,歐盟對於中國大陸從單向的協助與扶持,演變為互利且競爭的態勢,再轉變至當前雙方達成穩妥解決爭端問題,創造合作共贏格局的共識。這種轉變意含說明著一是中國大陸經貿實力的崛起,二是歐盟經濟實力在國際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後受到削弱,造成與中國大陸經貿實力差距進一步縮小的現實。 歐債危機對歐中貿易關係所造成的影響與變化,包括歐洲市場需求減弱、歐元貶值壓低大陸產品競爭力等,造成長年歐中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情勢獲得抑制;歐債危機後歐洲國家消費需求普遍疲軟,便宜的大陸產品成為搶佔歐洲企業在歐市場的主要威脅,致近年歐盟對陸發起「雙反」調查占對全球比重越來越重,雙方貿易爭端持續升溫;陸企趁著歐洲國家因主權債務危機造成資產價值縮水的絕佳時機下,積極擴大投資歐洲以獲取歐企品牌、技術與人才等資源,致中國大陸對歐盟投資快速增長。 近來,在歐洲國家逐漸步出債務危機,經濟走向和緩復甦之際,又再遭遇烏克蘭危機、蘇格蘭獨立公投等政治事件,再次打壓歐洲經濟成長動能,中國大陸龐大內需市場無疑是協助歐洲經濟維持成長動能的一大主力。對於中國大陸而言,「世界工廠」不再是其經濟發展目標,取而代之的是提升服務業占產業結構比重,以及促進高附加價值產業成長。儘管歐中在人權爭議、市場經濟地位、武器禁運等問題仍存有芥蒂,但不至於阻礙當前雙方最需要的經貿穩定成長與發展之目的,歐盟仍將在中國大陸提昇產業價值的道路上,扮演提供技術與服務的重要角色。中國大陸則在其持續推動城鎮化與擴大內需的政策方針下,成為持續帶動歐盟出口與經濟復甦的最重要貿易夥伴。

  • 學位論文

在工業革命後,都市再生逐漸受到各國重視,強調以永續發展的原則,在對都市進行再造的同時,改善一地之經濟、社會與實質生活環境。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競爭已非國家而是各個都市之間,因此要如何建立具有獨特魅力的城市,成為一項新考驗。經各國長年研究,發現唯有以「人」為核心來規劃城市,才能在提升都市生活機能的同時,也達到刺激區域經濟與凝聚居民意識的成果。因此,除了重點式的更新與設置公共空間,越來越多城市利用文化旗艦計劃創造新的都市空間,例如興建博物館或發展節慶活動等等,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是相當經典的案例,其意圖徹底改變的決心是成功的關鍵;除此之外,英國利物浦與日本六本木皆是揚名國際的案例,政府與民間的良好合作,重新塑造了新的城市意象。台灣的都市再生進度雖不比他國,但近年來亦有所發展,如新北市八里十三行博物館便是以生態博物館為核心,向外拓展服務圈,營造新的社區風貌,是台灣近期值得觀察與研究的都市再生一例。   本研究共計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重要文獻評析等;第二章定義各種都市計劃,並講解文化觀光城市一詞的起源,介紹城市意象與觀光之關連;第三章進入案例,首先由英國利物浦與西班牙巴塞隆納開始,從背景資料開始解說,並探討其發展歷程與主要策略;第四章則為亞洲案例,由日本六本木起頭,介紹日本將文化融入都市計劃的過程,之後以八里十三行博物館為台灣案例;第五章則為比較研究,以Gunn之觀光五面向與城市意象為主,分析畢爾包古根漢與其他分館、台灣十三行博物館之間的差異或共同點;第六章為結論,回推第一章之研究目的進行討論,並反思台灣可學習改善之處。

  • 學位論文

俄羅斯金融制度改革的中心,是建立兩級銀行體制和發展金融市場;中央銀行的改變與政府和財政的關係,確立了自己的獨立地位,成為總體調控的主體。商業銀行的體制之管理逐漸規範化,利率通過市場方式逐步開放,金融市場因而獲得發展。然而,經濟衰退、財政危機和金融自由化,導致1998年金融危機。在普丁時期,進行銀行重組、調整貨幣政策與整頓金融市場,使金融環境及銀行業獲得良好的改善。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後,俄羅斯聯邦政府從2008年9月起,相繼公布了一系列改革金融體系的措施。 本文所討論的中心著重於俄羅斯銀行業從蘇聯解體後的改革與變化,以及在1998年金融風暴和2008年次貸危機後對銀行業發展所造成的影響進行探討,主要目的是為了進一步了解俄羅斯金融體系及銀行業的發展和現況,並對近年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俄羅斯銀行業之展望進行分析和研究。因此,本論文希望藉由所研討之範疇,提供我國對於俄羅斯之銀行業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據上述之研究動機,本文研究目的在尋求下列問題之解答: 1.分析俄羅斯金融制度和銀行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2.探究目前銀行業以及其監理制度的現況

  • 學位論文

北極資源是人類的共有財產,北極地區的利益、競爭、合作,都並非單純只是北極國家的事務,而是全球各國的利益。各國在北極地區的任何行動都有可能影響到俄羅斯在此地區的影響力及地位。本文旨在探討地緣政治經濟角度下俄羅斯如何推動其北極戰略的實踐,以及與北極地區其他國家競爭合作上所扮演的角色,進而影響到俄羅斯北極戰略的制定與執行之情況。本文從北極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價值,對俄羅斯的重要性,俄羅斯在北極戰略上的規劃與實踐從各國在北極地區的競爭與合作,探討俄羅斯北極戰略面臨的挑戰。 本文認為,在各國積極參與北極事務的情況下,掌握地緣政治優勢的俄羅斯要有效的發揮本身的地緣優勢及影響力,必須要加強本身在北極地區的地位,並和各國加強國際安全的合作,同時不能忽略非北極國家的參與及與北極國家之間合作所面臨的挑戰。在面對北極地區各種不同的國際局勢變化,俄羅斯要如何更全面的實踐北極戰略,以及如何在各項領域與各國合作上取得平衡,是俄羅斯要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

  • 學位論文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九日,加泰隆尼亞地方政府舉行獨立公投,雖然此次投票僅為公民諮詢,無實質法律效力,但當地人民對於支持獨立的比率卻高達八成。事實上,受到同年九月十八日蘇格蘭舉行獨立公投之影響,不僅加泰隆尼亞,在歐洲諸多擁有分離主義意識的地區,也掀起了一股仿效的風潮。   基於上述,本篇論文研究目的旨在了解加泰隆尼亞分離主義之生成因素,並且就其內部及外部因素逐一探討。在本文中共分為四大層面,在歷史、文化的部分,可追溯於加泰隆尼亞早年發展至西班牙政治民主化時期,其地位的消長與變化。在政治層面則著重探討西班牙憲法,如何保障加泰隆尼亞的自治權限。此外,於經濟層面中將比較分析西班牙與加泰隆尼亞兩者之間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並佐以二零零八年歐洲債務危機發生後,是如何波及至加泰隆尼亞,進而導致其訴諸獨立公投。而在國際層面中,二零一四年蘇格蘭舉辦獨立公投後,也造成歐洲一連串分離主義之骨牌效應,加泰隆尼亞也宣布跟進,又將帶來何種結果?   最後,於結論的部分,則總結上述四大層面,對於加泰隆尼亞分離主義之深刻影響,做出心得及未來評估。此外,筆者也期望透過此議題,提供讀者對於少數民族議題之認識,能以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待並了解分離主義、民族認同等整體思維。 關鍵字:加泰隆尼亞、分離主義、民族自決、獨立公投

  • 學位論文

自2006年美韓FTA起談後,與美國同為競爭對手的歐盟也在同年展開預備會議,並在隔年與韓國展開談判。兩份FTA的談判議題與市場開放程度相當,也同樣是大型經濟體對上中型經濟體的談判,更同樣在談判過程中遇到爭議事項,但何以較晚開始的歐韓FTA較為順利,也較快完成生效程序? 為了對該問題進行研究,本文運用了路徑依賴理論,將談判完成的過程視為「路徑」的形成,比較歐韓FTA與美韓FTA的洽簽過程。 依據路徑依賴理論,「遞增回報」為影響 FTA 談判路徑是否有所進展的關鍵之一。因此本文將分析重點放在遞增回報的構成要素,以此制定路徑依賴指標來分析歐韓FTA與美韓FTA的談判進程。首先,本文將遞增回報的構成要素分為談判投入時間、預期貿易增額與談判文本完成進度三大項,並設計路徑依賴指標計算方法。接著計算三項指標在談判各回合的累積程度,以此觀察談判路徑形成過程。 依據路徑依賴理論,每一回合的遞增回報促使了談判路徑的形成,不僅是談判進行的動力,也對決策者產生壓力,因為一旦中途放棄談判除了使遞增回報無法兌現外,談判者還必須承擔談判過程中已付出之時間等沉沒成本,因此對於談判者決策造成影響,使得談判路徑因此一步步形成,最終完成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