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13.201

中山醫學大學護理系長期照護碩職專班學位論文

中山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背景:台灣失智症人口增加,隨著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老人健康照護問題更日趨複雜化,政府於2016年9月通過「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在全台灣每個縣市發展失智症社區服務資源,結合醫療專業與失智社區照顧服務資源其延緩失智症成效值得探討。 目的:本研究探討認知刺激介入對失智據點65歲以上輕度失智症長者其認知功能與憂鬱狀態之成效。 設計:本研究採類實驗性研究設計。 方法:於2020年01月至06月期間,以中部某醫院其設置失智據點及神經內科門診之65歲以上輕度失智症個案為收案對象,採非隨機分成實驗組及對照組。本研究收案43位,實驗組21位、對照組22位。 實驗組與對照組完成前測,實驗組給予認知刺激介入活動。每週2次、每小時之認知刺激介入,控制組則無介入活動,兩組並於第4週、8週、12週進行後測。研究最後階段,實驗組流失1位,對照組流失2位,完成率為93%。資料進行編碼,再以SPSS進行統計分析;敘述性與推論性分析含X2test,t-test, repeated ANOVA 與 GEE。 結果:本研究對象平均年齡76.6±7.2歲,實驗組與對照組人口學資料、生活型態與疾病特性同質性高。認知刺激介入後,實驗組在第4、8、12週的認知功能和憂鬱狀態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p <.05)。採用GEE模式分析輕度失智症長者認知功能變化,研究結果顯示,教育程度、年齡及時間交互部分對輕度失智症長者認知功能有顯著相關性,達統計上顯著意義(p <.05)。輕度失智症長者的認知功能每年下降0.366分,實驗組教育國中程度的認知功能比不識字者提高9.397分;隨著介入時間越長,實驗組的認知功能顯著增加。以GEE模式分析輕度失智症長者憂鬱狀態變化,研究結果顯示,性別、教育程度及時間交互部分對輕度失智症長者憂鬱狀態具有顯著相關性,達統計上顯著意義(p <.05)。有受教育的人比不識字的人不易出現憂鬱情形,而隨著時間的變動,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出現憂鬱情形;且實驗組的憂鬱狀態隨著介入時間的增加而顯著改善。 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透由12週認知刺激介入活動,隨著時間增加,能提升輕度失智症長者的認知功能並改善憂鬱狀態。故本研究實驗實證數據結果可提供後續長照據點之課程運用,配合政府長照2.0政策,於社區的據點針對失智症長者安排一系列認知訓練課程,不需要昂貴設備或器材,即可延緩失智症長者認知退化、憂鬱狀態;培訓並教育護理人員及長照人員學習認知刺激活動課程,並運用在臨床實務上,帶給許多失智症長者在認知刺激與生活情感上的體驗。

  • 學位論文

背景與目的:據健保署2017年統計顯示,長期呼吸依賴(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MV)醫療支出每年約140億,其醫療支出僅次於癌症,位居第二名。實證研究發現早期氣切,可提高呼吸器脫離率及降低肺炎及死亡的發生率,然台灣執行氣切的醫療決策大多仰賴主要照顧者。因此,本研究針對呼吸器依賴者及其主要照顧者的基本特性、呼吸器依賴疾病特性、運用多元創意衛教策略介入後,主要照顧者對氣切手術認知及態度的分佈,並進行分析介入前後影響主要照顧者對氣切認知與態度的相關及影響因素。. 方法:研究採單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收案地點,於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間,針對家屬插管大於21天且短暫無法脫離呼吸器之主要照顧者為對象,共完成34位收案。研究介入前以「呼吸器依賴主要照顧者對執行氣切認知與態度」量表進行前測,接著進行多元創意衛教策略介入,並於介入後一星期以同樣量表進行後測。回收資料以SPSS 22.0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多元創意衛教介入前後的認知(t =4.21±4.08,p<.00)與態度 (t=7.5±7.02,p<.00)差異比較,皆達統計上顯著。而疾病診斷不同會造成主要照護者對氣切手術之認知,在介入前(p=.03)及前後差(p=.04)皆有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發現呼吸器依賴者為神經/意外損傷診斷時,其主要照護者在介入前對氣切手術之認知分數顯著高於呼吸器依賴者為呼吸系統及腦心血管診斷者;女性在氣切態度改變分數的前後差,皆顯著大於男性(p=.00)。主要照顧者之年齡及子女數、教育程度等變項,對主要照顧者執行氣切手術態度之影響,在介入前、介入後及前後差,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p=.25~.77)。 結論與建議:隨著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發展出有別於傳統紙本的多元創意衛教策略。本研究運用影音媒體、體驗及同理心活動、提供單張及幫助記憶之順口溜等多元創意衛教方案的介入,能顯著提升主要照顧者對執行氣切手術的認知與態度。此研究結果有助於醫護人員日後執行氣切手術衛教時之參考依據,藉此提升呼吸依賴之主要照顧者,對氣切手術有正確的觀念,進而能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本文將於2026/02/28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背景:全球每年因酗酒導致總死亡人數逐漸攀升,酗酒導致疾病與失能而造成家庭照顧問題。過去台灣對於酗酒議題研究多聚焦特殊性族群、暴力、急診及長期酗酒引發相關性疾病進行探討,有關酗酒者出院後其主要照顧者負荷之議題值得探討。 目的:探討酗酒者出院後主要照顧者的負荷及相關因素。 方法:採橫斷式研究設計,針對北部某地區醫院酗酒患者出院後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以郵寄問卷或電訪方式共收集54位。研究工具包括酗酒者及主要照顧者之人口學資料、中文版酒精依賴嚴重度評估表、主要照顧者負荷、功能性社會支持量表、自覺健康狀況。以描述性統計含個數、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推論性統計含卡方、t test、ANOVA、多元線性迴歸。 結果:酗酒者其主要照顧者平均年齡為48.6歲,以女性居多佔74.07%,多為配偶關係44.44%,與個案關係不好者佔37%。主要照顧者負荷情形屬於中度負荷,各項負荷平均值由高至低排序心理負荷、社會負荷、生理負荷、財務負荷。以線性多元回歸分析發現:主要照顧者為女性(β=-18.67, p=.0018)、與個案關係不好者(β=-19.89, p=<.0001)、收入較差者(β=-9.07, p=.0176)及個案酗酒者酒精依賴嚴重度越高者(β=0.35, p=.0385),其主要照顧者負荷越大。而社會支持足夠程度越好者(β=0.07, p=.033)則顯著降低主要照顧者負荷。 結論:酗酒者之主要照顧者有身心社會面負荷,促進其家庭關係及足夠之社會支持並降低酗酒者之酒精依賴度能減緩主要照顧者負荷。本研究結果能提供醫療照顧及社會政策之參考。

本文將於2026/10/25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背景: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且嚴重的精神疾病,回歸社會後的生活品質及社會適應議題逐漸受到重視,主觀幸福感作為病患後續適應上的指標。 研究目的:探討思覺失調症患者主觀幸福感狀況。了解思覺失調症患者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子。 研究方法:本研究為橫斷式描述性研究設計,以立意方式取樣,以中部某精神專科教學醫院門診患者為研究對象,共165位患者。研究量表包括人口學自擬問卷、工作滿意度量表、人格量表、社會支持量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 統計分析:SPSS 21.0版統計軟體、平均值、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分析( one-way ANOVA )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慢性思覺失調症門診患者主觀幸福感偏低23.44 分( SD=12.37 ) (分數0-60分)。執行興趣活動、有無工作與主觀幸福感進行統計分析皆有顯著差異;罹病年數、工作滿意度、人格特質(開放性、外向性、友善性、謹慎性)、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正相關。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幸福感重要之預測因子中,正面影響為「開放性人格」、「外向性人格」、「訊息性支持」、「內在工作滿意度」;負面影響為「有無工作」、「神經質人格」。 研究結論:針對研究結果,臨床護理師可針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提供個別化的精神科照顧,提升患者的幸福感,增進照護品質。

本文將於2026/09/24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背景:台灣人口老化快速已成為高齡國家。政府於2017年開始實施長照2.0政策,擴大對失智、失能老人的照護。偏鄉地區老年人口居多,所能掌握的資源有限,有賴護理師提供相關訊息提供照護。 目的:探討教育訓練對偏鄉護理師之長照2.0政策知識態度與執行成效。 方法:本研究採類實驗研究設計(Quasi- experimental study design);以單組介入及重複測量方式進行。於2020年6-9月期間,研究者設計長照2.0政策教育訓練課程,針對偏鄉某區域醫院的臨床護理師為對象,共收案259人。因COVID-19疫情醫院採分艙分流管控,研究者每次以20人以下之小組方式進行教育訓練課程介入60分鐘,使用自擬「護理人員對長照2.0政策知識態度與執行行為問卷」為測量工具,測量時間點為介入前(T1)、介入後即時(T2)、四週(T3)及八週(T4)。採SPSS 20.0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分析;次數、百分比、平均數及標準差及推論性统計方式;成對t檢定、重複測量及線性迴歸分析。 結果:研究結果顯示;偏鄉區域醫院之護理師平均年齡為34.3±7.7,96%為女性,57.9%已婚,平均工作年資為10.37±7.07年,進階層級以N2占41.3%最多。經由長照2.0政策教育訓練課程介入,護理師對長照2.0政策知識於介入後即時(T2)、四週(T3)及八週(T4)均比介入前有顯著進步(p<.05)。護理師對長照2.0政策態度於介入後即時(T2)比介入前有顯著進步(p<.05),但於第四週及第八週之態度變化比介入前並未達顯著差異(p>.05)。教育訓練介入後第八週,護理師對長照2.0政策之態度及瞭解病人對長照2.0政策之需求顯著影響其執行行為。 結論:藉由教育訓練的介入能提升護理師對長照2.0政策之知識與態度。當護理師對長照2.0政策態度越提升時,護理師的執行行為也相對提升。研究結果能提供臨床在推動長政2.0政策之實務參考,來實現在地老化並提升照護需求。

  • 學位論文

背景:台灣人口快速老化,長期照護需求增加也形成照顧者之負荷。政府自2017年06月開始實施長照2.0政策,提供相關之照顧服務資源。居家照顧服務與喘息服務是否能改善主要照顧者負荷,值得進一步探討。 目的:本研究旨在瞭解長照2.0政策之照顧服務資源含居家照顧服務與喘息服務對於主要照顧者負荷之成效。 方法:本研究採回溯性世代研究設計(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以臺中市某長照機構之衛生福利部照顧服務管理資訊平臺之資料進行分析。收案時間為2019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之系統資料,符合長期照顧服務申請對象,連續使用長期照顧服務達1年者,共有211位主要照顧者資料進行分析。以描述性統計含個數、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推論性統計含配對t檢定、GEE廣義估計方程式資料進行整理,再以統計軟體進行分析。 結果:主要照顧者以女性66.35%居多,照顧平均4.5年,49.76%有工作,自覺生活品質不好者佔75.83%。主要照顧者負荷評估為5項,初期負荷分別為91%無法承受照顧壓力、72.04%體力負荷、46.45%睡眠受到干擾、36.97%對被照顧者的行為感到困擾及29.38%需分配時間照顧其他家人。經照顧服務資源使用後,於後期上述之負荷均顯著降低(p<.001)。GEE分析結果發現影響主要照顧者負荷為照顧初期、女性、自覺生活品質不好者及被照顧者之ADL與IADL較差者,而使用長期照顧服務則能顯著降低主要照顧者負荷(p<.001)。 結論:研究結果顯示長期照顧服務之主要照顧者多有負荷,而居家照顧服務之長期照顧服務資源使用可有效減輕照顧者負荷。本研究結果初步瞭解長照2.0政策具有成效。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與目的:高齡化社會已是目前全球人口變遷之趨勢,文獻顯示全球失能的人口超過十億人罹患某種形式的失能,並隨著人口老化持續成長。過去研究已提及老人休閒活動參與的重要性,參與休閒活動能使老人的功能障礙進展趨向緩慢。社會中有許多因子共存互相影響的狀況,本研究更進一步在不同的「休閒活動」中將老人的「年齡」及「性別」做分層分析,補足過去文獻較少提及,在年齡層的老人與性別差異對IADL失能的各別調節效應影響的研究缺口。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目的為分析『臺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探討臺灣不同的休閒活動對老人IADL失能的影響及其相關因子探討。 研究方法:本研究為縱貫性長期追蹤研究設計,使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07年(第六波)及2011年(第七波)辦理之『臺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之問卷調查資料。資料庫分析數據是以2007年時65歲以上存活及IADL功能正常之老年個案為研究樣本,含男性1,300人,女性1,271人,共計2,571人。受訪個案所陳述其休閒活動情形來追蹤探討個案在其後續4年(自2007年至2011年)期間之失能狀況,研究其相關性。採用SAS 9.4版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描述性統計含個數、百分比、平均值及標準差,推論性統計含卡方檢定、t-test及邏輯式迴歸進行分析。 結果:本研究IADL失能的平均年齡是75.21(±6.33)歲,年齡≥75歲有較高的失能趨勢佔52.56%,IADL失能者多數為男性佔52.82%。將老人所參與的休閒活動區分為「智力型」、「體力型」、「社交型」三組的休閒活動,研究發現參與「智力型」和「社交型」休閒活動可以預防IADL失能(OR=0.73, p = 0.0019, 95%CI [0.59,0.89];OR=0.66, p = 0.011, 95%CI [0.48,0.91]),因此提供「智力型」和「社交型」休閒活動對於IADL失能具統計顯著性之保護作用。本研究更進一步將年齡分層分析後發現,年齡65-74歲「智力型」休閒活動為邊際統計顯著性(OR=0.77, p =0.0585, 95%CI [0.59,1.01]);年齡≥75歲在「智力型」和「社交型」休閒活動均對IADL失能達統計顯著(OR=0.63, p =0.0053, 95%CI [0.46,0.87]及0.58, p=0.0411, 95%CI [0.34,0.98])。在進行邏輯式迴歸性別分層分析後,結果顯示男性在「智力型」(OR=0.70, p =0.0071, 95%CI [0.54,0.91])和「社交型」(OR=0.63, p =0.027, 95%CI [0.42,0.95])是有顯著保護作用。 結論:本研究建議65歲以上的老人多參與「智力型」和「社交型」休閒活動能降低IADL失能。在進行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衛教時,男性可以給予「智力型」和「社交型」的衛教資訊,對於預防及延緩IADL失能會較有顯著的效果。

本文將於2025/10/01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臺灣已進入高齡國家,許多老年人因失能無法自理生活、需依賴他人照顧,若家庭資源或照顧人力不足、即可能遷居機構照顧。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機構住民對機構認同、生活適應之相關性,期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品質,協助長者安享餘年。 研究方法:以便利取樣方式,選取雲林縣長期照護機構住民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共收案120人;採自擬之地方認同量表和經授權使用之生活適應量表調查,使用Likert 計分法,分數越高代表地方認同和生活適應越好;統計方法採SPSS 22.0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和推論性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機構住民男女人數相近,平均年齡78.8歲;地方認同平均47.7分,為中等程度,以對機構歸屬感的認同最佳,而參與感最差;生活適應為中上程度,平均79.6分,以對機構照護管理的適應最佳,而生活與輔具適應最差。入住機構時間、日常活動功能和慢性疾病診斷數與地方認同有顯著差異,慢性疾病診斷數則與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論:本研究可做為機構提升照護品質的參考,建議機構應舉辦多元活動,促進住民間互動和參與,適度區隔臨終空間,並提供合宜的輔具、給予住民生活上更多的自主控制權,以加強其地方認同和生活適應。

本文將於2026/08/03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背景:台灣人口結構正步入老化階段,隨著高齡化的趨勢,老人照護問題將嚴重衝擊臺灣現況,在老年族群中跌倒及跌倒後造成的傷害是常見的問題之一,老人跌倒不僅造成身體的傷害,亦會增加家庭照護者的負擔與醫療體系,老年人從事日常生活動作時,為了安全與穩定性,會採取減少肌肉力量使用及下肢關節活動範圍的動作策略,因此,過去研究表示肌力不足是最容易造成跌倒的原因,運動已被證實可以改善認知功能、增進平衡能力、預防慢性疾病發生,然而透過運動介入是否能改善老年人的肌力使得老年人可更有效的從事日常生活動作,間接降低跌倒的風險是值得探討的。 目的:藉由系統性文獻回顧方式,探討下肢運動措施介入對改善社區老人肌力的成效。 方法:利用Cochrane Library、 PuMed、Embase及華藝線上圖書館等電子資料庫,依據本研究設定關鍵字(65歲以上社區老人、下肢運動、改善下肢肌力、預防跌倒)搜尋中、英文文獻,再依納入及排除條件,排除不符合的文獻,運用Critical Appraisal Skill Programme(CASP)之評讀工具評讀文獻,統整國內外下肢運動介入措施對老年人改善肌力的成效。 結果:符合本研究納入條件者共有11篇文章,透過評讀與分析,本研究發現提供運動可改善下肢肌力,使得老年人可更有效的從事日常生活動作,然而運動訓練在降低跌倒的次數或再次跌倒的頻率並未達統計上顯著意義。 結論:運動訓練能改善社區老人的肌力,提升身體功能性,維持獨立生活的能力。

本文將於2026/02/03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老年人口增加是全世界的挑戰,社區式照顧如雨後春筍急遽發展。雲林縣老年人口比率、扶老比均為全國第三名,但在長照2.0服務居家服務的申請人數卻不如預期,故本研究旨在了解居家服務使用情形及照顧者生活品質,並找出影響及預測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相關因子。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量性、橫斷式調查,以便利取樣方式,選取臺灣中部A級單位核定居家服務申請者為研究對象,共收案150位主要照顧者。研究工具為臺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量表(WHOQOL-BREF),資料回收後以SPSS22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 研究結果:居家服務使用項目之前三位為家務協助、協助沐浴及洗頭和餐食照顧,且以第一次使用居家服務者、每週使用頻率以5天以上者為最多;主要照顧者之整體生活品質平均得分為54.7分,為中等程度,四大範疇生活品質得分高低依序為生理範疇、社會範疇、環境範疇和心理範疇,而主要照顧者之經濟狀況、教育程度及自覺健康狀況對其生活品質具有預測力,共具有37.9%的解釋力。 研究結論:主要照顧者對居家服務的依賴度高,生活品質亦與居家服務使用情形具有相關性,而隨著個案失能期的延長,對服務期待度提升時,如何維持有感及個別化的服務是日後需要努力的重點。

本文將於2026/08/03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