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9.112.111

中山醫學大學護理學系學位論文

中山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糖尿病足患者常受苦於傷口重複感染而反覆入院,而造成糖尿病患足部潰瘍之影響因素為多層面的。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足部自我照護行為能預防足部潰瘍的發生或惡化,而健康信念對其健康行為有顯著影響。所以本研究針對第二型糖尿病人之人口學因素、疾病特徵及糖尿病足潰瘍健康信念與糖尿病足自我照護行為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期待能提供臨床護理糖尿病足患者時,進行衛教指導時之參考。研究採立意取樣,於中部某區域教學醫院內科病房及糖尿病個管中心進行收案。以結構性問卷收集個案基本資料(人口學及疾病特徵)、糖尿病足部潰瘍健康信念及糖尿病足部自我照顧行為資料。共收集98份完整問卷,並以SPSS 20.0版進行資料分析。結果顯示與家人同住、糖尿病足潰瘍利益及障礙信念越高者,可預測其糖尿病足自我照顧行為越好且其行為頻率越高;而利益信念越高者,其糖尿病足部自我照顧行為的每周執行天數越多。另外,較易被忽略的糖尿病足部自我照顧行為為傷口檢視,因此臨床實務上應定期評估病患足部周邊神經與血管病理變化,並讓病患瞭解足部狀況,同時於衛教教材當中,設計加強患者的利益信念、疾病自覺以及障礙信念等元素,藉此強化其自我照顧行為的動機及執行頻率。而從是否與家人同住是個重要預測變項可知,獨居的個案也是未來值得重視的族群。

  • 學位論文

腸造口建置在病人生理功能方面,失去可自己意志控制的肛門括約肌的解便能力,並且需學習傷口清潔照護與生活模式的調整改變等照護負擔。病人面對疾病過程的壓力事件,家人是其身心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對於病人預後復健有潛在的影響。 本研究採橫斷式相關性研究設計,以方便取樣於中部某醫學中心進行收案,共收案 96位造口病人及其家庭照顧者。採結構式問卷收取資料,包括:病人人口學特性與疾病特質、家庭照顧者之人口學特性與照顧特質,照顧者反應量表(CRA)評估工具。研究資料以SPSS Windows20.0軟體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分析。 病人之人口學特性、疾病特質與家庭照顧者負荷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1)照顧對象有配偶者、暫時性造口其家庭照顧者之自尊感受較高;(2)照顧對象為男性、尚有配偶者,家庭照顧者之時間安排負荷較重;(3)時間安排負荷與病人年齡呈正相關;(4)照顧對象為男性者,家庭照顧者之健康負荷較高。 家庭照顧者之人口學特性、照顧特質與家庭照顧者負荷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1)自尊感受與每週照顧天數呈正相關;(2)家人支持負荷會因家庭經濟狀況不同而呈顯著差異;(3)獨立照顧之家庭照顧者家人支持負荷與時間負荷程度較高;(4)總照顧週數越長,家人支持負荷越重;(5)女性家庭照顧者之時間安排負荷較男性高;(6)辭去工作之家庭照顧者的時間安排負荷較高;(7)照顧時間越長,時間安排負荷越重。 家庭照顧者負荷的預測因素,研究結果顯示:(1)自尊感受的重要因子為病人婚姻狀況及造口留置時間,可解釋自尊感受之變異量為10.7%(p=.005);(2)家人支持負荷的重要因子為照顧型態,可解釋家人支持負荷之變異量為16.3%(p=.004);(3)時間安排負荷的重要因子,為每天照顧時數、家庭照顧者職業狀況及照顧型態,可解釋時間安排負荷之變異量為34.7%(p=.000);(4)健康負荷的重要因子為病人性別,可解釋健康負荷之變異量為9.5.%(p=.002)。 本研究結果建立台灣本土化腸造口病人之家庭照顧者於術後的照顧者負荷資料,建議未來照護過程提供喘息時間安排,讓照顧者擁有自我的角色,減輕照顧負荷,於未來研究採縱貫式研究方法,從病人入院時開始收案,定期追蹤,了解在病人不同時期與家庭照顧者負荷的變化。

  • 學位論文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旨在了解台灣中部地區某醫學中心精神科門診之思覺失調症患者,對服藥遵從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本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某醫學中心精神科門診之思覺失調症患者為研究對象,樣本數為107人,有效樣本數為100人,有效回收率為93%。為探討思覺失調症患者影響服藥遵從性之相關因素,本研究使用中文版之「服藥遵從行為量表」及其影響因素之相關量表來進行研究。透過描述性統計、t-test、單因子變異數、積差相關及多元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服藥遵從性與「實現成就」、「口語說服」和「生理激勵」等影響因素達顯著的負相關,其中以「生理激勵」最顯著,解釋全部的變異量為11%。本研究結果可提供醫院相關單位、護理人員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 學位論文

燒傷是種常見創傷且各年齡層均可能發生,復原期燒傷病患生理面臨疼痛、感染、疤痕攣縮、肢體活動受限、排汗困難且對熱敏感以及外觀改變等問題,生理變化會對心理與社交產生衝擊和壓力,導致身體心像紊亂、低自尊及社交焦慮,影響求學、就業、社交活動與人際關係。本研究旨在探討復原期燒傷病患之身體心像、自尊與社交焦慮,及其影響因子,以橫斷式研究設計,於中部三間醫院進行收案,採立意取樣法與問卷調查方式收集資料,研究工具包含:身體心像量表、自尊量表與社交焦慮量表。研究共收案87位,結果顯示身體心像總分19.91分(SD=8.78),平均1.99分,略偏負向;自尊量表總分28.48分(SD=5.77),平均2.85分,傾向正向;社交焦慮量表總分149.43分(SD=17.14),平均2.58分,偏焦慮。身體心像量表中以『婚姻』、『宗教信仰』、『燒傷後工作情形』、『燒傷深度』、『燒傷總面積』、『關節活動受限情形』、『燒傷意外至今總天數』等變項與身體心像具顯著差異;自尊量表中以『婚姻』、『宗教信仰』、『燒傷深度』、『關節活動受限情形』、『燒傷意外至今總天數』等變項與自尊具顯著差異;社交焦慮量表中以『婚姻』、『宗教信仰』、『燒傷深度』、『燒傷面積』、『關節活動受限情形』、『燒傷意外至今總天數』等變項與社交焦慮具顯著差異。復原期燒傷病患之身體心像與自尊呈現顯著中度正相關性,身體心像與社交焦慮呈現高度負相關性,顯示身體心像越負向,自尊評價越差,社交焦慮程度也越高;而自尊與社交焦慮呈現顯著高度負相關,顯示自尊越差,社交焦慮程度也越高。社交焦慮之迴歸分析中,可解釋變異量為68.9%,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社交焦慮預測因子包含:『女性』、『自尊』、『身體心像』及『燒傷意外至今總天數』,建議未來照護復原期燒傷病患,應協助強化其優點與自信,增強自尊,協助因應身體心像調適,尤其關注女性與燒傷意外歷經天數較多之族群,協助社交調適,減少社交焦慮。

  • 學位論文

肝臟移植手術是以健康的肝臟植入病人體內,取代其原本功能衰竭的肝臟,以改善肝臟功能狀況。病人於移植術後需接受免疫抑制藥物治療以預防排斥反應,免疫抑制過程的副作用可能引發身體各系統產生不適的症狀困擾,可能使病人產生不確定感。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肝臟移植後病人的症狀困擾發生頻率及困擾程度與不確定感程度的相關性,研究為採橫斷性研究設計,方便取樣,以台灣中部某醫學中心,肝臟移植手術之病人為收案對象,收取樣本數為80人。 研究結果顯示肝臟移植術後病人不確定感平均分數56.34(SD=16.85),呈現中等不確定感程度。症狀困擾發生頻率平均分數9.3(SD=7.00);困擾程度平均分9.7(SD=7.69),呈現低程度的症狀困擾發生頻率及困擾程度。相關性分析結果呈現症狀困擾與不確定感呈現顯著相關,症狀困擾頻率愈高者、困擾程度愈嚴重者其不確定感程度愈高。症狀困擾會因婚姻狀態及移植前疾病診斷不同而呈現顯著差異。不確定感會因年齡、保險狀態、移植後工作狀況及宗教信仰不同而呈現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能增進臨床護理人員對肝臟移植術後病人症狀困擾與不確定感的了解,作為未來臨床護理照顧指引及護理研究之參考,以提升肝臟移植術後照護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譫妄(Delirium)是加護病房常見之合併症,為急性短時間認知損傷症狀。睡眠障礙是譫妄病患的共同感受,其中以環境聲音與光照為主要誘發原因。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外科加護病房環境改善於預防譫妄及睡眠品質之成效。本研究採時間前後對照研究設計,研究場所為中部某醫學中心外科加護病房,選取20歲以上成人、昏迷指數15分及在加護病房待超過24小時之病患。樣本數各39位,措施介入前為對照組(平均年齡54.31 ± 15.1),措施介入後再收集實驗組(平均年齡56.51 ± 16.1),實驗組的介入措施於每天晚上11點至隔日早上6點依據譫妄照護指引進行照護,包括:降低環境噪音分貝、調整周圍環境照度與放置時鐘等,二組連續第一天至第三天期間,以基本資料表及VSH品質問卷收集資料,再由白班及小夜班主護填寫中文版CAM-ICU,並收集第一天至第三天11PM-6AM期間亮度及音量每10分鐘之變化且於第二、三、四天早上填寫VSH品質問卷收集資料。使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卡方、t檢定、重複測量及迴歸分析了解加護病房內譫妄發生率與環境因素與睡眠品質之相關性。研究結果得知對照組介入前音量為54.7~70.5(dB),介入後為40.6~44.1(dB);介入前光線變化為208~230(Lux),介入後為44~53(Lux);介入前對照組譫妄發生率(25.6%),介入後實驗組譫妄發生率(2.6%);睡眠品質部分,介入前對照組睡眠總分(平均451分),介入後實驗組睡眠總分(平均945分);採邏輯斯迴歸分析得知睡眠量表每增加100分,可降低58%發生譫妄的風險(p<.05,CI:.212∼.827)。由以上結果顯示譫妄照護指引介入可降低加護病房音量及光線變化,病患整體睡眠品質高於對照組,睡眠是譫妄發生的重要因子。希望經此結果能提供重症單位改善環境因素提升病患睡眠品質以達到預防譫妄發生,並期望能將此結果平行推展至其他醫療院所進而提升護理品質。

本文將於2025/01/01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背景:台灣高齡產婦人數上升,婦女生育率下降,人工生殖出生嬰兒有增加的趨勢。此族群多胞胎妊娠機率高,提升新生兒早產風險,或是較差的出生狀況。 目的:探討父母健康與18個月人工生殖技術出生嬰兒發展之相關性。 方法:本研究利用2007年臺灣出生世代研究(Taiwan Birth Cohort Study; TBCS),共有21,234名調查樣本,其中366名(1.7%)為人工生殖出生嬰兒。分析18個月人工生殖技術出生嬰兒發展之現況,探討父母人口學變項(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家庭收入)、父母親自覺健康狀態問卷(SF-36)、嬰兒出生因素等,與嬰兒發展(粗動作、精細動作、語言溝通、身邊處理及社會能力)之相關性,並以SPSS 22.0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 結果:影響18個月嬰兒粗動作之相關因子為父母親職業、父親生理健康總面向、父母親心理健康總面向、週數和出生體重。精細動作之相關因子為父母親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父親生理健康總面向、父母親心理健康總面向、出生體重。語言溝通之相關因子為母親年齡、母親生理健康總面向、母親心理健康總面向、胎數、性別、出生體重。多元迴歸統計分析顯示父親心理健康總面向為影響嬰兒粗動作發展之預測因子。性別、出生體重、母親心理健康總面向為影響嬰兒語言溝通之預測因子。 結論:父母親的心理健康對人工生殖出生18個月嬰兒的發展有影響,未來建議於產後即開始且評估父母親的心理健康,並建立長期追蹤之機制,提升父母親的心理健康,以促進嬰兒良好之發展。

  • 學位論文

護理工作是一天24小時持續不間斷的工作型態,輪班制作業便成為醫護人員最常見的工作模式,以提供必要的照護服務。輪班造成日夜節律混亂、睡眠障礙,以及身體、心理上的健康問題,而使人員感到疲勞;疲勞會產生身體上的不適、導致情緒負面的反應、睡眠障礙以及對家庭及社會適應上的衝擊,進而影響到工作生活品質或造成醫療照護疏失。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不同班制護理人員職業疲勞與工作生活品質之相關性之探討,採橫斷式相關性研究法,對象為台灣北、中、南部地區教學醫院臨床單位護理人員共590位,研究工具以結構式問卷調查,包括人口基本屬性、職場疲勞量表及護理人員工作生活品質量表。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一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及階層迴歸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護理人員基本屬性與班制對職業疲勞分析,描述性研究結果發現護理人員的職場疲勞整體得分為50.59分,進一步分析四個面中,以「個人疲勞」平均分數最高得分57.86分,其次依序為「工作疲勞」平均得分53.83分,「工作過度投入」平均得分45.94分,在「對服務對象疲勞」分數最低為44.71分。推論分析結果發現護理人員基本屬性在年齡、執照別、睡眠品質、自覺健康狀況、慢性疾病內科病房當天照護病人數及產科病房當天照護人數共7項與職業疲勞有顯著性差異;在班制變項皆無顯著差異。階層迴歸分析結果發現班制變項對職業疲勞無顯著差異性。(二)護理人員基本屬性與班制對工作生活品質分析,描述性研究結果顯示護理人員的整體工作生活品質為3.23分(SD=.32),進一步分析六個面向,人際關係平均得分3.47分(SD=.43)、自我實現得分3.40分(SD=.46)、自我效能平均得分3.30分(SD=.40)、職業自我概念平均得分3.15分(SD=.38)、工作方面平均得分3.07分(SD=.37)、組織方面平均得分3.02分(SD=. 56)。推論分析結果發現護理人員基本屬性在婚姻、教育程度、護理工作總年資、任職區域、睡眠品質、自覺健康狀況及內科病房當天照護病人數共7項與工作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性;班制變項在輪班方式及換班速率共2項與工作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性。階層迴歸分析結果發現班制變項中「輪班方式」變項對工作生活品質有顯著性的影響。(三)職場疲勞與工作生活品質結果為負相關,在職業疲勞中的工作過度投入面向與工作生活品質中的職業自我概念構面結果為正相關。(四)護理人員基本屬性、班制及職業疲勞與工作生活品質相關階層迴歸分析結果發現「職業疲勞」對工作生活品質有顯著性的影響。 本研究嘗試了解班制、職業疲勞與工作生活品質三者之關係,以提供作為醫院人力部門建立正向工作安排政策的參考。

  • 學位論文

背景:中心靜脈導管是血液腫瘤科病人接受化學藥物給藥的一項重要途徑,但易因血流感染而影響預後。國外針對裝置中心靜脈導管血液腫瘤病人的血流感染之相關研究很多,但國內較少。故本研究預探討裝置中心靜脈導管血液腫瘤住院病人血流感染之危險因子。 目的:探討裝置中心靜脈導管血液腫瘤住院病人血流感染之危險因子。 設計:採回溯性研究設計。 方法:以南部某醫學中心的電子病歷為資料庫。研究工具為血液腫瘤科病人危險因子資料收集單,並經過專家效度審查,資料來源為醫療及護理病歷,自變項為病人屬性:年齡、性別、血液腫瘤疾病診斷分類、體能狀況、查爾森共病症指數、絕對嗜中性白血球(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以下簡稱ANC)低下持續天數、ANC低下的數值、主觀性整體營養狀況評量表分數(The 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以下簡稱PGSGA)、感染徵象、中心靜脈導管,干擾變項為危險因子,分二大部分:在醫療處置部分為有無接受抗微生物劑、有無接受類固醇、有無居住正壓保護隔離病房、有無接受白血球生長刺激因子、接受化學藥物的劑量、有無接受輸血、有無接受脊髓腔注射化學藥物、有無接受侵入性處置;在護理處置部分為內植式輸液塞(Subcutaneous Infusion Port;以下簡稱Port-A)彎針置留天數、一週內Port-A彎針穿刺次數、接觸性皮膚炎、使用輸液管路的數目、敷料更換的方式,依變項為中心靜脈導管血流感染狀況、菌種、住院天數、Port-A底座留置天數及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以下簡稱PICC)留置天數,所得結果運用統計軟體分析,以描述性統計呈現個案基本屬性及危險因子,再以T-檢定、卡方檢定、變異數分析、邏輯式回歸分析確立血流感染之危險因子。 研究結果:本研究結果總共有405人,中心靜脈導管血流感染有122人(30.1%),血流感染密度2.5‰(465人次/186,897住院人日數*1000)。研究結果顯示住院平均天數、ANC低下數值、ANC持續低下天數、感染徵象(發燒、寒顫、低血壓)、敷料更換的方式、使用輸液管路的數目會影響有無中心靜脈導管血流感染。ANC低下小於等於500/mm3的血流感染率比ANC低下大於500/mm3的血流感染率高9.38倍、ANC持續低下1〜7天的血流感染率比ANC無低下的血流感染率高4.48倍、ANC持續低下8天以上的血流感染率比ANC無低下的血流感染率高14.33倍、非依常規換藥的血流感染率比依常規換藥的血流感染率高2.29倍。

  • 學位論文

台灣青少年在教育制度不斷變革下,面臨沉重的課業和考試壓力,再加上父母對自己的期待、人際關係等。壓力造成台灣青少年每四人就有一人有憂鬱、焦慮的傾向,高達百分之三十的高中職學生自我價值感低落。根據Lazarus and Folkman壓力與適應理論,個體面對壓力會先經過認知的評估(例如自我概念)、調適的過程最後產生焦慮和憂鬱,這兩種情緒都與壓力長期威脅到個體的自我認同有關,而青少年正值自我概念的主觀化期發展自我認同。另外,台灣高中生普遍缺乏運動;過去的研究認為有氧運動可以有效提升自我概念、改善焦慮和憂鬱,而健走是屬於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低技巧性、低設備需求、低運動傷害的特性是十分適合學校推廣的團體運動。因此本研究想探討介入以學校為基礎的健走措施是否可以提升自我概念、改善焦慮和憂鬱以及健走是否可以透過提升自我概念來降低焦慮和憂鬱。本研究設計採前瞻性單組前後測,以方便取樣選取台灣中部某高中共64位受試者,在校介入12週健走措施,使用具有良好信效度的貝克兒童及青少年量表第二版中文版(BYI-II)於前測(0週)、中測(6週)、後測(12週),共三次重複性測量,並且測量前、後測的BMI、體脂率和腰圍。研究結果使用GEE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分析,在控制人口學變項及中等強度運動量,發現隨著健走時間的增加,可以有效提升自我概念、降低焦慮和憂鬱(p=.017, p<.001, p=.001)。使用Sobel test 分析,發現自我概念對於改善焦慮有顯著的部分中介效果(Sobel Z=-2.41, p=.016)。因此在學校除了發揮校護的角色功能推行全校性的健走措施之外,針對低自我概念或是有焦慮或憂鬱傾向的學生,提供個別性的運動措施及諮商輔導,以促進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