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231.245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心理治療維繫著個人及社會的心理平衡,而該空間的深層結構要能回應與傳達治療的信念及意義。本質上,心理諮商與治療的空間情境設計應是的受困心靈暫歇處,也是心理轉化的觸媒,更是催化追尋和接納自我及周遭世界的場所;並且,治療的空間本身應要具備催化療癒的功能。 本研究以「誘導式結構」理論模型為研究方法,經探討心理治療的意義、空間本質及情境與覺知議題等相關文獻後,推演出心理治療的空間情境分別有六項: 一、推動內省與外化的循環; 二、深刻覺察建構中的自我; 三、覺察整體存在的豐富性; 四、適切而真實的關係彩排; 五、歸賦自然擷取力量; 六、自在而容受的環境。 期能夠對後續心理治療的空間設計具正面意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社會的演進,公民平權觀念高張促使社會正視老人和身障者等使用者的環境需求,無障礙生活環境(Barrier-free)的建構以及相關科技的研發,對社會福利的提升為一大進展。臺北科技大學地處市中心人口密集處,校園中的開放空間亦成為附近民眾之休憩場所。在回應不同使用者需求的前提下,環境如何提供更完善的設施規劃,為未來校園規劃提供更為人性且細緻的設施更新意涵。 通用設計是一種簡化的設計思維,以平等的觀點為對策。透過通用設計手法,使校園內的使用者皆可進入、可通達、可使用校園內之建築空間和設施,以期提升整體教學環境品質,並建立以使用者為導向之示範性校園環境。本論文擬將通用設計思維應用於臺北科技大學之戶外開放空間,對於校園地面層設施之通達性進行研究。研究過程經由文獻歸納出設計要點,應用於校園中的開放空間,並以實地分析方式驗證通用設計要點,探討設施使用性。於結論提出升級至通用設計環境之規劃建議,針對無障礙環境現況提出實際改善計畫。

  • 學位論文

「都市更新」是都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措施;世界上先進國家均會依據不同時期的都市發展需要,制定合適的獎助制度,作為推動更新政策的輔助機制。從「目標管理」的觀點,「計畫目標」的達成必須藉由「組織參與」與「激勵機制」,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本研究試圖以「目標管理」的觀點,瞭解國內外獎助制度的沿革,再從法令規章、更新計畫與推動組織等項目,檢視國內更新獎助制度的現況問題,並據以研擬改善對策。 從研究中發現:台北市雖然已經建立更新地區的調查方法與評定機制,但在實務執行上,對於當地之經濟、人文特色與住戶需求之瞭解,還有改善空間。此外,更新地區尚無容積總量管制之相關規定,增加額外的容積將造成超荷的環境容受,迫使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失控。另外,目前獎助項目係以容積獎勵為主,實施者缺乏選擇彈性。 因此,本研究建議台北市首先應落實更新地區之調查與評定機制,更詳盡瞭解都市發展需要、居民意願、原有社會、經濟關係及人文特色,再據以劃設「更新地區」及「特定街區」。此外,台北市政府也應根據都市發展之需要,在都市計畫書、圖設定不同使用強度的高度發展地區,作為更新地區建築容積總量管制的依據。另外,台北市政府可以依據更新計畫與事業計畫之配合度,由實施者與更新審查會協議不同的獎助項目(容積獎勵、現金補助或稅捐減免)與獎助額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都市更新條例規定:依劃定都更單元權利關係人,階段行使都更同意權,以取得階段同意書比例門檻,辦理、實施都市更新事業,落實劃定單元公共利益;因事業行多數決實施及在政、經首長政策利多配合下,都市更新演然形成北部都會區土地開發主流。依北市都更處調查結果發現,權利關係人對都更行為上普遍存有「三不」疑慮,依序為:1.對開發業者的「不信任」,2.對個別住戶協議條件的「不透明」,3.投資者對於權益的「不確定」;因此「三不」疑慮左右同意權行為行使,並延遲取得同意權門檻時間,增長都市更新案開發時程。 本研究擬針對自行申請劃設之都更協議合建案例,以取得同意權之溝通過程探悉權利關係人行為疑慮為研究內涵、並以誘導式結構理論為研究方法,探討權利人行使同意權之行為模式。研究結論期能減少都更紛爭與縮短開發時程,並供日後相關案例之參考。

  • 學位論文

目前生態都市為世界各國主要發展趨勢,因此都市綠美化與永續發展成為我國目前都市發展的重要目標。都市地區相較鄉村地區具有更快速且密集的發展特性,由營建署(CPAMI)之「台灣地區住宅建築物屋齡比例」調查結果發現台北市住宅年齡33年以上者高達49%,由此可知台北市老舊住宅比例明顯偏高,老舊住宅幾乎形塑整個都市的樣貌,而老舊市區帶給人們殘破及髒亂的印象,如何再活化利用是一個需迫切思考的面向。如能將垂直綠化的概念結合老舊住宅建物立面做整體的規劃設計,不但能有效的擴展垂直綠化,並能改善都市風貌提升整體環境效益。 國內關於垂直綠化設計應用於公有建物上的案例已相當廣泛且成功,反觀住宅的垂直綠化設計案例則少之又少,且經過調查發現許多住宅垂直綠化後,面臨後續維護管理不易、系統生鏽等問題。有鑒於此本研究透過相關文獻回顧,了解住宅垂直綠化所面臨的問題,藉由居民問卷調查歸納整理出「便利」、「安全」、「美觀」、「環保及耐用」四大需求,以其為設計目標,研發出兩項垂直綠窗系統,並模擬施作於新光里之老舊建物及進行耐震分析。垂直綠窗系統改善維護管理不易、系統繡蝕等問題,且耐震結果顯示,垂直綠窗系統之荷重增量對老舊建物各柱、梁構件之安全因子影響是小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寶藏巖為國內第一個劃定歷史聚落保存區,並以聚落「活」保存為前提之案例,於聚落內興建中繼住宅現地安置原住戶並以參與式規劃依據居民實際需求,修舊如舊之後,使安置後之居民順利搬遷入住及引入藝術家進駐之藝居共生政策,是為全國首創。藉由活保存及聚落活化再利用,地方政府針對聚落人際網絡及社區架構盤點整理,對於後續營運管理及營運機制,應建立聚落活保存的政策。 本研究藉由觀察、深入訪談、案例分析等方法,進行研究與探討。比對國內案例,並訪談產方、官方、學界、居民、及駐村藝術家等五方共十五位以深入訪談進行全案推動至今的反思,瞭解寶藏巖聚落活保存之立場及關係作為論證基礎;訪談結果發現多數居民懷念在中繼住宅居住之環境,藉由聚落內興建型式、空間格局、性能、使用感受等面向,於規劃、安置、工程期間期間仍應從家的認同感的營造及生活品質的兼顧尋求「生活適應」,應是當代最具人性化的保存模式。 反思公部門執行聚落活保存操作之程序是否得宜,以案例分析進行探討以因應生活紋理脈絡推導出保存相關的聚落管理事務涉及不同族群之不同需求及認知觀點,所需整併事項龐雜繁多,亟須找出有效率的制度化;經由本研究歸結整理出聚落保存工作應以「人的保存」、「空間的保存」、「活動的保存」為活保存之主要三大元素,藉以推動「聚落活保存」機制。把聚落內有紀念性的、具共同回憶的、有價值的過程、及社區人際網絡保存及紀錄下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會意透明性」建築觀,作為探視空間深度的另一隻眼。試圖從柯林.羅的現象透明性做為切入,接續繪畫和相關理論研究;並與建築作品交互參照及空間解析,交織出設計者「會意透明性」的文法結構。再以此作為透明性的空間劇本創作,期待在一系列具體的建築研究過程下,揭示建築中既是存在卻又「看不見的」空間深度。 第一章,根據上述問題意識提出研究課題與方法,目的在於喚醒隱藏在表象背後的現象透明經驗。設定研究步驟為:相關文獻的回顧及歸納,並從當代建築案例研究中吸收透明空間劇本所需的養分,以建立起設計方法論的認知及參照。 第二章,為柯林.羅的「透明性」理論研究及延伸。其核心價值為抽象的現象透明性─Phenomenal,意即某種超越視覺的透明「機制」,用以誘發其他視覺背後的空間感知─會意透明性。從相關理論及繪畫的特徵研究,逐步推導至建築空間的會意透明特質,並歸納出空間卅物質卅時間等三種會意透明的層次。用以區別透明的普遍認知並揭示出會意透明性的價值。 第三章,以空間劇本策略回應會意透明的喚醒機制。深入空間卅物質卅時間的透明研究,離析出會意透明的重疊特徵:疊合(Overlap)、交疊(加)(Superimpose);並據此重疊特徵,篩選出當代十四個建築案例進行解析,以作為設計「透明空間劇本」所需能量。 第四章,以「Taipei Tech 一大川堂」為基地,進行環境脈絡的閱讀及分析。試圖挖掘基地所賦予的機會,並擇取可被運用的環境因子,成為空間劇本所需的文字構成;擬定出「透明性空間劇本」的具體內涵,意圖解開基地環境內的空間卅物質卅時間束縛。 第五章,為整合理論研究的設計實驗。以「透明性空間劇本」對原基地進行透明性的語法構築及本研究的透明性理論,「會意透明性」企圖使人發現生活中被忽略的部分,透過某些暗示性的空間,串起整體上下文間的關聯。 在會意透明的空間內涵裡,感知彷彿從表層目光透視到背後的空間深度,而形成一迂迴、複雜的空間經驗。暗示的同時,也豐富人類整體生存與活動。

  • 學位論文

自然循環變動對人類所造成的災害是我們必須面臨的課題,尤其在人為過度開發影響之下,環境對災害侵襲的承受力降低,導致災害來襲時家園財產嚴重損毀,大量的災民急需進行收容安置。災後重建收容場所作為災民災後生活中的重要棲所,應協助災民及社區儘早回復正常之生活,但相關文獻指出,現行收容場所規劃仍止於「安置」功能,其興建缺乏社區發展及居民參與,且建造過程倉促,易忽略長久發展的考量。因此,收容場所如能導入永續規劃之概念,使重建兼顧環境復育,提升收容場所的生活品質,減低災害再臨所造成的破壞,是為相當重要的課題。 本研究以「誘導式結構理論」為操作方法,經由文獻探討國內外災後收容場所空間規劃議題,結合永續社區發展議題、永續生態環境議題及永續建築與材料等相關議題,整合歸納出28 點關於非都會地區災後重建收容場所空間永續規劃之原則,並以「莫拉克風災高雄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為對象,驗證歸納之永續規劃原則。最後推導出一、「滲透綠意的漫步場域」;二、「自給自足的生態聚落」;三、「回歸原有的地方風土」;四、「支援維繫的區域防救災站」;五、「生活生態多樣環境」;六、「輕構安居的生態綠宅」6 項推論,作為未來收容場所空間之規劃目標參考。

  • 學位論文

台灣地區近年來營建資源需求大增,但天然資源有限,故推動建築廢棄物減量回收,並使用再生建材為當前資源永續利用重要課題。本研究對國內外尚未討論之「百貨公司內部空間裝修工程材料資源循環」進行探討,以業者訪談與案例分析,建立百貨公司內部裝修廢棄物(可回收資源)年平均產生量之推估方法與估算。另對廢棄物回收再利用之可行性進行具體比較,並對應用方向提出建議。本研究成果可供日後百貨公司裝修設計與建材選用,及政府推動資源循環再利用參考,以期達環境永續發展之目標。相關成果摘錄如下: (一)完成以問卷方式對國內12位百貨業管理者訪談,並針對各業種於各類空間裝修週期統計分析。另完成對百貨建築樓面裝修工程面積與週期關係統計分析。 (二)完成對百貨業者於各類空間中及業種之廢棄物減量順序、使用再生建材之接受度、價格最大容忍度及使用再生建材之主要考量因素等之訪談與統計分析。 (三)完成百貨公司女裝(仕女)、電器書店、生活用品及休閒服飾4業種,各類空間新建裝修案例分析共5例,分析其單位面積產生之廢棄物重量(kg/m2)。 (四)以兩相同業種接近面積之案例,探討得知各類空間建材資源之循環利用具可行性,此外並對過剩之再生原料提出使用方向。 (五)建立「各類空間年平均裝修次數」之推導方式,並利用該成果,完成4業種裝修「單位面積廢棄物(可回收資源)年平均產生量」之推估。 (六)完成兩大體系百貨公司各類空間、4類業種廢棄物(可回收資源)年平均產生量推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現今社會為了提倡舊建築再生,將都市出現的閒置空間注入藝術,改善公共空間,把閒置空間重新整理活化,設置藝術村供都市中的人民使用參觀,提供藝術創作者有更多空間能展示自己的創作,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是由政府推動行動規劃,將藝術行動者與原居民結合當地文化創作經營,期望藝術創作能持續帶動藝術村的活化。 本研究以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進行相關文獻回顧與問卷調查,針對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內的遊客以126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與研究,並使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一、 受訪者高達92.0%同意台北市政府將寶藏巖保存為生態藝術社區,並有61.2%的人認同目前寶藏巖為成功的生態藝術社區。 二、 本文將互動方式可分為教育型、創作型、消費型與生態型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教育型互動為受訪者最喜愛的互動方式,如:說明導覽、參觀展覽、參與藝術活動與參觀工作室。 三、 本研究提出11項常設型藝術創作,其中受訪者最喜歡寶藏巖的藝術創作是街頭塗鴉,佔總樣本數14.0%,也是受訪者提出最有互動的藝術創作。 四、 本研究認為好的藝術社區應該有的活動類型,最希望能跟藝術家有互動,佔總樣本數23.9%。 五、 本研究結果得知曾體驗寶藏巖藝術活動更能了解寶藏巖,也可以得知曾體驗藝術活動能加深參觀寶藏巖的意願。 六、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應增加各社群之間的互動、設置更多具有教育性與參與性的藝術創作、增加體驗性的藝術活動與引進更多生態手法,並實行生態藝術社區理念,可以提供未來藝術村之規劃。 透過本研究的成果,期望能作為未來政府對於藝術行動者進駐藝術村之參考,並提供以社群活化發展都市中藝術村空間,使藝術村能發展經營順利。