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5.112.69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由於國際環境的變遷,在大規模軍事衝突發生的頻次減少的情況下,各國均必須思考軍事力量運用於非作戰任務的能力與限制。我國長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的打壓,導致與其他國家外交正常化的困難,更應該全方位思考各種能獲得我國外交利益的方式,而軍事外交是可運用的積極手段之一,是獲取國家利益目標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以中華民國國軍的軍事外交為重點概念,以國軍在國家政策指導下執行的對外軍事援助作為印證的命題。主要利用我國國家政策發展與國軍在配合國家外交政策下,所執行的軍事援助,為主要分析內容,探討國軍執行對外軍事援助所面臨的相關問題為架構核心,透過檢視我國政府遷臺後至馬英九執政結束期間國軍在「提供軍事資源」、「海外人道救援」及「軍事教育培訓」等軍援行動,在「國家外交發展關係」、「軍事外交決策機構」,以及「對國軍本身所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 研究發現藉由軍事外交的對外軍事援助作為,能爭取國家外交利益,不過政策制定受到國家預算,以及傳統與非傳統安全的威脅,因此必須透過國家整體外交資源的評估,才能有效的運用國軍執行軍事援助任務,達成與受援國建立更佳的關係,以及國家希望達到的戰略效果。

  • 學位論文

心理戰雖然已有長久的歷史,但隨著時間及兩岸關係的變動,心理戰亦演變出諸多手法及策略,本研究以中共對臺心理戰為主題,藉文獻探討,剖析習近平近五年來(2017-2022年),對臺灣的政策方針,並針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四大層面,共十二個議題的具體統戰手段與心理戰略實施分析。 本研究首以中共心理戰之發展歷史及戰法應用為基礎,並加以解析各領導人戰術戰法及案例分析,再以習近平上任後之兩岸政策研究,現階段依然以「九二共識」與「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為兩大主軸,並依據國家的政治型態與目標,活絡外交關係且由上對下的政治矮化、國際封鎖,配合著經貿兩手策略,致使臺灣經濟體對中國有極大的依賴性,進而對我國經濟制裁,加大阻撓我國於國際上的經貿往來與發展,致力於打壓我國之聲勢與支持,更利用疫情議題打擊我國士氣,俾利於兩岸統一之道路。 中共善用軟硬兼施之心戰手段,「硬的層面」將軍事走向資訊戰爭新興型態,運用網路情蒐、駭客病毒等滲透方式,破壞我國指揮通信體系與指管系統,有別於以往的有生力量之攻擊,進攻手段更為靈活運用;「軟的層面」為積極取得臺人的文化認同,從過往的教育、宗教、傳播媒體走向全面滲透之心戰方式,加大青年的吸收與思想認同。如放寬中國大專院校入學門檻、將宗教交流視訊化,最終掌握傳播媒體(新聞業、網路平臺、社交網站、娛樂圈、演藝人員)之權力,加以進行該意識形態之散播與宣傳、擴大假訊息的干擾,目的為破壞我國國人的愛國信念及對中央政府之好感與信任,擊潰國人政治認同,以達心戰成效。 中共對臺心理戰之方式及策略與時俱進、日新月異,但其本質不變,筆者從各項具體施壓手段做研究,以作為因應方式及反制作為之參考;並建議加強全民國防教育與強化敵情意識,充實國防心戰能量,擴充戰場體驗與心理素質之提升,以因應中共瞬息萬變慣變的心戰攻勢。

  • 學位論文

2012年9月,中共海軍遼寧艦成軍服役,11月習近平出任中共總書記、中央軍委會主席,同時「建設海洋強國」正式列為國家發展戰略目標。 從歷史的回顧中了解籌建航艦的原因,在解決「麻六甲困境」。從馬漢海權論建立海洋強國的路徑中,找到發展成海洋強國的關鍵因素。從政治、外交、經濟、軍事政策中,發現中共將建設區域防禦性的海洋強國。以航艦戰鬥群為主的統一指揮一體化的聯合編組,在聯合制海戰略指導下,將以國家核心利益為主、重大利益為輔的戰略目標,執行海洋權利與權益維護任務。 本文研究,中共極可能在「近海」設置四個警戒偵巡區、一處偵巡線,作為海洋戰略要點,預判將建構六艘航艦戰鬥群,平時在北、東、南三個戰區,前後部署、內外結合,積極控制所要,達成「近海防禦」戰略目標,同時維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航行「自由」與「安全」。戰時,以「前沿防衛」部署在菲律賓海、西太平洋島鏈間,進行「遠海防衛」,確保海洋國土安全。 中共航艦戰鬥群戰力逐漸成熟,威脅南海、台海。吾人避戰不求戰的「防衛固守」,期望以「重層嚇阻」的方式,讓中共考量成本不武力犯台。唯不應陷入「軍備競賽」泥淖,應群策群力建構並提升政治、經貿、科技整體綜合國力,形塑成為國際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方能使中共考量利弊卻除其毀台的用心。 在爭取一個有用的台澎金馬的目標下,預判中共航艦戰鬥群在台灣東部部署,聯合大陸東部沿岸海、空兵力,實施軍事上「海空封鎖」,經濟上「困台、窮台」的戰略,是極為可能的初期戰略指導,我國反封鎖作戰的戰備整備成為優先考量的事項,否則缺油、缺天然氣、缺煤等戰略物資,戰機、軍艦、戰車如何啟用,甚至指管通情系統因缺電無法正常運作。屆時將難以「戰略持久、戰術速決」

  • 學位論文

一個國家的軍事後備動員制度是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的極為重要的一環,其後備動員制度是否落實關乎國家的生存與發展;然而隨著現代化戰爭型態的改變,全民動員的概念與作為也與時俱進。我國的後備動員歷史可以追朔至民國31年,當時國家正逢對日抗戰,行政院成立了「國家總動員會議 」。其成立的目的在於戰時的國家資源調配與運用以及政府各部會部門的協調,爾後歷經政府播遷來台與動員戡亂結束等各階段。國防部於民國81年提出「全民國防」的理念 ,民國90年頒布施行《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我國的動員體制歷經了各個時代的演變與進步,然而動員體制及教育召集制度就實際層面來探討仍有諸多的措施及細節的作法不甚完備有待更精進的作為。我國於民國109年起著手規劃「全民防衛動員署」的成立與後備軍人教育召集制度的改革規劃,並於111年正式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該署的成立主要是因應為協調政府各部會完成各項動員準備工作與實施,在行政院的主導下由行政院長擔任召集人,國防部部長擔任委員及執行長實施行政院動員會報。原本的各項會報制度照原本制度執行並無改變,主要的差異在原本與各部會的協調機制與指揮體系編制上的改變。民國111年開始在教育召集方面時數擬定從原本7日增加為14日,在課表編排上加強了射擊訓練與兵器組合訓練的與戰鬥教練的時數。 後備動員工作的執行是並非僅僅於軍隊的作為,國家面臨戰爭時存亡之際必須貫徹全民的信念,所以「全民國防教育」的工作是後備動員的基礎,落實全民國防教育在平時就應該運用各種的紀念日及活動宣揚並灌輸國防理念。 中華民國111年不論是在「全民防衛動員署」的成立、教育召集新制度的改革以及「全民國防手冊」的頒布,對於全民防衛的工作都有了重大的改革。在新制及新政策實行之初必然會有許多的新問題產生,本篇研究將置重點在研究各項的新制與舊制的差異與未臻完善之處,擷取外國軍隊的經驗學習與比較,期許我國有更完備的後備動員制度,落實後備為我國國防最強而有利的後盾。

  • 學位論文

為尋求大國地位並發揮影響力,中國不排除建軍整備的傳統路線,隨著軍備能力的不斷提升,中國也逐漸將軍事實力與影響力運用在外交政策上。中國軍隊與國外交往,過去統稱「中外軍事交往」,直到199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才首度出現「中國積極展開全方位、多層次的軍事外交」說法,不論是因應新冠肺炎的疫苗外交、歷史悠久的邊界問題等非軍事領域,亦或是力求結合實戰的國際軍備競賽、跨國界的反恐聯合演習、擴員後的海上安全合作等軍事領域,都是中國軍事外交在上海合作組織內的實踐,而上海合作組織是首個由中國主導成立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中國政府透過軍事外交手段逐步增強其影響力,期能成為上海合作組織的領頭羊。

  • 學位論文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強國,而俄羅斯取代前蘇聯的地位,持續與美國在世界上抗衡。普丁2000年首次擔任俄羅斯總統後,以「維護俄羅斯國家利益」、「確保俄羅斯國家安全」、「維護俄羅斯主權和領土完整」與「維護俄羅斯在國際社會中的大國地位」四大戰略目標為基礎,並採取務實多元的態度來來構建其外交政策,在對美外交政策上,以維持與美國基本的穩定關係,並持續防止美進行戰略壓縮,維護俄羅斯周邊安全為重要努力的方向。然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強國後,持續透過北約東擴、在獨立國家國協地區煽動「顏色革命」,策動烏克蘭危機,並持續加強美國在亞太與印太地區的戰略存在,不斷壓縮俄羅斯的國際戰略空間,且對俄羅斯的周邊安全造成影響。 面對美國不斷的在國際上對俄羅斯進行各種手段的外交打壓,以及全球戰略重心逐漸轉向印太,身為歐亞大陸的俄羅斯,為了兼顧東西方的平衡發展,減緩烏克蘭危機以來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所造成的影響,在烏克蘭危機後,俄羅斯借由推動「轉向東方」政策,積極開發俄羅斯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同時透過區域聯盟、參與經濟組織等的方式持續與亞太、印太地區的國家維持良好關係,來平衡美國在印太地區對俄羅斯進行戰略壓縮,及防止對俄羅斯在印太地區的大國地位的削弱,俄美在印太地區競逐情況將持續呈現你來我往的局面。俄美在印太地區競逐的同時,中國持續崛起,成為俄美兩國相互拉攏的重要角色,俄美兩國在印太地區競逐的結果將是孰勝孰敗,端賴俄、美兩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互動發展。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主要採取孫子兵法行動戰略為研究途徑,由文獻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依據思想、計劃、行動、思考情報四個面向,探討2013年-2020年習近平主政期間,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規劃、運用與評估。 首先,進行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內外環境分析,探討中國國力基礎與銳實力運用狀況,同時中國推出倡議的理由是否符合國家利益,即所謂出師有名。可以得知,以現今中國已具備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實力,同時倡議符合領袖的政治目的,中國在黨國合一的體制下,領裡利益等同於國家利益。 其次,「一帶一路」倡議透過外交經濟手段,較軍事手段所損耗的國家資源少。接著,在精算敵我優劣勢的過程中,分析沿線區域對倡議的依賴程度,尋找出各國加入倡議的突破口。可以得知,沿線國家為加強本國經濟成長,趁勢加入倡議進入中國內需市場或獲得資源投入。 再者,「一帶一路」倡議參與國眾多,各國地域文化需求不同,探討延伸出的行動方式也不同。可以得知,倡議實際行動模式的確運用孫子戰略行動的攻守、奇正、虛實、迂直。同時思考與情報應該貫穿整個「一帶一路」倡議,透過分析倡議是否滿足「孫子四求」的大方向,與各環節的情報能力 。可以得知,倡議離「孫子四求」仍有距離,但情報能力卻相當出色。 綜合以上分析,透過孫子兵法行動戰略概念分析「一帶一路」倡議成敗,不完全取決於硬體、技術、資金等問題,反而人民素質、法治精神、公平性、透明度、官僚體制等軟實力問題才是決勝點,也是中國所缺乏的。

  • 學位論文

近10年來中共伴隨著經濟的崛起,於區域經濟所擔任的角色亦隨之逐漸變化,並於2013年時提出了極具願景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宏觀戰略思想,試圖將中共經、戰略與區域合作接軌,以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唯其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南海為主要通道,又南海主權爭議自上一世紀初開始,其爭端源於其周邊國家對南海島礁之聲索。近年來,中共積極在南沙群島的礁島上實施大規模填礁造陸工程,此舉更是觸動了美、日及南海周邊國家對於南海海洋權益的敏感神經。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下的逐步進展,以及我國又是南海聲索國之一,要如何能有「攻堅以謀不以力,用兵鬥智不鬥力」之創維,是我國政府不得不更審慎以對之挑戰。

  • 學位論文

國防產業發展具國家安全與經濟上的重要性,若一昧將國防自主權交託在國外軍售,臺海軍力失衡仍然持續發生。「國防自主」政策能國防產業能根留臺灣、創造就業機會、刺激產業升級,其中以行之有年的「國艦國造」為基準,探討「打什麼、造什麼」透過「國艦國造」將「自主國防」之主權納入國家發展政策中的一環。 在探討「打什麼」的作戰構想時,先探討「打在哪」才是最符合「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戰略構想,藉由「國艦國造」我們不斷發展能執行「不對稱作戰」的輕型艦艇,用以增加用兵彈性,更能達到戰略嚇阻的能量。 海軍在建軍備戰規劃上,必須有效因應戰略環境變化,並支持國家利益及軍事戰略指導,所以考量如何適當的發展必要之「基本戰力」,用以平時協助主戰艦艇應處灰色地帶衝突,戰時亦能轉為遠距火力打擊兵力,故探討「國艦國造」的政策延續性及未來之展望,必然成為海軍建軍備戰之重點。

  • 學位論文

1914年,一個年輕的無政府主義者刺殺了奧地利的斐迪南大公,由此觸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但這場戰爭變得曠日持久,並且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是並沒有參戰的。而到了1917年,最初參戰的各國已經精疲力竭,沙皇俄國甚至倒台了之後,美國才參戰。正是美國的參戰讓第一次世界大戰徹底倒向了協約國占優勢的一方,並最終導致了協約國的勝利和同盟國那一方的失敗。 在歐洲列強打成一團的時候,美國趁機把勢力拉丁美洲。雖然美國建國之初就發表門羅宣言聲稱「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但直到一戰爆發後美國人才大著膽子深入地把拉丁美洲變成自己的後花園。就這樣美國在一戰初期大發戰爭財,還把政治影響力擴展到了之前從沒達到過的地方。 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國內影響,引用一句話是威爾遜總統的傳記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美國:美國人參戰紀實》一書中寫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永遠地改變了美國的民族性格。在戰爭初期向遙遠國度提供了人道救援之後,美國基於道義而採取了進一步行動,為和平與自由而舉國投入。」這場戰爭確定了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領導地位。在國內,戰爭擴大了政府的規模和權限,在成千上萬婦女從軍或接替辛苦的工廠崗位後,婦女獲得了選舉權。曾在法國英勇作戰的非裔美國人,回國後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反種族隔離鬥爭。 美國向英法等國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援助,這是美國在一戰中最大的功勞。有了充足的物資,英法兩國發動了一系列的戰役。美國的加入戰爭與俄國退出戰爭,戰爭的形勢又恢復到了原來的狀態。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關鍵作用是美國的參與使這場造成歐洲生靈塗炭的戰爭走向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