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104.120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自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後,其經濟力的GDP指標成長迅速,此種賦有硬權力意義的物質力量,在國際上為其提升部分實質的影響力,當然也間接的引起了「中國威脅論」的基調甚囂塵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10年任期中,遂於2003年提出所謂的「和平崛起」論,或之後如和平發展等修正路線,惟此論述並無法真正的完全對外說明中國的發展現狀,故此期間推促了中國也試著利用公共外交的途徑來,來向世界(尤其是美國)說明中國的現狀,期匡正負面的國際形象。 上述的社會化實踐行動,就如同國際關係學者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所主張的建構主義,其認為行為體(國家)的身分,代表社會類別或存在狀態,及瞭解行為體的需求(利益),有助於解釋其行為的動機,鑑於利益是以身分為先決條件的,因此行為體在知道自己是誰之前,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的需要什麼的,而為消弭中國威脅論或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和平政策,中國正漸次營造有利的公共外交環境。鑑於目前世界上各個國家概以美國為首,易言之,如何正確的理順與美國的互動關係,尤其是與代表民意的國會等政策利益團體打好關係,類此無硝煙的戰爭模式,更有利其尋求各種有意義的需求(利益)。 故本文嘗試透由建構主義的「身分、利益、行為」的模式,探析中國對美國實施公共外交的行動,進而檢視兩國間不斷地透由各個層面互動的過程,進而產生客觀的共同利益,隨著彼此間集體身分認同的變化與關係,藉此了解到中國決策者的具體實踐行動內容,以此種視角觀察中國的國家行為,也可有深層的認知與理解,此外,本文的研究可瞭解到中國透由公共外交的途徑已然卓有成效的與美國建構了多種身分的良好關係,尤其在台灣問題上,故本文亦參用建構主義的思維,以另種國際關係觀察美中台三邊的關係,並據以提供政策建議參考。

  • 學位論文

沙烏地阿拉伯在基本教義上與中共「無神論」主張背道而馳,且中共「共產」及「社會主義」的觀念,亦會影響沙烏地阿拉伯皇室的利益與安定,然沙烏地阿拉伯卻向中共採購飛彈,並於1990年與中國建交,沙國與中國外交關係之轉折確實值得研究與探討。 1973年因石油危機帶給沙烏地阿拉伯龐大經濟利益,使沙國政府有充沛財力培養人才,而導致該國境內產生社會結構的改變(中等階級興起),然而正因這群接受高等教育或國外留學回國者,對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及傳統王室把持政權不滿,最終促使沙國國王實施改革以及內閣進行改組,此外、亦使得沙國傳統政權拋棄過往對「共產主義」國家有先入為主之敵意,並且在遭受美國反悔不願出售沙國F-15戰機後,運用分散軍售來源的政策向中共採購「東風三號」中程飛彈。 在國際環境方面,沙烏地阿拉伯在發掘石油後,就是仰賴美國軍事力量保護其石油利益,但因為美國對中東地區採取較為親以色列的政策,使得沙烏地阿拉伯對美國信心動搖,然而、此時中共卻不斷從政治(中共利用安理會席位力量拉攏沙烏地阿拉伯)、經濟(向沙烏地阿拉伯採購石化產業及小麥等)、軍事(販售軍事武器—「東風三號」中程飛彈接近沙烏地阿拉伯)、心理(利用宗教力量及足球等拉近與沙烏地阿拉伯之關係)等各種手段向沙烏地阿拉伯示好,當時沙國面臨種種國、內外環境威脅時,為維繫沙烏地阿拉伯領導者政權的穩定、加強自身國防武力,以鞏固該國在伊斯蘭世界的領導地位的考量下,促使沙烏地拉拉伯選擇向中共採購中程飛彈,並建立雙方正式外交關係。

  • 學位論文

自1987年政府宣告解嚴並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後,使得海峽兩岸在隔絕了近40年後,出現良性互動契機,然兩岸交流迄今已逾20年,歷經李前總統登輝及陳前總統水扁時代,也經過了政黨輪替過程,尤其是馬總統上任以來,兩岸在「擱置爭議,互不否認」的基礎上,展開良性互動與對話協商,突破了兩岸持續多年來的低迷與緊張對峙的氛圍,亦創造了兩岸和平共榮的歷史新形勢。而移民署為了順應社會發展、趨合時代的需要,也於2007年1月2日由「入出境管理局」,改制為「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然面對兩岸交流活絡之新形勢衝擊下,移民署除肩負起大陸地區人民來臺之有關境外、境線與境內之各項安全管理重責大任外,其角色與功能亦隨著時局的轉化從最初立法宗旨「國境管理」轉型為新移民的管理與輔導。

  • 學位論文

2008年馬英九先生贏得臺灣多數人民支持,成功的為臺灣帶來第二次的政黨輪替。由於競選時提出了不少改善兩岸關係的政見,包含了開放包機直航、有限度承認大陸學歷、開放陸資來臺投資房地產、陸客來臺觀光等事項,因此社會大眾也預期兩岸關係可望有顯著的變化。隨著金融危機對我國所產生的影響逐漸擴大,為救經濟,新政府在兩岸交流議題中選擇了開放大陸人士來臺觀光作為主推政策。 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密切,「開放陸客來臺觀光」確實為我國經濟上帶來了莫大商機,卻也必須擔憂政治層面上「以經促統」的狀況產生,而針對兩岸人民的立場更須深入探討,以期了解未來兩岸在推動政策之時其背後的戰略思維及考量。大陸當局目前相當重視兩岸交流,對我國亦多方讓利,其真正戰略意涵為何?而我國逐漸鬆綁的政策走向未來是利多於弊或弊多於利? 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有鑑於兩岸關係交流密切使得臺灣對大陸的依賴程度加深,大陸的任何舉措都將影響臺灣,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亦將從現行的「開放」走向「安全管理」。本研究共計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五章為結論外,其他三章則試圖從大陸及臺灣各自的利益出發,深入解構兩岸政府決策的背景。從了解大陸的對臺政策,以期達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之效,到檢視我國現階段陸客來臺政策執行之相關法規。期在迎接大陸人士來臺觀光之際,為臺灣地區旅遊業者提供因應兩岸不同政治制度、經濟體系、社會結構及文化的解決之道,及早佈局陸客來臺觀光商機以提升競爭力,並研擬具體因應對策

  • 學位論文

時至2012年的今日,臺灣仍飽受毒品之害,從早期的鴉片、海洛英、安非他命,到近年的搖頭丸、愷他命等新興毒品充斥臺灣社會,為減少臺灣內部已浮出檯面的毒品氾濫問題,有關毒品危害防制遂成為有關當局不得不面對的議題。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以毒品危害防制政策與機制為基礎,研究我國毒品防制的發展與現行法規之施行現況,以及當前毒品犯罪之狀況,冀能尋找到最適合我國的毒品防制方式,使我國毒品危害有效降低。 經由資料的蒐集與整理,本研究發現,我國整體反毒策略目標,未能結合政策法制核心,而我國數十年來各單位雖實施多項反毒機制,但中央無肅毒負責人與專責防制單位,相關政策之執行亦無法明顯降低毒品危害。 因此擬訂毒品防制政策與機制的目的,即為減少毒品對國家產生之危害,而政策的完整性及相關機制的執行程度,端賴執政者是否能正視毒品危害之嚴重性,全面性的思考毒品防制政策與機制應如何制定且具體落實,臺灣方能建構成為理想中的「無毒家園」。

  • 學位論文

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暖化等諸因素的影響,造成極端氣候現象不斷發生,氣候劇烈變異的結果使得大規模天然災害層出不窮,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與安全。我國在2009年因莫拉克颱風侵襲帶來創紀錄雨勢的八八水災,是自1959年八七水災以來最嚴重的水患。期間臺灣多處淹水、山崩與土石流,其中以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滅村事件最為嚴重,造成數百人活埋。而這些大型天然災害造成的傷害不僅是財物或經濟上的損失,其所形成及衍生有關災民安置的各種問題,更是各國政府在處理災害救援及復原時一個極為棘手的議題。 本論文以危機管理理論為架構,將災民收容之處置區分為災害發生前(潛伏期)、災害發生時(爆發及延續期)、災害發生後(解決期)等三個階段進行探討,希望能找出臺灣災害防救過程中有關災民收容安置之問題,並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未來臺灣有關災民收容之參考。

  • 學位論文

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告一段落,形成海峽兩岸分治的現實,在超過半世紀的歲月中,兩岸多次爆發軍事衝突,造成重大人命死傷。如今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動,兩岸逐步走向和解,但軍事上的敵對卻絲毫沒有鬆懈,究宛如不定時炸彈,時時刻刻威脅著區域的穩定。 信心建立措施的名詞與理論雖然發源自西方,但在中國歷史上卻不乏類似的實踐,本研究試圖透過中外信心建立措施的發展歷史與內涵,來研究兩岸發展信心建立措施或是讓南海太平島成為兩岸信心建立措施實驗區的可能性。 另外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8年底所提出「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本研究也將此一新名詞的定義與內涵,與傳統信心建立措施相比較,以尋找兩者之間的相異處。 研究發現,在美中台架構下,台灣力量最小,也是最需要信心建立措施的一員,但受到國際政治權力架構的影響卻最大,對於這項議題總是身不由己。對中共來說,「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本質與傳統「信心建立措施」有不小差異,而「一中原則」與「台灣停止對美軍購」等兩大要件,更是中共對台「防獨促統」的重要手段。對美國而言,兩岸能減少誤判避免擦槍走火為當務之急,但兩岸過於親近或是敵對卻又不符合美國利益,兩岸應當持續對話,但若要討論軍事議題,事先應讓美方知悉。 至於南海的信心建立措施,研究發現複雜度遠高於海峽兩岸,所牽涉的不僅是美中台,更須顧慮其他南海主權聲索國的感受,難度更大。

  • 學位論文

共軍積極發展建立「非對稱性戰略優勢」,其中包括「制資訊權」和「制電磁權」,並以「電子對抗」、「通信對抗」,以及「網路對抗」為主要內涵之作戰形式,即為「網電一體戰」作戰能力;其不強調大規模殺傷而重視體系癱瘓,交戰方式由接觸轉為非接觸作戰,行動模式從線性向非線性轉變,兵力組成由規模組合轉為效能融合,作戰指揮從預先計劃變成同步指揮。這種作戰方式,基本上是貫徹「巧戰而屈人之兵」的用兵思想,以「非對稱性戰略」創造有利的戰略態勢,減少附帶傷亡的數量。 中共軍事專家認為「網電一體戰」是一種綜合性作戰樣式,是以資訊發展技術為基礎和核心的作戰概念。「網電一體戰」是由中共軍事理論學者專家在其發展具中國特色的資訊戰而產生的概念理論,其本質是資訊戰的延伸,屬於資訊戰的一部分 。所謂「網電一體戰」,是指在資訊化戰場上,將電子戰與電腦網路戰手段綜合運用,為破壞敵方戰場網路化資訊系統並保證己方戰場網路化資訊系統的正常運行而採取的一系列作戰行動,其目的是奪取戰場制資訊權。通過電子戰來破壞對方的資訊獲取和傳遞,通過電腦網路戰來破壞對方的資訊處理和利用,通過電子戰和電腦網路戰的綜合運用形成整體合力,癱瘓對方的資訊系統。 共軍「網電一體戰」作戰能量係以電腦網路為主要途徑,內容包括:(一)進行長距離攻擊破壞;(二)攻擊對手重要經濟活動能力,達到警告嚇阻效果;(三)發揮「先發制人」的戰略威懾效果;(四)破壞瓦解敵軍C4ISR系統及後勤補給系統;(五)攻擊癱瘓敵方的電力運輸和通訊系統;(六)結合電子戰特種部隊奇襲能量,達到心理威懾的戰略目標,並迫使敵方接受政治談判的條件等。

  • 學位論文

2002年11月,胡錦濤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面對內部、國際與兩岸關係的變化,他跳脫傳統思維的束縛,靈活彈性的策略,展現個人的領導風格。 有別於江澤民對台軟硬兼施的策略,胡錦濤對台採取懷柔政策,「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作風尤其明顯。其硬的作為立場堅定但偏於隱晦,而對台軟的作為不僅細緻,且觸角更為廣泛全面,從台灣赴陸投資、求學、就業及其他數據的顯示,證實胡錦濤對台政策的成效。 本文將從胡錦濤對台經濟、文化、政治及軍事四個層面,探討台灣受到大陸影響的程度,提出整體結論看法。並在這四個層面,歸納出問題的答案。探討胡錦濤對台懷柔的效能評析,大陸對台懷柔的內部變數,評估大陸下任領導者對台的政策作為,台灣內部應省思面對的問題。最後,在本文的研究架構,提出整體的政策建議,以確兩岸關係及國家發展的順遂。

  • 學位論文

隨著國際局勢的轉變,國際之間的交流已不再侷限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也包含軍事面向,軍事外交屬於軍事與外交的作為,能以軍事上的作為達到外交上的目的。而中共在政治與經濟方面的快速崛起,逐漸在國際政治及世界經濟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以運用更多元的軍事外交方式,維護其國家利益,本論文以中共軍事外交之分析為出發,冀了解中共軍事外交之環境、目的及手段。在多元的軍事外交手段中聚焦於參與維和行動,研究中共參與維和行動之背景及所獲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