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80.32

臺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實驗以幾丁聚醣製作雙層複合式人造皮膚支架,作為全層皮膚修復使用。利用冷凍乾燥法製備多孔性真皮層,再以電紡方式將緻密的奈米絲狀結構覆蓋其上,形成表皮層。在此製備過程中,兩層中間會形成一層薄膜,似皮膚中的基底膜,分隔兩層中不同的細胞,使得整體結構較傳統單層支架更接近真實皮膚。 複合支架以戊二醛交聯,穩定其物理結構。在降解測試中,其孔狀及纖維結構可維持七天以上,足夠時間使皮膚生長修復;膨潤率測試中,膨潤後體積變化甚小,不會隨時間變化擠壓周圍健康皮膚;由各支架拉伸測試得知,此雙層結構較傳統單層結構具較高的機械強度,更接近真實皮膚。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細胞在此支架中會隨時間快速增長,並產生胞外基質(膠原蛋白)。 實驗結果顯示,雙層複合式皮膚支架結構與自然皮膚相似,有更佳的結構穩定性及機械強度;並有極高的細胞相容性,可誘導細胞生長進入支架內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奈米氧化過渡金屬近年來因為許多優秀的半導體特性而開始了廣泛的應用,像是磁性儲存材料、太陽能的轉換、觸媒等等。其中三氧化鎢因為其優秀的半導體特性,而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本篇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部份來探討,第一部份首先是利用微波加熱溶劑熱法來製備出具有一維奈米棒結構的三氧化鎢;第二部份則為了降解水中汙染物目標而將三氧化鎢奈米棒當作光觸媒使用,進而研究光降解效率實驗。 在第一部份中,利用六氯化鎢當作鎢源溶解在乙醇中,並以聚乙二醇(PEG)當作分散劑以避免產物團聚,再使用微波加熱溶劑熱法製備三氧化鎢奈米棒,並且對三氧化鎢奈米棒進行XRD、SEM、EDX、HR-TEM、動態光散射儀(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以及TG/DTA等物性分析。 實驗過程中,分別控制不同的鎢源濃度、溶劑中乙醇的百分比、溶劑的種類、分散劑的種類以及添加量,以利得到形貌完整、粒徑分布均勻,且高純度的三氧化鎢奈米棒。研究結果發現,從XRD繞射圖分析及電子選區繞射圖(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SAED)可以證明本研究成功合成出三氧化鎢,另外SEM以及HR-TEM則可以證明其形貌為一維的奈米棒,而其最佳實驗條件分別為0.005M WCl6、PEG(20k) 0.3g以及使用20%的乙醇當作溶劑來進行溶劑熱法,並與JCPDS資料庫88-0550之結果相符合,其長晶方向為[110]的單斜晶系;DLS所檢測出來的結果與SEM以及HR-TEM所檢測的結果相符合;TG/DTA則證明WO3在600℃下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不會發生其他的氧化反應;另外溶劑濃度的變化會造成反應時間、結晶度以及顆粒形貌上的影響,反之則利用濃度變化來控制一維或是二維顆粒形貌;溶劑中有機物的含量關係到反應時間,當分散劑含量增加時,反應時間也會跟著增加;使用80%環己醇當作溶劑時,會因為壓力不夠以及對於WCl6相對低的溶解度,而造成結晶度不足的結果,且顆粒形貌上也容易形成方型結構;較長鏈的PEG(400k)當作分散劑時,會限制[110]方向的長晶進而幫助[002]方向的生長;鎢源濃度增加,則會產生粒徑分布較細長的一維WO3棒狀結構,其長度與寬度大約分別為1um及100nm,長徑比(aspect ratio)則為10左右。 在第二部份中,利用在第一部份成功合成出的WO3奈米棒作為光觸媒,在雙層一體型光反應器中照射波長254nm的紫外光來進行高濃度氮類型染料(dimethyl amino-and azo-groups)中的甲基橙(Methyl Orange, MO)的高反應物體積高效率光降解實驗。 實驗中嘗試使用不同WO3濃度以及一般常用的光觸媒TiO2濃度作為WO3光觸媒添加量、改變不同反應物溶液體積作光降解效率分析;另外再針對高濃度的染料尋找最佳的操作條件。實驗結果可以發現,當降解物為50 ppm之低濃度甲基橙(Methyl Orange, MO)時,250 ppm的WO3奈米棒為最佳操作條件,過少的光觸媒會不利於氫氧自由基的生成,而過多的光觸媒則會產生光穿透及光散射的問題;使用TiO2作為光觸媒時,會因為band gap大小、電洞生成效率以及酸性環境的原因,而導致效率不彰;溶劑體積的增加會提升光降解效率,當溶劑體積為800 mL時,其kapp為3.212,與100 mL有著45倍的差距,其主因應為體積的增加造成光輻射分佈更為平均,使得每個光觸媒不會因為遮蔽效應而造成電子躍遷的困難,進而大幅的增加光降解效率;溶劑體積在500 mL時,會因為光觸媒濃度太高導致光穿透降低及光散射,以及光觸媒濃度太低,會使得光生電洞的速率變成過慢等原因,而導致光降解效率降低;在高濃度的MO染料實驗狀況下,750 ppm的光觸媒濃度皆擁有較好的降解效率,但是並不會與其他濃度有太顯著的差距;在探討動力研究中可以發現,本降解反應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 1st order model。 因此可藉由微波加熱溶劑熱法快速的製備出符合經濟及時間效率的一維三氧化鎢奈米棒,並且期望可以應用在環境保護的光觸媒研究以及其他半導體材料相關的應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實驗合成一種含4’苯環取代2,2’:6’,2”-三吡啶(2,2’:6’,2”-Terpyridine)的丙烯醯胺官能基之單體,將其與市售之二乙二醇乙醚丙烯酸酯進行共聚合,利用2,2’-偶氮二異丁腈(AIBN)進行自由基聚合反應,依照單體入料比例不同進而製得側鏈含三吡啶聚丙烯醯胺、側鏈含二乙二醇乙醚聚丙烯酸酯及其含以上官能基團結構隨機排列之丙烯醯胺及丙烯酸酯結構共聚合物,並探討其熱性質,光電性質及應用等。單體及高分子分別以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FTIR)、核磁共振儀(NMR)、質譜儀(MASS)鑑定其結構及比例。在溶解度方面,這些高分子皆能溶於極性非質子溶劑如:DMF、NMP等,且隨二乙二醇乙醚結構增加下更可使其溶解性有向上提升的趨勢。在THF/MeOH(25:1)的環境下UV-vis吸收峰位於274 nm~287nm之間,PL的放射峰位於372~389 nm之間。玻璃轉移溫度介於-58~227 ℃之間,於氮氣下5 %及10 %熱裂解溫度分別為224~357 ℃及257~373 ℃。對過渡金屬(Zn2+、Cu2+、Ni2+、Hg2+)的金屬色度檢測下,於UV-vis光譜圖中,可發現滴加過渡金屬後原本位於287 nm 的最大吸收峰逐漸驟息,於340 nm後會有新的吸收峰出現且逐漸變強。於PL光譜圖中發現原本位於389 nm(415 nm for Hg2)的放射峰有著藍移並伴隨著螢光驟息的現象,其中Zn2+、Hg2+特別會在波長450 nm後有新放射峰出現,但Zn2+的放光強度相對的強,此現象顯示我們合成出的含三吡啶側鍊之丙烯醯胺及丙烯酸酯共聚合物對Zn2+有相當的選擇性,利用此光學特性,我們嘗試利用簡單的手持式UV Lamp做簡單的金屬色度檢測,可發現高分子溶液在365 nm的波長激發下,添加Zn2+有明顯的顏色變化,從原本未添加時淡藍光變成亮黃光,其餘金屬離子於相同情況下未有較明顯的變化,由此特性本實驗合成的高分子可用於對Zn2+一個簡單且快速的初步檢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脫層石墨(exfoliated graphite nano-platelets)和膨脹性石墨(expandable graphite)作為乙烯-醋酸乙烯酯(EVA)的阻燃劑,利用雙輥混煉機和高分子熔融法製備出乙烯-醋酸乙烯酯/脫層石墨/膨脹性石墨之高分子複合材料。 在膨脹性石墨於高、低添加量下(20wt.%、12wt.%),使用少量的脫層石墨去作一個取代,進而觀察其熱性質與燃燒行為的變化。分別使用了限氧指數儀、熱重分析儀、垂直燃燒檢測、圓錐量熱儀去探討其燃燒與阻燃行為並做分析。 實驗結果顯示,添加石墨材料的試片確實能降低其熱釋放率和遮光係數。在阻燃效率方面是膨脹性石墨優於脫層石墨,因其受熱時會產生膨脹性炭層對於阻熱、抑煙、隔絕氧氣方面均有相當的作用;在熱穩定性方面是脫層石墨優於膨脹性石墨,因其熱裂解溫度較高且受熱時會產生一層具有隔絕作用的薄膜。 綜合上述的實驗結果,以添加膨脹性石墨18wt.%、脫層石墨(5μm)2wt.%下是最好的,其LOI值達28.5、UL-94達V-0等級、TGA熱裂解溫度提升22.1℃、熱釋放率降到288.8(kw/m2)、遮光係數為1.89(1/m)。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是針對印刷電路板的PTH製程中,通常為了可監控無電鍍銅化學銅沉積的厚度與製程中除膠渣流程的樹脂咬蝕量監控,針對原本使用B級基板(FR-4)材質來作業Desmear咬蝕量監控或PTH無電鍍銅化學銅沉積,為了求其於製程監控的穩定性,故為了得到較穩定的數據與減少使用市面上所販售不知道是何種材質的B級(FR-4)基板所測得不穩定的數據,所以將實驗設計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確認印刷電路板PTH製程現場所使用B級基板所測得數據與水準,並且評估使用台灣銅箔RCC MR500 80T18板材來取代舊有使用的B級基板,同時重新制定其新管控數值,同時發現RCC MR500咬蝕量是FR-4 B級基板的 1.6~2.3倍。 第二部分評估台灣銅箔RCC MR500 80T18板材作業Desmear流程時,當改變流程中的高錳酸鈉工序浸泡時間與溫度、膨鬆工序浸泡時間與溫度,對於台灣銅箔RCC MR500 80T18板材咬蝕出來之樹脂咬蝕量的監控與外觀型態變化、粗糙度的關係,結果發現隨著咬蝕量的上升,RCC無銅基板表面粗糙度愈大,且外觀表 面孔洞也愈大。 第三部分評估台灣銅箔RCC MR500 80T18板材作業Desmear流程之後,搭配無電鍍銅流程後,確認隨著除膠渣流程之咬蝕量不同,對於無電鍍銅流程沉積化學銅的影響,並於實驗中發現,當粗糙度愈大,再固定浸泡化學銅時間下,其化學銅沉基量愈大,但當RCC咬蝕量達一定的數值時,化學銅沉積量將不在上升。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分為三部分討論 第一部份把黃尿酸,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及官能基化多層奈米碳管製備在電極表面,並針對不同的製備方法和步驟加以討論。先以黃尿酸和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電沉積在電極表面上,再把官能基化多層奈米碳管沉積於未修飾完成的電極表面,成為聚(黃尿酸)-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官能基化多層奈米碳管修飾薄膜電極。在示性表現上,以不同掃描速率和不同pH環境測試都得到穩定的電化學結果。特別的是,此修飾薄膜對於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及雙氧水的電催化效果極佳,僅需低過電位便完成催化且能有效增大電流訊號。總結偵測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及雙氧水的結果,線性範圍依序是5×10-6–1.7×10-4 M 及1×10-4–2.9×10-3 M,靈敏度依序是155 μA mM−1 cm−2 及60 μA mM−1 cm−2,偵測極限依序是10-6 M 及10-4 M (S/N = 3)。另外,實驗過程中除了抗壞血酸,沒有其餘干擾物可影響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檢測。但使用線性掃描伏安法技術,可進一步成功鑑別出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與抗壞血酸的差異。 第二部分以黃尿酸複合單層奈米碳管或多層奈米碳管對抗壞血酸、多巴胺、尿酸同時進行檢測。官能基化(酸處理)後的奈米碳管更具有親水性,能增加固定於電極表面的可能。在各種不同排列組合的複合薄膜中,發現先聚合黃尿酸單體再行沉積奈米碳管,所得電化學結果不僅放大的電流訊號且有更可逆的氧化還原對出現。於各種示性展示(不同掃描速率及不同酸鹼條件下)也都呈現穩定的結果。比起其他修飾材質聚(黃尿酸),聚(黃尿酸)/單層奈米碳管,單層奈米碳管/聚(黃尿酸)及多層奈米碳管/聚(黃尿酸),我們設計的聚(黃尿酸)/官能基化多層奈米碳管修飾薄膜對抗壞血酸,多巴胺及尿酸皆有能力展現高電流訊號及低過電位的電化學結果。經實驗計算出對抗壞血酸,多巴胺及尿酸的偵測區間依序是2×10-4–1×10-3 M,4×10-5–3.2×10-4 M及2×10-4–1×10-3 M;靈敏度依序是86,5814及1429 μA mM−1 cm−2;最低偵測極限依序是10 μM,1 μM及5 μM (S/N = 3)。 第三部分為製備聚(牛磺酸)/二氧化鋯修飾薄膜於玻璃碳電極上,並應用於偵測沙丁胺醇以及萊克多巴胺。運用循環伏安法及掃描線性伏安法兩種技術檢視此修飾薄膜對於待測物質的檢測能力。此修飾薄膜偵測沙丁胺醇以及萊克多巴胺的結果分別於電位+0.71 V和+0.65 V得到良好的氧化波峰訊號。除此之外運用電化學阻抗光譜及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徹底檢視此修飾薄膜的各項表現。經實驗驗證,偵測沙丁胺醇得到靈敏度為456.1 μA mM-1 cm-2 ; 而偵測萊克多巴胺則得到靈敏度4889.1 μA mM-1 cm-2。且在真實樣本來自豬肉及人體尿液的實驗結果中,也成功偵測了兩種目標待測物,並得到可接受的數值成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微米粒子在藥物傳遞系統上,有保護藥物活性、標靶給藥、控制釋放速率等眾多優勢。聚乳酸與聚甘醇酸共聚物(poly (DL-lactide-co-glycolide),PLGA)為生物可分解高分子,常使用於生醫工程上,藉由乳酸與甘醇酸的莫爾比例調整,可調控高分子性質。雷帕黴素(Rapamycin)在臨床上,有抑制免疫反應與抗發炎的療效,也能抑制癌細胞有絲分裂,達到抗癌效果。在老鼠活體實驗的文獻中也指出能使神經細胞再生,促進脊神經修復。本實驗將Rapamycin包覆於PLGA微粒中,再將PLGA微粒鑲入多層蠶絲蛋白與明膠複合膜中,藉由調整蠶絲蛋白與明膠比例,控制藥物釋放速率。 以乳化蒸散法製作微粒,粒徑大小與形貌經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直徑約10μm,以分光光度計(278nm)測得包藥率為43.4%,經30天累積藥物釋率放可達98.6%。若把微粒包埋在1:1ヽ2:1ヽ4:1的蠶絲蛋白與明膠混合比例複合膜中,經30天累積釋放率分別為84.9%ヽ74.7%ヽ67.4%,此包覆法能有效緩慢釋放出Rapamycin,並改善一般載體有藥物突釋的現象。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第一部分以氫氧化鋁(ATH)結合奈米黏土(Clay30B)作為無鹵素阻燃劑,另外,添加碳纖維試圖提升其複合材料之機械性質。藉由塑譜儀以熔融混煉法製備聚乳酸/碳纖維/氫氧化鋁/奈米黏土之阻燃性複合材料。首先,我們利用了XRD、SEM及TEM觀察複合材料混合後的分散型態。接著,藉由LOI、UL-94、圓錐量熱儀及TGA來分析其奈米複合材料的熱穩定性及耐燃性質。最後由萬能拉力機來分析其機械性質。由分析結果顯示,由XRD及TEM觀察到,奈米黏土經熔融混煉過後能達到其插層及脫層的型態。隨著奈米黏土取代碳纖維的比例增加,其複合材料的LOI值及UL-94等級都有顯著的提升。觀察圓錐量熱儀的分析,也明顯的看出其平均熱釋速率降低不少。加入碳纖維後,與只添加氫氧化鋁的複合材料相互比較,其機械性質也有明顯的提升。由這幾組的的複合材料之中,以PLA:CF:ATH:Clay30B重量比為60:15:20:5之阻燃複合材料表現最好,LOI值能達32.0,高於PLA的20.5,UL-94的阻燃等級也能達到V-0等級,並且沒有垂滴及引燃棉花的現象。第二部分以自行合成的分枝高分子(BP6)當作可塑劑,試圖提升聚乳酸的韌性性質。藉由塑譜儀以熔融混煉法製備聚乳酸/分枝狀高分子增韌複合材料。藉由DSC及TGA分析其樣品的熱穩定性及相容性,由萬能拉力機及Izod衝擊試驗來分析其機械性質,最後以SEM觀察材料的微結構及斷裂的機制。由DSC分析得知,隨著BP6添加的量越多,其玻璃轉移溫度Tg、結晶溫度Tc、熔融溫度Tm相較於純PLA,其溫度都有降低的趨勢。觀察其機械性質,隨著BP6添加量越多,屈服強度下降;但在添加到10wt%以上BP6其伸長率有大幅的提升,其中以PLA:BP6為80:20的281.6%為最好。觀察耐衝擊強度,添加入BP6後,衝擊強度都有所提升,而衝擊強度最好的以PLA:BP6為80:20的 476.7J/m為最高,由此可看出添加量20wt%BP6的表現最好。最後由SEM圖觀察其拉伸斷裂截面及衝擊斷裂截面的表面形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第一部分:RuHCF與多層碳納米碳管的複合膜已經被用來檢測醇、硫醇和過氧化氫(H2O2)的電化學感測器。釕赤血鹽與多層奈米碳管的複合材料在酸性的溶液中顯示了RuHCF的氧化還原過程,發現了四對氧化還原的特性峰。當RuHCF混和多層奈米碳管複合,能使其變得更加穩定與得到較高的電流訊號。對於醇類,包括乙醇、丙醇、異丙醇它具有良好的電催化氧化性質。對於硫醇,包括L型半胱氨酸、硫代硫酸鈉它具有良好的電催化氧化性質。特別的是過氧化氫在電催化時會同時發生氧化與還原反應。過氧化氫的應用電位為-0.1 V,線性範圍為0-1.2×10-4 M,偵測極限為10-5 M,靈敏度為123.2 μA mM-1 cm-2。乙醇、丙醇、異丙醇應用電位分別為+1.05 V、 1.15 V 與 +1.23V,估計線性範圍分別為2×10-4-1.7×10-3 M、4×10-4-1.7×10-3 M與0-8×10-4 M,靈敏度分別為4548.4 μA M-1 cm-2, 12544.6 μA M-1 cm-2, 38543.1 μA M-1 cm-2,與偵測極限分別為10-4 M、10-5 M與 10-5 M。 第二部分:在這項工作中,我們製作的鈀(Pd)奈米粒子修飾官能基化的多層奈米碳管(fMWCNTs)膜修飾電極,對電催化氧化肼和對過氧化氫還原。在0.5 M的硫酸溶液下鈀奈米粒子電沉積在電極表面上,然後以5 μl的fMWCNTs修飾在電極,而得到Pd-fMWCNTs之修飾電極。以場發式掃描電子顯微鏡(FESEM)和能量色散型X射線裝置(EDX)研究其表面形貌。表面電子轉移的變化發生在修飾電極的表面,利用電化學阻抗圖譜(EIS)研究薄膜對於肼的氧化和H2O2還原表現快速,線性電流訊號。該修飾電極顯示出的肼線性範圍1×10-5 - 7×10-5M和過氧化氫的線性範圍1 ×10-6 - 1.9×10-5 M,這個結果,建議複合膜修飾電極對於肼和過氧化氫的檢測具有良好的靈敏度和選擇性。 第三部分: 奈米碳管和Nafion(CNTs-Nafion)複合材料的電化學感測器已經被用來對萊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做偵測。其電化學活性和比較,單層奈米碳管(SWCNT)、多層奈米碳管(MWCNT)與單層和多層奈米碳管混合(SMWCNT)電流訊號比例為3:4:16。 SMWCNT-Nafion複合膜對萊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顯示出較低的過電位,分別為621 mV和645 mV。在pH 7 緩衝溶液下相較於單層奈米碳管和多層奈米碳管有更高的電流訊號分別為4.7和1.15倍。LSV技術觀察萊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混合而得到較低電位的氧化峰,分別在+576 mV(+530 mV)與628 mV(+600 mV)。電化學技術相較於UV能夠更清楚地顯示萊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的混合物。在+0.58 V和+0.6 V的應用電位,萊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的偵測極限分別為0.05 μM和0.1 μM (S / N= 3)。特別是它顯示了高靈敏度,分別為86917 和65842 μA mM-1 cm-2。萊克多巴胺線性區間為0.05-0.15 μM、0.15-3.15 mM及3.15-33.15 μM;沙丁胺醇線性區間為0.1-0.3 μM、0.3-3.3 μM及3.3-33.3 μM。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第一部分 二氧化鈦混合不同比例的三氧化鎢成WO3-TiO2複合膜並製備在銦錫氧化物(ITO)電極上,TiO2 : WO3 = 9 : 3 (v/v)在照光條件下的電流值為5.44 mA,這個比例和其他比例比起來有較高的光催化活性,所以我們選擇這個比例做後續的實驗。在本篇研究中,用去甲腎上腺素(NEP)和核黃素(維他命B2)的電化學氧化和還原作為多功能生物感測器。二氧化鈦對分析物具有增強光電催化活性的效果,用原子力顯微鏡觀察修飾電極的表面型態,顯示出ITO上塗佈著WO3和TiO2,二氧化鈦的存在增強其負載和穩定性。電化學阻抗頻譜圖是運用擴散係數的值和經由氧化還原反應造成電子轉移動力學的一些訊息。用循環伏安法(CVs)和微分脈衝伏安法(DPVs)測定分析物,DPVs不只增加了電催化電流的線性濃度範圍,也降低了測量氧化或還原干擾的過電位。我們模擬去甲腎上腺素和核黃素同時存在的複雜的系統,在pH 7下WO3-TiO2修飾電極對真實樣品去甲腎上腺素注射劑和維他命B群錠的偵測,同樣顯示氧化和還原的電流値。 第二部分 在這篇研究中,用多層奈米碳管-聚乙烯亞胺(MWCNT-PEI)複合物修飾玻璃碳電極(GCE),製成的伏安感測器可以用來偵測氯丙嗪(CPM)。MWCNT-PEI複合物是藉由簡單的超聲震盪製備而成。使用未官能基化的MWCNT。PEI可以幫助MWCNT形成穩定分散的複合材料。電化學阻抗頻譜圖研究顯示MWCNT-PEI膜的高導電性。在電位0.7 V的pH 7 PBS中,CPM在MWCNT和 MWCNT-PEI修飾GCE電極顯示不可逆的氧化峰。MWCNT-PEI對CPM顯示優良的電分析特性,藉由微分脈衝伏安法(DPV)的偵測,可得偵測極限為10 nM,靈敏度為1.3 µA µM−1 cm−2。MWCNT-PEI膜對抗壞血酸不會顯示任何特徵峰,然而,此膜對多巴胺、尿酸、乙醯氨基苯酚和CPM在相同濃度下,有明顯且分離的特徵峰。此膜顯示好的再現性,並對真實樣品的偵測顯示明顯的性能。 第三部分 在這篇研究中,因官能基化多層奈米碳管(f-MWCNTs)和聚谷胺酸(PGA)間作用,發展了一個可以簡單、快速、靈敏且準確的偵測普魯卡因和兒茶酚的方法。PGA/f-MWCNTs修飾電極對藥品的定量和生理研究有關。循環伏安法(CVs)、電化學阻抗頻譜圖(EIS)和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用來了解修飾電極的製備過程。CVs在氧化峰電流和催化物濃度間有好的線性關係(r>0.99),普羅卡因的線性範圍在9.0×10−7– 8.3×10−5 M,兒茶酚的線性範圍在8.2×10−5– 2.3×10−4 M。計時安培法顯示普羅卡因和兒茶酚的氧化電流。由於普羅卡因和兒茶酚對PGA高度的親和力和感測高度的穩定性,使生物感測器具有好的靈敏度、可接受的再現性和穩定性。線性掃描伏安法(LSV)可以將兩種化合物的伏安峰電流分離,使我們可以同時偵測。因此,f-MWCNTs和PGA間的特別鍵結基團相結合,替生物電化學設備的製造提供了一個有效及有前景的平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